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而语文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阅读就显得越发重要了,更甚乎,阅读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相应的,对比阅读也就成了人们通过语文的平台认知、了解世界的绝佳窗口。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7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计划 篇一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着眼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认真贯彻课改精神,教、学好必修课文和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读、写、听、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汲取课文中的实用语言、艺术语言、文学语言的丰富养料;同时,通过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陶冶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报国的革命情怀。

二、教学要求 1. 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语文功能。语文素质在人的全部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着眼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认真贯彻“课改”精神,教、学好必修课文和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读、写、听、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汲取课文中的实用语言、艺术语言、文学语言的丰富养料;同时,通过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陶冶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报国的革命情怀。

二、教学要求

1. 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语文功能。语文素质在人的全部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作用,自觉地承担起语文素质的培养功能(包括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 思维素质、交际素质的培养功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做人、会审美、会思考、会交际。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导学为主,以实践为主的思想。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念,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摆脱“教本主义”的樊笼,开辟“学本主义”的天地。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充实。

2. 学习教学大纲,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任课教师要强化大纲意识,确立整体观念,立足本学年,瞻顾全学段。不仅自己要熟知本年段和整个学段教学目标,弄清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标高,贯穿于教学实践中,而且要使学生明白《大纲》的要求,使其在语文学习中自觉朝着《大纲》规定的目标奋进。

要坚决消除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以保证高效益地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切实提高读写基本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教师要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和学校。

3. 强化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编制教案、学案,做到:①教育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②知识、能力及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具体落实;③教法安排和学法指导实在可行;④重点难点清楚、教学过程明晰;⑤版书设计实用。

教师要改进教法、讲究效果,尽可能增大课堂容量和信息密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条件,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不愿学、不勤学、不会学”的现象,力求在45分钟内给学生具体、实惠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训练要落实:①教师要精心选择、组织训练题,做到每课有练习,单元有检测(单元检测统一由县中心组编印)。②凡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必须先做;③所有训练教师都必须收、查、改、评,不得简单地公布答案了事;④中心组编印的单元目标检测必须全收全改,及时评讲,并针对学生的缺漏点,补充一定巩固、补火题加以强化。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规规矩矩地写字,仔仔细细地读书,踏踏实实地练习,认认真真地写作,随时留心观察、广泛涉猎,自觉动脑动手,积极创造性学习。该记的、该写的、该背的、该说的、该操作的,务求掌握。要特别注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 加强集体研究,开展教学竞赛。既要强调整体效应,又要发挥教师个人才智。各备课组每周至少集中研究一次,每个教学单元至少两次集中备课(一次为单元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及训练等的备课,一次为训练检测后评讲的备课),备课组每学期至少要有一个研究课题,组织一次教研课,要求每个教师一周听同组教师一节课,做到相互切磋;各备课组长应设计集中研究和集中备课的会议纪要表,作好记载。

附:本学年研究专题推荐: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我的教学实践。②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③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④如何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⑤如何处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⑥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5. 强化表达训练,提高写作档次。表达是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口头表达要做到语音准确、仪态大方、说话得体。书面表达要书写规范、美观、无错别字;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突出;语言通畅、得体,生动丰富;结构完整、严紧,布局合理。总之,要培养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本领。

课堂作文教学要提高效率、提高档次,坚决克服无序状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书面表达水平:要促进学生做到“三勤”:勤观察、勤积累、勤练笔;要帮助学生作文达到“五好”:好的标题、好的头尾、好的内容、好的语言、好的文面。

6. 加强阅读导引,切实提高能力。阅读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阅读方法的点拨,重视质疑、批判精神的倡导。要克服那种洋洋洒洒、不着边际的分析和千篇 一律程式化的归纳或贴标签式的简单判定的倾向。

要切实用好《语文读本》,《读本》必须读完,读好。还要从课外增加阅读量,文、史、科技广泛涉猎,拓宽视野。要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要用多种方式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督促:如推荐好作品、开办读书笔会、举行赏评讲座、开展争鸣讨论等。

要组织学生订阅高品位的语文报刊:如《新课程报?语文导刊》(高中分年级版)、《语文报》(高中分年级版)、《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考试报》、《作文报》、《中学生阅读》……,可以不组织学生购买习题资料,但必须组织学生订阅合适的语文报刊。要学生人手一份,品种不可一样,以便交流,互动互惠。

三、教学安排

高一上学期教学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

周次 教学单元 阅读要求 写作、口语交际要求

1-4 阅读一单元

写作一单元 1.教读1、2课,导读3、4课

2.其他诗歌读背篇章。

3.完成教材练习(口、笔兼用,下同)及单元训练题。

4.阅读《读本》及课外诗篇。

5.启动综合性学习:拥抱文学 的骄子。 1.课堂作文一篇(记叙文),片断作文二次

2.口头表达实践每生至少一次

3.写出综合性学习实施方案。

4.课外练笔每周不少于1500字。

5-7 阅读二单元

写作二单元 1.教读5、6课,自读7、8课。

2.完成课内及单元训练。

3.阅读《读本》相关文章及课外文章1万字以上。 1.课堂作文一篇(记叙文),片断作文2次

2.口头作文训练1次/人。

3.课外练笔1500字以上。

4.继续综合性学习案头工作。

8-10 阅读五单元

写作三单元 1.教读课文。

2.完成课内及单元训练。

3.将课文熟读成诵。

4.阅读《读本》及课外浅易文言3-5篇段

1.课堂作文一篇(记叙文),片断训练2次

2.演讲一次

3.课外练笔1500字以上

4.继续综合性学习案头工作。

10-11 期中考试

12-13 阅读三单元

写作四单元 1.教读9、10课,导读11、12课

2.完成课内及单元训练

3.课外阅读1.5万字以上(含《读本》)。

1.课堂

2.口头作文训练一次

3.课外练笔1500字以上

14-16 阅读四单元

写作五单元 1.教读13、14课,导读15、16课

2.完成课内及单元训练

3.课外阅读文言文3-5段(篇)

4.启动综合性学习:

民居文化

1.课堂作文一篇(记叙文),片断作文2次

2.口头作文训练一次

3.课外练笔1500字以上

4.编写综合性学习方案。

17-18 阅读六单元 1.教读课文

2.完成课内及单元训练

3.回顾、复习1. 自由写作。

2. 综合性学习结题整理。

综合性学习结题或阶段评审、复习及期末考试

说明:①高一年级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书法训练。②本学期至少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一部。③写作片断训练可以同语言运用练习结合进行。比如仿照、压、扩、缩、改等。④综合性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计划 篇二

对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肩上的使命是沉甸甸的,但又是光荣而神圣的。如何搞好初三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学年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学生、家长满意的语文答卷,这是每一位初三语文教师所必须面临的课题。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这关键的一年之中,为了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我们要在这最后冲刺的阶段做最好的努力,为同学们成才和升学助一臂之力。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照新课标,冷静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的得与失,从而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估价,进而对整个初三语文教学作出前瞻性的筹划,以便在明年的六月的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思想较为活跃,能向老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少部分学生在语文的学习目的性上不够明确,态度不是很端正,认为语文的学习可有可无,考试时成绩拉不出什么差距,因而不重视语文的学习。有一半左右的学生通过教师近两年的语文自学能力教学的培养,他们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具体来说:九(4)和九(5)两个班级的语文成绩总体上都有稳步的提高。九(4)有八名同学成绩比较稳定,在全年级中位居前列;九(5)也有两位同学能进入年级优秀行列。但九(4)同时有十余位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成绩每况愈下,九(5)类似的情况更加严重。总体来看,两班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是很好,甚至还有考不及格的学生存在。

每次月考和期末统考中暴露出学生作文的审题能力及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比较薄弱。

在初一和初二两年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自己采用新课程理念,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语文知识,阅读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历次语文考试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但由于学校地处县城,学生来源遍布全县各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少数农村学生书写与背诵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而家住城里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因而缺少尖子生,导致班级优秀率不高。面对当前严峻的中考形势,要想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很大。

今年,学生已进入初中学习的冲刺阶段,由于学科的增加,学习任务的加重,压力的加大,语文学科的教学时间就更少,除课堂时间外,学生基本上是不动语文的。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需要教者多下功夫。对这部分语文学科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有待在最后的总复习阶段得到全面的巩固和提高,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最后这一学年中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指标和任务,力争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教学总体要求

自己将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入手,着重对学生进行应试技巧的指导,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

要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是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的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讲究文面,讲究写作的形式的包装。扩大一类文比重,减少四类文。

七)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

八)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教研组要与外界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适时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试卷,教师慎重选择试卷,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注意优生差生之间的平衡,力争教学质量的全面丰收。

浅论阅读教学 篇三

浅论阅读教学

浅论阅读教学

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应各司其职。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教”好学生。“教”好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活动,运用最佳阅读方法,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有哪些方法?

一、抓线索

阅读应是个体与文本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是个体的创造性体验。如何体验和感受文本,那就需要学生在抓住文章的线索时与文本进行透彻的对话。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核心,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要按照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思想内容。文章的线索不是单一的,由诸多因素决定文章的内容,写作特点以及风格等。文章的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以一物为线索等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密的联结起来。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线索,以礼赞为中心,始终不离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赞美的原因―不平凡。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破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有力,礼赞之情初见端倪。又如《故乡》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认真揣摩,深入理解内容,是阅读的重要方法。

二、抓主要

[1] [2]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春酒》下面,我将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

《春酒》是本单元的第4篇课文,作者琦君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郁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真挚而深厚的怀念之情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是对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的讴歌与赞美本文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重点)

2. 品味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难点)

3.激发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文本特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感悟文章语言美、风俗美、人情美

3. 讨论点拔法:当学生讨论探究中遇到了阻碍,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自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而不同的心境会品味出不同的滋味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品一品台湾作家琦君笔下的《春酒》(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作者简介,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 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那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②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明确:①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民风赞美、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完成目标1、2)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细节进行研读赏析,这是本文的难点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趣的细节描写,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与同学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

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先朗读再品析

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点拨针对赏析语句进行学法指导:1语句特点、修辞手法2重点词语3句子的意思4 表达的感情

比如赏析: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偷偷”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好几回”是指多次,足以看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写出孩童的“我”的天真可爱、调皮活泼,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爱、怀念之情,充满童真童趣

表现母亲——能干好客 慷慨大方 乡亲——淳朴厚道、热情大方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赏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课堂小结:小结: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春酒的味道,更是浓浓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这些细致描写,透露出“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喝春酒会酒的风俗,这样的春酒岂不醉人?这样的思乡之情岂不动人?

作者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其实是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通过其中的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我们通过研读赏析。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情深(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拓展延伸

品味故乡情说一说你知道的家乡的风俗、情味,了解品味自己的家乡

(设置这个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风情,品味乡情,增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增强知识积累)

六、布置作业:1.课后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2.把拓展延伸的题目整理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作业的设置,增强知识积累写作短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过新年

喝春酒 风俗美、人情美——思乡之情

喝会酒

中学语文说课稿精选 篇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__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六

引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存在着一些阻碍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问题,比如:阅读教学模式陈旧;课堂重讲解轻阅读、重知识轻感悟;中学生阅读退化;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恰当的评价方法,才能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丰富情感体验的捷径。

一、教学方法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授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其中,教授法必须以学习法为根据,否则就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能让学生参与进去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方法真正的为学生而服务。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素质而定,其次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教师教授情况以及学生接收能力的因素的教学方法,才能称得上是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完成教师教授的过程,并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如是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于此可以看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掌握,它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就尤显重要,而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成为阅读教学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在漫长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者曾尝试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后来的很多年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为众多教师所采用。但事物的存在总会有利弊两面,这些教学模式在为阅读教学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运而生,在先行者不断的实验以及检验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我国教改中出现的四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模式:

1. 育才模式:读、议、练、讲。

2. 青浦模式: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

3. 尝试教学法:出示尝试题、尝试、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4. 自学辅导教学:启发引导、阅读课本、自做练习、知道练习结果、教师小结。 从这四种教学模式不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变化是由“刻板”到“灵活”的一个过渡。青浦模式较之育才模式,提出了诱导教学的理念,即由教师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内容中。尝试教学法模式较之前两者,则更突出了让学生主动尝试的环节,这一环节较好

地调动了学生的潜在能动性,使其去尝试,在教师给出答案后达到顿悟的效果。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则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去求知,去思考。这一过渡把阅读教学的指挥棒从教师传递给了学生,使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在阅读教学上,是质的飞跃。

尽管阅读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改良,但仍存在着不容小觑的问题,制约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1. 阅读教学程式化现象显著,“四部曲”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盛行。即“词语解释”、“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四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已经是师生都熟知并且惯用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模式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者,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再者,这种教学模式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使语文课堂完全成为知识的灌输过程,同样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而导致的课堂压抑、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就成为了连锁反应。

2. 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阅读教学不得不走进看不见的怪圈,围绕考试、应对考试,一切都是为考试服务的。暂且不说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进入名牌大学是否正确,只从学生所得这方面来说,这种教育模式就是片面的。因为这种知识的习得本身就带着功利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不纯粹,也就不会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 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

从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良不难看出,初始的完全讲解式教学模式存在着弊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很不利。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会在不知不觉中沦为灌输式教学:教师讲、学生记。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会丢掉自己的思维,还要吃力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这种模式无异于喂养幼小的孩童,你喂一口,他吃一口,不需要思考,现成的东西对很多人来说其实都是有诱惑力的。但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这种“喂养”过程中,我们没有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就是生存的技能、学习的技能。而引导式教学模式则更突出了学生本身的能动性,把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既然要掌握学习的技能,要培养自身的素养,那么就要亲力亲为。亲力亲为,我认为这就是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知识存在着一定的生疏性,那么就由教师来牵引,让学生沿着教师的足迹去思考,去分析。从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看出,这种必要的引导既给了学生灵感,又给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如若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顿悟出不同于教师所要给出的思想,我认为这就是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果实,赐予那些真正用自己思维思考的学生的礼物。

2. 阅读方法的改良

随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阅读方法也从多方面发生了改变,顺应了现今阅读教学的需要。首先,阅读由课内向课外扩展,不再局限于课堂。语文教材仅仅几册,根本满足不了现今学生的阅读量。如果没有课外阅读量的补充,很难达到培养能力的效果。同时,课外阅读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面。多接触不同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促成个人独特思维的形成。其次,从阅读方式方面来说,教师会指导学生根据需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略读法、精读法,针对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最后,根据阅读能力的加强,学生的阅读方法也会按层次提升。比如说,最开始的阅读也许是积累性的阅读,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以理解为主的阅读,然后再有选择的去评价阅读,甚至于鉴赏阅读。这是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一种标志。

3. 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

在应试教育机制下,阅读教学追求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的目标至今仍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随着阅读教学的发展,这种片面的学习方式越来越阻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

如今在阅读教学中,已经逐渐摒弃了知识积累的目标,而是把开发学生智力与培养能力作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这同时也是纠正过分重视教师作用的方法,还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所有的问题不外乎出在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三者上。

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在于“导”,而非“主”。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发生了变化,过分的“主导”使得教师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越俎代庖的现象明显,而学生则逐渐处于了从属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对阅读教学的定义中,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也不是纯粹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灌输思想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去感知、理解、体悟的过程。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强调主导,忽视主体;重视习题,轻视感悟;重视讲读课,轻视自读课等现象却很明显。

首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课堂仍是以教师讲析为主线,实行“满堂灌”的教学路线。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走在学生的前面,牵引着学生,生硬的一步步向前。讲析完全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没有读的过程,没有感悟的过程,又何从谈及理解与创造。

其次,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弱化语言的审美功能。很多教师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需求,一味地强调知识技能的训练。整堂课下来,很多学生完全不知课文讲了些什么,也无法从课文中获取解析生活的只言片语,有的只是被教师肢解出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写作特点?这样,阅读教学就完全以应试教育为信仰,抹杀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过程。再次,在阅读教学中还缺少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何种情况下需要略读、细读,何种情况下使用鉴赏阅读法、理解阅读法、创造阅读法等。

最后,很多教师仍存在只以教案为根本的现象。教师对课文缺少深广的理解与认识,更何谈传授学生以生活的真谛。这种状况下的阅读教学封闭、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吸收程度。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自身却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阅读量减少、阅读时间缩短、阅读品位降低、不重视平时积累、对阅读缺乏正确的认识等。

究其根源,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呈现出功利性现象。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应试教育。“好分数好成绩好名次好学校好未来”这条线似乎已经成为每个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盼。无可挑剔,这也是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希望他们能有好于他们的未来,优越于他们的生活。并且,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正在这漩涡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者是期盼者,或者是执行者,或者是即将期盼者。我想说,其实这是一个好的循环,有目标,有奋斗,生活充实而美好。但很多人也许忽视了,这条线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你生活的主导,并且激化着你的情绪,功利性油然而生,“急功近利”也就随之而来。于是,悠然遨游于书海中享受阅读的人越来越少。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工具,也就少了真谛的探索。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对阅读教学的错误认识,自然,也就不会去做与升学无关的无用功,其后果就是,阅读量减少、阅读时间缩短。

其次,程式化的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板块化,“字词分段及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使课堂变得呆板,也阻碍了学生求知的脚步。这种被肢解的阅读教学最终将会影响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更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阅读教学仍局限于课本本身。前文提过,语文教材在与时俱进上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很多选文内容陈旧落后,与时代脱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无法理解、无法感知,更无法通过选文来改良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理解。从我所看到的现象,学生对于课文不感冒,自然不会主动去感知,去探索。反而一些娱乐性的文章、泡沫小说等却赢得了

学生的青睐。这不得不说是阅读教学的败笔。它没有传达给学生“阅读教学是你今后感悟生活、理解世界的阶梯”,而是让学生自动把阅读教学与学习、考试划为一类,开始排斥这种“宿命的安排”。

3. 作为阅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本,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来看,不可否认的是,被编写进去的文章都是文质优美、意义深刻的典型文章,对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以及自身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但纵观多年的中学语文教材,很多文章没有改变过,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与时俱进性被忽略了。因此,学生在品读这些文章的时候,难免会有时代断层。这也导致了学生厌读课文,认为那都是老古董,无法理解,更无法产生共鸣,从而转向去寻找自认为有趣的书籍来读,也就使得他们的阅读内容杂乱,这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也是新的屏障。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这段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义在于,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育者都曾提出很多方法,用以解决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些方法也无外乎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技能。

1. 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思考,富于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对于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不需要“大一统”,反而值得提倡。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存在,会有不同于别人的想法,这点点思想恰恰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对眼前的文章进行阅读、质疑、探索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去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

2. 提供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并促成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而非现成的知识点,要传授给他们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持这种态度,让学生获得方法,而非果实。比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都是常用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就能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去解析文章,并进行再创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养成阅读素养的重要条件。比如,多读书、摘抄选段、积极查阅相关知识等。

3. 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读”的过程。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初读时,感知整体;再读时,深入理解;多读时,既可以透彻了解文本的内涵,又可以又在文本的基础上产生读者自己独特的思维。

4. 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增加阅读量,达到课内课外相结合。鉴于课内文章所存在的局限性,课外加大阅读量显然势在必行。课外的阅读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也许很多人都曾发现,当你接触的世界广阔的时候,你的思想也会随之扩展。阅读也是如此,不同的书籍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路。阅读别人的智慧,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的睿智。

5. 要注重知识积累,注重情感体验的点滴。达到厚积而薄发。凡事不能在一朝一夕间成就,都需要积累和坚持。我想,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在于经验的积累。所谓熟能生巧,用在阅读上同样适用。这种积累可以是阅读方法的积累,也可以是相同文体情感体验的积累等。

四、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教与学”的困境

作为一个曾亲身体验过阅读教学的实例来说,我认为当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确实存

在着些许问题。中学时代有一种现象,每当几个班级评比时就会发现,不同的老师教出的平均成绩也会有差别。我想,这就与教师相关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深远,不同风格的师傅带出的徒弟也会风格迥异。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授思想都会影响学生的接收情况。学生时代还曾听过老师们这样的话语,“甲脑子很灵,一篇文章几乎一道题都不错,他准能答到点子上。乙就不行了,脑袋上那根弦儿就是搭不上,怎么启发都白费”。如是种种。也许人的智力是有差别,但在这里我们不针对智力问题展开讨论。那为什么同样的阅读学习会有不同的收获结果呢?我认为这就是学生学习环节的问题,没有掌握阅读方法技巧、没有用心去感知文章、没有设身处地去碰撞作者的思想就无法敲开作者思想世界的门,也就无法产生共鸣。

说到这里,我想提出的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教与学”的双重问题。 教之无方不行,学之无道亦不可。教师的“教”局限在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深浅以及面对应试教育的洪流如何抉择上,学生的“学”则局限在是跟还是不跟教师的脚步,又要如何跟的问题上。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那就是文本,即语文教材。这三者在阅读教学中形成缺一不可的鼎利局势。如何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对话过程应是平等的。其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而文本,也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在这里,我想首先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

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既指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指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1. 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位研究者提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以理解和创造为目的的。”所谓理解,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前理解”(是指理解者解读作品前的理解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境遇和思维方式等)去体悟文本,而这种体悟也许会与文本所蕴含的意义一致,也许会在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切合实际的观点,这就是读者对文本的创造过程。在理解与创造的双重活动下,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就成为了现实与历史不断融合的过程。文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读者也获得了创造体验,达到了思想上的顿悟。

2.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则再次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平等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在这种互动中,不仅学生可能达到思想的顿悟,教师也可能对自身原本的认知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是颠覆。这在阅读教学中是双赢的举措。

3.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没有了教师这一“权威”的参与,我认为更是一种集思广益的过程。如果每一次对话都能像我们见过的辩论会那样热烈,我相信,阅读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惊喜会更加明显。

正确对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不以教师为中心,不以文本为真理,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还给学生。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由于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构想就不能按照原有的轨道行进,而或多或少会受其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呈现出很明显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一切学习为了考试,一切学习为了成绩。这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阅读教学的本真。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在“追求成绩”的终极目标下,容不得教师悠哉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情感体验,而是必须采用“大跃进”的教学方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另外,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渠道,但应试教育下的阅读教学却不得不违背这一点,忽视学生人

文精神的培养,反而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让人惋惜而又感到无力的一种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都在做着不同的努力与尝试,或者想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大局势,或者想要在这一局势下另辟蹊径,寻求可以两全的方法。显然,扭转大局势的企图破产了。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能中和现在的局势,使得阅读教学矗立在所有凝视着它的人面前时不会那么尴尬,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正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传统的阅读教学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阻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所以很多教育者都选择致力于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其中值得探究的有研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阅读教学等。

1. 研究性阅读教学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研究讨论,进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这一阅读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发现自我、培养自我的机会。在这一新形势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讲解答案学生记忆答案”这一模式被推翻,研究性阅读就是要教师放下 “统领”的角色定位,还学生以自由热烈的课堂环境。

事实证明,这是可取的,毕竟距离“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又近了一步。很多课堂的主人真正的变为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学生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和同龄人的不同的思想,每一种都是鲜活的。

但是这种相对自由的教学方式也同样带给了我们困惑。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开始由最初的热烈的研究性课堂变得杂乱无章、空余形式。不可否认的是,研究性阅读教学比传统的阅读教学要灵活的多,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因地制宜”显然不是句空话。对于没有任何语文认知能力的学生来说,何以谈及自主、研究。另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小环境下,中学生身上的浮华现象越来越严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看似是一句合理的口号,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是多少呢?作为一个既经历过传统教学又体验过课改教学的学生来说,我亲身经历过这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学习方式。“自主”,要么变成 “不得要领”,要么就变成“自由时间”。所以我个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贯彻,但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绩,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要有作为 “主体”的基础和资本,即具备充分的“前理解”。

2. 创造性阅读教学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阅读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思维、情感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无需局限于作品所给出的观点、结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造是阅读教师恰好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阅读心理来看,阅读不是单纯把文章字面的读出来,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夹杂了读者自身的思考、感知、判断、想象等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读者不同的阅读心理过程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有的观念、好恶、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让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于别人的观点。这种阅读心理就让创造性阅读教学成为可能。

客观的说,创造性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诸事总不会尽如人意,这一阅读形式在实践中同样会遇到阻碍。

在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及的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要的是应试,要的是成绩。即使是教师给了我们创造性阅读的空间,我相信连我们自己都会嫌这种方式太“慢热”,想要获得“一口吃个热馒头”的捷径。这又不得不说到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对生活节奏加速的世界,“速餐文化”显然成为一种流行。学生,作为思想、信念都还未完全稳定的一个群体,难免不受其影响。

有人把这种创新的现状概括为“穿新鞋走老路”,课堂形式是创新了、开放了,但却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课堂气氛热烈,却是不知所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探究,反而重了形式,丢了实质。还有的创造意识则完全是任意创新,完全丢掉了文本所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曲解、挑剔成风。

3.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预习环节不可忽视。从小学起,课前老师就要求要预习,但当时根本不明白其用意,只认为是无用功。而今却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尤其是预习环节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重视学生独立的预习过程,避免教师的引导作用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放掉自己所谓错误的或不重要的思路而一味追随着教师的脚步。这就是为什么教育界反对教师占据中心位置,其根源就是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力。而预习环节恰恰给了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也为必须“有所收获”的应试教育课堂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旧事重提” 就显得尤为重要。

(2)有效提问策略。在课堂上,首先要学生根据自己课下的预习各抒己见,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提出的问题,师生在共同的探讨下敲定需要课上一起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甄选工作,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在自己为学生选定的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吸取学生的意见。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学生的盲从,以及教师备课的片面性,也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阅读教学课堂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寓教于乐。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有的教师的课堂很吸引人,而有的却枯燥乏味。这和教师的课堂设置以及课堂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不应是呆板无趣的,诙谐有趣的课堂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同样要投入情感,在自己充分感受阅读情趣的同时,感染给学生同样的情绪,一同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4)“厚积而后薄发”的教学原则。在这里,我想用“积累拓展”这组词来阐释。积累,就是“前理解”的积淀,而拓展就是在 “前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做到触类旁通。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但我想说的是,素质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它不能凭空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还是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削弱理论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理论教学的效率,才能为语言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5)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文本,这里所涉及的阅读材料,每部作品都有它想要传达的声音及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是不能被割裂的。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则恰恰重解析,把作品解剖开来赏析,却忽视了其整体性的美感。不可否认的是,分解赏析是了解全文的重要手段,但在这之前,整体的品读不可少。最后再回归到正体,还作品以本真。我认为这也是帮助学生有效阅读的重要原则。

五、评价方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在“教与学”上存在着问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评价方法的问题,即是否能够仅用一种阅读考试题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试教育要求“一试定终身”,这无可厚非,但薄薄的一张考试卷呈现给我们的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剪影。假设说中学语文阅读考试部分只有句子赏析这一种题型,那么我相信,中学生们不会再去关注阅读的其它内在。而句子赏析基本上会成为阅读教学的重心,甚至全部。至此问题就出现了,能仅用一种阅读考试题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一种阅读试题会误导学生对阅读教学的理解,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单一学习目的而展开的,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而存在的。其次,功利性地说,一种阅读试题可能导致部分教师“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则“考什么学什么”,这就会直接导致阅读教学进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另外,一种阅读试题并不能公正检验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阅读试题类型的丰富也就势在必行。

纵观多年来阅读试题的变化,仅凭我所看到的来说,阅读试题确实是在丰富,特别是趋向于主观的题型越来越多,这无疑是种好现象,因为不同的题型考察的是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比如字词题是考察基础掌握能力,段落关系题是考察谋篇布局能力,中心思想题是考察整体感知能力,人物赏析题是考察情感体验能力,而续写猜测题则是考察思维组织能力等。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到的评价方法的改良。

在评价体制方面,很多教育者还提出创新考试形式(不仅用试卷形式呈现)、公正科学的考试评价标准等。无论是哪种建议,都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与尝试。

六、结语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会一路坦途,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同样如此。存在问题、寻找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始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主线”,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下,我们必然会找到一条属于阅读教学的路,使其在应试教育下也可以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郭清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之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3)

【2】刘艳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01)

【3】张应平。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1)

【4】李雪华,甘永祖。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03)

【5】杨梅。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10)

【6】范铮。 把“研究”带进课堂谈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03)

【7】付永河。 中学语文创造性阅读策略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03)

【8】曾红凤。 论中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J]. 娄底师专学报。 (04)

【9】蒲永科。 加强情感阅读提高中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探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5)

【10】杨生春。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构建[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3(01)

【11】周青,吴十日。 中学语文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2】洪云。 “前理解”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8)

【13】陈文。 谈中学语文开放型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实践[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5)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教学研究室 李广学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八中每天都安排有早读。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课上,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重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文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写法、重难句子、早恋现象、现代人的爱情观等方面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学完那篇文章,我还推荐他们阅读鲁迅的《伤逝》。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还自创了很多佳作。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着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三、赏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如课标中所说得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作为老师,切记:不论哪个层面的学生,教师都应对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给以充分的理解和赏识,让他们体会丰收的喜悦。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总之,我力求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着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在教学《生物入侵者》一文前,我大肆宣传“生物污染“的危害及部分人的麻木不仁,在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戛然而止,让他们自己去查相关资料。结果,学生搜集的资料比较齐全,涉及到的书之多,出乎意料。如《我国加大防治生物入侵力度》、《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现状》、《入侵生物,朋友还是敌人》等。因大量的阅读,学生自然见多识广,再加上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因而上课的效果相当不错。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6 6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