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知识点最新梳理(优秀4篇)

发布时间: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计划吗?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4篇《高二历史知识点最新梳理》,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高二历史知识点 篇一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

隋(581)

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

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迁都洛阳

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农业:

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高中历史的高频的考点 篇二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明清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重要会议

1.不同时期中共重要会议:

(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4)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6)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7)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8)1937年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9) 1938年持久战理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发展的正确道路。

(10)1942年整风运动:中共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11)1945年春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2)1949年春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3)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14)”“””后,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5)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16)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

(17)1982年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8)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997年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2)确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会议分别是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实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分别是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党内的错误的会议分别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

②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③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主刀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标志着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是三大战役。

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中共“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在1964年中共三届人大。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是刘少奇案

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篇三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

代表人物

古希腊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美德来源与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世纪

__神学观念支配了一切。人文主义思想几乎湮灭。

文艺复兴(14-17世纪中期)

起源于意大利:“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传播:16世纪以后,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出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和“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实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迷信盲从。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复兴。

宗教改革(16世纪)

德国:马丁·路德,形成了路德教派;

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反对天主教会特权,提倡个性解放,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人文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启蒙运动(17、18世纪)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纯粹理性的批判》,人非工具。

宣扬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勾画未来社会蓝图。核心:理性主义。

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四

1、维也纳会议

(1)时间:1814~1815年。

(2)参加国: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由俄、英、普、奥四国操纵。

(3)内容:①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②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③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巩固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④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

(4)影响: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柏林会议

(1)时间:1884年。

(2)参加国:欧美15国。

(3)内容:调解欧洲殖民国家争夺非洲的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

(4)影响:标志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

3、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

(2)参加国:一战的战胜国,主要由英、法、美三国操纵会议。

(3)内容:同战败国媾和;中心是处置德国;签订了对德、奥、匈、土的和约。

(4)影响:建立了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改变了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高二历史知识点最新梳理》,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6 5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