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一

一种好习惯,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毅力、一种品格、一种修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让我们关注学生的发展,让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一、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得首先做出榜样,做到身体力行。

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要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造就人才、助人成功;不良的生活习惯则埋没人才、毁人一生。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应该认真按计划执行。根据班上学生实际,利用班会、晨会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三、开展活动,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塑造人格魅力,利用道德威信,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篇二

常言道:“视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学生的心目中,那些道德威信高的教师比一般的教师具有更突出,更高尚,更令人敬慕的品质值得他们学习。所以,学生对有较高道德威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很关注,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教师的言行作为楷模,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教师的道德威信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代大学者宋濂在浙江东明书院任教时,有个叫郑洧的学生有贪玩和欺骗老师等毛病。有一次,宋濂让他背诵《诗经》里的一首诗。他把诗抄在手掌上,背不下时便偷看。宋濂严厉地扫视了他一眼,郑洧顿时低下头脸红了。当晚,郑洧的父亲领着他来向老师赔礼道歉。父子俩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宋濂家,一进门,便看见宋濂用火炉烤着结了冰的墨砚,虽然双手冻得通红,仍借着微弱的烛光聚精会神一笔一划地批阅学生的文稿。郑洧见老师对事业如此潜心负责,悔恨交加。他眼含热泪,深深向老师行了个礼,便默默回家。他将大雄鸡关在笼子里放在床前,只要鸡一唱就翻身下床,捧卷苦读。从此,郑洧改掉了不良的道德行为,学业有了很大长进。

今天,社会主义学校的人民教师更应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以身作则,严于律已,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崇高的道德威信,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总而言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次两次,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出现的不利因素,都易使学生出现思想和行为的反复。所以,教育者必须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明确好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反复进行,逐步提高的过程。在工作中我们要自觉遵循这个规律,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三

第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好习惯养成心得体会 篇四

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但是,我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还是像以往那样忘东忘西、丢三落四。直到这个坏毛病给我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时,我才知道,老师说的是对的,我应该要听老师的话,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认认真真的做好。

有一周的周末放学回到家里,我没什么事情做,就只有去写家庭作业了,我打开书包,找作业记录本看看有什么作业。可是我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心想:不会落在学校了吧,算了,反正作业在就行了。于是,我就回想着,有什么家庭作业呢?我努力的想着,终于把语数英三科的作业都记起来,但是心里总有一种感觉,好像缺了什么似的。我管不了呢么多了,还是先把作业做了吧。周末过了,我回到学校,去班级里看看作业记录本,不知道我的作业写完没。看完一遍后,我发现,语文还少了一篇作文没写。我在心里骂自己真笨,怎么会想不起来呢,真是烦死了!现在可是没时间写了呀,怎么办呢?再不回宿舍老师又要骂了。我无奈了,只好在宿舍睡觉的时候写了,如果关灯睡觉了的话,我自己已经带了一个小电筒,现在派上用场!我在宿舍趴在床上写作文,说是简单,做是难。那个写字姿势呀,真难写字,而且还压得我肚子都疼了,甚至气都难喘啊。我在心里默默哀怨道:我的命好苦啊,老天爷,我跟你又没仇,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呜呜呜呜呜。过了不久,作文终于写完了,终于能松一口气啦!虽然我写作文没用多久时间,但对我来说真的真的好漫长啊!

经过了那件事情之后,我决心一定要改掉坏毛病,我再也不想受同样的罪了,再也不想了!以后我要做个好学生,听老师的话,做好每一件事情,绝对不要再犯一样的错误,绝对!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五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在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上我们做了努力并见到了成效;从计划开展以来,在领导的多方关怀和指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根据观察现在小学生已经能够做到日常行为中一些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如:见到老师问声好,借人东西说谢谢,不乱拿不乱丢等等。学校里不文明现象基本很少见了,学校一片欣欣向荣,整体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气息。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已经普遍形成,当然要100%落实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还得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我们坚信,积跬步,必至千里;积小流,必成江海;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总有一天必定形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尤其重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

在多方实验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少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洗手,怎么洗,怎样让细菌离自己最远,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最后也比较欣慰的是在学习方面同学们更有长足的进步,从早读到预习到听课再到写作业,组成了“一条龙“战线。每班学生早晨到校后自觉自主读书、中午到校后能自主写字。经过师生努力学生学习意识能力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每学一节新课前,都能依据预习提纲自觉地进行预习,用预习本记下预习到的知识及不懂的地方,并能提出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开展写良好习惯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发挥了其高智、启德、健体、审美的多种功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生的习惯养成,离成功的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再接再厉。虽然我们在这么多天来在实验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由于实验时间不长,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还有许多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学生的思想不够重视、没有合理的学习方法。今后学生要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互相帮助。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学习能力,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反复进行道德行为训练,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篇六

对于小学生来说,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在外界的诱惑影响下产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因此,从小就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意志锻炼。如有的学生与同学发生冲突,知道不能骂人、打人,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就破口大骂,甚至打人。这时,应及时指导学生总结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并对他们反复进行道德行为的实际训练,锻炼他们抵制外来影响的能力,培养他们与不良思想行为决裂斗争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让曾违反班规校纪的学生去维持班级秩序;让犯有小偷小摸毛病并已认识错误的学生管理教室钥匙。这种考验,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使他们有前进的动力。

此外,对由于意志力薄弱而明知故犯的学生,教师必须满腔热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同时让学生感到只要改正错误,同样是一个好学生。言谈要恳切,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切忌讽刺挖苦。总之,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不能动辄说:“朽木不可雕。”或“烂泥扶不上墙!”因为每个人都只有在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进一步完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生活在落后的农村,村民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常说一些粗言秽语,学生耳濡目染,不自觉养成了“出口成脏”的不良习惯。而粗言秽语常是引发学生争吵打架的导火线。这天,男生李文又因为骂粗话跟人打架。这已是第三次了,他哭着说:“我知道自己不好,可是他先骂了我,我实在忍无可忍……”我当下决定让他当文明监察员,负责登记管督言行举止不合规范的同学。他对监察一职可负责了,后来“正人先正已”成了他的口头禅。这样一来,不但全班同学的。言行举止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自己还成了班中的“文明男生”,而且被评为校“日常行为规范优秀学生。”

因此,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反复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直至养成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七

一、要及早开始培养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注意培养,否则,当不良习惯养成后再纠正就困难了,小学生课堂常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学习用品放置的位置;坐、站的姿势要正确;课前发言要举手,不随便插;听到预备铃声后,以最快的速度入座,静候老师到来。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养成,也不能全部一下子养成,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少到多,由部分到整体,持续稳定地得到全面发展。

三、加强训练,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四、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在班上多表扬上课认真听讲、开动脑筋、独立完成作业、作业本整洁、认真检查的学生,举办优秀作业展览会。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发挥“主导”与“主体”的和谐作用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要发挥巨大的作用,必须要靠教师正确的、合理的、及时的引导。在学生学习行为出现异常时,及时与之探讨互商对策,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一味的“讲”“灌”“压”。只要师生关系融洽了,“主导”与“主体”的作用也就体现了,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身份来教育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使“主导”与“主体”之间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取得最佳的培养效果。

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八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方面,家长要做到:

1、创设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是一种无声的影响(有条理)。

2、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应积极为孩子营造富有亲情的和谐的家庭人际环境,尽量减少家庭矛盾,不为小事斤斤计较,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二)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父母长辈的言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长自身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1、规则要简单而便于操作。给幼儿建立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操作,让孩子容易遵守。

2、要坚持遵守规则。不能朝令夕改,不能今天要求这样做,明天又要求那样做。

3、家长要带头遵守规则。所有的规则都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三)坚持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

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交往的范围不断增加,需求日益增强,家长此时应重点培养孩子如下习惯:

1、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

2、培养孩子不挑食的习惯。

3、培养孩子自理的习惯。

4、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

5、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6 4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