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论文范例【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劳动教育论文 篇一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马太效应 历史反思 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虽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发展远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史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环节,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如何总结中国职业教育的传统,发掘职教前辈们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是教育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

通过对大量职教史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职教史研究中存在“马太效应”的表现。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职教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相对狭窄集中以及忽视职教真正主体的现象。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文献资料所限,形成人物研究狭窄集中而制度考量相对乏力的现象

“史论结合”是职教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职教史研究离不开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却对职业教育十分不利,如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现存的历史文献不足以完整展现其历史原貌,这是因为: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大量的出土文物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古代的学校教育则以培养统治人才为目的,其核心内容为经史之学,与之相关的大量历史文献也就无法承载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因此,官方资料的片面性很容易就限制了研究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全真认识。由于古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多集中在墨子、鲁班等少数人身上,今人研究由于历史久远,文献史料不足,自然更是聚焦于此。如吴玉琦著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中提到墨子、扁鹊和鲁班等人在技艺传授中的历史地位。在李蔺田主编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中也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扁鹊和墨子是当时职业教育的代表人物。而蕴涵在政治家施政策略中的职教思想的相关研究则有待进一步深入,如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时期,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该子就父学,弟从兄学,标志着家业父传型职业教育的出现。管仲推行“四民分业定居”,把齐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分业聚居,且世代相承,从某种意义上直接促成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研究惯性或研究惰性使然,呈现职教名人过度聚焦而临近人物备受冷落的现象

虽然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六经皆史”是中国学界近年来的普遍共识,但由于研究惯性或研究惰性使然,职教史研究中存在严重“厚此薄彼”的现象。如近代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相对系统完善,而黄炎培同时代的其他探索者张骞、蔡元培等人的职业教育思想也都有相当的价值,相关研究虽也有人涉及,但与黄炎培研究相比则较为偏少且零散。客观来讲,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推动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在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中有较多论述,黄嘉树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更有详尽的介绍。中华职业教育社亦出版有《黄炎培教育文选》,田正平编有《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书中收集有黄炎培一生中的重要文献著作。于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其他史学著作中基本上也都对黄炎培的生平活动及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如在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刘桂林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等著作中,都使用了较大篇幅对其进行研究表述。甚至有关中国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中,如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但凡涉及职业教育时,大多都会用一定篇幅来专门介绍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

(三)研究广度有余而深度有限,导致通史研究浮光掠影而专史研究系统不够的现象

近年来,职教通史的研究相对系统扎实,职教专题史的研究也有所突破,陆续出现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史中具体专题内容的论文,大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历史反思的意味,洋溢着时代的进取精神。如宁欣、李凤仙的《中国专科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变迁》专门研究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专科教育学习机构,朱晓斌的《中国古代职业技艺传授的历史变迁》主要研究古代技艺传授的历史过程,孙越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张新民的《论清末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特点》是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史和学制史的专题研究。但职业教育的史学观照不仅在教育通史或教育学概论等书籍中无法回避、不容忽视,还应有更多的专著阐述,否则必然缺乏系统完整性以及广度和深度。如职业教育学校史、制度史、学制史、管理史、实训史、女子职业教育史、教学思想史、教材发展史、师资史、职业培训史等研究,在各种书籍论文中或略有涉及,在多数职业教育学书籍中大都以专门章节的形式论及,在中国教育史等一类的教科书和一般著述之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介绍,如毛礼锐著《中国教育史简编》、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高奇主编《职业教育概论》、周明星主编《职业教育学通论》等,仅仅是以描述史实的方式出现。

(四)研究方法创新不足,出现代表人物扎堆研究而普通大众忽略不计的现象

职教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主要是由研究资料的稀缺性和间接性以及研究方法的抱残守缺造成的,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集体无意识地轻视或无视了对参与职业教育活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通大众的研究。“历史人物是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的历史人物,而对于各个教育发展时期普通人物关注得不够,缺乏“平民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不利于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因此,应该从研究的方法、思想以及模式上对教育史学科进行深刻的反省,努力克服这种研究倾向”。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日益受到重视和加强,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史的研究也从零散的资料整理,逐渐拓展到专项研究领域,开始步入系统有序的研究时期;但至今缺乏对普通大众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处历史角色的翔实分析和仔细考证,致使无法更鲜活地展现他们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

二、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马太效应”具体表现的历史反思,笔者归纳出了职教史研究的一些创新方法,可望为未来职教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一)系统梳理各类文献中散落的职教素材,让更多的职教主体进入研究视野

对原始材料的收集和评价,或者说使用第一手材料的多寡和研究程度,直接决定着职教史研究的视野范围和整体水平。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在15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始终以儒学教育为主流,官办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和选拔官吏,职业教育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受到轻视,导致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相关记载更是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别类文献中。由于缺少对零散的别类文献的系统梳理,使得许多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做出一定贡献的个人或群体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从古代鲁班的终南山学艺,以及“班门弄斧”的流传等信息来看,古人对职业教育的思考与论述从未停止。“在当时,专门以技艺为业的有农家、兵家、方技家等,他们重视生产、劳动等应用型的教育”。

(二)以国际视野横向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通过比较彰显我国职教史发展的本土特色

伴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职业教育研究者一度集体把研究重点投向对先进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引进,曾出现了一大批对国外职业教育著作的翻译与介绍。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的“外国教育丛书”在当时颇具影响,其中包括1979年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1984年出版的《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等。较早以国际视野横向审视职业教育的著作是郝新生、袁吉林、钱怀智于1987年主编的《比较职业教育》,它为国人打开了职业教育的异域之窗,对美国等国家职业教育情形有所介绍。随着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有效开展,更多国外职业教育史相关知识和理论的输入,必将为我国职业教育史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并在比较研究中彰显我国职教史发展的本土特色。如吴式颖、阎国华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中第12章“中外近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比较”,采用中外不同文化角度去比较和研究历史,就给人一种审视历史的新视角,会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完善。

(三)广泛运用辩证思维,恰当把握通史(广博)与专史(精深)、代表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

职教史研究是职业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教史研究应放到职业教育学乃至教育通史或教育学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定位和审视。当然,不作为专题史来研究的话,通常便是以描述史实为主的形式出现,难免篇幅所限,语焉不详,必然会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却在更为广阔的史学视野中,对职业教育加以观照,更有利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要恰当把握职教史上代表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对前者的深入系统研究固然有助于把握住职业教育史发展的主流思想和重要线索,对后者观照审视则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职业教育史的本来面目。因此,职业教育人物的研究应两者兼顾,互为补充,这样才能真实展现职业教育的历史。如此一来研究视野便会更为宽广,知名人士中更多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过或多或少的专题论述,起到过不同程度的推进作用的人物都会引起重视,如古代的鲁班、扁鹊、墨子、管仲,近代的张之洞、严复、陈独秀、邹韬奋、陶行知、杨贤江等。特别是职业教育是如何为普通大众接受并传承的,普通大众的民间智慧在职业教育中曾起到过怎样的作用等,都将为研究者打开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阈。

(四)坚持以人为本,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哲学理念去研究分析历史中的现象和人物

职教史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即强调对代表人物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分析,不仅要从哲学、政治立场出发,更要从产生其思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予以解析。“从墨子注重技能培养的踏实学风,闪现出既严谨又切实的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颜之推提倡‘以技立身’的教育内涵,体现了技能对谋生的重要价值;王安石以‘致用于天下’为导向,重视‘实用’的教育目的;到黄宗羲,更强调‘学用一致’‘学贵适用’‘习行’等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颜元倡导‘习行’,具有在做中学、以行动为主导的实践倾向。”实践证明,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哲学理念去研究分析历史中的现象和人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职业教育史研究不能纯粹是史实资料的汇总,更需要一种哲学理性的思考,用以史鉴今的态度去对待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如王炳照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的历史反思》、吴应彪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概况与现状分析》、胡幸福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上的两次遗憾及思考》,等等,多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反思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不少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深入,有所挖掘。

劳动教育论文 篇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课题研究的文献检索阶段每每奢望“竭泽而渔”:力求将相关资料搜索殆尽。近年来打算系统地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第一步当然就是搜集他的著作。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甚丰,中文版多达30余种,其中许多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难觅踪迹。没有想到的是,在原有少量收藏的基础上,近来通过购买、下载、复印等多种方式,我竟陆续找全了它们,现简列如下(倘有疏漏望读者指教)。

《关于人的思考》,中文本有三种:一为尹曙初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版;一为诸惠芳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版;一为汪彭庚、甘义清所译的《关心孩子的成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要相信孩子》(原书名可直译为《要相信人》),汪彭庚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王家驹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8月版。

《学生的精神世界》,吴春荫、林程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7月版。

《做人的故事》(又名《伦理学文献》),苏霍姆林斯卡娅编,诸惠芳、肖、高文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蔡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原名《公民的诞生》),黄之瑞、张佩珍、姚亦飞、章昌云、杨季舫、王家柚译,倪家泰校,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

《给儿子的信》,张田衡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收录了作者给儿子(年轻的大学生)的22封书信。

《育人三部曲》,包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三部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版。

《年轻一代的道德理想教育》,陈炳文、王树椿、刘锡辰译,杨楠校,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培养道德完美的一代新人(苏霍姆林斯基德育论文选粹)》,刘伦振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

《胸怀祖国》,刘爱琴、安方明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尹曙初、刘尚勋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版。

《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培养》,杨楠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培养集体的方法》,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陈先齐、陈茵梅、干正、蒋雪琦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4月版。

《论劳动教育》,原书题为《培养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经验)》,肖勇、杜殿坤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版。

《论爱情》,李元立、关怀译,刘群校,工人出版社1986年1月版。该书另有两种译本:《爱情的教育》(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2版);《关于爱的思考》(张金长、李天民、李业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T・B・萨姆索洛娃编,肖辉、晨楠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姜励群、吴福生、张渭城、杨春发译,北京出版社1984年9月版。

《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中译本有两种,一为王义高所译《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版。一为刘文华、杨进发、陈会昌合译的《智育的奥秘――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版。

《教育的艺术》,原名《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C・索洛维奇克编,肖勇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9月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周蕖、王义高、刘启娴、董友、张德广译,申强校,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

《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上册出版于1980年12月,下册出版于1981年11月。1984年6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全一册)。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杜殿坤校,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

《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版。

《家长教育学》,杜志英、吴福生、张渭城、关益、叶玉华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年9月版。另一译本题为《睿智的父母之爱》,罗亦超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王家驹、张渭城、杜殿坤、白振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版。本书是作者主要学术论文的一部综合性著作,作者准备据此进行取得教育科学博士学位的答辩。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汇集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著作。

以上书名罗列看似枯燥,其实潜藏着丰富信息。我们从中能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平生关注之所在。既能看到教育的永恒主题,也能看到特定时代留给教育家的鲜明印记。既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涉猎之广――他几乎探讨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他的著作因而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又可以看到他思考问题之高度集中――集中于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他的旗帜上只有四个大字:“为了孩子”。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他著作的题目上看出他的文风:平实、明晰与亲切,丝毫见不到耸人听闻、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影子。人如其文,他是一位能与读者推心置腹、倾诉衷肠的朋友式的教育理论家。正因为如此,1980年前后中国打开封闭多年的国门后,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环境之中,一大批翻译家竟不约而同地被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魅力所吸引,在没有谁号召和组织的情况下,自发地将他的著作逐部翻译成中文。翻译家的工作绝非简单的符号转换,而是充满情感和智慧的再创作。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千百万中国教育工作者得以结识这位白皮肤蓝眼睛的教育家朋友。为此,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在上面列出各位翻译家的名字,他们无论如何不应被遗漏或遗忘。

登记苏著时我还做了两项统计,获得了令人惊叹的发现。

第一,我统计出苏著全部中文版的字数。不计算由编者编译的(如《给教师的建议》)、重复出版的(已收入《选集》的单行本)、同书异译的(如《论爱情》《爱情的教育》《关于爱的思考》),苏著中文版总字数约为574.4万字。苏霍姆林斯基第一部著作《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培养》出版于1956年,他生前最后一篇著作《致学生们的一席话》发表于他去世前一天(1970年9月1日《真理报》)。这就是说,他的绝大部分著作是在1956年-1970年期间完成的(一部分著作在他去世后出版)。15年中完成574万字,平均每年38万余字。这里不包括他尚未发表和已在国内发表尚未译成中文的著作,不包括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编写的多种校本教材,更不包括他为学校制订的各种计划和总结。如此巨大的写作量无法不让人惊叹!何况,写作并非他的职业,不是他的全部工作,只是他千头万绪繁重工作的一小部分。除了教育理论家角色外,他同时更是一位教师,一位校长,一位教育实践家,一位教育改革家乃至一位社会活动家。更何况,他是一位在卫国战争中身负重伤,出院时心脏附近还留有定时炸弹般的弹片的“二等伤残”战士!面对这卷帙浩繁的著作,我们不能不感叹生命的奇迹,不能不产生探究奇迹背后动因的强烈欲望。

我的第二项工作是注意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文本的发行量。不过,我逐渐发现这一数字其实无法准确统计――它不断地被刷新。以影响最大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为例,它于1981年初版后即畅销不衰,到2010年5月已连续印刷25次,总印数高达59.5万册。如此巨大的发行量,真的不知道有哪一位教育家能与之比肩!回顾上世纪50年代在“一边倒”地“以俄为师”的政策下,我国曾大规模地翻译出版苏联教育论著,其中凯洛夫《教育学》新老版本共印刷18次,总数为50万册。不过要知道,这中间体现着强大的国家意志。两相比较,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不靠行政力量而凭自身魅力,30余年来源源不断地走向广大教师的书桌床头,影响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堪称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奥秘何在?这无疑激发了我抑制不住的好奇心。

搜集苏著的过程给予我的不止是惊叹,更有徘徊于失望和希望、犹豫与坚持之间的曲折与难以忘怀的温馨记忆。

这本《给儿子的信》,是我最早无意间购得的第一部苏著。记得在泰兴教育局工作期间,县新华书店举办特价书市,几间特大的库房里堆满了书:领袖经典,名人著作,科技读物,生活百科,地摊文学,九流三教,不分类别地相互混杂,凌乱不堪。在茫茫书海中,这本99页的《给儿子的信》,薄薄的书脊连书名都看不清楚,我能找到算有缘分。书价3角,特价打4折,1毛2分,但它在我心目中却无比珍贵,有了这第一部,此后才陆续有了第二部、第三部……

自有意识地搜集苏著后,最先想到的简捷方法是网上下载。在宗锦莲博士具体帮助下,我成功地下载了多部苏著。其后是到南京图书馆和有关高校图书馆借阅复印,这样又找到了好几部。最后还剩三四部却怎么也找不着。于是我把希望寄托于出版社,特别是湖南教育出版社,该社在上世纪80年代集中出版一批苏著。我考虑到时隔二三十年,通过正常邮购途径恐怕不行,于是决定直接找该社领导。该社办公室张主任,一位豪爽的女士,在电话中十分热情地答应帮助查找,表示哪怕一本样书也会提供给我。遗憾的是,该社书库多次搬迁和清理,多年前的存书早已荡然无存。老一辈编辑人员多已离岗,连样书也无法找到了。

那么,就到网上的旧书店试试吧,也许可以有意外收获。记得我曾从网上一家“孔夫子旧书店”购到三卷本《中国教育家评传》,尽管价格高昂,我却如获至宝。不过这一次却未能如愿。也许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太受人喜爱了,即使旧了也无人肯于割爱吧?

按常理说,在三十多部著作中缺三四本并无大碍,况且暂缺的这几本又非苏霍姆林斯基最重要的代表作。然而,人常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越是找不着的便越想找。我也是这样,而且我还固执地认为,多找到一部苏著,就会多一扇认识苏霍姆林斯基的窗口,少一份盲人摸象的风险。

于是我决定另辟蹊径:直接求助于译者。

从网上得知,苏著《胸怀祖国》的译者之一安方明,乃首都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室主任,我曾读过她的专著《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俄罗斯历次重大教育改革研究》,文笔不错,估计译笔亦佳,于是我拨通了安教授的电话。安教授十分热情,随即表示愿将自己留作纪念的孤本寄给我。我深知孤本的分量,不敢稍有闪失,收到书后随即复印,当天就将原书交“特快专递”寄还。两天后接到安教授短信:“书已收到,还需要什么请告知。”再次让我感动。

这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译者是尹曙初。在网上只搜索到他曾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俄语语法的论文,其他信息一无所知。我猜想,他会不会是湖南师大的一位教授?在一系列电话询问之后,果然获知他的工作单位: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俄语教研室。不过电话那头的先生遗憾地告诉我,尹教授早几年已经仙逝。一番唏嘘之后,电话那头的先生又热情地告诉我尹教授家中的电话。在尹教授家的电话中,他的儿媳告诉我,她印象中公公好像有这样一部译著,但需仔细查找,找到后会寄给我。不几日,我果真收到尹教授的公子尹晓天先生寄来的书,我感慨不已,并于当天复印,当天寄还。

还有一位译者是天津市教科院的刘伦振先生,现已退休在家。他曾翻译过《静静的顿河》等苏俄文学作品,后来逐渐为苏著吸引,自愿加入了苏著翻译队伍。他翻译的《培养道德完美的一代新人――苏霍姆林斯基德育论文选粹》一书中的论文,绝大部分都已收入《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中,刘老师特地为我寄来未收入《选集》的论文复印件。

最后还剩一部《论劳动教育》,肖勇、杜殿坤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网上关于“肖勇”的条目多达十几万条,几乎找不到我需要的信息,杜殿坤教授又已作古。不过突然间我记起他的公子杜晓新好像也是华东师大的一位教授,网上一查果然,于是写信求助。不几日我即收到一封快件,是杜教授委托他的研究生邱天龙先生寄来的《论劳动教育》复印装订本。我正想回电致谢,却先接到邱先生的询问电话。杜教授一门三代以及上述诸位同行的热心相助,使我深受感动。我想,这肯定与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接近过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近朱者赤,苏霍姆林斯基的一颗赤诚的爱心犹如强大的磁场,每个接近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受到磁化。

这部俄文版《帕夫雷什中学》来自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是地地道道最正宗的苏著。去年访问乌克兰期间,苏霍姆林斯卡娅院士赠送给我们几部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另外我特地向她索要了这部原版《帕夫雷什中学》,因为该书译成中文出版时删去了一些图片,我极想获得这些被删去的图片――这是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条重要途径。

最后这一摞新出版的散发着油墨味的苏著,是教育科学出版社赠与我这位“忠实读者”的礼品。该社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从编辑出版角度看质量不错,先后获得过几项大奖。不过我在逐句逐字的阅读过程中还是发现了极少数校对失误,我随手记录下来,最后汇总寄给出版社,供他们再版时参考修改。该社综合编辑室主任祖晶女士颇为感动,特地寄给我一批苏著作为答谢,这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了。祖主任还因此邀请我参与该社《陶行知选集》的审读,这正好使我可以将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作一番比较。

寻觅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过程给予我多重快乐。其一,我自忖自己能乐天知命,因为我仿佛有一种“钦佩的天性”,在圣者、贤人、君子面前常怀仰慕之心。“世纪智者”罗素在他《快乐哲学》一书中说:凡是希望增加人类快乐的人,就应该希望增加钦佩的天性,减少嫉妒的天性。可见,多些钦佩便可能少些嫉妒而多些快乐。我千方百计搜寻苏著,正是出于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由衷崇敬。有幸结识这位来自远方的真诚朋友,深感不亦乐乎!其二,淘书本来就是我的一大乐趣。还是这位罗素先生认为:现代都市人感受的那种特殊的厌烦,可能与脱离自然的生活有某种关联:“脱离了自然万物,生活就变得灼热、污秽、枯燥,犹如沙漠中的跋涉。”而与天地万物相沟通,本身就含有令人快慰的成份。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还要加上一句自身体验――“钝者乐书”:迟钝如我者每每指望“近书者智”,添些慧心,去点愚气。几十年来,寻书读书已成了我内在的自然需要,成了我日常生活的元素。顺其自然地生活,自会让我乐以忘忧。其三,寻觅之乐是一种苦尽甘来之乐。有人说:快乐就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不过我还认为,唾手可得的满足所获快乐极为有限,经过曲折和奋斗得到的满足才使人倍感快乐。苦与乐相倚相存,不经一定的苦,必无相当的乐。寻觅之途无疑有苦,所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述尽寻觅之苦。其实呢,苦中有乐,苦后有乐。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之苦,就难以品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快乐。其四,快乐能够传递、分享、回馈、增生。我的快乐能与广大读者分享,不又增添了我新的快乐?

或许有人会问:搜集这么多苏著,莫非想成为苏著版本收藏家?非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寻觅高山流水,只是为了徜徉,为了领略,为了对话,也为了灵魂的安顿。面对搜集到的苏著我满怀期待,期待着新的寻觅,新的发现,新的惊喜与新的快乐。

劳动教育论文 篇三

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以《中心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天职。

在少先队工作中,实施德育工作。我平时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言行中受到熏陶。要求学生做的事,我身体力行。曾经教一年级时,学生年龄较小,在家娇生惯养,不爱劳动,学期开学初学生轮流值日时,有的学生不扫地,说不会扫,但我没有责怪学生,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带着学生去扫,教他们去扫,也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绝大多数孩子按照值日制度进行规范地值日。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班上和校园内到处是杂物,我利用晨会对学生进行健康卫生教育,要求各班开展“弯腰行动”,要求红领巾监督岗的同学先做起,同时在学校里走路时看到杂物,我亲自捡起放入垃圾箱,在这样的言行熏陶之下,同学们纷纷将纸放入纸篓,有的学生不注意将纸屑扔在地上,马上就有人指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讲卫生的良好习惯。班上有的学生时常迟到,每天早上我6点左右到校,在这样的影响下,学生迟到的现象渐渐地减少了,养成了按时上学,不迟到的良好习惯。我就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平凡的小事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平时我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在这样的前提下,做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班上有一名叫丁俊杰的学生,在学习上作业拖拉,甚至不做,上课也有不守纪律的行为。但这位学生性格很直,活泼、爱劳动、爱赞赏。我在深入了解情况后,不是直接批评他,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正面教育他,引导他,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和他谈心,问他:“为什么作业不交?”这位学生很真诚地吐露出实情:作业有的不会做,爱面子,怕老师批评他,同学们嘲笑他。我真诚地告诉他:“学习不懂的问题问我,我帮助你。”后来这位学生在关心和教育下,逐渐树立了信心,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其他行为方面表现得也比较规范,期中考试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我针对他的进步,在班上特意表扬了他,他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兴奋,经过一段时间,这位学生不仅爱学习,上课还能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够关心集体,自觉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最后的毕业测试中取得了满意学的习成网绩。

为了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我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慈善一日捐”的活动。倡议学生捐出一天的零花钱,帮助困难的人。清明节,要求各班开展“学习烈士精神”的主题会,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珍惜这个大好时光,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平时要求各班长期坚持劳动教育,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一切”,幸福的生活是靠劳动创造来的,劳动最光荣,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教育学生要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产,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培养学生从小就热爱劳动、勤俭朴素的良好品德。

对于学困生我从不嫌弃,耐心帮助。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班上找学习好的同学给他们当师傅,团结他们使他们不孤单,把学生分成“三人行”学习小组,让成绩好的帮助学困生。我在放学时再把他们留下,把当天学的知识再讲一遍,进行查漏补缺。对特差的学生,我利用星期天主动上门为他们补课。如张敏、吕胜通过补差,都考上了理想的中学。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还注意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上学期班上一位学生叫马秀琪,这位学生学习成绩尚可,但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问其原因:爱面子,回答错了怕班上的同学讥笑她,针对这一情况,我从正面引导她,从她的闪光的思维中激励她,帮她树立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改掉了她的缺点,养成了敢于回答问题爱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还有一位叫许杰的同学,这位学生聪明,成绩突出,胆大,有“自傲”的情绪,经不起表扬,我对他的表扬控制一定的“度”,对他出现的错误毫不隐瞒地指出来,同时也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批评,改变他那“自傲”的情绪,促进他良好地发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师的爱温暖着学生,老师的勤奋带领着学生。激发起他们自觉学习的愿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调研测试中总是名列前茅。有耕耘就有收获,《让课堂充满活力》获《大学英语》报刊基础英语教育论文大赛二等奖,《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刊登在《教师教育科研》杂志。多年来我曾被评为镇政府、中心校的“十佳教师”“教学能手”“优秀团员”。上届六年级的孩子们在毕业时给我留言:老师,您教我两年,您辛苦了!老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开心顺利!老师:祝您桃李满天下,越过越年轻!.......更有几个学生,联名给我班教师送来了锦旗,此时,上课的劳累,批改作业的繁重,教导工作和少先队工作的琐碎等等都化为乌有。此时,我是最幸福的。

劳动教育论文 篇四

作为一名教师,我能深入每个班级全面了解每一位弱智儿童的生理、心理及缺陷情况,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平时能注重自己的师德言行,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师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能按六认真要求认真作好教学工作。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抓紧一切机会进行学习,虚心吸取各方面的养料,更新观念。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论文“浅谈弱智儿童不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入选《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优秀教育论文选》;论文“浅谈弱智儿的劳技教育”刊登在省级刊物《现代特殊教育》年第11期上。我校的课题“弱智儿童不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被列入市十五重点课题,我有幸担任了本课题研究组组长.为了使自己的知识和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我还参加了专升本的学习。

作为一名校长,一年来,我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在建党周年大会上的“七一”讲话,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认真参加各级各类的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年度,我还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校长培训班的学习,得意匪浅。

同时,我能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员工的关系,在生活上、工作上、思想上关心每一位教职员工,经常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虚心听取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意见与建议,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努力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学校教师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也能直言不讳及时提出,并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投入工作和生活。

年度,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在区教育文体局和辅导区支部的领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拧成一股绳,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向各位代表、列席代表汇报。

一、完善各项制度,依法治校

l、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培智学校同样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并以《决定》精神指导实际工作:严格按培智学校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不乱订乱购教辅用书;无体罚和变相体罚;根据培智学校的特点,做好“减负”工作。人人敬业爱岗,个个乐意为残疾儿童托起一片爱的绿荫,使我区有学习能力的弱智儿童都能进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2、严格按收费标准收费,不乱收费。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通过家访、走访街道社区、家长单位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学校在自身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还免去了部分贫困学生的学杂费用,使特困生不因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并耐心、诚恳地做好家长工作,动员鼓励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保证了学生的巩固率。

3、建立并完善了《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制度》和《教职工学习制度》,不提高了《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特殊教育》等各类报刊杂志的使用率,本年度教师在市区获奖或刊物上发表文章一共21篇。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召集教代会代表、校务会人员商议通过了对调休(病事假)的规定,然后在全体教师会议上通过,使教师的心里有了个尺度,行动有了同标;并按法规与每位教师签定了岗位合同;按规定组织教师参加继续学习,提高教师对教育新形势的认识。

二、各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尽管本学期我校正在进行综合楼的施工,给卫生工作、安全工作、活动场地等都带来了不便,但我们还是克服困难,使教学秩序井然。

l、重视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容校貌、班容班貌做到了洁齐美。环境卫生做到天天一小扫,一周一大扫,一月彻底稿,使校园内始终窗明几净。本学期,原教学楼易受尘土、沙石的污染,我们就加大力度,中午擦一擦窗台、拖一拖地,经常性进行清扫,进行巩固,做好了打扫工作,使学校如往常一样。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教育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本学期综合楼施工,宣传栏也被围在了施工场地内,但我们还是想方设法,辟出一块墙,继续出好健教专栏、家教园地及校务公开栏。各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特点进行了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布置,起到了直接而有效的作用。班级环境布置,黑板报、学校各宣传橱窗每月更换一次,做到了常见常新。我们还对养护寄宿班的活动室进行了重新布置,添置了学生喜爱的玩具,地上铺设了七块安全小拼板,让学生安全、干净地玩耍;活动室的墙面也做了布置,在每个小朋友的床头贴上了美丽的小图案,富有童趣、色彩鲜艳,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和较好的教育作用,还使寄宿生感觉到了学校如家般温暖和祥和。

2、加强安全工作

由于本学期学校内在进行综合楼的施工,进出学校人员较杂,我们认真做好了门卫安全工作,要求门口24小时有人,不得有空缺时间,如门卫有事,须认真做好交替工作;门卫对进出人员进行把关,问清楚要找的人、有何事,方可进入,若无明确理由者一律不得进入学校。

由于学校本身空间不是很大,学校施工学生玩耍范围就更小了。课间我们注意不让学生随意出入工地,值班老师到位,并再三叮嘱学生不得进入施工场地,还在校园内树立了“注意安全”等牌子。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学生安全工作一直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本学期我校尤为注意。

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也不容忽视,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食堂的管理,把好进货关,并注意食品卫生和营养丰富.注意食用器具的卫生,学生与老师餐具每天进行消毒,洗刷食用器具的水池也进行了分类,严格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学生饮用水的卫生管理,无偿为学生提供纯净水,保证学生随时能喝到冷热适宜的饮用水。

继续办好养护寄宿班,总结了上学期的经验教训,做好了住宿生的教育和保育工作,我们特别注重了住宿生一日三餐的营养,还配有新鲜的水果和可口的点心,做到了让学生吃饱吃好,周末学生回家,有延长班的教师负责做好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替工作。晚上派专人照顾,保证学生睡好、睡踏实。教师轮流值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

3、正常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在施工,活动场地小,我们还照常每天进行早操、康复操,每月举行一次的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本学期举行了四次小型体育竟赛,分别是拍球比赛、仰卧起坐比赛、立定跳远比赛、跳绳比赛;本学期元旦前还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小型体育运动会”,低年级和高年级均有6项个人比赛项日,高年组另附一项集体比赛项目,12月3日举行了各个项目的决赛,在比赛前几天,利用晨锻时间进行各个项目的预赛,效果较好,同学们表现出色。各班积极配合,运动会举行得非常成功。

三、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关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当务之急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开学初,我们就组教师附=重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省教育厅对教师提出的八条基本要求,将《规范》《要求》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上,并上墙,时时提醒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深刻领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影响。10月份,督导室来校突击检查,在校的教师全部参加了检测,各个过关,受到了好评。

我们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学生的过失,以及某些家长的过激言行。以前我校有的老师遇到脾气暴躁的家长易冲动,有时会与家长发生些小矛盾,而现在再也看不到这种现象了,教师们耐心地引导学生家长、心平气和地分析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我们要求教师以微笑温暖学生、家长的心,以真诚走进学生、家长的心,处处为学生家长着想,老师们的服务意识增强了,发扬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学生放在最高的位置,用心哺育着这些可爱的智残儿童.用爱灌溉着这群弱苗。

四、青年教师培养,不容忽视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新生代,是学校教师队伍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有灵活的头脑、灵敏的触觉、鲜活的思想,能给学校灌注新的动力,对学校产生更新的影响。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师德上、业务上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使我校青年教师成长较快,在各项活动中表现较好。一位教师被授予“师德标兵”的光荣称号;二位青年教师被树为辅导区“学科带头人”;两位青年教师的论文《浅谈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弱智儿童分类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分获市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论文评选一、二等奖;论文《浅谈弱智儿童不良心理的矫治》、《浅谈培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入选《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优秀教育论文选》;论文《浅谈弱智儿童劳动教育》刊登在省级刊物《现代特殊教育》年第11期上。

五、加强学校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我校的每位教师本着“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明天”信念兢兢业业地工作,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时时为学校争荣誉。

我们学校招收的都是一些特殊群体,与正常儿童相比,无论在学习、生活上都相差较远,所以,有什么比赛我们无法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一比高低,但我们本着参与精神,一有机会就让学生参加,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与他人交流,让他们回归社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有用之才,也能为学校争光。年是“全国第十个助残日”,为了迎接自己的节日,让较多的人了解我们,我校老帅组织学生排练了舞蹈《娃哈哈》,音乐剧《自强不息我能行》,这两个节目于5月10日参加了“区残疾人文艺汇演”,在此次文艺汇演中,我们是唯一个由小朋友来表演节日的单位,我们排练的音乐剧《自强不息我能行》获二等奖、最佳创作奖,舞蹈《娃哈哈》获优秀奖,我校还荣获了优秀组织奖,受到了各位领导、各界人上的好评。舞蹈《娃哈哈》还参加了“市残疾人文艺汇演”、“市残疾儿童联谊活动”,在“六·一”节来临之际,还参加了少年宫组织的“庆六一”活动。

大队部开展的活动“妈妈回来了”在全国少先队“创新杯”竞赛活动中获优秀活动奖;“妈妈回来了”在“我能行”区体验活动板报比赛中获特别表演奖;元旦登山活动,三名学生参加,两名学生分别获得第14、15名。我校的实验课题“弱智儿童不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被列为市十五重点课题。教师们尽心尽职,同学们勤学苦练,异常认真,都希望给社会一个全新的印象:谁也不蠢、谁也不笨,世上本无天生蠢,实践之中练本领,我们自强不息,我们都能行。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劳动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16 1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