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最新4篇】

发布时间: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一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中外文化的对比,如何培养我们国家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交际能力,顺应东西文化差异,是当今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课题。因此,本篇论文对“日常交际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促进英语教学和文化交际能力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得体地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差异 得体地 准确地 和谐交际。

当今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培养本国中学生对英语一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对100名初中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测试成绩比日常交际用语测试成绩要高。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我们只重视学习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使英语教学脱离了社会文化语境,成为单独语言技能。现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与大家探讨以下几个原因: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人们认为语言是一套符号,其实不然,语言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人物性格等。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始终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规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就能学会英语,能用英语进行交际。实际上,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在英语教学和交际中会频频出现歧义、误解。例如:Did you eat yet? Where are you going?中国人习惯用“吃了吗?”“去哪呀?”与人打招呼,这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外国人来说,这种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感觉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Good Morning!”。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做法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同的民族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相似的经历会形成相似的文化,这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汉语和英语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

例如:“熟能生巧”,英语表达为“practice makes perfect”;“言行一致”,英语表达为“what one does agrees with what he says”;“一事无成”,英语表达为“achieve nothing”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可胜数。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对不同事物和经历也有着不同看法,则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信仰决定了他们的笃信,崇尚和忌讳的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特殊的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比如汉语中的“神龙”“凤凰”“阴阳八卦”等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black stranger ,我们以为是“陌生的黑人”,其实意思是“完全陌生的人”。

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也闹出很多笑话。比如在一堂电脑课上,铃响以后,女秘书突然跑到教室来宣布:“Dr.Walker has a touch of the Hong Kong dog and will be here a little bit late.”听完宣布后,中国学生向坐在旁边的美国同学抱怨说:“Dr.Walker怎么可以抚摸他的爱犬以至于来不及上课呢?”美国同学听完后大笑说:“The Hong Kong dog意思并不是一种狗,而是某个人吃坏了肚子,拉肚子的意思。” 在体态语的运用上也有差异。比如:在中国,熟人相遇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势是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而这种手势在西方是在召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外国人在召唤别人时,使用四肢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对人极不尊敬甚至意味着挑衅。

三、对文化意识敏感,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法词汇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更容易的学好英语。如:在教词汇professional时,教授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 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引起极大的联想含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出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外,外国的民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框架等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教授英语的同时也要像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我们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称,可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风烛残年,因此西方人都机忌讳别人说自己“老”。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生活方式。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这一类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要传授必备的语言知识,单词,语法,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又要促进英语教学和文化交际能力的融合,使学生真正的在不同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英语,和谐地进行交际。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二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加以调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举例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其成因,介绍了中西方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提出了英语教学中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冲击与调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与原因:

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个人隐私。对隐私的认识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西方社会中,公民个人的隐私不愿被人公开和干预,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这些在英语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我国的社会文化是关怀式的,彼此关心和互相帮助是一种美德,与别人分享生活琐事和讨论工作也是一种友善的行为。

(2)感情表达。社会文化的形成受到当地民族、风俗、礼仪和交流方式的影响,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特点。在表达感情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西方人坦诚直率,中国人谦虚谨慎。中国人认为与人交往要谨言慎行、谦虚礼貌,交流过程中会注重委婉和含蓄。比如当别人对自己表示感谢或赞扬时,我们一般会说“不客气”“没事”等,这是谦虚谨慎的表现。但在西方文化中,谦虚的表达会引起对方的误解。比如在英语交流中,如果对方说“你的英语很流利”,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会回答“我讲得非常一般”,如果对方是西方人会认为这种回答是对他判断力的质疑。

(3)交流称呼。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对他人的称呼会根据两人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比如对家人不会直呼其名,工作中的交流会使用“姓+职务”的方式来突出对方的社会地位,表达尊敬之情等。但在西方文化中,较为熟悉的人彼此之间的称呼一般使用对方的名字,在正式场合或书面则使用对方的“Mr/Mrs+头衔的方式”。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历史背景都是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加以调节,就必须认识到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

(1)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主要成因。西方文化对逻辑思维较为认可,习惯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和处理事务;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感性,交流过程中要考虑对方的立场。思维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为人处世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变,防止出现“中国式英语”。比如要表达“好好学習,天天向上”不应使用“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而是“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2)社会行为规范的差异。社会制度、法律、民族、宗教等社会行为规范都会造成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社会制度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也不同,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文化差异。比如在中国轻拍儿童头部是一种表示友好的行为,但在西方社会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会引起对方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愤怒。在西方,人们的家庭观念不强,就算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要给对方留有一定独立的空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亲属之间的交往也较少;但在中国,亲戚之间的交往频率和亲疏远近直接挂钩,社会提倡大家庭之间的互敬互爱和彼此依靠。这些都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而造成的文化差异。

(3)价值取向的差异。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私有制,保护公民个人的利益,提倡个人的价值。西方文化认为社会的生产力和人的生活水平都取决于个体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中国文化恰恰相反,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进步,强调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为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价值取向的差异会导致文化冲突的出现,中国文化认为个体应该谦虚谨慎、随遇而安,否则会被“枪打出头鸟”,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但在西方文化中,“随遇而安”被认为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代表着懒惰与无能,人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二、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会导致教育形式的差异。中西方教育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是班级容量的设定,国内常见班级容量是50-60人,欧美学校普遍采取20人左右的小班上课,这两种班额的课堂活跃度是完全不同的。其次,中国教育的课堂氛围相对固化,以教学为中心,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西方教育的课堂氛围较为随意,教师讲授环节的时间较短,一节课的主旨内容讲完后,学生会进行集中讨论,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索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中外学者对大学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有各自的见解,也在不断交流中取长补短。西方教育学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就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发挥创造力和产生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的过程。他们认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加高效的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中国的大学教学工作与西方差异较大,沿袭着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做好笔记写好作业,考试取得好成绩,毕业取得文凭找工作或升学。这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一般模式。中西方的大学教育模式差异是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生产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中国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西方的大学生追求创造力,但同时也普遍存在自由散漫地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差异,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也不能无视西方文化的差异,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英语能力提升为教学目标,消除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加以调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英语教学中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的几点建议:

英语教学中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明确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等,然后换位思考,从而利用英语传递信息,这样才能将语言工具运用得更加得当。

1、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史。历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了解西方社会的历史可以有效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有效避免文化误解和偏见。比如在学习西方节日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拓展一些节日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包括圣诞节与基督教的关系,圣经中记载的宗教故事等。学生在了解圣经后,对一些文章中出现的单词就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Jesus(耶稣,圣经人物)、Christ(基督,圣经人物)、Chirsmas(庆祝耶稣的降生日,罗马神话)、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五月花号船的故事)等。这些根据历史事件而形成的节日,都是西方文化传承的代表。了解这些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比我国春节的一些民间习俗(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年夜饭等)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但人们在节日中的情感是相通的,中国人过春节是为了辞旧迎新,代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西方人过圣诞节和感恩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从表达心情的词汇就可以看出,如“full of joy”“andgaiety”“love and laughter”等。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加以调试后,教材中这些词汇和语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2、鼓励学生提高知识储备。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观看影视作品、利用网络获取相关资料等,以求达到加深对西方文化认识的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前和课后安排课外读物和科普资料给学生阅读,如外文小说、诗词、散文、电影、歌剧等。这些课外资料形象生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去了解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有效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手段。比如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有很多有关颜色的衍生词汇用法都是作者独创的,如in the red(负债)、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这些词汇都是莎士比亚本人独创的,如果不了解他的作品和历史背景,是无法理解这些衍生词的使用方法的。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一些词汇是在某个历史时期或影视作品中出现后才形成的,如小强(蟑螂)、学霸(学习成绩好的人)等。这些课外读物和媒体作品都可以帮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对英语发展历史背景的认识。另外,英语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报刊、电视、网络中会不断派生出新的词汇,如walk on air(非常高兴)、on the ball(勤奋)等,这些也需要学生在不断接触外文资料的过程中去掌握。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三

【摘要】英语除了是一门科目之外,还是一种语言。中西方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让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英语知识水品,也能够了解西方的文化,从而更加准确的使用英语。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

前言: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练习。语言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有了语言的灵动性则变得更加丰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文化、习俗、思维方面都有一些不同。学生如果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则不能够彻底的理解英语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认识文化差异,遵守客观规律:

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不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英语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会学习很多关于动物的词汇,但是中西方对于同一种动物会赋予不同的含义[1]。比如,对于“狗”这种动物,中国文化中一般用狗来表示贬义,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狗在大多数时候都表示褒义,用来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赖的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渡过难关)”,an old dog(老手)等。在中国文化中,“猫”代表了正义和勇敢,在很多动画片中塑造的猫的形象都很机智并且乐于助人,而在西方国家,猫则代表着愚蠢和懒惰,如“copy cat(盲目的模仿者)”“as sick as a cat(形容某人病的很厉害)”“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渗透类似的文化差异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

二、重视文化差异,拓展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在新版的教材中越来越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编写新教材时也适当的穿插了西方的文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使学生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更多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交流中正确的运用这些文化知识。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学生在称呼教师时,不论教师的性别和年龄是什么,直接用形式加上老师就可以了。而在西方文化中,学生称呼男老师要用“Mr”,称呼已婚的女老师要用“Mrs”,并且要加上丈夫的姓氏,称呼未婚的女老师要用“Miss”,对于婚姻状况不明的女老师可以成为“Ms”。教师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应该堂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使学生学会用英语正确的称呼自己的老师。另外,中西方在节日方面也会有不同的习俗,在中国最主要的节日是春节,而在西方国家则比较注重圣诞节。在西方国家的节日到来时,教师可以将教室装点成节日的气氛,并且带领学生体验西方国家在过节时的风俗习惯,使学生通过切身感受来体验中西方在既然日方面的不同。同时,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也是不同的[2]。在中国,吃饭的时候一般都有很热闹的氛围,大家在餐桌上交流谈心或者相互夹菜,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菜都放在桌子中央一起分享。而在西方国家,吃饭的时候都比较安静,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实物,专心致志的用刀叉享受自己盘子中的美食。在学习与餐桌礼仪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西方国家用餐时的图片或者视频,并且教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刀叉,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三、丰富教学手段,培养文化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渐向学生渗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在涉及到打招呼用语、赞扬他人的用语、表示感谢的用语等方面的知识时,教师都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做适当的拓展,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备课,将教材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挖掘出来,并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3]。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在学习与颜色有关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讨论一下中西方在颜色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的认知。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总结,并且用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直观的展示出来。如,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在节日中经常用红色的装饰品来装点节日的气氛,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则被认为是危险、战争、流血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白色被认为是失败、死亡以及愚蠢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中,白色则代表诚实、纯洁和幸运。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结论: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学习的英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的渗透,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英语,学会运用英语,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篇四

摘要: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国家因文化差异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而不同的语言又传递着中西方国家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差异导致大学生形成了英语语言理解上的障碍。所以,教师要研究电大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大学生更好地熟悉和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习惯,说一口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传递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将英语讲成并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中式英语”。这种脱离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英语很难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学好英语,教师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使语言恰当得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个性张扬,中国人则谦虚恭谨。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取得荣誉或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地与人分享并期望获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甚至会兴奋地大喊:“Congratulationstome!Iwonthefirstprize!”同时,他们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也不吝赞美之词:“Oh!Lookyou!Youaresobeautiful!”面对他人的赞美,西方人一般会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you”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中庸思想,视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回答“没有,没有”“还行”“一般”等谦逊之词。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谦逊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和困惑,给双方的交流造成阻碍。

(2)宗教信仰差异。西方国家大多是宗教之国,人们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深远,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与俗语。比如,在英语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西方人用“Oh,myGod!”“ThankGod!”等词语来表达惊讶、惊喜、焦急、伤心或者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Day(圣诞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就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大家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维护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与外国友人一起用餐时,看到他正在虔诚地祷告,这时候你不妨与他一起祷告,只是简单的一句“Amen”就可以无形中拉近你们的距离。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识,最好不要轻易谈论。

(3)传统风俗习惯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独特的文化促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句俗语叫“入乡随俗”,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文化习俗的认同,这种认同利于打破彼此之间的文化隔阂,达到愉快且有效交流的目的。所以,要学好英语,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的差异赋予了语言迥然不同的内涵。首先,对相同语意的表达,中西方的说法各不相同。比如,汉语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英语中的表达是“Romewasnotbuiltinaday”。但如果你对外国人说“Three-feeticeisnotformedinaday”,他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再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英文表述是“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还有大家所熟知的“raincatsanddogs”,是英语中用来形容大雨尤其是风雨交加的天气。因为在北欧神话中很多动物都是有寓意的,狗代表大风,猫代表雨,所以才会有此一说。如果不了解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想象为什么风雨在英文中却成了猫和狗。其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引发了不同的联想,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典型的比如“望子成龙”,可以说成“longtoseeone’ssonsucceedinlife”,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龙”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是有完全不同的寓意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幸运、威严,是一种神兽,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却会使人联想到邪恶和凶残。所以,在用英语表达语意时,要避免将“dragon”这个词用作褒义。还有人们常用的数字,因为读音的关系,中国人讨厌数字“4”,喜欢“6”和“8”。但在中国具有幸运含义的“666”,到了西方恰恰成了恶魔的代名词。

(4)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中国式礼仪并不一定适用于西方国家的社交场合。比如,中国人日常交际中会时常问及对方的年龄、职业、配偶和收入等问题,以表达对对方的亲近和关心,但是西方国家却对此类问题非常反感,认为这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Howoldareyou?”“Whereareyougoing?”“Whatisyourmonthlysalary?”这些在中国常见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反而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自己正在被人盘问生活方面的隐私。这时,他们大概会毫不客气地回你一句:“It’snoneofyourbusiness!”所以,礼仪理解的偏差也会影响正常的交流。西方人总是觉得中国人“好为人师”,就是由于双方礼仪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误解。西方人崇尚独立思维,除非他向你寻求帮助,否则不要对他们“嘘寒问暖”。比如“It’sraining,don’tforgettotakeanumbrella.”“Youshouldseeadoctor.”“Becareful!Theroadisslippery”,这些以中国人角度来看是好心的叮嘱,却会让西方人觉得你在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横加干涉。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唤醒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过于专注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自带的文化内涵。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巧妙结合,英语教师就必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通过不断学习来汲取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

(2)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让大学生直观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氛围,各种多媒体素材都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经典英文原声电影、英文歌曲、英文小视频或是图像素材等,这些多媒体素材的应用会让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相对于传统的文字素材,多媒体素材会给大学生营造一种更直观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更能融入到语言情境当中,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热情和兴趣。

(3)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知识体系,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比如,大学生可经常阅读一些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借助英语角或是网络聊天等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如果时间和金钱还算充裕的话,到西方国家游历一番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当大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并从教师引导学习发展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时,文化背景知识也就在这样的习惯中一点点累积起来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国家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并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传承下去。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过去的教学方法针对的是应试教育,但长此以往,忽略了语言产生的背景文化和环境而去孤立地看待一门语言,只能让大学生的英语变成哑巴英语。教师只有将文化教育结合到英语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语言了解文化,以文化丰富语言,才能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如今,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消除文化隔阂、增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6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