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优秀6篇)

发布时间:

培养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这个过程父母要拿出多点耐心和爱心,先从倾听孩子的心声开始,再在沟通中引导,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篇一

1、父母从生活中做起

我们想要培养孩子有同理心,那么首先父母得懂得平时运用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交流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当父母以同理心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在感受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关怀中回逐渐地也学会了关心、理解他人。

所以,父母要注意平常生活中一些小事,比如,我们带孩子都会经历一个“十万个为什么”阶段,孩子的问题还真是很多,有时候我们也难以招架呢,不过你可别小看这样的互动,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帮助你了解孩子。有时候我们也可以主动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在幼儿园今天都玩什么了?你喜欢哪些游戏呢?”“今天和的好朋友都聊什么了呀,你们又有了什么“大发现”?这些问题会让孩子了解到周围发生事情的重要性以及人际关系需要发展和维护,慢慢地就会在生活中小事上滋养了孩子的同理心。

2、从互动游戏中做起

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重要位置,父母也可以好好发挥一下游戏的力量。比如玩角色扮演游戏,我们家里肯定有很多玩具可以当做“小道具”,孩子可以尝试来当“医生”爸爸妈妈可以当一个生病、受伤的人;或者有的孩子喜欢用自己的毛绒玩具来玩游戏都是可行的,在这个过程孩子会体会到一个照顾者的心情、责任、也会去感受被照顾者的感受。当然“剧情”可以一家人来设计,在这样的互动游戏中父母也可以避免“光说不练”的口头教育问题,而是引导孩子去参与和拥有他自己切身体会的一个机会。

3、引导孩子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想法

平时我们带孩子的时候还要多接触其他小朋友,增加人际互动,也可以让孩子体验玩耍的乐趣,当然也可能发生不愉快,这都是正常的情况,这也是孩子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这个时候也是父母可以把握的契机,比如“你觉得你去推小朋友的时候,他摔倒了,他会感觉怎么样?”“你们一起玩的时候,妞妞对东东吐口水了,她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回答的时候,父母要认真听,不要急于去回应或是发表一堆自己的想法,最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先听孩子把话说完,你可以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孩子体会别人的感受,这会让孩子重视发展和小伙伴的关系。

现在大多数孩子会被溺爱和娇生惯养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平时注重孩子同理心的培养有助于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为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什么是同理心? 篇二

同理心就是理解和感受对方的心理,就像感受自己的一样;说白了就是将心比心,用对方的眼睛来看世界,用对方的心灵来体验世界,与对方进行心理互换。例如,孩子回家后说:“今天红红语文考了不及格。”她的意思很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态度,其潜台词是:如果我也考得不好,你们会怎样?又如,当父母批评孩子不该与传达室的大伯顶撞时,孩子口头上是答应了,但脸上却流露出不屑或委屈等表情,很可能事情就没有父母所想的那么简单,孩子心中另有想法。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刹那间的沉默、不经意间的叹气、不易察觉的一丝眼神,都在反映他内心的“天机”,如果我们都能仔细地去体味,细心地去捕捉,就能破译其中的“隐义”,读懂他的内心,这,就是同理心。

其次,要换位思考。 篇三

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如果我在孩子的位置上,将会有什么感受?

一是要注意放弃,即放弃主观臆测。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心理定势对孩子的`状况有一个主观的判断,如:“考得这么差,一定是粗心的缘故!”“注意力这么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学。”等等,其实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二是要注意转换,即多做角色转换练习。对生活中、电视上出现的情景,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如何感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呢?”家庭成员之间还可以适当做角色互换,让父母做“一日孩子”,让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别人,是因为他感到自卑,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爱顶撞人,是因为他觉得不这样就显得自己是个“软蛋”;有的孩子爱围着老师转,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才会让老师喜欢自己。如果单纯地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对此作一番道德说教,效果是不好的。

如何培养同理心? 篇四

首先,要学会倾听。

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不要认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认真、专注地听他讲话。

倾听首先是要听,不要老是自己说,要给听留出一定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才会有亲子交流的存在。听的时候还要专注,所谓侧耳倾听,讲的就是专注地听入神地听的意思,只有听得专注,听得投入,才能读懂孩子的话语,也才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

听的时候还要有应答,要有接听词,接听词有两种,一是短词短语,如,嗯,啊,这样啊,不错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与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将其话语的实际意思“翻译”概括出来,这会起到“镜子”的作用,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态,也有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如:“你的意思是老师误解了你,你感到很委屈。”“你觉得这个大伯太凶,做事又不公平,心中不服,所以就顶撞了他。”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直到揣摸出孩子的心思为止。如“红红”例,可以这样回答:“真的啊,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啊?是感到担心呢还是感到惋惜呢?”视孩子的回答情况再作进一步处理。在用概括句表达时,要注意澄清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委屈、气愤还是伤心?因为不同的感受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也潜藏着不同的想法。

再次,要识别情感。 篇五

能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抓住蛛丝马迹,对孩子的真实情感加以识别。有时,孩子的语言表达与其潜藏着的情感并不一致,这需要父母去作细心的体察,理解其中的隐义。如,孩子对父亲说:“听隔壁的明明说,动物园来了一头大象。”其实,孩子并非只是陈述这样一个事实,他其实很想父亲带他去看大象,只是不敢说或不好意思直说罢了。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觉察力不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以提高。“猜感情”就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如:对电视中或漫画中的人物,根据其表情、姿态,猜猜其内心的想法与感觉,猜测他也许会说的话;也可以到生活的实景中去观察与猜测。在家庭中,可做“感情单词”游戏,即在卡片上写下不同的感情单词,轮流抽出一张,让每个人用身体表演出卡片上的感情,不准说话,其余的人猜正在被表演的感情。

最后,就是要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建立起一条动态性的交流回路,以上所有的方法或途径,都要通过这条回路才能发生积极的作用。

如果我们对孩子内心的解读都发生了错误,就谈不上有效的引导与教育。所以,同理心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父母要在这方面多注意、多学习。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篇六

“我受伤孩子也无动于衷”

朋友前段时间带5岁的女儿去海边旅游,本来应该是一次不错的经历,却没想到让朋友伤心了好久。

她回来之后跟我说,她在沙滩上不小心划伤了脚,刚受伤的时候,她一边捂着脚一边招呼旁边的女儿的一起去包扎,结果她女儿一点也不着急,慢慢悠悠的起来。

后来她在其他游客的帮助下一起去包扎,因为伤口挺长的,她就打算在酒店中休息几天,然后直接回家。结果,她女儿直接闹起来了,说什么也不肯走,非要回去继续玩沙子。

当时朋友特别难过地问我“怎么我受伤了孩子也无动于衷,我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怎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朋友的女儿真的是典型的缺乏同理心,只想着自己的心情,缺乏对身边人心情的感知,甚至是对其他人的心情视而不见。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1、让孩子体验他人的感受

同理心的培养,首先要让孩子分清楚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其次需要孩子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识别别人表情的能力;

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

理解别人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感受;

为别人考虑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帮助孩子体验他人的感受,比如:“宝宝,你不能打人,被打很疼的,如果你打了别人他就会难过、会哭。”

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用行为帮孩子体验,比如孩子打你时,你可以打回去并且告诉他,他被打时的心情和你一致。

2、引导孩子关心身边的人

想要让孩子有同理心,家长一定要从小事入手,从让孩子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开始。

当孩子受到朋友的安慰、礼物、祝贺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对方进行感谢和回礼,并且强调这种互相的关心会让双方都感到很温暖,引导孩子关心身边的人。

3、培养善良的品质

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存善心、做善事,一个善良的孩子,往往会具备诸多良好品质,也会有较强的同理心。

培养善良的品质,家长需要做到这些:

父母以身作则,做个善良的人;

通过故事感化孩子;

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有机会还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教育孩子不要作恶。

4、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助人为乐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有两种方式:一是鼓励、夸奖孩子的助人行为,而且是对细节的夸奖。二是家长做出榜样活动,最好再通过一些相关的故事促进孩子模仿这些行为。5、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出积极、乐观、自信的孩子,同时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和同理心也会更明显。

因此,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睦、积极的家庭氛围。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16 5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