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通用2篇

发布时间: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密切联系着的。小学生正是从点、线、角、圆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形状及其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中,获得一些初步空间想象力的。因此,加强这些知识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2篇《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篇一

策略一: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什么是模型?模型就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单化的描述。要想建立模型,首先要考察实际问题的基本情形;然后分析、处理数据进行抽象和概括;最后进行推理和求解并得到结论,回到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性层面即实物模型,而忽视了猜想层面即思想模型的培养。大量的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应予以充分重视。如我在教学“正方形展开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这一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空间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随便剪,要求学生将一个正方形纸盒表面的一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不对展开的图形形状提出要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1、如果把正方形纸盒展开需要剪开几条棱?

2、同一个正方形,沿不同棱展开的图形是否一样呢?

有了这些基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展开正方形能得出下面的两个平面图形吗?

要求学生将具体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如何剪?这样剪行吗?下一步怎样剪?

策略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空间知识来自生活中的丰富的实物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要将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我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我们祖先的发明――七巧板。七巧板对数学教学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它进行视图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在课下亲手制作七巧板模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从图形的本质上了解了七巧板的构成,从而为七巧板的拼图打下了基础。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空间和图形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利用七巧板,可以使用先观察,再思考,最后分析的方式。从形式、特性、方位、关系等多种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全面感知和体验周围事物,理解并拓展空间,将直观和抽象进一步有机结合,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空间观念。

策略三:结合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手段之一,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相对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明了,而且生动形象。特别是在几何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我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就充分应用多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性。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生活中跟平移和旋转有关的图像,然后运用Flash展示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种动态的展示方式直观形象,并且计算机不仅仅有“动”的好处,还有“静”的特点,可以在播放过程的任一时刻停止,运用此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四:开展“我为教师做教具”的活动

教具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帮手,我将教师的教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配发的,如圆规,三角板等,这些教具是最基本的教学用具,使用广泛,但也有缺陷,它们只能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画图和教学。另一类是自制教具,这些教具可以针对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好帮手。制作这一类教具要对教学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开展“我为教师做教具”的活动,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几何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培养空间观念。比如在“立体图形”教学中,选择一些简单的,如立方体、长方体、三棱体、圆锥体等等,让学生为教师制作纸质的这些立体图形,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制作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实际上学生制作这些教具的过程,也是对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篇二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在他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烟囱等,他们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他们玩的皮球、乒乓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东南西北”时,可以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坐落朝向,自己家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学生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

二、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通过看、摸、说、画、比等方法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性质。在认识平面图形时,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锥体、沙、印泥或橡皮泥等实物,让学生先把实物的某个面画在纸上、印在沙上或纸上,然后指导他们认识这就是平面图形,再认识各自的形状及性质,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手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得到平面图形。有了亲身感受,对以后的观察物体和动手操作奠定基础。

三、让学生在观察联想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联想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造力。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2篇《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6 4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