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大全【4篇】

发布时间: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方便大家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2022中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大全》,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考点解析 篇一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差异网●www.chayi5.com(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力知识归纳 篇二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2022语文中考重点知识点整理 篇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基本文体知识汇总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7)心理描写

(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

(10)环境描写

(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初三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四

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9、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0、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3、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4、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5、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

16、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初中几何公式:四边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2022中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大全》,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6 4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