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教学实录3篇

发布时间: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一起来看看桂林山水的精彩教学实录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桂林山水的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桂林山水的精彩教学实录 篇一

师:同学们,刚刚拿到课文,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生(齐读):桂林山水。

师:好,下面伸出你的右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桂林山水。

师:同学们,知道要讲这篇课文,我昨天晚上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滋味。今天特别想在这儿读给同学们听听,看看你们听后有什么感受,好吗?

师范读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读读课文啊?你们自己也来放声自由朗读,注意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确,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能读准确吗?

师出示词语“波澜壮阔”“无瑕的翡翠”并请学生读。

生:波澜壮阔

师:我想问问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情景?

生:我眼前仿佛看见了非常雄伟的山,非常广阔的海。

师:这么壮阔的景象,是吗?把这种壮阔带到词里,再读。

生:波澜壮阔。

师:课文中是用它形容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你好像又看见了什么?你们看看那个“澜”字,它是大波浪的意思,想想“波澜壮阔” ,在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无边的大海。

师:还看到了海上……

生:还看到了海上滚的 波涛。

师:一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波澜壮阔。

〔点评〕教师抓住“波澜壮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广阔无边的。大海,适时地抓住生字“澜”的理解,将想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教师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中体悟并想象。

师:看那个“澜”字,这是我们本课要写的一个字,三点水加一个“夜色阑珊”的“阑”字,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

生1:右边的门字框要写得宽一些,中间就可以写得下了。

师:要做到左窄右宽。

生2:门字框上面与下面基本上要一样宽,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对称美观。

师:里面的“阑”字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它的末笔变成了一个点。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

生上台书写。

师:请其他同学在生字栏的旁边,把这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写好后,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对了没有。写对了。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

生:我认为,她的门字框右边有些写得靠上了,如果把门字框往下拉一点,里面写得瘦一些,就更漂亮了。

师: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把它写得漂亮一些。

〔点评〕写字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教师的评价和点拨均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教师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加以提醒,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指“无瑕的翡翠”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词,谁来读?

生:无瑕的翡翠。

师:读得准不准?跟她一起读。

生(齐读):无瑕的翡翠。

师(出示一张翡翠实物照片):我们来看看,要是翡翠一点杂质都没有,可以把这样的翡翠称为是……

生(齐答):无瑕的翡翠。

师:你们注意了吗?“瑕”字是什么部首?

生:王字旁

师:在古时候用上这个偏旁的时候,它大多和玉有关。《三国演义》里周瑜的“瑜”就是王字旁,它就表示是美玉的意思。你们看,用王字旁就表示与玉有关,把它换成日字旁就表示与什么有关了?

生:那个字是“假日”的“假”。

师:“假日”的“假”是什么偏旁啊?我们放假了,你是小学生,什么旁?

生:单人旁。

师:对,单人旁。

生:把它换成日字旁应该是“闲暇”的“暇”。

师:对了,与时间有关,是不是?

〔点评〕 “无瑕的翡翠”的理解,从实物照片的直观感受,到对“瑕”字的拓展练习,教师抓住字词教学不放松,教得扎实。

师:你们发现了这两个字在课文中都是形容水的,再看看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提醒不要读断句,不要加字,读准确字词。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桂林的水。

师:确切地说,是写桂林……

生:桂林漓江的水。

师出示一组词:峰峦雄伟骆驼危峰兀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组词,第一个词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师:在课文中,它形容的是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它是东岳。你们还知道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吗?

师:自古以来泰山天下雄。读出它的雄壮来,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师:这山好像矮了点。

生:峰峦雄伟。

师:多高大的山啊!

师范读: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生:骆驼。

生(齐读):骆驼。

生:危峰兀立

师:形容山很险,危峰兀立。

生:危峰兀立。

师:读出了山的险,一起读。

生(齐读):危峰兀立。

师:刚才那两个词都是形容水的,你们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形容什么的?

生:都是形容山的。

师:文中哪个自然段又写了山?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生1:怪石嶙峋。

生2:奇峰罗列。

生3:形态万千。

生4:拔地而起。

生5:屏障、竹笋。

师:这两个词都是同“骆驼”一样,打了个比方。

生6:各不相连。

生7:老人、巨象。

师:这两个词也是打比方形容山的。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我们坐着木船在漓江上观赏桂林的水。

师:被称作是……

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师:什么是甲天下?

生:在以前“甲”是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师: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景色是……

生(齐答):天下第一。

师板书:甲天下。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这个自然段总体写了桂林的山和水,写了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板书:画卷。

师: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了,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你会用哪句话?

生1:我会用开头第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2:我会用课文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桂林山水,这山这水构成了一幅甲天下的山水画卷,如果走进这样的画卷中,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我们去欣赏桂林山水。静静地想,默默地读。使你产生感受的词或句子,用笔划出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用简练的语言在相关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划好了,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读一读你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把“从未见过”划下来了,因为这个人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说明他的游历还是很丰富的,但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这样的水举世无双。

师:这个词用得真好。他从这里一个“从未”感受到了作者赞叹、惊讶,把这种感受送回到这句话中读一读。

生读。

师:我看见过……,齐。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生:我划出了“才”字,从“才”让你感受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就是漓江的水非常地静,船桨激起的微波才能让你感到船在前进。

师:一个“才”让你感受到这种静,静得仿佛让我们都陶醉在其中了。看到这个微波才感受到了它的移动。好,还有吗?

生:我划下来的是“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当然它也联系到上下文,如果这个水不静,像长江里那种江水滚滚,怎么能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江底的沙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淡绿色的光。

导学第三自然段。 篇二

师: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快速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师:开始交流。课文写了桂林山的那些特点呢?

生:奇、秀、险。(师板书)

师: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

生:危峰——兀立!(读得很到位)

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生读得入情入境。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我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师: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多媒体映示相关画面)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词语)

生:这里的山峰形状很多,而且十分奇特!

师:课文中好像就写了三种形状呀?(作怀疑状)

生:不,还有好多好多!

师:好!那就请大家联系我在课间看过的录象,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把形态说具体些!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示意学生一一说下去)

生:像苹果,像神笔,像羊角,像骏马,像竹笋,像猴子,像紫金冠,像“童子拜观音”……

师:许许多多的形状,数不尽,说不完,这就是——

生:形态万千!

师: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这就是——

生:奇峰罗列!

师:哪些同学对这“奇”感兴趣了?把这句话读好。

(生读句子,很投入)

生:我对“秀”特别感兴趣。因为翠绿的屏障和新生的竹笋我都很喜欢。屏障本来就很美,翠绿色的,那就更美了;竹笋,说明那山尖尖的,很有趣!

生:我尤其喜欢那“新生的竹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很可爱!

师:在你眼里,这山都活了!(很动情地肯定)两位同学体会得那么好,能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即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而是……

生:桂林的山实在太美了!跟它相比别的山就逊色了。

师:因此,我说,桂林的山——

生:甲天下!

师:还有不同的感悟吗?

师:学到这里,我可以把余留的半个问号完全擦去了。(擦除剩下的半个问号)

桂林山水的教学实录 篇三

师:说到景啊,我们黄山有名的景很多很多,谁来说说黄山的名景?

生:黄山有“四绝”:温泉、云海、怪石、奇山。

师:你给大家介绍的是“黄山四绝”。昨天我听导游说,现在来到黄山五绝了,谁知道?

生:冬雪

师:导游就是这么跟我说的,冬雪是黄山的第五绝。这节课我们也欣赏一处名景,哪儿呢?

齐读课题。

生:桂林山水

(评:作者借学生身边熟悉的名景——黄山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作为黄山人的自豪感,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如冬雪是黄山的第五绝,这样自然不做作,有水到渠成之感。)

师:有同学去过桂林吗?

师:有一个。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桂林山水很美!

师:怎一个美字了得!那咱们就美美地读读课题。

生:桂林山水

师:美多了!下面请你们打开课文纸,细细地读一读,请注意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也一边想,课文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生全体:读文

师:同学们自己读,不要齐读

生全体:读文

师:许多同学读了很多遍了,谁能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先说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我们来观赏桂林山水。

师:写了作者——

生:为什么来观赏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作者游览前的印象。来,齐读。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山水非常美丽,是天下第一的景色。

师:知道哪个字是第一的意思吗?

生:甲

师:既然是天下第一,那么我们应怎样读?齐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好,继续。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漓江的水

师:简单明了、快捷。第三自然段呢?

生:它讲了桂林的泰山。

师:有人想帮助你了。不着急。

生:桂林的山

师: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水和山。板书:水 山

师:好,继续,第四自然段呢?

生:第四自然段写了作者游了桂林山水后的感受。

师:他的感受就是——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这么一读下来,你很快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

生:总分总

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板书:总 分 总

(评:此环节教师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说各自然段写了什么,其实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并加以归纳,又进一步让学生感悟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师:同学们,现在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划出描写桂林水和山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的?

师:好,谁来读读描写水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很好,积极地举手,有哪一个同学找到水的特点了吗?

生:静 清 绿

师板书:静 清 绿

生:非常好,漓江的水静、清、绿。漓江的水多么的静、多么的清、多么的绿呢?可以利用 你的朗读来表现一下。先自己练练,体会体会,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师:谁想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生1: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多好啊!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读的时候稍微慢点儿,让我们慢慢地体会。

生2: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得真美啊,仿佛就是那漓江的水。

师:同学们,无瑕的翡翠,你们看,多靓丽。再看投影,第一个

生:无瑕

师:第二个

生:无暇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音是一样的,第一个是“王”字旁,第二个是“日”字旁。

师:你们发现了偏旁不同,那什么肯定也不同?

生:意思

师:谁来说说意思?

生:第一个无瑕是指没有瑕疵,第二个无暇是没有时间。

师:对,继续开动脑筋,请坐。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奥妙无穷,经常是不同的句子意思就不同。

师: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你见过翡翠吗?(投影出示:翡翠图)

师:这就是无瑕的翡翠,绿得怎么样?

生:绿得你能看到影子。

生:绿得晶莹剔透。

师:太美了,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是多么喜爱啊!谁来读?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好一块无瑕的翡翠!同学们,(投影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这段文字只剩下红色的文字,行吗?读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

师:说话声特小,他特低调,说大声点。

生: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说漓江的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

师:加上这些绿色的字之后,就更加——

生:具体 生动

师:说得真好,作者啊就是这样。

师:同学们,电脑没有声音没关系,咱们可以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对吗?

师: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静,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当作者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清,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当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绿,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漓江的水啊,不但静,而且清,还特别绿,在别处可从未看过,难怪作者连声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这么美的水,这么美的文字,也许大家已经映在脑海里了,试试看。

生:背第二自然段

师:好,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句式,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排比句?

生:每一个写好后都有分号。

师:你发现了标点符号的秘密。还从哪儿看出来?

生:都是写漓江的水,每一个分句的句式都相同。

师:你发现了句式相同,真聪明。这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漓江水的特点会更加怎样呢?

生:漓江的水就更加鲜明、生动

师:这是排比句,用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师:好,咱们继续找找描写山特点的,找到了吗?谁读给大家听?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不错,能不能很快地说出桂林的山的特点?

生:奇 秀 险

师: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 秀 险(板书)

同学们,你们看,在这一段文字中有许多四字词语。

生读: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师:有哪个词语不明白吗?

生:危峰兀立

师:他不明白危峰兀立,有同学帮他解释一下吗?

生:高高的山峰笔直的耸立着,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

师:你从哪儿知道这么多的?

生:我预习的时候,上网查资料的。

师:可见课前预习很重要。同学们,你们看“危峰兀立”这个词语中有一个生字“兀”。跟老师读“wù”

生:兀“wù”

师:在字典中,这个字有三个意思,你们觉得该选哪一个?

生:应选第二个“高高的突起”

师:在这个四字词语中还有一个字的意思也是“高”的意思。

生:危

师:曾记得有一首诗叫“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就有高的意思。那你现在想想,四个字里就有两个有高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还难理解吗?就是指什么?

生:山非常高。

师:高耸入云的山,你来读读看,能不能读出山的高?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还可以再险一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看来真是太险了,险得都忘词了。还有谁想读?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好,同学们还有哪个词不明白吗?

生:我不知道怪石嶙峋的意思

生:就是一个个石头叠在一起。

师:一块块奇怪的石头叠在一起。还有别的不明白的吗?

生:奇峰罗列

生:许多山峰列在一起

师:是吗?不着急。请看投影“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像 、像 。”你能不能应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生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宝塔、像象鼻、像老鹰。

生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柱子、像……

师:看不见吗?没关系,黑板挡住了。谁再来?

师:在这里啊,像这样奇形怪状的山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排列在漓江的两岸,作者中间用了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师:同学们,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这么奇的山,他不禁赞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秀,他不禁赞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

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险,他不禁惊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你读得真是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啊!同学们,这么美的句子,再读试试看。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特别认真,老师提个小建议,就是把声音读得

同学们,你们看,二、三自然段的句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排比句。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比喻句。

师:里面都有比喻。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很少有四字词语,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中有很多的四字词语。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作者在写水和山时都用了排比,但是在写山时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这样啊,整齐当中略有变化,文字读起来就更有魅力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这美丽的画卷,当你看到这美丽的画卷,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吗?想到了就举手说。

生:青山绿水

生:山清水秀

生:色彩明丽

生:奇峰罗列

生:崇山峻岭

生:轻波漾漾

生:怪石嶙峋

生:水平如镜

生:层峦叠翠

生:如诗如画

生:峰峦雄伟

生:云雾迷茫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积累的词语实在是不少啊,这就是美丽的桂林山水。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桂林山水的教学实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6 7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