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习俗优秀4篇

发布时间: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差异网为您带来了4篇《过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习俗》,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端午节随笔 篇一

端午,好像与我没有什么干系,我没有去任何地方,可是天空的蓝有些浑浊,好似我心底油然而生的感伤。

——题记

一连几天阴雨不断,却在清明这天放晴了。取之心底的压抑,不由得有几丝感伤。

前些时候,是木棉花由盛转衰的过渡期。眼看着木棉花一朵朵飘落,落在城市的底层,“零落成泥辗作尘”。储蓄了一年的力量,如今却被践踏,我想,这不是它想要的。

没由来的,很自然地想到了早已离开尘世的人。正如木棉花一样,在释放过光彩后,离开所依存的世界。无论在过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赞扬还是鄙视,都是未知。

忽然,好像看见了空中的亡灵。此时。我能做的,只是握一握他们虚无的手。是安慰,也算是祭拜吧。

蓦然醒悟,原来人生不过如此。既然死后的,是不能决定的,那么,就只有像木棉一样,绽放毕生的含蓄。

想着,阳光就透过薄薄的云层释放出来,我仿佛看见了光束,澄明,纯净。可此时的天空,怪诞得出奇——云块很薄很淡;天空的颜色模糊且朦胧,些许暗淡,些许明朗;阳光刺眼,却找不到根源。

此时的天空正如我的心情,复杂、混乱,唯一感知到的,是那么点感伤与忧郁。

端午节随笔 篇二

端午节,包粽子,青青的粽叶,晶莹的糯米,拎着这一串青葱的精灵儿,投于江中吧,那投水而亡的长剑蛾冠之士可曾接到?你可知江边日夜陪伴你的香芷汀兰也迎风洒泪,似乎也失去了动人的芳香。

端午节,赛龙舟,聪明过人的阿端在年年腾挪于龙舟之上,这一年却失足落水,是可爱的晚霞在水底招唤他么?

端午节,挂艾叶,一句不该听的是非话,一瓶不该喝的雄黄酒,让端庄美丽的白娘子在许仙眼里变了模样。

每年端午,母亲几天前就买回粽叶,放一木盆水,泡着,洗一萝糯米,挂檐下沥水,待干了,便开始包了。将粽叶两端弯起,底部形成一个尖角,抓把米揣实,兜起粽叶,三裹两裹,扎上绳。我则蹲在一旁弄水,看母亲忙活,这一看,看了许多年——至今不会包粽子。

每年端午,粽叶飘香。经常有人提着煮熟的各种馅的粽子送东家送西家。小孩儿胖乎乎的手腕上戴着铃铛,系着五彩丝线(说是辟邪的),走一步发出清脆的响声。大点的孩子脖子上挂着个绒线编的“篓”子,里面放一个煮熟的咸鸭蛋,晃来晃去的。不爱吃太甜腻的东西,却喜欢将冷粽子蘸了白糖吃,有种特别的味道。

又是端午节,昨天打电话回家,母亲说粽子已包好了。我说扔几个过来吧,我想吃……

明天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 篇三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特别爱吃粽子,但不是常吃。有个节日要吃鸡蛋,戴“花绒”,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这个节日是五月端,而我们只关心能否吃到粽子,对于为什么叫五月端,就一无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辈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节一样隆重。这时大人们煮鸡蛋给我们吃,而平时是很少吃到鸡蛋的;大人们给我们买红黄绿三色的“花绒”,绾在我们手腕上,脚腕上,戴在我们脖子上,说这样可以避灾辟邪,让我们长命。那时有骑着自行车的贩子走村窜巷地叫卖“花绒”的,“花绒”裹在一个滴溜骨碌的六棱柱架子上,色泽绚丽,柔软。每当这时看到他们,我们就会央求大人们给我们买;开头有一个人买了,渐渐地就围了一圈人,挑选,讲价,仿佛成了街市上一个亲切,热闹的摊点。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卖粽子的,我很少吃过粽子,对粽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别人吃粽子自然是异常羡慕的,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吃粽子的。我也吃过几回粽子,是亲戚家送来的,芦苇叶包的,三棱锥形,馅料是黏米和红枣,甜,黏,香。吃过了一回,还惦记那个味道,每当看见芦苇就容易想到粽子。每逢这个节日,村里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实、有礼貌的孩子们就会,依偎着家人到河边采摘新鲜的芦苇叶,要又大又宽的那种,回家洗干净,开始包粽子。包粽子是个艺术活了,我们又不会参与,只知道粽子好吃,对包粽子却也是着迷的;无奈哦,只得羡慕,心里直流口水了。粽子的味道和工艺对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对这个吃粽子的节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这个节日早早到来。

如今又到了吃粽子的节日了。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会儿;然而,没有丝毫影响人们的激情。人们走到街上买了各种东西,蔬菜,肉,鸡蛋等等,为准备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样,想过一个祥和吉庆的节。人们以过节来纪念过去的岁月,犒劳自己,感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样可以鼓励自己努力工作,给儿孙带来乐趣,合家盼望着幸福,平安,喜庆;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让家的味道变得浓烈,芬芳。这天,我还是吃着煮鸡蛋,味道还是如小时候的香,对粽子就不那么十分渴望了。周围的孩子们也不戴“花绒”了,有的只穿着由红色绣花的绸缎做的裤子,有的打扮和平常一样,在门口调皮的玩耍。几乎家家门上都插着艾草,这一点至今没变 。

小时候吃粽子已变成心中一段美味的回忆了。那时大人们只知道端午节是祖辈们定下来的,规规矩矩地过节享受就是了,却很少有知道来历的,也很少给我们讲起。直到我上了初中,学了屈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大夫的,也叫做端午节。我得知屈原是一位忠诚的大臣,写下了一部名作《离骚》;但受到恶人的排挤,无奈最后投江而死。《离骚》比较难懂,我只记得 “哀民之多艰”这一句。我虽然难以理解《离骚》,但同情屈原的遭遇。端午节人们包粽子投入江中,祭奠忠诚大夫,与英魂共享美食、安乐,寄托了哀思,也彰显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现在,即便吃不到粽子,只要想到或看到粽子,就会生起欢喜之感,好像每天都是吉祥的端午节。我知道人们用绿芦苇叶,包着黏米,大红枣,芝麻之类的馅料,包成三棱锥形,用白线捆好,放到蒸笼里蒸煮,熟了的粽子成灰绿色,鼓鼓的外形,吃起来,味道没得说。记得有一次在长途车站,我买了一个粽子,花了五元钱,味道一样甜。虽然贵点,我仍感到很满意,当然也有很多人买。

有时候,我想,粽子为什要用青绿色的芦苇叶包成?人们可能也有这个疑问吧。这要先从芦苇说起。传说神仙喜欢在芦苇盖的棚子下乘凉,芦苇就意味着吉祥如意,用芦苇叶做的粽子就沾上了喜庆的含义了,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气。观音喜欢竹叶,竹叶就成了吉祥的代称了,所以有的地方人们喜欢用宽大的那种竹叶来包粽子,图个吉利。那种竹叶也类似芦苇叶。

许多人们为什么爱吃粽子?我以为,粽子味道固然是美的,但粽子也是一种素食斋饭,就像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一样,吃粽子寓意着虔诚之心,以祈求神灵祖宗的保佑。

人们把煮熟的粽子,拿一些投入到河流江湖中来纪念屈原大夫,表示哀悼,为什会有这个举动?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诸葛亮渡泸水时,受到阻碍,就曾以羊马的肉做成馒头,投到泸水中祭奠水中的亡灵,或超度他们转世,或劝导他们随队伍回归故里。祭祀完了,风平浪静,顺利渡过泸水。可见在那时候已经有投食物到河里祭祀亡魂的做法了,之前也一定有这样的古老做法。所以用粽子来怀念屈大夫,也是随古风的。“神鬼之德,其明盛矣!”尊重逝去英灵,早已是一种风土人情了。

念端午节,对屈大夫的《离骚》一书也倍加敬重了,定犹如他这个人一般璀璨夺目,我心中生起一个念头:要趁这个端午节,手捧这本千古绝唱的奇书来,让心灵化入书中,体会仁人的德行,作一场情感之旅。

端午节随笔 篇四

端午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大家都知道端午这天是为纪念屈子的爱国,伍子胥的忠君以及曹娥的仁孝。这些故事都值得后世的纪念和传诵,但其实古人的忠君和仁孝,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过深,因此在端午这天,更多的是为了纪念屈夫子的爱国情怀。

很多朋友在端午这天会比较注重节日氛围,诸如喝雄黄酒,吃粽子,以及赛龙舟等等,这本无可厚非。但我却认为,端午更应注重屈原的爱国情怀。

当今世界,虽表面太平,实则风云变幻,弱肉强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依然挥舞着民主的大棒,无端的践踏别国的主权。我们都知道,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这些国家曾经都有过辉煌的历史。可是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地,肆无忌惮的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欺骗民众,肆意颠覆别国政权。想想这些国家,曾经是安定祥和,一片繁荣的景象,转眼却已满目疮痍,硝烟四起。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忍受着生命和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的煎熬。

近日,听了一段《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颇有感触。演讲中,华人留学生通过在国外求学的经历,以及游历他国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强大,所带给人民的安全感是何其重要。这位学子在学校安排,对各国实地调研时,选择了前往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虽是世界强国,却多灾多难。在机场托运行李的过程中,在国内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她却经历了长达半个小时的各种盘问,甚至问到了她的家人、爱好以及她所爱之人等隐私问题。这位同学颇为反感,如同受到了冒犯,她身边的一位以色列同学解释说,这在他们国家是多年来的常态,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忍受着各种恐怖袭击的煎熬,这种让人很不舒服的安检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在飞机安全降落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为之鼓掌,这位同学又感到不解了,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飞行,为何还要鼓掌庆祝呢?她的以色列同学再次告诉她,每一次飞机安全着陆,她们一定会鼓掌,因为他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期间,犹太人经历了种族屠杀,他们的父辈们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时起,犹太人便成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想想,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国家和民族,会是一件多么的可怕的事情。

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饱受战乱的国家,他们的人民,只能四处逃难,躲避战火,这便成了我们口中的难民。也许我们还无法理解“难民”这个词的艰辛,因为我们是中国的国民。我们可以安然的散步,自由的旅行,甚至可以随心所欲的在国外旅游或者是购物,我们无需害怕恐怖袭击和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无需担心会流离失所,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

我们的国家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在经历了几十年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在享受祖国强大和安全带给我们幸福生活的同时,有些人却出现了损坏国家利益的言论和行为。在端午这个弘扬爱国情怀的日子里,我们更要将屈原的爱国情怀铭记于心。爱国是时代永恒的主题,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每一个国民的责任和义务。愿我们用自己的言行和忠国爱国的豪情,弘扬古人的爱国情怀,甚至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正如屈夫子在郢城被攻破之际,万念俱灰,在无比悲痛时,吟道:爱国情,就是武士荆轲为国赴死,刺杀秦王赢政时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过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习俗》,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6 2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