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分析【优秀7篇】

发布时间: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7篇《教育问题分析》,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育问题分析 篇一

[关键词]安徽省蚌埠市;教育均衡;留守儿童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率逐年提高,以农村青壮年为主体的打工群体逐渐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但外出务工的农民因为流动性比较强,所以更多的是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学校读书,这些留守在家就学的孩子年龄大多不满14周岁,一年内很少甚至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我们称这类孩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市、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安徽省蚌埠市地处皖北,市辖怀远、五河等七个县(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为充分了解这一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蚌埠市政府深入农村学校,就“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蚌埠市“留守儿童”现状

虽然早在1996年原国家教委就出台《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提出解决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的新思路,2003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各地政府也相继建立了农民工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这些惠民政策为农民工子女就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比较艰苦,加上孩子学习、生活费用高及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多数农民把子女留在家乡读书。

据调查统计数字显示,安徽省蚌埠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132875人,其中小学81028名,初中51847人,分别占调查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33.34%、初中32.24%。从“留守儿童”分布区域来看:三县(指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下同)农村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总数125983名,占全市留守儿童的94.81%,其中小学为75861名、初中50122名,分别占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35.45%、初中33.45%。市辖四区(指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下同)的“留守儿童”总数6622名,其中小学为5347名、初中为1725名,分别占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18.43%、初中15.7%。可见,市区近郊农村“留守儿童”占在校生不足四分之一,市郊农村农民在本市企业、经商、务工,离家到外地较少。而三县农民没有这种地域优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就业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外出打工赚钱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些区域“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比例近三分之一。“留守儿童”构成不仅有区域性差别,而且“留守儿童”监护情况不同,“双亲外出”与“单亲外出”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见表1)。

从调查分析,三县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中。双亲在外务工半年以上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初中18.1%、小学20.1%;而单亲在外务工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初中15.58%、小学15.31%。两者相比“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高于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比例,分别是初中高于2.52%、小学高于4.79%。这反映了“留守儿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缺少家庭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教育,尤其在小学阶段较为突出,年轻的父母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而对下一代的教育重视不够,缺少对子女更多的关爱。这使得儿童少年的早期教育严重缺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也反映出“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并且,随着年轻一代功利思想的日益加重,这已经波及到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校是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处于6—14岁这个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发育变化大,可塑性强。然而,这部分群体的教育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凸显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心理发育不健康

调查发现,不少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关注孩子,甚至很少通过打电话、写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吃好就行了。家长的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有63.9%初中生和39.4%小学生因缺少情感沟通,思念父母,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有的行为异常,往往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上网吧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年迈的祖父母或者是亲友托管,难以对孩子学习进行适度辅导和心理疏导,同时,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习惯上也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以上小学生和50%以上初中生对学习新课程存在学习障碍,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农村教师素质跟不上,他们不能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现厌学、逃学、旷课等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现厌学现象较多。这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甚至部分学生面临辍学,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三)“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

农村学校小学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调查统计,怀远县初中生只有6.4%的“留守儿童”住宿,五河县、固镇县住宿在校“留守儿童”也较少,大多数学生住在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少数学生由亲友承担监护责任。这些监护人大多缺少文化、年龄偏大,难以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爱孩子,只管他们吃饱穿暖,无能力管教孩子,与学校配合沟通不畅,往往出现监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农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往往给孩子用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借此来补偿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还认为“孩子在校,家庭出钱,学校管理,家长不用操心,承担监护的祖(外祖)父母管生活”就行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追求生活享受,学习不吃苦、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这种家庭监管失控局面,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四)学校、家庭、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又无法承担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家长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有打过,学校无法联系家长,监护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无能力与学校沟通。学校无奈也只好在春节或者收购季节召开一次家长会。可见,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活跃,网吧、歌舞厅出现在农村街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点。在学校与家庭管理配合不当、管理存在失控的状态下,儿童、少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其成长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蚌埠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发,深入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全面调查,认真研究对策。当前,市、县(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落实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

市、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发展县城经济,打造现代农业,振兴地方工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地方经济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这是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紧张,寄宿学生不具备条件,政府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在“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乡镇首先创办寄宿制学校,为学校、教师承担教育任务提供条件,也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学校良好的住宿、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管、照顾和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蚌埠市政府组织妇联、共青团、文化、企业等方面社会力量,定期举办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科技活动展馆,为学校与校外青少年教育基地搭建合作平台,以鼓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这样既可以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能,又使他们感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爱,消除孤独与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三是要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的育人作用。学校应当建立“家长制”,通过实行教师与学生结对的帮扶制度、家访制度,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学校与家长通信活动等各种措施,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育人的平台。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学校教师“家长”要形成制度,规定定期谈心、帮助的内容;学校还要建立“家长”培训制度,聘请心理教师给监护人、临时监护、家长讲授儿童少年心理辅导课和教育学知识,提升教师、监护人的交流艺术水准。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各种工作机制的构建,使学校形成全方位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机制,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教育问题分析 篇二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310-02

所谓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进城上学的农民工子女,与“留守儿童”相对应。①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其失学率高达9.3%,即每年有近200万孩子失学[1]。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

1.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基本得到普及,但总体教育程度偏低。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6~14周岁年龄段的流动儿童在校率为94.91%,与同年龄段城市本地儿童相比,约低1~2个百分点;15~17周岁年龄段的流动儿童在校率比例为41.48%,而此年龄段的城市儿童在校率为82.54% [2]。可见,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较高,与城市本地儿童没有太大差距,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二者差距不断扩大,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在初中毕业后便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继续教育的机会,从而导致流动儿童的总体教育程度偏低。

2.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为吸纳流动儿童的主要方式。中国对流动儿童现行的教育政策是“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心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有数据显示,至2005年1月,上海市外来人员子女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人数达37万多,其中15万在公办小学就读,占40%,其余22万多学生主要在300多所简易农民工子女学校接受教育 [3]。

3.流动儿童教育存在不连续性,成绩相对较差。农民工的无序流动和工作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其子女教育的不连续性。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迁徙,常常会出现错过入学时间、前后学习内容衔接不上的情况,从而造成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差,流动越频繁,对其学习构成的威胁越大。

4.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流动儿童一方面延续着父辈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耳濡目染大都市的生活,心理难免出现落差,加之城市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甚至污名化,常常使他们产生自卑、自闭心理,以致出现行为失范。

二、流动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政府面临的问题。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由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教育经费按户籍人头下拨到输出地政府。那么对于流入地政府而言,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解决大批量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由于缺乏资金,流入地政府无法将其有限的资源在满足城市本地儿童教育的同时,又照顾到流动儿童的需要。输出地政府对流动儿童肩负着“普九”的任务和责任,但由于其流动的现实性,不得不采取“曲线普九”的形式,即前往劳动力输出地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据了解,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学校绝大多数是由河北人、河南人创办的,两省均为北京外来工主要输出地 [2]。

2.公办学校面临的问题。“两为主”确定了公办学校是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城市公办学校的规划建设最初是以本市常住人口为标准,而农民工流动较大,一定区域内的流动儿童数量很难预测,不利于公办学校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自2009年全国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以来,资金问题也成为妨碍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一大障碍。再者,流动儿童的成绩不太理想,对于教师以及学校的教学评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3.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种低水平的自助行为,因此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差且流动大、教学质量不高、合法身份难以得到确认等诸多的困难,成为当前一直困扰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发展的难题。

4.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问题。由于体制、经济等现实问题,农民工很难将子女送入公办学校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其自身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所遭受的不公平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态度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流动儿童自身而言,家庭的贫困让他们过早的分担了生活的重担,料理家务、照顾弟妹、甚至拾荒赚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与城市儿童的接触中,他们经常被人瞧不起,因此几乎没有城市朋友;由于大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简易临时房里,生活环境比较恶劣。

三、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对城乡进行了强制划分。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由于身份限制,被城市偏向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排除在外,这种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农民工的城市化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半城市化” [4],即经济上接纳、政治上排斥的城市化。

2.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现行的义务教育法和目前关于简易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究竟由谁负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由哪些政府部门来管理?一直悬而未决,使得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和简易学校的管理工作成了“讲起来很重要、实际上没人管” [5] 的尴尬处境。

3.教育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是制约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长期徘徊在3%左右,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在中国义务教育总投入中,政府财政拨款占68.55%,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投入中政府拨款占85%以上 [6]。

4.农民工子弟学校身份尴尬。农民工子弟学校给广大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实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但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却由于办学条件简陋,合法地位因此一直得不到确认,办学者也不敢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5.家庭教育缺失而学校社会教育不足。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容乐观,一则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低,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二则农民工要为生机奔波,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除了家庭教育缺失外,学校和社会教育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重视不够,不仅对其单独编班,还常常忽视适应阶段的心理问题。其次,按照逆向法则,健康条件最差的群体往往生活在健康关怀资源最有限的地区,农民工大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其能享受的社区资源相当匮乏,由社区对流动儿童进行的教育也就相对不足。

四、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剥离户籍制度上粘附的福利制度。广东省中山市最先推出的、随后又在全省推广的“积分制”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所谓积分制管理,是指以积分而非户口为标准,从而将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入户条件可细化为学历、技能、参保情况等多项指标,农民工在积满60分后就可以申请入户,《意见》对农民工入户城镇后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配套制度改革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达到入户城镇积分条件,但不愿意交回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农民,可以拿到城市“绿卡”。“绿卡”在《广东省居住证》上做标记,持卡人除可享受居住证一切权益和公共服务外,还可以在居住地享受子女义务教育、高考、参军入伍等待遇和权益。

2.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肯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并给予支持。各级政府应充分肯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作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于办学条件极其恶劣、教学质量很差的子弟学校予以撤销;另一方面,对于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赋予其合法地位,并在硬件和软件各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3.加大国家的教育投入,设立专向基金、引进民间资本,弥补教育财政的不足。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达33%;同时,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那么政府理应加大对它的投入。

4.实行“教育券”制度,建立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教育券”制度是由弗里德曼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孩子在哪里读书就把教育券交到哪里,然后政府再以教育券为依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变由“政府―学校―学生”的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路径为由“政府―学生―学校”的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路径。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决流入地和输出地政府之间的教育财政矛盾。针对流动儿童流动大、教育不连续的情况,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使流动儿童的学籍能跟随自己的转移而比较方便的转移,从而保证了学籍的连续性,也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流动儿童以前的学习状况。

5.明确各级政府分担责任,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公共产品收益层次论认为,政府责任划分应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决定。虽然输入地政府对流动儿童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流入地政府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原因有三:其一,农民工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其二,农民工以及子女属于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帮助;其三,流动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可以促使其尽快融入城市、造福城市。此外,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居住区域引导,并在农民工聚集区增加学校设点布局,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能载入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中来。

6.号召社会力量参与流动儿童教育。针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资金不足、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可以寻求NGO等社会团体的帮助。同时,有条件的社区应该积极为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交流平台,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此外,多到流动儿童家里走访,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及时想办法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35.

[2]中国网。2009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改革[EB/OL].中国网,http://www.省略/news/zhuanti/09rkld/node_7083933.htm.

[3]廖大海。上海地区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4,(12):4-8.

[4]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2):2-11.

[5]王传瑜。中国流动儿童教育财政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4):26-27.

教育问题分析 篇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育管理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持续不断地增长。虽然国家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由于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相关理念和思想没有得到更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农村家庭教育管理的能力比较弱。祖辈的教育监护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大部分的祖辈教育监护人文化水平都不高、无法为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辅导,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管理和教导。其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比较紧张,学校教育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较差和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效果,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为了提升农村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都运用到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身上,那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无法得到教师的重视。另外,农村儿童教育管理的社会关注度不够,没有适用于留守儿童的公益性教育设施设备或者是文化教育传播区域,农村内仅有的文化书屋和文化活动室被成人所利用,并且这些公益性项目内的相关书目比较落后,也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社会侵害的对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教和约束,社会上很多不良风气和行为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的影响,对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优化和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1.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农村家庭要高度地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外出的农民工要将留守儿童委托为比较可靠的监护人,受委托的监护人能够承担得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思想发展状况,并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管教和约束。其次,家长要与留守儿童保持紧密的联系。现达的通信手段为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儿童联系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习情况,而且要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关心。联系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通电话,还可以通过短信、书信等与儿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2.学校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管理创新等方面强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学校的硬件教育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宿舍等进行完善,保证学校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班主任要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另外,在留守儿童的节假日和双休日,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轮流管理,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强化教育管理工作。3.社会各界要行动起来支持和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部门和团体的大力支持和关心。首先,政府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违法的游戏厅、网吧等进行严厉查处,封堵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质的活动环境。其次,妇联、共青团部门要积极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以及团委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对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另外,其他相关社会团体要积极筹集资金,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都要从多个角度思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力所能及地采取措施,共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促进留守儿童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探究[D].南昌大学,2015.

[2]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64.

[3]谭明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探析[J].成功:教育,2012(10):194.

[4]朱剑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亟待加强[J].学习月刊,2016(3):47-49.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 篇四

中职教育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很多发达国家都为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投入了极大的人力与物力,我国的中职教育也在积极的发展中。中职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专业化,他们在对口的社会领域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在中职教育中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这里笔者想对中职英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一、师资问题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的基础。中职英语教育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异军突起。受益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如今的中职英语除了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之外,更增添了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与英语教学需求快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的英语教学师资力量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甚至在个别时期出现了反复和回落。解放后,人才匮乏,连高等院校英语师资的选拔也主要是对在校生进行选留,更不用说职业中学和初高中了。文革期间,大量英语教师遭到迫害,使已经不足的师资队伍变得更加七零八落。虽然拨乱反正后,国家恢复了对英语教育的重视,但此时,原有的老教师大多已退休或退居二线,中年教师又因十几年未能正常教学,业务大多荒废,青年教师则还经验不足。尽管从八十年代中期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了大量的师资培训,但这些培训总是先从城市重点初高中开始,最后才扩展到农村中学和中职学校。因此,在目前中职生主要来源的农村中学,仍有许多英语教师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转岗而来。即使是在城市的重点中职学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普通中学教师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

二、教学大纲更新不及时

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纲领,是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依据,更是学习任务的预期目标。建国初,由于英语教学人员极度匮乏,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地工作,根本无暇顾及教学科研,因此对前苏联模式采用了完全继承的方法,“各类教学计划与大纲也大多参考苏联同类院校的大纲或计划”。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满足人们对英语教学质量的更高要求,教育部开始统一组织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随着国外先进的英语教学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教学改革的速度越来越快,步伐也越来越大,但与之相应的则是教材内容的越来越丰富和难度的越来越高。在学生基础好,教师水平高的城市重点中学,这些变化确实带来了明显的教学成效。但这场改革对中职生主要来源的农村中学,却不啻是一场噩梦。由于英语基础普遍较弱,面对大纲中日益提高的词汇要求,日益见长的听说需求,许多学生变得手足无措,无法适应。长期反复的考试失败令他们自信全无,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近几年,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反而出现了下滑,由此导致中职生源的逐渐恶化。而中职的英语教学改革之路也并不顺畅,在职业教育九十年代受到冲击以后,2001年国家颁布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依旧将中等职业英语课程的任务描述为“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学科功能被错误解读

英语学科的学习一直存在争议,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英语知识的学习在生活与学习中长期处于两个极端。因为英语成绩与入学和升学考试挂钩。“英语及其它语种的考试就成为了高考必考科目。其占分比也年年攀升,最后在1983年,百分之百计入总成绩”。自此以后,增加对英语考试成绩的考量就成为了教育主管部门提高英语重要性的一剂良药。如今,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小学毕业考试,只要你英语成绩不理想,就完全有可能和自己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社会上也充斥了各种以提高英语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不可否认,这个政策的确起到了强化英语教育的作用,但它却让人们逐渐忽略了英语的实际功用,将其完全变成了一种升学的工具。愈演愈烈的分数大战让普通中学的教师学生为提高成绩殚精竭虑,中职英语教育却因为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而被社会视为低人一等,可有可无。由于英语教育的考试工具化,甚至连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也认识不到英语对中职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性,纷纷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实效性更强的专业技能训练。除此以外,这个政策的实施还让社会各界普遍产生了对英语教育的抵触情绪。最近,在有关英语教育兴废的全民大讨论中,有些人甚至极端地认为,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应该完全被取消,这些都让还处于复兴阶段的中职基础英语教学和萌芽阶段的中职专业英语教学前景堪忧。

四、中职英语教育不“专业”

中职教育普教化这一问题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同样存在,其实普教化正是现在我国中职教育中最明显的问题,也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不快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高校的扩招,“不少职业高中又回过头来办普高”。在部分省市的职业学校,出现了单招这种升学模式,中职的英语教学也再次被贴上了普教的标签。除此以外,我国的教育界长期以来,不重视对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这也使得中职英语教育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难以摆脱普教思维的束缚。从建国一直到九十世纪末,国家从未为中职英语制定过独立的教学大纲。国内有关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大多围绕普通中学开展,很少有专家和学者对中职英语教学研究产生兴趣。在所有的英语教育学术类期刊中,基本寻觅不到专门的职教英语教学研究刊物。目前正逐渐走红的专业英语教学,更是难以找到交流的平台。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期待中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中职教育中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大量存在,急需人们去解决。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就必须在对中职英语教育进行改革尝试,并注意吸取历史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在改革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错路,尽快地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水平。

教育问题分析 篇五

1.过分溺爱、迁就、事事包办使孩子对家长产生依赖。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才是家庭的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讲原则地迁就,使孩子养成自私、好逸恶劳等的不良性格,不能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和困难。

2.简单、粗暴的打骂。许多家长认为,棒槌底下出人才,不打不成才。只要孩子有一点过失和错误,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而是火冒三丈,大打出手。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为逃避打骂而学会撒谎;个别孩子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3.放任和百般袒护。出于爱,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错误百般袒护。面对他人的批评,从不从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不违法,犯了什么错都可以原谅。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太软容易吃亏,就给孩子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其实这是害了孩子,使孩子变得骄横任性,为所欲为。

4.用金钱物质哐哄利诱孩子。有些家长事事用金钱物质来打法孩子做事,使孩子慢慢学会做什么事都以金钱物质要求要挟大人的坏习性,心中只有金钱物质标准,没有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从而走向拜金主义。

二、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不良现状的成因分析

从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家长认为送子女读书不如让子女到外面打工挣钱。而根深蒂固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则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轻视对女孩的教育。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理解,致使家庭教育处于随意状态。

(二)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必须的。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扮演双重的角色。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这更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负担,而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学校很难扮演好双重角色。

(三)社会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精神的需要也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农村文化设施老旧残缺,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缺乏有效性,加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进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家庭教育。

三、加强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在农村,家庭教育仍有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未成年人辍学打工、违法犯罪等在农村发生频率较高,这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农村家长应除去固有思想中错误的教育思想,避免教育误区。李岚清副总理在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重要谈话”的报告中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必须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素质”。农村家长应提升自身的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有益的影响。

2.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要循序渐进,家庭教育要成功,就必须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就必须控制节奏,不违反孩子发展的规律。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小步前进,不断提高,让孩子最大程度的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如父母应改变以训斥、打骂为主的管教方式,以说教为主。

3.家长要加强与孩子沟通。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逐渐增加。家庭中只有老人孩子的家庭逐渐增多,真正能与孩子沟通的家长很少。即使在家的农村父母,也因忙于生计,缺少与孩子的交流。要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尊重关爱孩子。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影响孩子内心世界时,不应当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尊重里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家长也是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二)学校方面

1.加大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力度。由学校承担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是最合适的。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对学校有依赖思想,另一方面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学校可通过办家长学校等形式面对面地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还可通过家校联系册、墙报、看家教录像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2.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沟通体制。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进行家访或召开家长会应该是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互动,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这样有利于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

3.教师要转变角色,提升自身素质。首先教师转变角色,应该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人来认识。教师要正确看待农村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师要关爱学生,跟学生做知心朋友。“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面对学生。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学生因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很容易接受该老师的教育。

教育问题分析 篇六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83

1 留守儿童教育调查概况

从“乡土中国”到“流动中国”,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有一群孩子,他们在城镇化的洪流中被迫留在农村,成为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从《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项文件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是指留守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出现揭示了我国在发展中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公共教育资源严重分布不公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全国妇联于2014《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该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另外根据报告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的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大多数东部沿海地区的留守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中部地区只有少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与部分山区留守儿童无法正常接受义务教育,而西部地区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与大多数山区留守儿童都无法接受义务教育。

报告中还提到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校园生活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对比,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均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包括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不太理想;与父母沟通存在更多障碍,与父母关系不太融洽;较易形成比较孤僻、自卑等性格特点。其中又将寄宿的留守儿童与非寄宿的留守儿童相比,发现寄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比较消极,个人生活习惯比较差,在学习上比较懒惰,学习成绩通常更不理想。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关爱与陪伴,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当前,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孩子期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与陪伴,这是一件极其“奢侈”的想法。

我国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与健康成长问题层出不穷,但人们普遍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只是由于留守状态而造成的。社会应该意识到,孩子不仅属于家庭,更是属于国家,而且他们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2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与健康成长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少年强则国强。目前,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自然而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必须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教育,亦会导致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一种既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会健康成长的局面。

2.1 学校硬件与软件设备均较差

由于我国地域与城乡之间发展差异较大而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暂时无法实现教育公平。我国留守儿童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或者山村,因此他们就读的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学校相比都要落后一大截。

2.1.1 教学住宿环境差,环境安全难以保障

农村的学校建设不能够达到城市里的标准,尤其是山村的学校。留守儿童所接受教育的学校,教室里通常只有黑板,讲台,桌子椅子等。而中西部地区山区的教室,条件则更差。有的教室是一层平房,有的甚至是破旧的土房,黑板是坑坑洼洼的,桌子、椅子、讲台也都是破旧的、不配套的。城市的学校都是宽敞明亮,设备齐全。教室安装有空调暖气,冬暖夏凉,每个教室有电脑与投影仪。有的城市重点小学,每个教室还配有饮水机。这些条件,是农村与山区的学校无法满足的。

部分农村的孩子学校离家庭还是比较近的,那么就不需要住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农村的,还有很多一部分山区的孩子,山区的学校并不能都保证提供有学生宿舍。提供宿舍的,孩子则可以在学校住宿,但由于是山区,住宿环境存在很大隐患。通常是一间大屋子住着几十个孩子,门窗都是老化的,每当刮风下雨孩子们就要忍受寒冷。而那些不提供住宿的学校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孩子每天要步行几十里山路才能来到学校,上完课之后,又要步行几十里山路才能回到家。山路本来就蜿蜒曲折加之路灯较少,而有时遇上雨雪天气步行会更加困难,甚至容易发生意外。

2.1.2 师资力量差,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术有专攻,但农村或者山区的学校由于教学环境与工资待遇差,很难招到老师。农村的情况比山区会好一点,虽说不像城市里老师那样专业出身或者经验颇多,但是还是可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然而由于农村的教师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质量方面很难实现不断提升,这样在学习成绩方面会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

山区学校教师的配备状况,更是令人难过。除了在少数志愿者来到学校进行支教以外的情况下,通常学校的老师都是在村里选出一位知识水平较高的成年人来做老师。而这位老师则是全能的,既要教语文、数学、英语,还要教体育、音乐、美术。在遇到老师生病的情况下,孩子们只能放假回家。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读书,恐怕这些留守儿童连正常的义务教育都难以顺利完成。

2.2 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着健康隐患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了父母的悉心照顾与呵护。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抚养监管,这些亲人无论怎样关心照顾他们,仍然无法替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当孩子的生理或者心理出现问题时,他们也难以立马察觉并消除。孩子长期带着生理或者心理的不适生活与学习,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2.1 孩子缺少关爱,影响身体健康成长发育

孩子在六岁到十二岁之间正是长身体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补充各种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大多是生活在农村与山区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加上他们是依靠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抚养,再亲近的亲戚对于孩子的关爱自然与父母无法比较。这些亲戚无法细微耐心地观察到孩子生理与心理体的不适,甚至有时孩子生病他们也未能及时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性格不太开朗不愿意主动与爷爷奶奶交流,孩子出现了心理上或者身体上的不适都更倾向于选择默不出声。这些儿童在十二岁左右身体开始明显发育,女孩会经历生理期,男孩会出现变声等明显的生理发育特征。孩子们遇到这些状况一方面由于缺少了解会出现莫名的恐慌与焦虑,另一方面自己的亲生父母不在身边更是感觉无人可以依靠。

2.2.2 精神恍惚,容易出现抑郁症、自闭症、自卑等心理

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孩子的心理会感到孤独,而这种孤独无助感无法得到正确的排解与释放便会越来越重。这些孩子在学校里,不喜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玩耍,回到家里也无人倾诉与指引,经常一个人发呆胡思乱想,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出现精神恍惚、抑郁症、自闭症、自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农村的老人只知道孩子只要不生病能吃能睡就是健康的,对于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是很难发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连从事教学的教师都难以配备齐全更不用说配备心理指导老师。孩子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2.3 学业受到严重影响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奏效。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于这些孩子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留守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都较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因此与正常的孩子相比,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3.1 家庭作业难以按时完成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上课听老师讲课,课余时间是要自己主动学习才行,家庭作业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老师课上布置的作业,一般第二天会检查和讲解。大多数留守儿童回到家里,主动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比较少见。他们要么是不想完成,要么是不能完成。不想完成,可能是由于过度思念父母无心完成作业,或者是由于叛逆就是不愿意完成作业。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归结为心理上的问题而导致的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于不能完成这种情况而言,则大多是因为孩子没有对知识掌握透彻,回到家自己又吃不透面对作业没有能力完成。爷爷奶奶们年纪较大受教育水平也不高,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农村与山区没有辅导班也没有家庭辅导老师,因此孩子们不能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2.3.2 学习成绩明显较差

由于城市里的孩子每天都能见到自己的父母,生活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除了学习与玩耍以外再也不用担心其他的事情,因此城市里的孩子只要认真学习,成绩都会不错。但是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思念父母,心理与生理出现的问题也较多,不能够做到心无杂念的学习,长期这样下去,本来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再者由于农村学校的老师受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的影响,本不能像城市学校里的老师那样精益求精的传授给学生知识。老师们缺乏渊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也不易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果,这个原因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两者原因综合而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与城市非留守儿童相比相差甚远。

3 国家针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与健康成长提出新的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一直受到国家层面的密切关注,此次新政策的提出更是证实了国家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爱护。国务院于2016年2月4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下文中简称《意见》。这项《意见》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四个大的方面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保护工作。

儿童的教育既包括生理与心理的教育,也包括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的教育。根据上文所提出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与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相应地从《意见》中属于四大方面的细小部分来提取与之配套的解决措施并进行分析。

3.1 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

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教育离不了父母的关心与教导。如今太多孩子处于留守状态,如果不能够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孩子们的这种留守状态很难改变。国家在《意见》中也强调,父母必须对孩子履行监护责任与扶养义务。至少有一方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如双方出去务工,则需要携带子女。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的,村委会、当地政府要予以劝告、教育。对于孩子出现生理或心理问题的家庭,如果不听取劝告,则交由当地公安部门进行处理。这种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强制父母必须陪伴儿童的做法应该会使情况有所改观。

当地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要保证留守儿童能够正常接受义务教育,对于不能够正常接受教育的留守儿童,要实行登记制度,明确辍学的原因,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学校还要经常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讲座与班会,并定时为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发现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治疗与疏导。学校与班主任也要经常布置一些亲子作业,让孩子经常与家长进行互动与交流。

3.2 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

当地经济发展不景气,农民工为了养活家庭才不得已背井离乡到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去务工。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会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为了减少这种现象,当地政府与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多多引导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不仅对农民工创业提供资金与技术的支持,还予以各种税费减免政策。国家一直以来对农民工实施免费培训与学习的政策,这项政策要由当地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积极贯彻实施,加强农民工就业的能力。

各地民政部门要做好对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助的工作。农民工家庭一般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但是由于贫困户有限,不可能把每个农民工家庭都列为困难户,每月给以一定数量的金钱补助。除了此方法以外,当地政府与各部门还可以在住房、落户、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各尽其职,各司其事。各地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符合落户条件的要准许落户,符合保障性住房的要纳入保障入房范围。所有的公办学校要允许农民工家庭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通过这些方法,使得更多的农民工可以留在家庭,关心与陪伴孩子的成长。

3.3 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多个微小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上到国家,小到街道办事处,既有国家的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各种非营利组织,又有社会公民自发成立的多种规模较小的团体机构。呼吁这些组织,关注地方留守儿童健康教育问题。每个组织可以专门指派一名负责人进行留守儿童专职工作,并把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与健康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向组织反应,必要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总之各个团体组织一定要齐心协力,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要对这些儿童予以帮助,共同关爱当地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问题。

留守儿童通常生活在农村或者山村,离城市比较远。城市里的一些公民对于留守儿童生活或者教育中存在的困难情况可能不太了解,所以自然不会给予太多帮助。社会上的许多公民并不是不愿意帮助这些儿童,他们既不了解这些孩子所需帮助的具体方向,也不知道该通过何种渠道进行有效的帮助。当地政府、宣传部门、工会团体要经常组织一些宣传工作,把这些留守儿童的困难告诉社会民众,呼吁大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与成长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亦君。61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能否被妥善照顾[N].中国青年报,2016-2-16.

[2]李亦菲。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

[3]李明叶。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J].管理学家,2013,(13).

教育问题分析 篇七

一、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根据家乡的某一小学对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学校所在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是河南省重点扶贫乡镇。这个学校是由希望工程捐助的,当年解决了附近几个村子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学校成立之初,成立有小学和初中,生源很广,然而现在这个学校只剩下三名老师五个学生。而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从中可以分析出来农村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数量问题

教师的数量得不到保证。因为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差,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在农村,有的年轻优秀老师在任教几年后,就会选择到城市,大量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教师数量得不到保证。

2.教师的质量问题

教师的质量得不到提高。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再学习的机会较少,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其科学文化知识与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的教师年龄较大,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跟不上时展步伐,这不利于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经过观察分析,农村家庭教育比较薄弱,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有限。这是因为大多数家长都是农民,平时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祖父母辈更没有时间与精力教育孩子。另外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无力指导孩子的学习。因此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就会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就读,这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同时这也是农村学校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的重要原因。

二、改善农村教育的措施

1.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这首由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女在2007年春节晚会上朗诵的《心里话》,曾让无数人落泪。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不仅要改善教育的硬件设施,还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农村教育上来,为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农村教育改革

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责任责任感,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之符合现代社会人才的要求。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特别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加关照;最后,教师可以组织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确保学生课后学习任务按时按量完成,从而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3.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农村教育要发展,就要加强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地位,确保农村教师数量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素质。政府要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工作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优秀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在看到美好前景的情况下,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也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三、我国的教育救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教育问题分析》,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16 13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