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全新必考知识点大纲【精选8篇】

发布时间: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8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新必考知识点大纲》,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一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焉

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②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五)使动用法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⑥此余之所得也。

⑦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⑧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二)省略句

①而卒葬(于)之(译文:并且最终安葬在这里。)

②有碑仆(于)道(译文:有块石碑倒在路上。)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我对倒地的石碑,又因此而感慨)

(三)倒装句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固定结构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意为“难道……吗”)

七、文学常识

1、王安石

字介甫,晚年号半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临川人,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官至宰相,后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主要作品集《临川先生集》。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新法”,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这是一篇说理性游记,以游山为喻,文章前面写游山,后面谈道理,即事说理,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篇二

《氓》

【原文释义】

氓之蚩蚩(氓,(mé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匪我愆期(推延日期。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三岁:指多年)。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言既遂矣(我在你家既已久了。言:句首语气词,不译;遂:久),至于暴矣(你就对我粗暴,。我了)。兄弟不知(通“智”),咥(音(xī),大笑貌)其(语气词,不译)笑矣。静言(语气词,不译)思之,躬自悼矣(自己独自悲伤。躬:自己,自身)。

及(与)尔偕老,老使我怨。淇(淇水)则(总是)有岸,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则有泮(通“畔”)。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之宴(安乐,欢乐),言笑晏晏(和柔貌)。信誓旦旦(诚恳貌),不思其反(没有想到却反悔)。反是不思(违反了就不想了。是:则),亦已(止,指婚姻生活结束)焉哉(语气词)!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译文详览】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赏析品鉴】

《氓》诗采用赋、比、兴和倒叙、插叙的艺术手法,通过诗中女主人公追忆她与一青年男子氓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展开情节,内容上叙述三个生活片段:一是婚前的美好爱情;二是诉说婚后不平等、不美满的家庭生活;三是对背弃信誓之人并不留恋,抱着“亦己焉哉”的决绝态度,毅然大归离开男家。它的主题有四:一是崇尚美好、自由的爱情、婚姻生活;二是申诉男女不平等、为妇之苦,对遭。、被歧视的地位和处境表示不满和反抗;三是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和忘恩负义之徒进行揭露和批判;四是告诫社会同友要当心,不要再上那些负心郎的当。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考知识点 篇三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其

(1)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3)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5)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7)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8)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12)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13)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14)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5)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1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18)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1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十)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十一)《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1、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2、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3、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高一语文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篇四

1、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正: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正: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误:富裕,正: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正: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正: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正: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误:购买,正: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误:规劝,正: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误:经过,正: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误:遗憾,正: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误:捆绑,正: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误:憎恨,正:妒忌。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误:节省,正:年成不好。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误:怜悯,正:夸耀。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误:禁止,正:禁令。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误:捐助,正:撤除。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误:刊登,正: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误:战胜,正:能够。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误:逐步,正:订正,改正。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误:离开,正:通“罹”,遭遇。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误:命令,正: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45、民不胜掠,自诬服。误:掠夺,正:拷打。

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优罪了。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误:违背,正:迎着。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误:停止,正:通“疲”,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误:妻子,正:以女嫁人。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误:期限,正:约定。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误:亲人,正:父母。

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误:睡觉,正:息,止。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误:贫穷,正: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误:权利,正:暂代官职。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误:劝说,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55、议者皆然固奏。误:这样,正:认为……对。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误:谦让,正:责备。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57、彦章武人不知书。误:文书,正:文字。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误:私自,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误:迅速,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误:可惜,正:悔恨。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误:期望,正:埋怨、责怪。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误:危险,正:端正。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误:轻微,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误:陷害,正:欺骗。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误:遗留,正:赠送。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误:事物,正:别人。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误:繁盛,正:繁殖。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误:清闲,正:通“娴”,熟习。

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69、彧(ù)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误:接受,正:怀恨。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新鲜,正:少。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

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误:感谢,正:谢罪。

译文: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误:书信,正:信使。

译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误:巡行,正:代理。

译文: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

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误:形势,正:表现。

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75、阶疾病,帝自临省。误:察看,正:探视、问候。

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误:曲从,正:示众。

译文: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

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误:找寻,正:不久。

译文: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

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误:儒雅,正:平素、向来。

译文: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79、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误:厌恶,正:满足。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误:邀请,正:半路拦截。

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8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误:改变,正:轻视。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误:担忧,正:父母的丧事。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83、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误:角落,正:边疆。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

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误:尤其,正:指责。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

85、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误:游览,正:交往。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误:欺骗,正:忧患。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误:牢狱,正:案件。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

8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误:遇到,正:对待。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8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误:给予,正:结交。

译文: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

9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误:察看,正:经历。

译文: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历三年才收税。

9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误:赞美,正:辅佐。

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92、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误:准则,正:效法。

译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误:盗窃,正:毁害。

译文:你既然不种田,却轻慢毁害别人的稻谷!

9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误:了解,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95、上闻而谴之,竟坐免。误:因为,正:获罪。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

9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误:给予,正:招引,引来。

译文: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

97、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误:嘱托,正:写作。

译文: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在郡中闻名。

9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99、往年春,汉族淮阴。误:家族,正:灭族。

译文:去年春天,汉王将淮阴侯灭了族。

100、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高一语文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篇五

简介:

这是篇典型的赋。赋是一种文体,讲究铺张叙事,重视辞藻押韵,本文体现了赋的特点。比如发端之辞“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不仅有气势,而且含义尤丰,写尽秦王朝暴兴速灭的历史,其中“毕”、“一”、“兀”、“出”锤炼极佳。“毕”、“一”概括了六国互丧、天下为秦的史实,而“兀”、“出”,则形象说明“阿房出”是由“蜀山兀”换来的。作者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不仅写出了阿房宫规模宏大,而且生动地揭露了秦始皇的腐败、荒_。这些无不反映赋的艺术特点。

背景: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字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被动句

1)输来其间

2)函谷举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定语后置

(1)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2)钉头磷磷

(3)瓦缝参差

(4)管弦呕哑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4、省略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摽掠其人

3)可怜焦土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④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⑤几千万落(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⑥直走咸阳(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今义:行)

一词多义

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5、用心一也(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

8、一肌一容(每一)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一样)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造,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夫:

1、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六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字词:

沉闷 梦幻 嫦娥 诞生 落伍

翌年 酝酿 苛刻 横亘 辉煌

二、成语:

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学常识:

通讯 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荷塘月色

一、词语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羞涩 渺茫

霎时 宛然 脉脉 酣眠 参差 斑驳 峭楞楞 倩影 梵婀玲 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 棹 纤腰 敛裾 嬉游 消受 独处 琐屑 踱步

二、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故都的秋

一、词语

混沌 混水摸鱼 潭柘寺 皇城人海

一椽 驯鸽 落蕊 落寞 啼唱 嘶叫 歧韵 颓废 散文钞

廿四桥 普陀山 鲈鱼

二、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1921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文学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囚绿记

一、词语

猗郁 蕈菌 葱茏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陆蠡

二、成语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三、文学常识

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诗经》两首

一、词语

氓 蚩蚩 愆期 将子无怒 垝垣

尔卜尔筮 咎言 载笑载言 于嗟鸠兮桑葚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罔极 靡有朝矣

咥笑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玁狁

不遑 靡盬 孔疚 骙骙 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 雨雪霏霏 信誓旦旦

二、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篇七

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趣舍万殊(通“取”。教材注释为:趣,趋,趋向,取向。)

2、一词多义

(1)修

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2)一

其致一也(统一,一致)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贤才)

不知老之将至(老年)

况修短随化(寿命的长(短))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驰)

所以兴怀(使……兴起)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4)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所之:所喜爱的事物)

(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或因寄所托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八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四、词类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

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间(①古义:明月停留。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义:美貌的人。)

3、凌:凌万顷之茫然(①古义:越过。②今义:欺侮。)

4、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②今义:儿子)

六、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9、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10、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12、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七、难句翻译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4、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新必考知识点大纲》,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5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