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一

一、依托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部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动的性格特点,强调依托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一方面,初中物理源于生活,实验的真实性、生动性,都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另一方面,依托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既确保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为引入“大气压强”可以开展如下的实验演示:事先准备一个易拉罐,将点燃的酒精棉放入罐中,并迅速将罐口用橡皮泥封住。

很快,学生们便听到“砰”的一声,刚才还好好的易拉罐,一下子变“瘪”了。

当学生看到这一切时,顿时一片惊喜和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一下点燃。

学生迫切的想知道易拉罐为何变瘪了?。

面对学生的疑惑与兴趣,教师可以问:(1)易拉罐怎么变瘪的?(2)易拉罐受到什么外力?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实现对重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

二、联系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生活元素的导向性,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初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问题情境要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热点息息相关的问题,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有效课堂教学。

联系生活经验,让问题以直观的外在表现,激发学生的疑虑,进而自主探究、分析与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例如,(1)坐在行驶中的火车或汽车上,道路两旁的树木为什么往后退?(2)为什么筷子插在水里,会被“折断”呢?;(3)为什么海是“蓝”的?……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其中又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

真实问题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联系生活实际,主动探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知识。

案例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没发现放在水中的筷子被“折断”了?抓鱼时,明明看到鱼却很难抓到,这是为什?在这生活化的问题导向之下,学生开始讨论与交流,众说纷纭:水面反光,看的不准确;杯子有问题,欺骗了我们的眼睛……。

面对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可以在课堂上依托问题导向,与学生共同完成“水杯中的铅笔被折断”的实验,逐步破解学生的疑惑,并为引出教学内容。

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教学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一笔、一黑板”的教学形态发生了转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初中物理教学形态发生了较大转变,特别是PPT、电子黑板等的广泛应用,对于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图像、声音与文字等信息的综合处理,实现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如,利用PPT的动画、声音及图像的功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并在问题的导向之下,实现有趣味、有疑问的物理教学。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由于惯性的抽象性,为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惯性”、认识“惯性”,教师就可以通过PPT动画演示的方式,并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对“惯性”的认识,进而更好地思考。

教师用动画展示几个实验:学生们,在PPT中我们看到杯子盖着小木板,在它的上面有鸡蛋。

大家想想,如果将纸片迅速抽走,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们热烈谈论:会摔碎;会掉进杯子;会飞在空中……。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共同观看PPT动画展示,通过放慢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这一过程,进而强化对“惯性”的感知与认识。

四、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的情境创设,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一要践行“生本”理念,在开放的物理教学环境下,让问题情境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课程要求;二是紧密联系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问题情境之中,提高问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二

一、精心准备实验

在任何实验开展之前,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理顺思维,扫清那些思维模式上的障碍,预测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对于不同的实验需要准备不同的器材,从而保证实验能够顺利地完成。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学生对于自己要做的实验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对于实验过程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模式,能够意识到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课前的探究活动,能够发现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做好指导工作。比如说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中,首要一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有关浮力的知识,能够正确使用相关的器件,比如弹簧测力计;再就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要先亲自操作过,以发现试验中的偏差,如果按照教材的步骤去做,那么对于塑料块排出来的水的重量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塑料块所受的浮力是不同的,且差距很大。这样的实验就是做了也无法对阿基米德原理做出总结。特别是在收集溢水的过程中,一个微小的环节就会对溢水的重量影响很大,那就是溢水杯中的水面受表面张力的影响,水位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溢水量的多少。教师如果不提前多做几次,就有可能在演示过程中产生较大误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再比如晶体熔化规律和液体沸腾规律探究实验,如果教师在授课前不做相关的探究就可能发现不了物体吸收了热量而温度不升高的现象存在。例如,我校在晶体熔化实验教学中,曾经换过不同物质去教学。首先是用萘,后来用冰,最后用海波。每一次我们都要在上课前一天专门试验几次,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否则,以萘为例,头一年的器材,萘凝固后,把温度计固定在里面,第二年拿出来又做同样的实验,由于环境影响,萘里面杂志越来越多,实验效果就发生了变化,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冰的熔化往往会出现熔点大于0℃的情况,会直接产生负面效果。在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一探究实验中,对于时间是很难把握的,时间长了,课堂时间不允许,时间短了,实验效果不理想;同时还要考虑到加热温度的不均匀或者其他现象的发生。用图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时也要考虑到它的难度。所以在用水浴法加热时,还要事先验证好水的初温到底定在多少摄氏度才能控制好教学时间。其次就是要提供各种实验器材、药品和场所等。如果学校不具备相关的,可以让学生带自家的日常用品来,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器材,从而为实验做好万全的准备。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且极具感染力,有着直观和动静皆宜的特点。当然这并不能因此就用多媒体取代物理实验探究。因为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能够更好地对物理概念及其规律进行总结,这对于物理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对于能通过实验做的探究则应在实验的条件下完成,对于那些较为抽象和难以用实验做的探究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现。比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究,就可用课件将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进行展示,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三、不断反思实验方法及过程

虽然教科书中会存在一些实验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不断反思实验方法和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并改进实验效果和增强学生对于实验结论的信服度。比如说对于惯性实验,我们可以将一根粉笔放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将纸条迅速抽出,那么粉笔会屹立桌面不倒,这是由于惯性的结果。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不能保证粉笔不倒,导致实验失败,我也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个简单的例子是要告诉大家,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才能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效果,而随意而为只能为教学帮倒忙。在这个例子中,我随意撕取小纸条,动作不够干净利落,最终导致实验失败、成功各几次。后来采用较光滑平整的纸条,基本没有失败过。也就是说,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实验也要我们教师去重视,否则就会带来不良结果。

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

在一定程度上,物理实验是一项具体、直观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可帮助他们对知识加深了记忆。像在课本中学到的“电铃”“土电话”“纸盒烧开水”等小实验,具有很强的知识趣味,能够带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比较容易制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这些课外小实验,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热爱并培养他们的兴趣。我校在很多年前就通过集体购买的小灯泡、闸刀开关、细电线、干电池、电木板等,开始让学生在家自己制作电路,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的教学也从最初的重视理论知识教学,逐渐转变成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将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方面,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本文通过了解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探究改革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有效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实验课;改革分析

一、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观察和实践,是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课堂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与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物理实验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这是根据实验自身的特点及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在物理教学中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取物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大部分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千百遍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因此,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在黑板上讲授实验,在试卷上完成与实验相关的试题,就会变成“纸上谈兵”,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1.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思想很容易“抛锚”,一节课40分钟,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虽然学生这一节课没有捣乱,也很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从表面上看是在听讲,但是却并没有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2.学生的基础不一。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因此,从小学升入初中没有成绩的限制,小学学生都可以进入初中学习,因此,就会出现学生基础不一的情况,这样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挑战。3.我国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传统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一问题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也有出现,而学生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反而会产生一种厌烦感,对课堂上教师所教内容和提出的问题,不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回答,这样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物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狭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4.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时对概念死记硬背。初中物理知识虽然是物理学习过程中最简单的一部分,但是知识点也是很繁多琐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记忆背诵概念,以此来应对考试,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记忆物理知识概念的过程中要找对方法,掌握解题的规律,正确记忆概念。

三、改革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1.重视演示的有效性,提高示范效果。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完成实验之前,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来了解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因此,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实验,要将演示实验做得准确、具体、细致生动,让学生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时可以注意到实验的细节,对即将要自己动手完成的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顺利完成实验打下夯实的基础。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通常是要求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内容时也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演示直观地表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天平和量筒”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前邀请学生和自己一起来完成天平操作的演示,通过这样的邀请来激发学生参与演示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班里的一位同学来到讲台上做示范,引导这位同学将要测量的物体和砝码放置在不同位置,比如左物右码或者右物左码,询问学生有什么样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避免在测量过程中出现误差,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也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2.注重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完成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长处,在进行物理实验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电阻”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分组进行电阻实验,在探究电阻R与导体材料、导体长度以及导体横截面的关系时,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均匀分组,每组负责的实验内容不一样,有的组负责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有的组负责完成电阻与导体长度关系的'实验,有的组负责进行电阻与导体横截面关系的实验等等,这样分组进行实验,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也不会出现大家都闲着的情况,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清楚了解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在完成实验之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3.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初中物理重要的实验大部分是围绕力学、电学、光学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在学习好这几个方面相关的实验之外,也要重视学习其他小实验的操作,而初中物理的小实验大部分是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的,因此,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对小实验操作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大气压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大气压的现象,有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通过细心地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水杯、挂钩、拔罐等都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学习声音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学生回家以后在鱼缸外部制造声音,看鱼缸里的鱼是否会有反应;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可以将设置好时间的闹钟放入密闭的水箱中,观察到了预定时间的闹钟是否会响起来,以此来验证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来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创新教育理念,改革初中物理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和实验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掌握物理知识,从而让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我国初中物理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景春。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课中实行“五步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xx(06).

[2]刘茂军,肖利。物理教学法实验与中学物理实验衔接问题的研究[J].物理教师,20xx(06).

[3]倪静。物理教学法实验的定位及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教育,20xx(08).

[4]陶宏义。中学物理教学法教育见习的实践与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3).

[5]吴汉。浅议中学物理教法实验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4).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四

1、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为物理教学创设良好情境

探究式学习把创设教学情境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因此为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才能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为此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相关的视频,如在下雪天,大卡车在湿滑的冰面上行驶时,总在轮子上捆上链条;在自行车链条上涂上一些油更省力;在光滑的斜坡上小车行驶得快,在粗糙的斜坡上行驶得慢等。可以根据播放的这些视频,让学生带着理想和探索原由的心情,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走入到教学中去。在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时,播放一个人用同样的力把大头钉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个大人站在雪地上和一个小孩站在雪地哪个压的脚印更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以往的教学是本末倒置,没有体现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对于农村的教学条件来说,就更不用提了。没有良好的实验器材基本无法进行实验,教师只能拿着课本干讲,这样学生很难全神贯注并长久地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长此以往,对物理课便会变得毫无兴趣、厌倦甚至产生反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或动或静的生动直观、色彩丰富的画面模拟出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使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解程度。通过动画模拟更能直观地呈现各种状态和过程,进一步增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感,让整节课的物理知识更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投入意识。水结成冰,温度计显示温度缓慢下降,下降到0℃时,水开始逐渐结冰,温度计的示数不变,直到全部变成冰;冰化成水时,温度逐步升高,待温度计到0℃时,冰开始化成水,但温度计的示数不变,直到全部变成水。在“熔化和凝固”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与特点,但通过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水结成冰、冰化成水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时,运用信息技术来演示实验的过程,每个学生通过电脑进行模拟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连线错误时会有提示,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损耗,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验变得更生动有趣,学生们也了解了整个实验过程,并且测出的数据也更加准确,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锻炼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学生沿用以前的实验方法进行,不仅容易因错误连线导致实验器材被损坏,而且非常耗费时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还容易出现测量数据不准确,从而使实验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不仅如此,一般来说中学的物理教学,大多更倾向于实验,因此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是以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通过运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动画进行模拟演示,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模拟试验,还通过观察实验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探究,获得了感性的认识,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针对那些不容易观察、不容易理解、具有一定危险性并且不具备良好条件的实验,经过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感受实验的整个过程,不但直观地、生动地、真实地展现了物理现象和规律,还能重复实验、回放实验,让整个实验过程一目了然。

4、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物理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探究凸水沸腾、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和透镜成像规律等一些实验时,对于其呈现的规律与特点等内容都是教学的难点,那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减小以往通过传统的教师讲授、操作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局限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借助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的课件让学生自己操作,而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能展现出物理实验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对事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及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以多种形式、生动有趣地进行学习,使那些内容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难点变得更加具象化、容易理解,从而不再感到困惑,从感性上得到了认知,并对所学的物理现象、规律和理论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获取了知识,攻克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化解了教学中难点,从而使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对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企及的,无论在教学效率上,还是在学生感兴趣的程度上都有重要的帮助。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地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充分而又恰当地设计和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及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断发展和优化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以达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使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愉快而又效率更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16 5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