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随笔(8篇)

发布时间:

班主任既是学生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老师。他不仅是学生的朋友,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向导。他是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桥梁,也是社会教育的力量。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8篇《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随笔》,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 篇一

下课了,孩子们就像一群可爱的小鸟飞出了教室,我站在教室的窗前看着生龙活虎的学生,内心被快乐包围着。突然,我发现凉亭一角有一群学生在打架,仔细一看,不禁火冒三丈,那个正在推别人的学生不就是我班的淘气大王吗!为了转化他,我真是想方设法,煞费苦心,可他却总是软硬不吃,以不变应万变。一想起这些,我更气不打一处来,三步并两步冲出教室来到凉亭,不容分说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你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像话,竟然打起同学来”!我越说越气,越气越说,根本没有理会他欲言又止的表情。这时,一个学生站出来说:“老师,不怨孙祥伟。”周围的同学也都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我讲述起刚才发生的事。

原来,是罗中一和几个同学捅蚂蚁窝,把几只小蚂蚁捅死了,孙祥伟同学制止他们,双方发生了争执,打起来了,一时间我被惊呆了。原来是我错怪了这么一颗善良、纯净、美好的童心。我一把抓住了他的手,动情地说:好孩子,是老师错怪了你,这时,他努力含在眼中不肯落下的泪珠夺眶而出,“老师,是我错了,我不该打同学,可是看到那么小的蚂蚁被捅死,看到小蚂蚁的家被捅坏,我心里很难受”,说着说着,一向顽皮的他竟呜呜地哭了起来。“别说了,你做得对,你是一个好孩子,老师为你而骄傲”。我的话音刚落,他突然仰起头看着我,眼中闪着奇异的目光——这是平时课堂中从未见过的光彩,稚气的眼神流露出从未有过的自信,晶莹的泪珠折射出任何人都懂的希望……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很庆幸,没有让这个学生得到不公平的批判和冷遇,试想如果当时我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结果会怎样呢?这颗幼小的心灵能经受得住这不白之冤和无情的指责吗?他可能和老师感情对立,产生敌触情绪,进而厌学;他可能从此自抱自弃,破罐破摔;他可能产生理解偏差,善恶不分,影响到将来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而作为老师的我,可能就在这不经意之间挫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伤害了一颗纯洁善良的童心啊!

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它使我懂得了:一个教师绝不能带着偏见去看待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等待我们去描绘美丽的蓝图,而容不得半点瑕疵;每个学生都是一株幼苗,只有适宜的土壤,阳光雨露的滋润,才会健康、茁壮的成长;每个学生都是一棵小树,需要剪枝整形,更需要精心培护,才能保证其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 篇二

两年前,我怀着惊喜与期待迎来了一批活泼可爱的一年级新生。当台下四十双眼睛深情地望着我的那刻,我看到了求知、崇敬、信任、天真,我着实感到肩上背负的担子的沉重。“我不能让家长失望,我不能辜负学校对我的期望,我更不能辜负孩子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教育好这群孩子,让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我是这么想的,也发誓要这么做。

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个行为异常的孩子的举动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发现他一刻也安静不下来,要么在座位上不停地跳动,要么离开座位走来走去,虽然不去招惹人家,但一些孩子已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凭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意识到这不是个普通的调皮一类的孩子,于是趁课间活动之际,我把他叫到面前,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喊我“鲍老师”,告诉我他叫徐乘风,并主动跟我聊了他的一些兴趣爱好。这孩子思维敏捷,口才特好,虽然表达时有点结巴,但挺讨人喜欢的。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他说话时会不停地眨眼睛,省鼻子,会不会是“多动症”?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由于他是住宿生,我想观察这孩子几天,再联系家长,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第二天一早,生活老师就找我反映情况:徐乘风半夜爬到宿舍的衣柜上,非常不安全,也不听生活老师的劝阻。于是我立即打电话找来家长,一是反映孩子这两天在校的表现,二是了解孩子入校前家里和幼儿园的一些情况。孩子的妈妈也非常配合,接到电话,中午就赶过来了。整整一个小时,我都在倾听他妈妈略带哭腔的诉说:“徐乘风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跟随妈妈,父亲刚在不久前去世,这孩子很聪明,可就是太淘气。开学前带他去看了医生,医生诊断为多动症,现正在接受每周两次的心理行为矫正。鲍老师,我孩子给你添麻烦了。”望着孩子妈妈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有担心、有顾虑,但更多的是同情:可怜的孩子,不易的母亲。接下来的日子里,徐乘风不住校了,可他在校的“表现”大大超过了我对他的想象,让我一度焦头烂额、心力憔悴。他会在任何时候,甚至上课期间开门跑出教室去玩,去爬电线杆、破坏花苗、弄坏消防栓、把石块扔进教室里、随意进出办公室并偷拿老师的物品,和小朋友在一起时,还经常性的使用暴力。我每天课间带着他,吃饭带着他,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可还是防不胜防,经常接到老师们和小朋友的“投诉”。他妈妈也想过办法,曾给他请过家教,也请过一段时间的陪读,监督着他上课坐在位置上,课间不欺负小朋友。可过不了多久,这些请来的老师终究不堪忍受,纷纷隐退。面对这个“烫手山芋”,我陷入了极度矛盾中,是选择放弃呢?还是积极寻找突破口,挽救这个可怜的孩子?最后,我选择了后者。长路漫漫,风雨兼程,我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接受挑战,决不言弃。两年里,我用自己极大的爱心、耐心、信心,尊重他,关爱他,做他的好朋友,与他实现了良好的沟通,最终赢得了孩子的进步。

记忆中有一件事情非常深刻,我想也许正是因为那一次的引导让教育有了转机。那是一堂美术课,师生问好,大家刚坐定,一名女生突然发出一声尖叫:“青蛙!”全班顿时炸开了锅,一些学生纷纷看着自己脚下跳起来,还有一些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哪里有青蛙?在哪儿?在哪儿?”青蛙窜到哪里,哪里叫声一片。正当美术老师要去抓捕时,徐乘风却镇定地趴在桌子底下,伸手一把抓住青蛙,往一个塑料袋里一塞放进书包,若无其事地坐到位置上。我知道后,十分的恼火,很想把他叫到办公室,狠很地批评一顿,再找来他的母亲,一起进行批评教育。两分钟后我忍住了,因为理智告诉我:不就事论事随便下结论,不分青红皂白训斥批评,是教育者的大忌。于是下午放学后,我把他留下了,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他低着头,显然知道要挨批了。我沉默了一会儿,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要抓青蛙?难道你不知道青蛙是消灭害虫的能手,我们要保护青蛙吗?”他诧异于我的态度,但理直气壮地回答:“知道的,我只是想看看它在地上是怎么跳的,我看完了,就放它回去。”“哦,那你知道青蛙是蝌蚪变成的吗?”“啊?不知道!”孩子惊喜地瞪大了眼睛。“这个双休日我让你妈带你到小河里去抓几只蝌蚪带回家养着,你每天都观察它们的变化。来,我带你看一组图片。”我带他在电脑上观看了青蛙的进化过程,并给他布置了一个观察作业。二十来天后的一个早上,徐乘风抱着一个玻璃瓶,里面是一只青蛙,还有一本作文本,兴高采烈地来到我面前,展示他的“杰作”。我满意地点了点头,一番沟通后,先让他向全班同学道歉,然后肯定了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了他的“青蛙观察日记”:我将蝌蚪盛在一个大口瓶子里,隔一天换一次水,大约过了十几天的光景瓶子里有的蝌蚪便长出了后腿,腿很细,很短,然后慢慢的变粗,变长,蝌蚪的头也比原先扁了。又过了几天,蝌蚪的前腿也长出来了,而此时它的尾巴却逐渐变短以至最后完全脱落,蝌蚪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小青蛙一会儿在水中游,一会儿往瓶壁上跳,由于瓶壁太滑了,它总是跌落到水中……我读完后,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事后,我“趁热打铁”,告诉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那以后,他上课出去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认真倾听的时候多了,作业有时候也能按时完成了。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淘气的孩子并不是一无可取,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孩子就会大有可为。面对淘气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开发淘气学生的潜能。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 篇三

今年九月份,我从工作了八年的山区学校,来到了这所实验小学,并担任六(二)班班主任工作。从其他教师那里了解到,这个班差生较多,且纪律观念淡薄,又有两个特殊学生。这让我当真有点措手不及。一方面,我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还不熟悉,自己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另一方面,虽然以前也有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但都是小班教学,现在面对80人的大集体瞬间倍感压力,无从下手。

还记得第一次随搭班的XX老师走进教室,诺大的一个班,到处都是乱哄哄的,吵杂声、说话声此消彼伏。我很自然地和农贸市场联想到了一起。即便如此,与同学们首次见面,也并不想以批评、呵斥来平息。孩子调皮好动是天性,况且我也不想一开始就和同学们拉开距离。我面带微笑地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对这个班集体进行了一些了解。走出教室,搭班的XX老师对我说,这个班向来纪律差。第一次见面你就应该把班主任的威信树立起来,显然,从同学们的反应来看他们并不怕你。以后这个班有你费心的喽!

果不其然,在我上课的时候,总会有同学在窃窃私语,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就作业不按时完成的,就有10几个之多,为此我挨个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说了孩子的情况,有些家长却是满不在乎。面对这种局面,我就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时失去了战斗的动力。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管理好这个班,才能让同学们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成绩?作为班主任,不能再放任这个班就这样继续下去,我有责任去改变现状。调整好心情,静下心,我对这个班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私下里积极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借鉴他们的管理经验。渐渐地思路开始清晰了。

首先,我对班上80名同学进行了进一步的熟悉了解,包括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等,比如说王子俊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管理班级的能力也强。比如我班的孙艺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写了一手好字。郭淑瑶同学,小小年纪,已经多次参加少儿作文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等等。我想只有充分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在平时注重同学们的个体差异,多提供一些展示他们的空间,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这样,即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又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开学初,我将班干部进行了重新选拔,试图通过层层把控,责任落实到个人的金字塔式管理,来改善班级班风。我班共有80余人,我选取1名大班长,8名小班长,大班长监管小班长,小班长监管各自划分的9人,包括学习上的帮扶,纪律,在校表现情况等。然而,在试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问题就出来了。主要表现在班干部包庇现象严重,班干部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我对自已的管理方法也进行了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掉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小学生自身自制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特点。

有了上一次的失败经验,这次我就更加谨慎了。每个孩子都是渴望被老师,被同学,被大家认可的。但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又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对部分同学的关注相对较少,对学生的了解了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此,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通过几周来对学生的观察,我也渐渐地发现了班里存在的问题。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集体,更是如此。就这样,六(二)班班规诞生了。我将班规进行了分类,包括学习、纪律、卫生、行为习惯、对班集体的贡献度等方面。并且对每一项都进一步地细分,共计有100多条小项。为了更好地落实,我采取了学分制的积分方法。每个同学的基础分为60分,以班规为考核依据,量化评分。表现好的进行加分,反之,则会被扣分。学分制的实行,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也变得活跃起来,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上课说话的明显少了,作业质量提高了。平时不爱交作业的同学也能按时上交。放学的路队,不用老师说,同学们都会走得很整齐。有一次,学校要打扫卫生,同学们都争着打扫,并要求要告知班主任给他们加分。同学们的这些改变,让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其次,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每两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我都让学生自已主持,全员参与。开学初以班规为主题,同学们集思广益,针对班级实际,大家热烈讨论,最终确定出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后期我又陆续召开了以安全、我爱班集体、习惯养成、期中质量分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备战期末考试等主题的班会。学生主持,发言,讨论,老师进行总结,最后达成共识。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让同学们渐渐地接纳,并期待上班会课。班会上,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已的观点看法,这样以来,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胆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判别事非能力,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再有,平时要注重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去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对于表现不好的,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特别关注。一旦发现他们在学习、身体、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要及时的与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

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我不断去尝试、去摸索,不仅我的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自己对班主任工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班主任教育故事 篇四

班里为了建立图书角同学们都从自己家里拿来很多书,大家交流着看书挺好的。今天班会课上,王鹏宇说自己的《三国演义》的书丢了,急的他流下了眼泪,作为班主任的我得还他一个公道,我说:“这样吧我们一起找找,找不到了老师给你买一本新的!”

这时候一向腼腆的董宣宣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家是开书店的,我给他拿一本吧您不用买了!”我说这哪能行啊老师掏钱,宣宣低着头说:“不用真的不用!”我看着宣宣不好意思的目光和听着他刚才说的话,很感动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在班里不太爱说话,总是默默的做自己的一切,好像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可是今天他的行为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下午宣宣就把书带来了,我要给他钱他怎么都不要,我硬塞到他的口袋里,可是猛然间看到他的脸很红很红,就快要哭出来了,我马上停下了我的动作。我说:“宣宣老师接受了,那以后老师给你礼物你也要愉快的接受好吧?”他努力的点了点头。

之前对自己要求严格的我来说,总认为不拿学生一针一线才是最高尚的师德境界,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有时候对学生来说老师的接受也是一种对他的肯定。学生也需要老师接受他的小礼物,特别是像宣宣这种不太爱说话的孩子,选择接受也是一种爱!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 篇五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摘录)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对“问题学生”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填补他们心理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的障碍。所以,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一次,我去家访,来到学生小峰家,刚一进门,孩子的妈妈迎上来就问:“老师,这小子在校是不是不听话?”又有一次,我家访完走出家门。听到隔壁邻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瞧,老师追到家里来了。”从以上两事例,不难看出,有些家长(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学生家长)把家访看成了告状。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师家访,总是以报“忧”不报“喜”的行式出现。报“忧”不报“喜”的家访行式,其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利于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也不能使家长很理智的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顿,要么无可奈何。

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点尝试,举例如下:

我班有个学生小伟,他课上不专心,课后作业不完成,不遵守纪律。教育过几次,效果不佳。告之家长,好景不长。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语文老师闲谈中,得知他的美术成绩较好,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做个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这下可真奏效,小伟上课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写了家校联系单。总之,该生一有进步,我就设法给他“报喜”,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希望他进步。这样他就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几次成功家访给我的启示是:家访时“报喜”有时比“报忧”更管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班主任教育故事 篇六

逼学生提问

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逼”。我说:“这篇课文是我学还是你们学?”学生们答道:“我们学。”我又说:“一般不懂才需要学,不懂才需要问,既然你们没有问题,我就没必要讲了。”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

课文学习的进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问”。

经过这样一“逼”,学生们都能提出一些问题。我教《故乡》时,学生们共提了八十二个问题。我还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养成“四问”的习惯。这“四问”是: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写?四是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但怎样解答问题,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老师。我不急于立即给予解答,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思考、研究、切磋,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思想的成果。

例如,我讲《孔乙己》一课:

师:(介绍完课文背景)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B:我想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环境描写吧。

师: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生C: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师:好,谁来帮他解答?

生E: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生F: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有道理?

师:最后孔乙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地走去了。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自已的读后感。

生: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生:我想用鲁迅的话来概括“一般社会对穷人的凉薄”。

生:“一个无望的人和一个无望的社会”。

班主任教育小故事 篇七

班主任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它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如何才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情况呢?我觉得班主任要摆正自己的身份,随机应变,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偏爱”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就说我们班小浩吧,因为天生反应慢,动作慢,他很贪玩,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过几天,他就会积起一大堆作业没有完成。同学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懒洋洋”,年轻的我有时也真是气极了,但静下心来想想也挺可怜他的。有一次我进教室找他要作业,听到他正大声给同学们讲笑话,大家都笑成一团。于是我趁机也给他起了个绰号“喜洋洋”,当着他的面对同学们说:“没想到徐洋洋这么会讲笑话,这么爱笑,如果我们大家多去督促他,指导他完成作业,相信他完成作业后会是更加的喜气洋洋,大家能听到更多的笑话。”这令他感到很意外,马上坐下刷刷刷地做作业。这以后,大家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的情况也有所好转了。

这学期,我把“黑板清洁员”的任务交给了他,更是让他喜气洋洋,信心百倍。我认为,这种委以任务的方法也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去争取哪怕百分之一的效果。

2、严爱优等生。

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我从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3、博爱中等生

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他们是班级体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害怕抛头〔chayi5.com〕露面。对这类学生我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比如,我们班的张城超,他学习成绩一般,但很关心集体,家里是卖花的,说起花,他便头头是道,我就让他当“花卉栽培员”。在他的精心护理下,如今教室里的小桃树已长满了樱桃般大小的小桃子

总之,班主任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去摸索、去探讨。我想,只要怀着一颗爱心,一种责任感,有科学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就一定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 篇八

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这句话让我感受很深。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获得,体验快乐。

一、学生帮我反思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即所谓高悬鞭策自警”。其实我在做班主任时内心经常会受到学生的挑战,曾经有失去自控的时候,,也有过发火发怒,变得暴躁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这样做不仅对工作有损无益,有损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而且还会加深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误会和代沟。我陷入了沉思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待个别行为偏差生,更是好用贯有的思维定势来判断和处理问题。

发生在严骏同学身上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一天中午休息时间,,严骏与一位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得知消息,我迅速赶到教室,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严骏:你平时学习不认真,上课说小话,现在发展到打架。他还想争辩什么,我很武断地打断他说:“还要狡辩?你总是班级的麻烦制造者,先到办公室再说”。

后来,从与严骏的谈话中和其他同学处得知了事情的真相:那一位同学乱垃圾,没有扔进垃圾箱,严骏让他捡起,那位同学却说严骏多管闲事,并辱骂严骏,才有后面的冲突。我的心里受到很大的震动,这事确实不是严骏引起的,那位同学应该负主要责任,严骏是在维护班级的纪律(班级规定扔垃圾,必须在下课时间扔进垃圾箱),那我怎么办呢?

我陷入了沉思,最后我决定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严骏道歉,并且表扬了他。同学们的掌声让我感动,他们帮我反思,促我进步。作为教师应该做一个有错就改的快乐思想者,从学生中感悟自己的得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心去发现他们特别是行为偏差学生的点滴进步,抓住有效的教育机会,教育他们不断进步。自己遇事也要冷静,真是应验了“急事缓办,缓事急办”这句话啊!

二、走进学生心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对每个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张磊同学成绩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心,不爱说话,与同学交流少,在班里显得很孤单;在老师面前也是有上句没下句的,我几次都想主动找他解决问题,但一直都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一次,我们班的同学在食堂包馄饨聚餐,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组包,分组煮,分组吃。

轮到张磊盛馄饨时,由于食堂地面湿滑,汤水洒出烫了手,结果气得他把馄饨全部倒掉扬长而去,学生告诉我后,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呢?我意识到他不仅性格内向,而且偏激,容易出现更为严重的事故,再联想到媒体介绍的一些案例,感到有些害怕。我赶紧把他找到办公室,让他坐下,漫漫说出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讲得我嘴巴都快干了,最后,他终于表态说:“我以后会多和同学交流的,遇事也会冷静的”。

但我仍不放心,以后再出现偏激的事怎么办呢?一定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他的问题。我除了注意观察他,抽空和他谈心外,还让班级几个比较开朗的同学成立帮教小组,带他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果他遇到难事,帮教小组的同学会帮他出谋划策,帮他解决问题。渐渐地他变得乐意和班级同学交往了,有事也愿意和我交流了,人也变得乐观了许多。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的母亲提到他的变化时,对我表示非常感谢。一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他的一张留条,上面写到:“谢谢您,我的老师!”看完后,我欣慰地笑了。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但班主任老师只要用“爱”这根针就能把它们串起。教育学生,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就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就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和喜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随笔》,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2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