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历史知识点最新8篇

发布时间: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8篇《新文化运动历史知识点》,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篇一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那么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究竟有何渊源呢?

说起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渊源,最早要追溯到其在日本留学的经历。

青年时代的陈独秀是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曾在1901年因为反清反帝制宣传活动而遭到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留学日本期间,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更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并在多次革命运动中起到过先锋和带头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旗帜鲜明地倡导科学与民主,以文人身份正式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了进攻。这便是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最初的交集。

1918年,国内民主思潮在各类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与此同时,更多的进步文人加入到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行列中。在此期间,陈独秀与李大钊联手创办了《每周评论》,在提倡新文化的同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南陈北李”名声日盛,更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各地青年纷纷走上街头游行请愿。陈独秀亦亲自在北京街头散发《北京市 www.chayi5.com 民宣言》,继而遭到逮捕。

在整个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多方奔走,屡遭厄运,却始终不渝地战斗在反帝反封建与倡导新文化的革命前沿,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深耕和传播起到了无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前期 篇二

近代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有哪些活动?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向封建旧文化宣战的过程。

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睁眼看世界”的近代知识分子,他们满怀报国热忱,开始重新思考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中,尤以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一些具有留日背景的进步文人为代表。这期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发展迅速,无数进步人士积极投身同盟会发起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使得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的逐步推进,注定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掀起一场天翻地覆的思想变革。

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前期涌现出许多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的刊物,诸如鲁迅主编的《新青年》、胡适创办的《努力周报》,以及陈独秀与李大钊联合创办的《每周评论》等,皆为启蒙近代民主思潮,挑战封建传统道德观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声。

新文化运动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为近代中国民众带来了一场思想意识领域的全面洗礼,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前期导向作用,也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繁荣与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介绍 篇三

英译:New Culture Movement

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文化运动的结束时间 篇四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有志青年发动的一场思想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其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和鲁迅等,他们以“反传统、反孔教以及反文言”为口号的思想文化的革新运动,那么新文化结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这一活动的开端是在1915年,当时作为《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在报纸上开始发表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也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启发了广大民众,使得更过的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奠定了思想基础。

就新文化运动,其实是分为两个时期的,在1915年开始之后,到前期就是,一共经历了查差不多四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结束时间是在1919年。

在前期结束之后,很快国内就再次掀起了传播西方文化的高潮,这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了。当然其后期的开始则依旧是在1919年,在这段时间内,人们刚加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可以是对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的全面反封,也就是说,因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走上了没落之路。

后期的新文化运动一共经历了多久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大概也就是二十年左右吧,所以新文化运动结束时间应该就是1923年,其结束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已经无法顺应是时代的潮流,因为在当时,以五四运动的开展为凭借,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的主流思想,而依旧在宣传资本主义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就这样走向了终结。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篇五

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它是中国历史一次空前绝后的人民思想大解放,也是人民对科学和民主自由的渴望的表现。

新文化运动是以倡导科学、民主为中心的,它对于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礼教具有着极大的冲击力。当时,虽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但是封建思想仍在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使得人民认识和了解了民主的意义,唤醒了被禁锢千年的中华民族,对反封建,反帝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次,新文化运动主要针对孔学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推广天下后,历朝历代对孔学无不尊敬有加。新文化运动首先提出了孔学并非中国全部国学的理论,让当时的中国人,更能接触和接受更多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思想。

总结以上积极点,新运化运动的地位在当时中国,是一种思想、文化的改革,这场改革一旦实行后,中国便开始拥有了独立的民主思维,不再被封建礼教进行控制。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改造中华民族的思想,并不能完全依靠个别几个人的努力,他们虽然声嘶力竭地呐喊,但是事实上,却不能完全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思维性,而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也难以在中国实行。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偏颇和片面性,他们都以一种绝对肯定和否定的态度用来看待事物,难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篇六

这个新文化的内容,包括四个要素体系

1、核心目标:民主(外在的保障)、科学(内在的保障)

2、矛头:儒家思想

3、工具:新文化

4、策略:激进(矫枉过正)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矛头针对的更多是儒家文化中的政治层面和道德层面,它的策略看,新文化的那些人不是没有看到儒学的一些值得继承的东西另外,也必须看到,在这四个要素的主张中,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他们的差异性很大。

社会主义,对中国而言,是一百多个主义流派的问题。它为何如此盛行?有内外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欧洲的战争,和苏俄的宣传,让当时的世界有了社会主义热这个潮流,第二个则是中国的内部,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特别在政治革命完成后这个思想下)等的共同作用。

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土壤非常厚重,而这个社会主义,并非就是列宁的暴力革命好无产阶级额专政。上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主义热,并不能简单认为是马列主义热。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篇七

陈独秀

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 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和李大钊等人举行了五四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蔡元培

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他还试作白话诗。

鲁迅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称为“民族魂”。《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李大钊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还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

刘半农

刘半农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汉族,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曾主张废除汉字。

周作人

周作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

猜你感兴趣: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篇八

(1)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表现

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对封建思想的冲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③推动科学进步: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④对历史进步的推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新文化运动历史知识点》,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6 5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