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试卷分析(精选6篇)

发布时间:

试卷分析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好的试卷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学生得学习情况,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6篇《高中英语试卷分析》,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高中英语试卷分析 篇一

总的说来,该套试题体现了以下命题特点和趋势:

一、试卷难度适中,符合新课改要求

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测试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生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考查。试卷难度适中,体现新课标培养目标,符合新课改要求。

二、突出语言语境运用能力考查

从本套试卷的考查内容看,今年的听力依然平稳,只是最后的一段独白变成了对话,且长度较长,难度有所增加。”以往听力最后一段往往是一段独白,让学生根据独白来判断选择答案,但今年由独白变成了对话,而且时间长,给学生判断带来了难度。这是一个新的变化。但是对于单选题,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考查内容均为平时教学的重点,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就能得分。词汇和语法知识均考查考生在进入情境,理解题干,把握内容基础上对词汇或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完形填空是记叙文,文章内容积极向上,弘扬做善事的思想,做题的思路强调在语篇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阅读理解部分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都是特点鲜明,考查角度灵活多样,真正考验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阅读表达题体现了语言的综合性和语境化因素,在实际的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语言知识,体现所解决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和应用性,能够使学生展示个性发展和思维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三、试卷内容贴近现实,体现生活,时代感强

无论是语法和词汇知识,完形填空、还是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一直到最后的写作,各部分的选材都能够让人感觉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感非常强。让考生普遍感觉到试题来源于生活,试题在体现生活,答题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生活。无形当中山东卷也在指引着考生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扩充生活知识,了解社会背景。能让考生在阅读中受益匪浅。这样的选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反拨作用。

四、继续发扬主观性,开放性的鲜明特色

今年的阅读表达题的题目与往年的题目有所变化,去掉了查找句子和汉译英两个题目,换成了细节理解,这样实质上增加了难度,要求考生对文章要有更详细的把握,增强了对文章整体掌控的要求。书面表达题目设置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应该说没有什么难度,就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语言写作能力,不至于无话可说,也同时有利于互相分享学习英语的经验和困惑。

具体题型分析和解题技巧点拨:

第一节 语法和词汇

26 35 考查非谓语动词

28 34 考查时态

22 31 交际用语

23 25 27 三大从句的考查。

30 虚拟语气

单选题总体难度比去年要相对简单,题目设置强调在特定的语境中语法和词汇知识的理解和灵活使用,突出了词汇和语法功能的地位。同时语言得体,意境明确,避免了偏长、偏难的句子和词汇,所考查的知识面也很全面,仍然围绕必须的和常考的知识点,如:冠词、交际英语、关连词、名词、形容词、动词时态与语态、三大从句、非谓语动词等的。应用。只要具备基本的语法知识,一般都可以得分。

今年的单选题有了一定的变化,那就是没有考查动词和动词短语辨析,只考查了名词形容词,还有就是情态动词,倒装句,特殊句型没有考查,降低了考试难度,对于很多基础相对差的同学是个好事情。今年的单选题多考查了时态题,两个,非谓语动词两个,交际用语两个。如:

21、 when you are done with the book, just give it to Lucy orHelen or _________、

A、 whoever B、wherever C、whatever D、 however

解析: A 此题考查特殊疑问词+ever的用法,只要考生读懂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作对,做题方法,都有ever,所以不用考虑ever, 只要考虑意思。

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出考查的点降低了难度。不再考查难点语法结合句型,弱化了语法学习,这对我们以后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第二节 完形填空

本次完形填空题基本延续传统的体裁,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文章没有生词,内容积极向上,文章大意是一对夫妻帮助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些人,因此也感动了社会的其他团体参与进来,主要表达了为了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来改变这个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道理对我们考生是很有教育和启发意义。对我们未来英语教学的方向有很大的指导价值,启示我们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没必要搞的太难,太复杂,抓基础,重实用。学会如何运用英语理解和驾驭篇章的能力。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阅读部分继续保持较大的阅读量,充分体现语言的交际运用功能

总体来说,今年高考英语试题继续保持了较大的阅读量。保持较大的阅读量既对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提取和处理信息能力有益又对体现语言的交际运用功能有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阅读理解试题中没有偏、怪、难的词汇,某种意义上说是降低了难度,只要考生认真仔细地审题和判断,应该可以取得高分。

第四部分 书面表达

本次书面表达是关于分享介绍英语学习经验的文章,可以说没有什么难度,纯粹考查写作的基本功,并没有在题材和构思上做文章。所以通过本次的高考英语作文的设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那就是高考英语写作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强调实用性和生活化。所以,应在各种体裁全面涉及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应用文的练习,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书面表达整篇背诵绝无必要,可以看读为主,我们平时不用刻意的去背诵模版,那样搞的学生很累,导致学生不能够灵活的写作,成了八股文,固化了思维,所以对于写作关键是从中汲取一些自己认为常用的积极词汇和表达,并能得体熟练地运用。

总之,今年山东高考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英语的教学语法要继续弱化,简单化,系统化,没必要学得太难,太深,只要掌握的基本的框架,基础的就可以了。单选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要做偏,难题。注重对词汇的背诵和基本用法的掌握。完型和阅读也是一样,主用篇章的理解和驾驭,并没有很难,很长,很复杂的句子,高考英语正在向实用性,基础性迈进,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学生基本的语言使用能力,没有必要搞的太复杂,毕竟我们学习应用于是用来交际和实用的。高考英语写作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强调实用性和生活化,也没有必要在个别题材,构思上下很大功夫,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表达出来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达到目的了,毕竟不是语文的作文,书面表达归根结底就是翻译句子,只要我们英语基本功扎实了,汉语的写作是不存在问题的,那么我们翻译起来,自然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关键是灵活运用,不是死记硬背,套模板,那样违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单元 友谊Reading 安妮最好的 篇二

朋友 你是不是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呢?或者你是不是担心你的朋友会嘲笑你,会不理解你目前的困境呢?安妮·弗兰克想要的是第一种类型的朋友,于是她就把

日记当成她最好的朋友。 安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住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一家人都是犹太人,所以他们不得不躲藏起来,否则他们就会被德国纳粹抓去。她和她的家人躲藏两年之后才被发现。在这段时间里,她唯一的忠实朋友就是她的日记。她说,“我不愿像大多数人那样在日记中记流水账。我要把这本日记当作我的朋友,我要把我这个朋友称作基蒂”。安妮自从1942年7月起就躲藏在那儿,现在,来看看她的

心情吧。 亲爱的基蒂: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长久无法出门的缘故,我变得对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无比狂热。我记得非常清楚,以前,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令我心迷神往过。自从我来到这里,这一切都变。 比方说,有天晚上天气很暖和,我熬到11点半故意不睡觉,为的是独自好好看看月亮。但是因为月光太亮,我不敢打开窗户。还有一次,就在五个月以前的一个晚上,我碰巧在楼上,窗户是开着的。我一直等到非关窗不可的时候才下楼去。漆黑的夜晚,风吹雨打,雷电交加,我全然被这种力量镇住。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 令人伤心的是我只能透过脏兮兮的窗帘观看大自然,窗帘悬挂在沾满灰尘的窗前,但观看这些已经不再是乐趣,因为大自然是你必须亲身体验的。 Using Language Reading, listening and writing 亲爱的王小姐: 我同班上的同学有件麻烦事。我跟我们班里的一位男同学一直相处很好,我们常常一起做家庭作业,而且很乐意相互帮助。我们成非常好的朋友。可是,其他同学却开始在背后议论起来,他们说我和这位男同学在谈恋爱,这使我很生气。我不想中断这段友谊,但是我又讨厌人家背后说闲话。我该怎么办呢? Reading and writing 尊敬的编辑: 我是苏州高中的一名

学生。我有一个难题,我不太善于同人们交际。虽然我的确试着去跟班上的同学交谈,但是我还是发现很难跟他们成为好朋友。因此,有时候我感到十分孤独。我确实想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您能给我提些建议,我会非常感激的。

Unit 篇三

Journey Down the Mekong My name is Wang Kun. Ever since middle school, my sister Wang Wei and I have dreamed about taking a great bike trip. Two years ago she bought an expensive mountain bike and then she persuaded me to buy one. Last year, she visited our cousins, Dao Wei and Yu Hang at their college if Kunming. They are Dai and grew up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near the Lancang River, the Chinese part of the river that is called the Mekong River in other countries. Wang Wei soon got time interested in cycling too.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we finally got the chance to take a bike trip. I asked my sister, “Where are we going?” It was my sister who first had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entire Mekong River from where it begins to where it ends. Now she is planning our schedule for the trip. I am fond of my sister but she has one serious shortcoming. She can be really stubborn. 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she insisted that she organize the trip properly. Now I know that the proper way is always her way. I kept asking her, “When are we leaving and when are we coming back?”

I asked her whether she had looked at a map yet. Of course she hadn’t; my sister doesn’t care about details. So I told her that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is in Qinghai Province. She gave me a determined look -- the kind that said she would not change her mind. When I told her that our journey would begin at an altitude of more than 5,000 meters, she seemed to be excited about it. When I told her the air would be hard to breathe and it would be very cold, she said it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experience. I know my sister well. Once she has made up her mind, nothing can change it. Finally, I had to give in. Several months before our trip, Wang Wei and I went to the library. We found a large atlas with good maps that showed details of world geography. From the atlas we could see that the Mekong River begins in a glacier to move quickly. It becomes rapids as it passes through deep valleys, traveling across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Sometimes the river becomes a water fall and enters wide valleys. We were both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half of the river is in China. After it leaves China and high altitude, the Mekong becomes wide, brown and warm. As it enters Southeast Asia, its pace slows. It makes wide bends or meanders through low valleys to the plains where rice grows. At last, the river delta enters the South China Sea.

必修一 Unit 篇四

Anne’s Best Friend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Or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 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Anne Frank wanted the first kind, so sh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Anne lived in Amsterdam in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Ⅱ。 Her family was Jewish so nearly twenty-five months before they were discovered. During that time the only true friend was her diary.

She said, ”I don’t want to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a diary as most people do, but I want this diary itself to be my friend, and I shall call my friend Kitty.” Now read how she felt after being in the hiding place since July 1942. Thursday 15th June, 1944 Dear Kitty, 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That’s changed since I was here. …For example, one evening when it was so warm,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 self. But a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 Another time five months ago, I happened to be upstairs at dusk when the window was open. I didn’t go downstairs until the window bad to be shut.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Sadly …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 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these any longer because 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 Yours, Anne

高中英语试卷分析 篇五

一、试题结构分析

试卷体现了语言交际性原则,加大了应用能力考查的力度,考查不只停留在对于语言知识的识记与简单再现上,而且考查考学生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词汇及重要句型所用的语境是否恰当、得体,是否达到准确表达思想的目的。

二、本班现状

由于学生基础相差太大,成绩很不理想。这里不提过多的的历史原因。本班所谓的优秀生学生(各科考试总成绩排在前十名的学生中,只有一人勉强算英语学科的优秀生,一名算得上中等生,其余的基本上在差生行列,各科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另外一些英语成绩相对不错的学生的各科总成绩却排在全班中下游。这种片刻现象反映了学生能力和学习兴趣的不均衡。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局面,在很多学生一再要求和追问下,不知不觉地就讲到了小学三四年级的内容,很多学生正听得饶有兴趣,常常突然有学生喊起来:“老师你在干什么?”他嫌讲的内容太没必要了。当然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我们的学案虽属新课标规定内容,且难度正常,但学生难以接受。降低难度当然没问题,但短期内学好七八年都没学好的内容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毕竟是高中教学,而且将来的考试不会降低标准。可能我们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忽视教学效果,词汇教学费力不小但收效甚微,记忆力和理解力是制约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的严重障碍。另外学生知识面狭窄也是一些简单教学内容显得得复杂。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写作训练

因为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句子结构意识,乏英语思维习惯。而英语写作的题材简单,学生基本上可以用初中水平的句型就可以得到大部分分数。这是一个突破口。

2、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尽管很多学生见了阅读文章就头疼,还没开始就已经没有读懂的信心了,但还要象牵着盲人走路那样,边引路、边鼓励,尽量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直到使学生能独自行走。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继续更好的改进、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营造真实、灵活的语言环境,珍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精选适合学生具体分情况的学习内容和巩固练习。

4、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这一长期目标同时,更注重提高考试成绩,强化机械记忆。

单元 世界上的 篇六

英语 Reading 通向现代英语之路 16世纪末期大约有5百万到7百万人说英语,几乎所有这些人都

生活在英国。后来,在17世纪英国人开始航海征服世界其它地区。于是,许多别的国家开始说英语。如今说英语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他们有的是作为第一语言来说,有的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 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即使他们所讲的语言不尽相同,也可以互相交流。请看以下例子: 英国人贝蒂:“请到我的公寓(flat)里来看看,好吗?” 美国人艾米:“好的。我很乐意到你的公寓(apartment)去。” 那么,英语在一段时间里为什么会起变化呢?事实上,当不同文化互相交流渗透时,所有的语言都会有所发展,有所变化。首先,在公元450年到1150年间,人们所说的英语跟今天所说的英语就很不一样。当时的英语更多地是以德语为基础的,而现代英语不是。然后,渐渐地,大约在公元800年到1150年期间,英语不那么像德语。因为那时的英国的统治者起初讲丹麦语后来讲法语。这些新的定居者大大丰富英语语言,特别是在词汇方面。所以到17世纪,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量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大。在1620年,一些英国人搬迁到美洲定居。后来,到19世纪,有些英国人也被送往澳大利亚,两个国家的人都开始说英语。 最后,到20世纪,英语才真正定形。那时,英语在拼写上发生两大变化:首先,塞缪尔·约翰逊编写词典,后来,诺厄·韦伯斯特编纂《美国英语词典》,后者体现美国英语拼写的不同特色。 现在,英语在南亚也被当作外语或第二语言来说。比如说,印度拥有众多讲英语很流利的人,这是因为英国于1765年到1947年统治过印度。在那期间,英语成官方语言和教育用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非洲其它国家,比如南非,人们也说英语。

目前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正在迅速增长。事实上,中国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英语学习者。中国英语会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吗?这只能由时间来回答。 Using Language 标准英语和方言 什么是标准英语?是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所说的英语吗?信不信由你,(世界上)没有什么标准英语。许多人认为,电视和收音机里所说的就是标准英语,这是因为在早期的电台节目里,人们期望新闻播音员所说的英语是最好的英语。然而,在电视和收音机里,你也会听出人们在说话时的差异。 当人们用不同于“标准语言”的词语时,那就叫做方言。美国英语有许多方言,特别是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方言,以及黑人和西班牙人的方言。在美国有些地区,即使是相邻城镇的两个人所说的语言都可能稍有不同。美国英语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方言是因为美国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缘故。 地理位置对方言的产生也有影响。住在美国东部山区的一些人说着比较古老的英语方言。当美国人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时,他们也就把他们的方言随着带去。因此,美国东南部山区的人同美国西北部的人所说的方言就几乎相同。美国是一个使用多种方言的大国。虽然许多美国人经常搬迁,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辨别、理解彼此的方言。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高中英语试卷分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6 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