关于教师节的内容精选2篇

发布时间:

春夏秋冬一年一个轮回,一届一届的学子来了又走过,而老师您却诲人不倦的培养祖国的人才,教师节到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2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篇一

关键词:精选 重组 教学内容 课堂实效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前者是教学内容,后者是教学方法。教师往往更多关注“怎么教”,而轻视了“教什么”,重形式而轻内容,导致教学出现偏差。诚然,一节成功的课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而这些内容必须符合新课标,集知识、情感、趣味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可行性。因此,教师可通过精选和重组教学内容,彰显课堂实效。

一、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确定教法的依据,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精选教学内容:

1.根据学习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成的预期成果,也是教师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北师大版《生物学》每一章书都列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学习目标和教材,根据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确立重点难点,预设学生疑点,设计讨论点,精选训练点,渗透育人点,构建一节理想的师生互动课堂。

如《动物运动的形成》一节,内容多且细,很繁琐,如“人体的主要骨骼与骨骼肌”这一部分,全身骨骼有206块,骨骼肌有600多块,虽然文中只列出了主要的骨与骨骼肌,但也有好几十块,名称多而枯燥,学生易失去耐心和兴趣。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合理整合教材,否则教学适得其反。学习目标明确指出:学生只要能对照图片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即可。因此,教学内容可简明扼要,只要让学生知道“胸廓”和“骨盆”的构成,以及与伸肘和屈肘有关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删繁就简的办法效果显著,既能轻松地达成学习目标,又不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根据学生兴趣,拓展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喜好,拓展教学内容,投其所好,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节,内容看似简单,文中所述动物运动的方式,学生大多见过,不必多做解释,半节课时就可结束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将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文中多次提到“火箭的运动与乌贼的倒退运动相似”“轮船的运动与鱼的游泳相似”“飞机的运动与鹰的飞行相似”,其实这就是仿生学。教师如果能将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拓展,深挖仿生学的原理,介绍更多有趣的仿生学实例,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并向教师提出更多的疑问。教师还可以把相关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乐学的目标。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整合和拓展,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立足课本、超越课本,方能提高课堂实效。

3.根据学生接受能力,把握内容难度

选择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把握好内容的难度,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节,学生本来对遗传很感兴趣,教师也想把这节内容讲通讲透,于是就以豌豆的杂交实验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孰不知这是高中课本的内容,初中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听得一塌糊涂,原有的兴趣也慢慢被消磨掉。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量要适度,难度更要把握好,不能太难,应该是设定在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就能接受的程度上,让学生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重组教学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教材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它集专家之精华,具有权威性。因此,合理运用教材,深入研读课本,是提高课堂实效之本。但是不等于赞同照本宣科,而是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合理。

1.采用“拿来主义”丰富教学素材

新版教材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直观效果明显,学习便利。素材再好毕竟是静态的,在生活中也很少见,学生只能凭空想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一节中,猎豹的捕食行为、企鹅的领域行为、乌贼的防御行为等图片,图中动物大多数学生都没见过,如果能采用视频教学,或者把这些动物换成鸡、猫、狗、牛等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素材的来源甚广,不必局限于教材,只要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信息、内容,均可“拿来”,如《生物科技展》、《动物世界》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当然还可根据需要,拍摄生活中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画面作为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学生更感兴趣。

2.局部改变教学顺序,使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

教材内容顺序的安排,具有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局部改变教学内容的顺序,重组教学内容。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节,讲到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提到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但食物链的构成、书写、能量的传递以及各能量级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却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节中进行学习,同一内容拆分在不同的章节,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不强,不利于系统地学习。所以,应把这两节书的内容进行整合,放到八年级上册学习,在下册只稍作复习,便可得到巩固,这样做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3.及时把握课堂上生成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课前都会精心备好课,设置讨论点,预设学生的疑点等等,但学生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学生在课堂上常会提出一些意外的问题,使教学活动不能完全按照预设进行。如《血液》一节,教师在讲到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时,学生常常会问:为什么血液在体内不会凝固,难道血小板在体内不起作用吗?这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内容,教材没有介绍,教师也可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教师不作答或者忽悠学生,学生会很失望,甚至会认为教师学识浅薄,同时也会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重视并作正面回答,或者与学生一起探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可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好机会,也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因此,要想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精选和重组,彰显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范文 篇二

关键词:电工基础 课堂教学 导入法

一节《电工基础》课,一般可分为导入阶段、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入阶段。一般来说,导入阶段的任务是复习检查上一节课的内容和引出新的课题,具有温故知新和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实验导入法

《电工基础》课程中有许多实验,如果教师能根据所讲内容,在课的开始时,进行演示实验,同时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心里产生悬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例如,在学习“自感现象”一节时,教师可将电位器、电源、灯泡、开关串联起来演示一下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开关断开时灯灭,开关闭合时灯亮,并询问学生为什么,一般同学多能答出来。然后用万用表测电感线圈的直流电阻,将电感线圈并联在灯泡两端,先问学生“开关闭合瞬间有何现象?”一般同学答为灯不亮;这时教师合上开关让学生观察,结果出乎其意料。接着教师再问:“将开关断开瞬间有何现象?”同学们大多答为灯不亮。此时,教师将开关断开,结果又出乎同学们的意料,这时学生已产生迫切要求得到正确答案的心理,教师便可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故事导入法

《电工基础》中很多知识点的得出,都是前人经过大量的实践、推导得出的,这中间有很多名人轶事或趣闻笑话。若教师从中选出精彩部分用于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掌握知识有明显的效果。

例如,在教“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时,可先这样讲:电流既然能产生磁场,那么反过来磁场是不是也能产生电流呢?一百多年前,有许多物理学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法拉第为当时杰出的代表。法拉第从研究磁能否产生电这一现象的第一天起,便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整整写了十年。日记内容每天都相同,即两个字母“NO”,直到十年后的一天,日记内容变为了三个字母“YES”。讲到这里,教师设问:那么法拉第最终是怎样使磁产生电的呢?马上引入“电磁感应现象”,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教育。

三、习题练习导入法

在一节课开始,通过让学生当堂练习精心设计的习题,以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同时从学生练习中找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戴维宁定理”一节时,可让学生练习这样一道习题,并比一比谁做的更快、更简单。

【习题】如图示,已知E1=9V,E2=6V,R1=1Ω,R2=3Ω,R3=5Ω,求R3中的电流。

通过这道习题的练习,复习了前面所学的支路电流法和叠加定理,同时同学们又会发现,这两种方法都较繁琐,于是议论纷纷,想找出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去求解此题。此时,教师便可介绍新的求解复杂电路的方法――戴维宁定理,自然地导入新课。

四、检查预习导入法

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预习情况引入本节内容,巧妙地进入教学发展阶段。例如,学习“安全用电”一节,该节内容多为生活用电常识,事前要布置预习,要求学生会去观察,并明确用电的几个主要问题:

1.什么是触电?触电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WWW.CHAYI5.COM〉有的电工人员能带电操作?

2.家中火线与零线各用什么颜色的线?插座左右边,哪边为火线?

3.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区别,家中电器有无接地?

4.家中的有无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上课时,通过检查预习、观察的情况,就板书写出该节的提纲,然后逐一讨论和充实有关的具体内容。

五、复习提问导入法

“学贵有疑”,在一节课开始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置问题,使学生集中精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例如,讲授“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和连接”时,可设置如下问题:1.电感线圈自感电动势方向如何判断?2.互感电动势方向如何判断?3.互感电动势方向的判断是否也有一种像自感电动势方向判断那样简单的方法?

这样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地导入新课,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虽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方法,但也适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特别适合于知识连贯性强的章节。

六、开门见山法

有些课的内容,用前面几种方法,就不太合适、效果不行,这时就可以用开门见山法讲述新课。一般先交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说明本节内容与以前学习内容的关系,提示学习本节内容的方法及要求等。

总之,在导入阶段,要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既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绍敏。《电工基础》.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2篇《关于教师节的内容》,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13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