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的征文【最新3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征文吧,征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征文的出现。相信写征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3篇《百年校庆的征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校庆主题征文优秀作品 篇一

理想从这里启程

2021年春天,迎着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我回到母校黑龙江大学参加《黑大文苑》座谈会。座谈期间,母校工作人员把最新的一期《黑龙江大学》校报,分发给参会的校友。那熟悉的报头让我的心为之一动,记忆的闸门瞬间被这张普通的报纸打开了。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像电影特写镜头般地推送到我的眼前。

1978年10月,入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不久,我就看到了《黑龙江大学》校报。那是一张对开的小报,铅印,每期都能发到班级几份。我很快被这张报纸吸引了,特别是副刊经常刊登的一些老师和同学的文学作品,每期我都要认真阅读,感觉很亲切。

写作是我们中文系的必修课,也是我喜欢的一门课。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是我青年时代最大的梦想。当时,我非常钦佩发表过作品的同学。我在入学前也写过几篇稿子,但最高只是达到过团广播站的层次。我下决心在写作上能取得进步。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在课余时间加大了写作能力的训练,为自己订了《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世界文学》等文学刊物,不管学习多么紧张,每天都坚持阅读一会儿。每到星期天,都会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练习写点短篇小说、散文之类的东西。稍有空闲就和几个喜欢写作的同学切磋一番,并开始屡败屡战地给社会上的报刊投稿。

其实,在初学写作之时,我就曾想到了《黑龙江大学》校报,并知道了编辑部的房间,几次想去投稿,但都因缺乏勇气而放弃了。直到大学三年级开学后,我终于拿着自己的一篇习作,壮着胆子敲响了校报编辑部那扇神秘的门。

记得编辑部是一个狭长的房间,一楼,光线不是很好。一位和我年龄相仿、戴着眼镜、很有学者风度的男编辑,听我说明了来意,很热情地让我坐下。交谈中,我知道这位编辑老师叫周尊海,是中文系76级学生,我的师兄,毕业分到了校报编辑部。我入学时76级的同学还在校,我们还一起参加过系里的活动,可惜各自忙于学习,我们之间并不熟悉。后来说到我们入学不久系里排的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才知道周尊海在剧中扮演了一个叫于副处长的角色。这部话剧是中文系77级学生李龙云创作的,在专家指导下由中文系学生排练并在哈尔滨话剧院进行了公演,我和同学去看过演出。这是我们中文系乃至整个学校的一件大事,而参加演出的同学也像明星一样荣耀。我对周尊海的敬意油然而生。

几天之后,1981年4月5日,刊登着我的散文习作《心血凝成的批语》的那期《黑龙江大学》校报送到了我们班级。我按捺不住心跳,悄悄看了几遍,并把报纸收藏起来。好在我署的是笔名,没人知道。几天后,学生会的一位同学给我带回2元稿费和一张稿费单。那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虽然不过短短的千字文,却让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自信,一连好多天我都非常高兴。

第一篇稿件的刊发,对于正在写作的路上艰难爬坡的我来说,如同一场及时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过了一阵子,我又陆续给校报送去《温暖》《一封信的启示》两篇散文稿,很快也都被采用了。

与此同时,我在社会报刊的努力也开始有了突破。1981年11月3日,家乡的《大庆报》刊发了我的散文《希望》。寄给哈尔滨市《小说林》杂志的一篇6000字的短篇小说《老师像妈妈》也三审通过,并在焦急期盼中于1982年6月发出。

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毕业前夕的一天,一位学生会的同学告诉我,《黑龙江大学》校报要发一期毕业生专版,约我写一篇散文。这个信息让我感到激动,年级里有很多写作高手,能约到我真是幸运。我用了1天的时间,写出了一篇千余字的散文《恋情》,回顾了四年的大学生活,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和留恋之情。我在文章结尾写道:

四年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样清晰,那样令人留恋。当然留恋并不意味着悲伤。告别过去正是为了更美好的理想。

再见吧,亲爱的母校。明天,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将用奋斗者的汗水,为你的名字增光。

这篇散文习作刊发在1982年6月28日《黑龙江大学》校报上,成为我离开母校前获得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毕业40年我再也没见到《黑龙江大学》校报,但我心里始终保存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我把校报刊发的4篇习作精心地剪裁下来,粘贴在一个精致的剪报本里,摆放在我的书柜里。几十年里经过几次搬迁,弄丢了很多书籍资料,但这几份剪报一直完好无损。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省公安厅机关,在繁忙的工作中,在大学期间养成的写作爱好一直没有放弃。几十年来,我在几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了上百万字的各类作品,出版了三本文集,并于1995年加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担任过省公安厅《警官》杂志总编辑。2015年退休后,又被省警察协会聘任内部资料《龙江警察》的主编,至今仍在继续着自己的文字理想。

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我深深懂得,自己能取得一点成绩,离不开母校黑龙江大学奠定的基础,还有让我的写作理想得以启程的《黑龙江大学》校报。

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今天的《黑龙江大学》校报已经发展成对开大报,而且有了正式的刊号。报纸显得更大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相信今天的黑大学子们也会像当年的我们一样喜欢她。也希望有更多的抱有写作梦想的学子在这里放飞理想。

百年校庆的征文 篇二

当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车轮,当太阳热情点燃不息的火焰,当理解之树绽放出智慧的花朵,某某中学迎来了十周岁生日。

没有时尚的喧腾,没有豪华的场面,十年,弹指一挥。时光有意,岁月留痕。十年耕耘,十年收获,耕耘的酸甜苦辣,非亲历者难以体会,收获的喜悦局外人却可以分享。十年漫漫路,步步不寻常。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难道这真的是上天安排的吗?也许这真的是我们的缘分吧!

十年前,一叶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船悄然驶进了落榜生的港湾。它曾经是灰色的,因为它刚开始时没有属于自己的教室,仅举步于党校的几间灰砖灰瓦的房子,维艰于萌芽期的稚嫩和破土时学步的蹒跚;它是绿色的,因为它开拓了千万学子拼搏成才的绿色通道,吹绿过万千父母盼子成才的悠悠心田;它又是金色的,因为它吮吸过这片土地的甘露 www.chayi5.c www.chayi5.com om ,万名某某学子在高考的大潮中,实现了自己金色的梦想。

十年了,从风雨相伴的'征途之中,在反思探索的追求之下,某某中学终于走过来了。如今,这叶载满三千学子的方舟稳稳地停泊在高邮湖畔,依偎在天康道旁。

十年来一群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们,以十足的干劲,百倍的热情,培育出一批批茁壮成长的骄子。十年,学生流了多少汗水;十年,老师花了多少心血。终于,就像秋天一样某某中学也收获了千紫万红,百花争艳,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某某的历史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这里是我们成长的驿站;这里是我们展翅的天空。2009年的夏天天,是某某中学的十年华诞,等待着驰聘在神州大地的游子凯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英才的道路,十年只是短暂。某某中依然迈着矫健的步伐,谱写着更灿烂的辉煌。

因为这份缘,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以学子的赤诚向母校宣言:

我们一代一代,为弘扬某某精神,执着追求。我们生生不息,为明天的某某续写永恒的传奇!

校庆主题征文优秀作品 篇三

从这里出发

铁中旧谓,实中新称,名称的变革实为历史的悠久。距离上次校庆已过去了十年,弹指一挥、光阴荏苒。十年意味着什么?如果是一棵树,想必已然枝繁叶茂;如果是一坛酒,想必已然芳香四溢;如果是一片田,想必已然硕果丰盈;如果是一本书,想必已然精熟于心。

“通辽铁中”那个承载着无数情结的名字,我的求学之旅、就业之路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从铁路一小到铁路中学,一直与“铁”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我就像一粒种子在通辽实验中学里生根发芽,并且成长为一株还算挺拔的大树。如今,很多先前给我授课的老师都成了我的同事甚至是朋友。还有什么感情比这还要浓厚,醇香吗?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有我们最美的年华。“母校”这个称谓对于我而言,显然包含着更多的深意在其中。

五十年的历史,作为铁中学子的我几乎已经找不到当年学校的影子了,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全新的现代化的校园。还记得2003年,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液晶显示屏的高配置电脑,在当时绝对是全市一流。至今,我还记得那时欣喜若狂的样子,当我向同在通辽市其他学校任教的同学讲起此事时,他们都投以欣羡的目光,我心里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学校极速发展催促我更加努力奋进。我能真切的感受到学校的脉搏和气息,是那样的强劲有力,是那样的生生不息。“超越”的理念似乎已经融入到通辽实验中学的血液里。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全区乃至全国一流,硬件设施总能带给我们期待和惊喜。宏伟的第一、第二、第三教学楼让我们感受到了磅礴大气,气派的体育馆更是带给我们无限的愉悦,不仅馆内的篮球、排球、羽毛球、毽球场地强健身体,而且教师节元旦迎新大家欢聚一堂。想起当年我的孩子升入小学,当我带着孩子步入小学校门的时候,已经在学校享受了多年优质场地的孩子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长满杂草的操场,破旧不堪的厕所……孩子由衷的感叹:“还是你们学校好!”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最能体现价值,最有成就感的也许就是教育、教学的成绩。这些年,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教学竞赛并被推荐到通辽市参赛并获得“教学能手”称号。那天我翻开了装有各种荣誉证书的小箱子,数一数,几乎每年都有“先进教师”或“先进班主任”的证书。我骨子里也有和学校一样的不甘人后的品格,无论是教学成绩还是班级整体素养,我都尽力达到最好,几届的高考成绩都名列前茅。最让我欣慰也最让我倍感压力的是很多家长都慕名把孩子放在我的班级,这也许是对一名教师价值的最真实的评价吧!

在通辽实验中学每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身上都有着一种孜孜以求、踏实奋进的铁人精神,薪火相传。我想,正是通过普通教师一点一滴的积累,一点一滴的努力,厚积薄发,使得我校在中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各类体育赛事及机器人大赛等等拔得头筹。尤其是2018年高考我校异军突起、摘得桂冠,成为全社会共识的孕育人才的摇篮。身为一个实验中学人真是倍感荣耀!

通辽实验中学成了我们每个人的最幸福的港湾。记得去年在我生病住院时学校领导第一时间给予了关怀与温暖,嘱咐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一味拼命干要注意锻炼身体,老师们犹如亲人般地问候帮助给了我更多的感动。实验中学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工作,不仅生活两大重任吃、住得到了最便捷的保障,而且帮助孩子小的老师解决工作和照顾孩子两难的问题,能够安心培养学生。社团生活异彩纷呈,朗诵团、合唱团、书法团、舞蹈团等,让我们的精神生活过得红红火火,激情四射。

年轻的梦在这里发芽,走过了春秋冬夏,明天又开始新的出发~~实验中学是永不满足的,她会向更高远的目标迈进。同样,作为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我会更加努力,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学校更美好的未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百年校庆的征文》,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6 7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