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小常识通用10篇

发布时间: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吗?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小常识》,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一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

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小常识 篇二

幼儿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

1、教师要有夯实的科学卫生保健知识,强调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循序渐进、表达无误。

2、师生关系和班级气氛会对幼儿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教师是关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使幼儿对老师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培养自控能力,同时要形成民主、热忱、向上的班级氛围,创设良好的环境,满足幼儿内在的心理需要。

3、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让幼儿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的进步,进而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三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分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小常识 篇四

如何制定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

1、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基本动作,同时培养活泼开朗不怕困难等心理素质。

3、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篇五

儿童作为社会一份子,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主观想法。据调查,家庭因素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1、家庭教养

(1)采用民主式的管教,孩子容易形成独立、大胆的性格,善于与人协作和思考能力。

(2)父母的教育太严厉,常打骂孩子,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孩子,通常性格倔强、冷酷、缺乏自信心。

(3)父母太溺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习惯依赖旁人,变得任性、自私。

(4)父母过于保护孩子,事无大小都帮孩子完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处事被动,不善于社交。

(5)父母教育孩子要口径一致,切勿一人一个说法,否则易让孩子形成很强的警惕性,以至于两面讨好,学会说谎、投机取巧。

2、家庭气氛

家庭和睦利于孩子积极性格养成。相反,若父母二人常常争吵、猜忌,甚至关系破裂,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犯罪率较高。

3、家庭结构

调查发现,孩子适合生活在两代人的家庭结构中,即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在这种家庭结构下成长的孩子,更有好奇心,更爱劳动,心态也会更好。因为,如果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期生活在一起,很容易被溺爱。

4、家庭地位

受中国现实国情影响,独生子女占比较大。独生子女容易自私、任性,所以家长要从小在这方面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孩子。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篇六

1、减少儿童的心理负担。

父母们望子成才心切,期望值太高,因而对孩子的要求不切实际,有的家长偏面理解早期教育,忽视儿童特别是保幼儿童的心理卫生特点,进行知识灌输;有的家长往往只盯住孩子的考分,非要孩子考满100分,这样,孩子的神经整天绷的紧紧的,丝毫不得松弛,致使他们中的有些人得了一种“学校恐怖”的神经官能症,拒绝上学。有的孩子在低年级时活泼、开朗、大方,但越到高年级性格越怪异。这反映了学校生活也存在不少弊端,所以,要解除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首先要解除家长的心理负担。

2、要有一个宽松、和谐、安静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文化生活中,应当有充足的健康的精神食粮,例如,足够的书籍等等;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反对粗暴专制、实行民主平等;在对待子女的兴趣爱好方面,家长应当顺其天性,自然发展,而不应当以大人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扩大孩子的生活圈,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孩子孤僻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的形成,往往与他们的生活圈狭窄有关系。前几年,美国儿童中有一种“大楼病”,由于高层建筑的发展,儿童们放学后独居一室,缺少正常的交往,因而产生孤僻、恐惧等心理,甚至影响智力的正常发展。儿童心理健康十二忌。

第一,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体罚。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而不要反复要求孩子更换活动内容。

第九,忌缺乏适应能力。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儿童心理健康有哪些禁忌 篇七

第一、忌忧郁沉默

在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切勿郁郁寡欢。

第二、忌缺乏适应能力

父母要训练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他们的发展才有益处。

第三、忌讽刺

父母以为对孩子讽刺挖苦,能“激发”他上进,没想到最终适得其反。

第四、忌无控制力

在生活中,父母要训练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一些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第五、忌放任

父母对孩子不加任何地引导和教育,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放任其自由,不尽家长的责任,后果就难以预料了。

第六、忌哄骗

有些父母经常会为了一时的安宁,而不惜编造谎言来欺骗孩子,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就效仿了父母,最终养成了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七、忌袒护纵容

当孩子在大众面前做错事时,父母明知这样是不对的,却还要以种种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定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和运动,专心地完成每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有始有终,不要反复地更换孩子的活动内容。

第九、忌打骂体罚

很多家长都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如果不能以理服人,只是一味地打骂、体罚,结果只会导致起不到任何的教育的目的,反而严重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情感对立。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篇八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健康催眠治疗法的现状

催眠疗法应用在歇斯底里之治疗已如前述。可利用催眠进行的治疗,包括焦虑相关症状的改善,某些心身症的治疗,某些不良习惯的改变,及疼痛之控制等。

焦虑症及其相关的障碍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催眠疗法最能使上力的领域。临床上可利用催眠达到放松,或增强对放松的学习。厌食症及暴食症的病人对体重增加或身材呈现过度不合理的恐惧,催眠疗法可供辅助性治疗,改善不合理恐惧。催眠也可用于减肥或戒烟时的辅助治疗。另外,催眠疗法也用于治疗心理因素引起阳痿或高潮缺失症之性功能障碍。

在心身医学方面,也可利用催眠疗法。它可用于辅助性治疗十二指肠或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在心脏血管方面,可以藉催眠疗法对焦虑、愤怒等情绪的妥善处理,达到对高血压的某种程度改善。不少气喘病人担心气喘会再发作,害怕气喘发作时的痛苦情境。催眠疗法可改善病人的情绪而减少气喘的发作。某些在情绪压力下会恶化或引发的皮肤科疾病,也可尝试藉催眠疗法稳定情绪而改善。

催眠可放松肌肉,改变对痛的感觉,进而使疼痛减轻,达到对痛的控制,亦可帮助癌症病人减轻疼痛及缓和癌症化学疗法所带来的恶心不适,及帮助病人对癌症的心理调适。但催眠仍然只能做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治疗。另外也有人应用催眠于生产、外科手术麻醉及牙科治疗过程的止痛。

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状况

1、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狭隘 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 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九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

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小常识 篇十

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

1、注重人文环境,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再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职业修养。

2、加强幼儿园场舍建设,建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高标准幼儿园。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以种植花草为主,乔灌木为辅,还可结合科学常识教育,种植一些常见的树木和蔬菜。室内外花草树木的栽种,盆景、雕塑和画像的配置,走廊和橱窗的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有益于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3、为幼儿提供各种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满足身心需要的活动材料、玩具、学习用品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论断:“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也就是说,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密切联系家园,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用爱精心地呵护他们,用科学的理念去编织育儿的“摇篮”,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给他们插上展翅的双翼,我们共同期待今天的雏鸟,一定会变成明天的雄鹰,在浩瀚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10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小常识》,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6 7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