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由来(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由来》,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端午节随笔 篇一

还是孩子的时候,那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但在端午这天,父母等长辈也会尽力把纪念屈原的粽香与爱,集中施放在米香之中,当糯糯之口沾着红豆与白糖,那满口的幸福总能见到母亲眼角鱼尾的微笑。母亲包的小脚粽有模有样,碧绿的粽叶在她的手中更叠,浸胖的米粒乖乖听话,三绕捆扎,一双双活泼可爱米粽脚就挤成一团,叠成罗汉。

当煮粽的锅冒出沸腾的汽,粽香特有的味清清飘散,屋里屋外,城中村的村道上,运河边就会聚集孩子们追逐的影子,而手中嘴边和议论,都是端午粽子香,味好甜,屈原先,是诗仙,吃了粽子学诗填。孩子们比划着粽子的形状,夸着各自母亲长辈们的手艺。胸前摇晃的蛋袋舞步起彩,她们时不时停下,小心翼翼拿着小耳扒,掏一口坠在胸口蛋袋里的蛋,眯上双眼等得那油香入化神仙生翅膀。那个年代,那个童年,母亲包的粽子要比屈原的诗美,更关健是有“粽”幸福温饱的难得。

岁月如歌,日子慢慢变迁。当我工作上了铁路,那有名的浙江嘉兴肉粽,第一次吃过以后,就直呼世上还有这顿美味。几十年后,每到端午,各地的粽香,端午文化也就兴方未艾。

年复一年端午粽香,情系母亲的心灵手巧。说真的,母亲文化只有经过解放后的扫盲班,但母亲记忆挺好,知理识事。和沉默的父亲把我们兄妹四人养大。其生活的艰辛是我们这代人值感恩和钦佩的。年复一年的端午,年复一年的母爱,把粽香情系儿女。

今天,雨多情,风传递,母亲的粽子在继承中传递,她来至一个敬老爱幼的家庭系族,来至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

端午,屈原诗歌。我则请安母亲,点燃一支香,“粽”情到永远!

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吃粽子、包粽子,看赛龙舟。

今年的五月初五,我们一家也团聚在一起。奶奶和我在厨房里包粽子。爸爸和姨夫们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而妈妈和姨妈们则在一起聊天,而只有奶奶和我在厨房里心得不亦乐乎。

不过,我们在厨房里也心得挺开心。我和奶奶在比赛包粽子,比谁包的粽子又好又快,又精致,只有做到这三好,才算是真的好,才能算是真正的赢者。我们先一起将粽叶清洗干净,洗过了粽叶,然后再将糯米清洗,洗干净了以后,再往糯米中倒入一些酱油,和少许的糖和黄酒,这样要等上二小时。

等酱油、糖和黄酒完全融入糯米里时,再拿来粽叶,先折成一个小船似的样子,一头有边,一头无边。用糯米在“小船”有边的地方铺上一层糯米,接着就是放肉了,我将一块五花肉放在糯米上,然后再把糯米辅在肉上,最后再把“小船”无边的地方盖在上面,然后将多余的地方弯折一下用线扎紧。我和奶奶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地包着爱心粽。

终于,我们包完了,我数了数我的,又数了数奶奶的,发现奶奶比我少一个,我顿时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这时奶奶走了过来,对我说:“孩子,比赛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参加了,如果你赢了也不能骄傲,只有沉着冷静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奶奶的这番话语,深深地藏在了我的心底里,令我受益匪浅。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篇二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的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多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比赛中,鼓声急促,众桨翻飞,刻成龙形的独木舟你追我赶,不相上下,既是竞渡游戏,亦是以祭神与乐人的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英国等。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此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将赛龙舟列入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又一传统习俗。各地包粽子的用料、粽子的形状不尽相同,花样繁多。如包成牛角状的叫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称筒粽,包成四角形的叫四角粽,放肉的叫肉粽,放枣的叫大枣粽……统称叫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有用大黄米(粘黄小米)的,还有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时,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包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元、明时期,包粽子的用料已由菰叶变为箬叶,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粽子米里已开始加上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益加丰富多彩。

从古到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来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大枣和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肉粽子最有代表性。现在交通这么发达,网上交易红火,就是西北地区的人想吃南方的粽子已不是什么难事。大家也可以学习包起来。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三、悬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喝雄黄酒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房檐下,或悬于堂中。端午节前后是一年中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智慧的古人通过这些方式来达到驱邪避瘟的作用,为健康保驾护航,具有一定养生意义。

艾,又称艾蒿,有野生的,也有家种的。它的茎、叶含有的挥发性芳香油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艾柱”是中医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现美容馆及养生会馆都用艾柱为顾客祛湿寒、理气血。

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饮雄黄酒的习俗,以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蚊虫不叮。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四、吃鸡蛋、撞鸡蛋

因为蛋形如心,民间相传吃啥补啥,吃蛋生心,吃了鸡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端午节吃蛋一方面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则是改善生活。最早主要是吃鸡蛋,后来就每逢端午,都要煮上各种蛋,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端午节吃鸡蛋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而传说在吃煮鸡蛋前做撞碰鸡蛋的游戏非常吉利,胜出者更会迎来好运。当然,玩过这个游戏的人都知道挑选大个的、瞅着比较坚硬的蛋,用实心的小头那端去撞。

五、挂五彩线、葫芦、走马芹、佩香囊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会给小孩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彩线,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线是用青、白、红、黑、黄五色丝线编成,代表木、金、火、水、土,又象征东、西、南、北、中,民间认为它蕴涵着五方神力的庇护,称为“五彩龙、”“长命线”,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吉祥平安。后来便不再仅仅用这五种颜色,只要是五种线,越新鲜越好,小孩子更喜欢。实在没有,那就只要五种颜色的线就好了。有的挂上小桃核或铃铛,特别漂亮。尤其是挂铃铛的,随着身体的移动,叮当作响,悦耳动听。随着社会的进步,五彩线也不断创新,现在都编五彩绳,既结实又好看。

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恶月,天气炎热,易生疾病。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当之后的第一声雷声中,剪掉的五彩线随水冲走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不吉利的东西,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好运会伴随一年。

葫芦有“福禄”之意,有收集福气的作用。本为藤本植物的'葫芦,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习惯,可将葫芦挂在家里或门口或戴在身上,能避邪驱瘟、带来好运。

走马芹,别名又叫野白芷、野芹菜花、毒芹根等,具有祛风消斑的功效。走马芹为剧毒植物,只能外用,不能内服。据说端午室内悬挂走马芹有驱赶蚊虫的功效。

端午节小孩佩带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总之,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全体放假三天。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随笔 篇三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为什么在这个节日要吃粽子呢?据说是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设立的。

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我不仅吃到了又香又甜的粽子,而且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包粽子。

记得那年包粽子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先上市场买材料,买了又宽又绿的粽叶,珍珠似的糯米、红豆沙、肉和八宝豆。在买粽叶的时候,我问妈妈:“为什么要买又宽又绿的呢?”妈妈告诉我说:“宽的叶子好包,绿的叶子更香啊!”

材料准备齐全后,我们就开始包粽子??!我先跟着妈妈学,妈妈用娴熟的手法一眨眼的功夫就包了四五个,我则笨拙地跟着做。跟妈妈学完后,我便开始自己包了,我先包了几个粽子,结果个个都露馅了,然后我便带着沮丧的心情向妈妈请教。妈妈耐心地跟我说:“你看,妈妈用的是两片粽叶,而你用的是一片,当然会露馅了。”我恍然大悟。于是,我便更加用心地观察妈妈的动作和手法,边包边给自己打气,没事的,我总会成功的。不知失败了多少次,我终于包好了一个!我心里想:我终于做到了!当我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告诉妈妈时,妈妈说:“哎呦,你小子还不错嘛!”

粽子包好了,就该上锅蒸了,我们先把水接上,再把粽子放在蒸笼里,最后在把盖子盖上,把火调到最旺。刚开始五分钟我还算平静,可是到了第六分钟的时候我就有点迫不及待了,不停地问妈妈什么时候能熟,妈妈说20分钟就能蒸好。可是我越想克制自己越是想看。在第十分钟的时候,香味就飘出来了,我就越来越焦躁,在剩下的六百秒里,我简直像是每一秒像是等于一个世纪似的。

粽子终于出炉了,品尝着自己做的美味的粽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通过这次包粽子,我懂得了: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收获,而且这个端午节过得非常有意义,我也很开心。

端午节美文 篇四

轻盈的时间,消失在指尖隙缝里,空留刹那间的模糊的背影,蔓朔了我伫立的张望的季节。

些许的怅惘,些许的蜜意,交织在淡蓝日渐依稀可辨的紫陌。纷至沓来的是,荷韵的清凉,蚕豆的淡甜,粽子的飘香。

而你,踏着深深浅浅的梦行,飘香四溢行歌,裹着碧绿的心事,永恒不变的五月的涉水的相逢,于端午节邂逅而牵念。满嘴的香溢于唇齿相依,盈满开来。不知不觉,走进了不管是屈原的记忆,抑或是伍子胥悲壮的历史,与此同时民间加以丰富而传奇,些许期盼驱邪些许警示,无不共同灿烂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蕴含。期待中沐浴了,去年刚成为法定的国家休息日。翘首,以湖北‘端午申遗’取得初步进展,虽然比韩国“江陵端午祭”整整晚了四年,但是,同样说明了我们中国对待非遗的进一步的重视。

告别了一月的梅弄,二月的铁梗海棠含苞待放了,于是大团大团的樱花迫不及待烂漫了三月。暮春的落红,寂寞了四月,然而,一抹芳香,萦绕于烟波的江南,徜徉在你我的记忆深处,守望中滑入了夏的荷韵。在经年的十指路口,彷徨地张望,不忍心的回首,蓦然。相识,相知,珍惜,内疚参差不齐。忘不了飘香摇曳的约定,如是用永恒的遥远跋涉生命的长河。

知道么,我们不需要人生的跨季,就如你浅浅的来,淡淡的释放五月的阳光,呼吸潮湿的干燥空气。涟漪了层层叠叠折射忧郁的蓝色,只是去怀想六月飞雪的疼痛,在疼痛中学会用蓝色,挽留,弥补缺陷的完美。

其实,五月是温馨的,随手掬得的阳光,如你的心情漾漫,穿过了岁月的枝摇叶蔓,倒映守望的繁华,情亲的牵挂,解读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蕴涵。

于是,五月也是浪漫,即使暖和的风,风的背后也篆刻了温柔的背影,拂拭着你容颜的沧桑。别忘了,只是让我们别忘了,曾经的美丽,曾经的那些牵手的相约,点点滴滴稀稀疏疏的日子。依然,一分悸动,心跳的声音需要我们去聆听,知道么?心瓣的律动,如诗的平仄,倾泻在笨拙的指尖,与你收拾。

我们,也许知道,五月初五丈量不了了你我的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知道,用心走过的五月,一直记录着你我的生命每一撇,每一捺,不管,你在我梦里,还是在梦外,同样值得我们回味。

或许如此,嘴角扬起的笑容,会阅读沧桑的相濡以沫;果真如此,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抑或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由来》,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16 3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