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有哪些特点(4篇)

发布时间:

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要重视选择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美感。诗歌的语言特质最具有形象美、情味美、凝练美、音乐美等。在诗歌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特质,揣摩体会诗歌形象可感的、意味丰厚的、韵味独特的语言,在品读诗歌的语言中体会诗歌独特的韵味。那么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语言表达有哪些特点》,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内容摘要 篇一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 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一同商榷。

农村广播节目的语言特色 篇二

[关键词]农村广播节目;语言特色;乡土气息;通俗易懂

农民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绝大多数,他们为社会创造着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农民这个群体,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因此,办好农村节目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常说,农村广播要办出四个特色:一是时代特色;二是地方特色;三是广播特色;四是农村特色。

所谓农村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语言特色上。

因此,运用有特色的语言,是办好农村广播节目的重要因素。

一、语言要直白、质朴、生动、形象

广播是“说”与“听”的艺术,“对农村广播”是说给农民“听”的艺术。

因此,尤其要重视对象性,重视广播语言的研究。

对农村广播要贴近农民生活,“进农家门,写农家事,说农家话”。

所谓的说农家话,就是要少一点书面语言,多一点广播语言;少一点书生气、学生腔,多一点通俗话、大白话。

总之,对农村广播的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要情感真挚,直白流畅。

如:1995年度中国广播奖农村节目一等奖,齐齐哈尔台的《为了咱农民能有大出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拿种地来说,有些地方的农民商品意识醒得很晚,种地不讲效益。

有时候有了良种也怕不稳当,总好等等看。

等到有人成功了,眼里看着,手里掐着,才呼呼啦啦一窝蜂都跟着种”。

这段话中,运用了“醒得很晚”,“怕不稳当”,“总好等等看”,“都跟着种”等通俗、直白的语言,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一些农民商品意识不强,不愿意接受新观念,因循守旧的思想。

另外,文中的“呼呼啦啦、一窝蜂”等词又把农民盲目跟着别人干,一哄而上的从众心理十分形象地刻画出来,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语言要接近口语,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农村节目是一个对象性很强的节目,对农村广播就要贴近农民、贴近生活。

说到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自然就得说到语言问题,作为农村节目的编辑、记者要注意研究和运用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方式写文章办节目,要用农民特有的个性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话语,使节目充满乡土气息。

如:《为了咱农民能有大出息》的开头这样写道:农民朋友,我是记者吴小梅,您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还有一个多月就是1996年的元旦了,您核计核计明年咋个干法?这段话里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口语和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

如“核计核计”,“咋个干法”,听后让人感到真挚、亲切,给人一种主持人坐在农民家里的土炕上与农民面对面唠嗑的感觉。如果把这句话变成“新的一年开始了,农民们都有什么打算呢?听上去就没有上面说法生动、亲切。”

再如有这样一段广播稿:“秋天过后,养鱼户就该着手鱼类安全越冬的事宜,我省克山县农民李春庆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效,经过四年的试验,他自行研制建造了地下式温室鱼类越冬池,使越冬鱼类成活率达90%以上。”

这是一段十分常见的广播稿,不符合农民的收听习惯,如果做如下修改,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眼瞅着天儿就要冷了,待弄鱼塘的朋友也该琢磨琢磨让鱼安全越冬的高招儿啦!咱们省克山县呀,有位叫李春庆的养鱼户,他从1992年开始就变着法儿地给越冬鱼建‘地下安乐宫’,终于在去年冬天悟出了道道儿,使九成以上的鱼都能安全越冬,这个安乐宫的学名儿呢,叫做‘地下式温室鱼类越冬池’。”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第二稿较前一稿自然生动了许多,可听性也很强,其主要原因运用了大量农民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口语,像“眼瞅着”、“待弄”、“琢磨”等等,同时还用了许多语气助词“啦”、“呀”、“呢”等,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

三、语言要通俗、易懂

所谓通俗就是指语言容易叫听众理解和接受,通俗是保障农村广播节目是否具有可听性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记者在撰写农村节目时必须将那些不符合农民收听习惯的语句转换成让农民听起来觉着亲切、自然的语言。

如:姑娘结婚可以说“出门子”;考虑事情可以说成“寻思寻思”、“着手某事”可说成“张罗”……这样的节目农民听起来才亲切、愉悦。

一代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对农村广播节目只有运用质朴的语言作为材料,走形象化、口语化、通俗化的道路,才能使农村节目具有广博的生命力,使广播真正起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民的作用。

语言表达有哪些特点 篇三

一、适当的感情色彩。既要冷静地分析既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二、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三、通俗性。总是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四、鲜明性。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好的演讲总是以其精密的思想启发听众,以鲜明的观点影响听众,给听众以鼓舞和教育。

五、筒洁性。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要做到语言的简洁,必须对于自已要讲的思想内容经过认真地思考,弄清道理,抓住要点,明确中心。如果事前把这些搞清楚了,在演讲时至少不至于拖泥带水,紊乱芜杂。还要注意文字的锤炼和推敲并做到精益求精,一字不多,一字不易。

六、针对性。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是庄严的会议或重大集会,是同志间的座谈和讨论问题;是欢迎国宾,还是一般的友人聚会。不同的`场合,演讲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讲法。

七、准确性。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揭示出它们的本质和联系。只有准确的语言才具有科学性,才能逼真地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接受,达到宣传、教育、影响听众的目的。

广播语言的特色 篇四

摘要:本文从广播的定义入手,结合广播的传播特点,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方法揭示广播语言的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对广播语言的特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结合个人的主持经验对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运用好广播语言为节目增色添彩作以总结。

关键词:广播语言 广播节目风格 广播语言特色

当今时代,“广播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广播人最为关注的课题。

然而,在“创新与发展”这个具有前瞻性的大课题中,我们却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环节,即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也许有人会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的话题。

那么,“广播语言”与“发展创新”究竟有无关联?探讨“广播语言的特色”有无必要?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对于广播来说,充满魅力的语言传递便是它最大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个优势,展现广播主持人语言特色风采,是值得广播从业者认真思索的问题。

广播与广播语言

21世纪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

广播与其他传媒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以声传情、先声夺人”。

广播是听觉媒介,其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吸引听众、感染听众,引发心灵的强烈共鸣。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是广播的第一重载体,电波是第二重载体。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输通道除了电波、导线外,还有卫星和网络,数字和压缩技术的综合运用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

但归根结底,科学技术都属于第二重载体的范畴,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传递第一重载体――语言符号的。

所以,以声音、语言为主要载体的这个特征一直以来都为广播人所重视,并努力予以强化。

只要这个基本形态――有声语言传播不变,广播语言就是基础性的、永恒性的,它与广播的存在相始终。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沟通,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

本文所探讨的是“广播语言”,它的定义与上述关于语言的定义本质上相同,但又有所区别。

广播语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广播语言即人物语言,是播音员或主持人在广播节目中直接表达出来的语言。

这种人物语言与书面语言及口语有紧密联系但又不尽相同。

人物语言是诉诸听觉的,它同日常生活中的口语的显著不同在于广播语言是经过加工而非日常口语那样随心所欲的。

狭义的广播语言应当是书面语言与日常口语完美相融的语言,是二者最佳的结合语言,亦即应当是有相当文化品位的、最流利、最适合“讲”的语言。

而广义的广播语言则不但包括上述所指的`人物语言,还包括音乐语言和声效语言。

正如电视有图像语言,绘画有色彩语言,舞蹈有动作语言等。

广播语言既然是“广播”这个舞台上永远的主角,在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它也是广播制胜的最有力武器。

观念变革、节目创新,这一切的追求最终都要依赖广播语言来实现。

广播语言的特色

语言是有风格特色的,广播语言亦然。

广播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广播从业者在广播语言的选取、运用上给予听众的一个总的印象。

人物语言特色。

人物语言是广播语言中的“主角”,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语言方式。

它构成广播的主体,承担着广播的最实质性功能,可以说没有人物语言就没有广播。

这里所指的人物语言包括:新闻播音员播发的各类新闻题材,节目主持人所主持的各类直播板块节目以及广播中播放的广播文艺、广播小品、广播剧、广播曲艺、电影剪辑、广播广告等以人物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

人物语言运用得好,达到准确、鲜明、强烈、有个性、雅俗共赏的效果,是一个广播电台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直以来,广播语言的实践备受广播人的重视,而随着广播直播板块节目及主持人的出现,广播语言较以往又有了新的变化。

因为主持人以“我”的身份说话,语言逐渐走向个性化,听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不仅为节目内容吸引,更为主持人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所打动,品牌节目也应运而生。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广播人物语言在广播节目的播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握广播人物语言特色有益于提高电台节目质量,树立电台整体风格形象。

本文认为广播人物语言特色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言的规整化。

现代广播传媒的显著特点就是全力追求节目品质,而品质的优化离不开主持人语言的规整,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艺术都是有其规律的。

“规整的语言”定义本身就明确了它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而这两性的存在就注定了它所具有的基础价值。

广播节目品质的优化是和相关要素分不开的,而规整、规范的语言恰恰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一套完美的节目犹如一幢漂亮的大楼,规范的语言就是打好地基的一块块优质的砖石,它是优质工程――品质节目的保证。

第二,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是主持人魅力的核心,语言又是主持人展示个性最重要的窗口。

语言个性魅力的内涵即语言所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关乎节目的内在质量和整体效果。

尤其是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和支撑地位的主持人,他(她)的语言个性已不光是语言外壳部分(如声音特征、语音吐字状况、表达习惯等),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内涵部分。

通过节目,听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主持人的思想倾向、观念态度、能力才华、人格品位等深层次的东西。

也正因为这样,其个性才能鲜明地凸显出来,也才由此增加了传播的亲切性、人情味和独特性。

第三,语言的生活化。

生活化也即口语化、通俗化。

有一种误解,认为口语化、通俗化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大白话,没有文采,难登大雅之堂,而用一些文言或者半文言、半白话,才显得“高雅”。

其实,文采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它主要由意境来体现。

语言是表达意境的手段,并不是非要用文绉绉的语言才能表达深远、高雅的意境。

相反,广播主持人以通俗的、生动的、鲜活的语言营造出的意境更易为听众接受。

因为生活化的广播语言听众听得明白、听得舒服。

老舍先生曾说过:“广播必须使人人都能够听懂。”因此要“字斟句酌,语言明确,还要铿锵入耳,引人入胜”。

不做到这一点,广播就无法真正吸引听众,“广播”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音乐语言特色。

除了人物语言外,广播语言中的第二重要成分是音乐语言。

在广播中它的绝对分量常常比人物语言还要多。

当然,对于广播来说,音乐语言不完全等同于音乐作品本身。

音乐作品只是广播音乐语言的一种元素而非全部。

广播中的音乐语言应当包含广播人在编播音乐作品时所体现的编辑思想,这个思想也许是不显露的、隐藏的,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音乐的编辑是以另一种语言的方式与人物语言相辅、统一的,使电台的风格更趋一致。

应该说,透过广播音乐语言而营造出来的那种氛围、气息,就是这个电台音乐语言的风格。

它与该台人物语言的风格特色相协调,共同完善电台风格的统一。

声效语言特色。

声效语言对广播这种以声音作为唯一传播物质的媒体,有着一定的作用。

声效语言指的是人们利用声音的效果,用抽象的形式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从而达到描述对象、传递情绪、营造气氛的目的,使听众接受引导,进入广播人设定的环境中。

声效语言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广播的表现力,广播因此更接近自然和生活。

正如报刊的美术设计、题饰、版花一样,声效语言对于整个广播版面不可或缺。

一段美妙贴切的声效,会使整个广播节目增色,更加引人入胜。

尤其是在主要以人物语言为材料的广播剧及广播小品中,声效语言使用得最为广泛,起点睛之效。

结语

十几年来,通过主持不同专业、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节目,笔者深刻感受到:广播节目要想得到听众的认可,广播从业人员就必须深谙广播的传播特点,尤其是节目主持人更应对广播语言的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锤炼语言的运用,提高表达能力,以充满魅力的语言特色打造精彩的广播节目。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现代广播都离不开语言的传递。

英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音乐。”广播语言就是一种声音,我们要想赋予这声音以色彩,使之如音乐般的流动,让听众百听不厌,我们就有必要研究、探讨广播语言的特色,掌握广播语言的规律、特点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提炼升华。

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真正领略广播语言的无穷魅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语言表达有哪些特点》,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6 55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