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文(最新10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文 篇一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必然受到来自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网路媒体环境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并发挥好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及其影响

(一)学校环境及其影响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高校环境的优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环境一般包括校园的建设、校园环境、图书馆、实验室、宿舍等客观环境;还包括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术氛围、师资力量、管理制度、师德建设等软环境。而一般情况下,软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大。首先是高校的学术氛围、学风的影响。一个尊重知识、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高校坚持什么样的理念、教师对一个问题的讲解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其次,校园生活的影响。高校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庭环境及其影响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在思想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等,往往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也成为家庭关注的重点对象。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沟通就往往会影响到子女的看法,同时,家长要不断的提高认知,更加科学地教育子女。

(三)社区环境及其影响社区就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作为高校来说,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难免处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打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通过一些报刊专栏的展示,举办一些社区文化生活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正能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使良好的社区风气蔚然成风。良好的社区风气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大学生耳濡目染,成为习惯,同时,大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四)大众传媒环境及其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纸、杂志、书籍、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的形式。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环境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媒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广泛。因此,高校一定要建立起校园网络,打造安全的校园网络阵地,杜绝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害,要用积极的、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弘扬时代主旋律大学生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大环境的好坏往往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时代主旋律。其次,要有良好的舆论导向。作为网络、广播、电视等要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不能过分夸大负面影响,忽视正面能量,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积极引导人民。

(二)优化学校环境,培育合格人才优化高校环境,首先要加强校风班风建设,发挥优良风气的积极作用。班风是一个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精神面貌的展示,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直接和具体的。只有一个班的班风好了才能推动整个优良校风的形成。其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通过课堂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和理论中的矛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再次,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通比举办德育讲堂、开展技能大赛、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大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使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们在浓厚的校园学术气氛中成长成才。

(三)优化家庭环境,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优化家庭环境,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提倡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经常和子女积极沟通、平等交流。其次,作为学校,要努力做好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再次,家庭成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科学的教育子女。多一些积极沟通,少一些责骂打罚。

(四)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工作环境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体力行。要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其次,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除了有教学任务外,还有繁重的科研压力,工作强度也很大。因此,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能使人感到轻松,工作起来事半功倍。同时,同事与同事之间,领导与同事之间大家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大家都充分发扬“主人翁”的精神,那么,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关键词: 篇二

快乐;鼓励;机会;闪光点;课堂氛围

最近看了一期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调解员胡老师在为一对母子调解时说:“小孩为什么会沉溺于网络,是因为有三个缺,其中一缺是缺少可爱、快乐的课堂。”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不禁自问: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给过我的学生快乐的课堂吗?多少年来,思想政治课被学生定性为“枯燥无味”。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课堂呢?

营造互尊互信的课堂氛围,以心动促互动 篇三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材是“经典”,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观念;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改革开放、信息交流,现在的初中生的世界已不是那么狭小,学生渴望平等和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一书说:“如果班级里能够营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然后加以点拨引领,通过讨论找答案。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意见,不可强求一律,即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注意并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在《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教学,我设计情景一:

一条微博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

“3个菜消费3600多元”——大年初六的这条微博,经过两天三万条的转发量,让三亚这座位于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滨海城市,成为众矢之的。随后的几天,以三亚为发端,公众对国内旅游城市欺客、宰客等问题的讨论,开始在网络上弥散。

网民“汗青—刘瑶”在微博上称:经历过黄山上一盘蛋炒饭100元;经历过草原上被牧民索要赔偿草被践踏的损失费1000元;上过最贵的厕所20元一人,就是地上挖一坑而已。

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侵犯我们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将如何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呢?

教学情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敞开、引发真正意义的对话。创设互尊互信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的平台,让学生“有恃无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需要。

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文 篇四

一、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增加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难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由于一些网上交流工具的开放性,在传播的信息中有正面的信息也有负面的信息,由于一些大学生正处于正确人生观建设的关键时期,如果受到这些负面消息的影响,会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的构建,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2、影响学生的认知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又因为新媒体的各种形式具有虚拟性的特定,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工具进行随意的编造,这样导致一些虚假的具有欺骗性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无法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正确识别,所以很容易上当受骗,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他们出现认知的偏差,最终有可能发展为社会的危害。

二、新媒体形式下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信息真伪的分辨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应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保证学生在面对网上的虚假信息的时候能够将其正确的辨别出来。这样要求老师的正确指导,在学校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老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媒体环境。

(二)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老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正面积极的思想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人生观的建立。同时,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老师应该对新媒体形式下的繁多信息进行辨别和甄选,再传递给学生,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的政治教学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形式的优势,尽量避免它的负面影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注每位学生,着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篇五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蕴藏的创造才能,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相信你的学生都是金子。”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很有可能挖掘出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大金矿”,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作为教师,要随时探明并发掘出这些宝藏。要对学生不断地赏识,不断地激发,只要你对他们充满真心的期待并微妙地传递给他们,他们就真的能从“我能行吗?”“我还可以!”到最后变成了“我真的不错。”有道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教师不能仅凭成绩的好坏来定论一个学生,而是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上给他积极发言的机会,就一定能让他重放光彩。

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

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缺少环境的要素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型是机械的、形式化的,其有效性无法预料。环境意指中心体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体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之外能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一切条件和因素的总和。要解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不仅要研究客观外围环境,还要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之外的内环境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环境研究的全面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学界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90年代环境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化,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否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以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指向受教育者及其思想认识[2],要解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一主要矛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应该从客观外围环境深入到内环境,从而更好的发挥环境作为要素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对于环境是否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学界争议很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应是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简单有效而又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型,对要素的研究就是对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性研究,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教育,其教育内容的选定、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成效的评价都非常明显的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教育者所确立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是教育环境派生出来的,是教育者通过认识、反映环境的规律和要求而选择和确定的。因此,不包括环境的要素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型是机械的、形式化的,如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正是因为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和介体的制约和决定作用,以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大影响力,所以环境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之一。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

目前关于环境问题的研究虽然丰富,但对于环境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体而言的,意指中心体之外,因此确定环境的范围必须首先明确环境的中心体。目前学界对于中心体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以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为中心体。假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之外的因素,则将主体和介体也纳入了环境之中,所以这种观点是明显违反逻辑的。

②以教育活动为中心体。笔者认为环境既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已经包含了环境在内,因此逻辑范围上大于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无法作为中心体的,所以这种观点是自相矛盾的。

③以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共同作为中心体。这是目前很多学者所采用的观点,但是笔者上面已经论证了二者分别作为中心体的逻辑矛盾,那么以二者共同作为中心体会造成更大的逻辑混乱,所以这种观点是很不科学的。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体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是指教育者通过介体而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具体行为,如果要解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这一主要矛盾,我们不仅要研究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主体、介体和客体,还需要对教育行为之外影响其有效性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进行充分研究,而这些条件和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之外能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一切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3、思想政治教育内环境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有文献都是集中在客观外围环境方面,希望通过对客观环境的控制与优化,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它是指教育者通过介体而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具体行为,要解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不仅要研究以往的客观外围环境,还要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之外的内环境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环境研究的全面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理论上而言,引入内环境的研究能全方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更为深入。从实践上而言,引入内环境的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准确预见,充分准备,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另外,引入内环境的研究有利于解决以往对于自我教育研究的困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环境的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环境,是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之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内在、主观因素的总和。主观是指人的意识、思想、观念、认识等人类大脑活动的产物,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只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它只是人们主观世界的一部分,那么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之外的主观世界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而这思想政治品德之外的主观世界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环境。

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文 篇七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担负着孩子综合能力及人品素质等方面培养的责任。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形成并固化下来的。家庭环境对思大学生的想政治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家庭环境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运用家庭这个特殊环境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善于模仿各种行为。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被孩子所观察、所模仿,这就容易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无意模仿和无意记忆。日常生活中的影响,长年累月、由量变到质变,使孩子的思想、情感、性格等各个方面都受到熏陶。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一个亲切和睦、充满爱心、好学上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和高尚人格的培育。否则的话,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障碍。大量数字表明,青少年犯罪最初往往来源于有严重缺陷的家庭环境,即问题青年产生于问题青年。家庭作为主要的社会化机构,对孩子的教育,将影响子女一生的性格、品行。

二、家庭教育环境的现状

父母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就要为孩子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待遇,愿他们能出类拔萃,不负父母的一片苦心。有时事与愿违,对待孩子越是怀有这种心态,孩子越是辜负他们的期望。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家长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了对子女问题的发现;过度感情投入,忽视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忽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孩子进行不正确的成才观教育。自古以来家长就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急切心情导致了教育方法的失误。关于成才的界定,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读书考大学、进城当老板、当官才是成才,否则就是不成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此来让子女出人头地。据说还有家长拿出“两双鞋”来教育子女:一双是皮鞋;一又是草鞋。只有好好读书、赚大钱,不至于受制于人;否则只能永远待在农村吃苦受累穿草鞋。这样给子女带来不应有的精神压力,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这种教育理念也易使孩子产生好逸恶劳、怕吃苦和轻视劳动者的错误观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是家庭中缺乏民主氛围,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三纲五常”要求子女必须服从父母的意愿,不得与其顶嘴、反抗。父母安排子女的一切,从上哪所学校,到培养什么兴趣爱好,再到上大学选专业,甚至恋爱结婚都由父母来决定,子女只有逆来顺受。这样才算得上孝顺尊敬父母,才会让人觉得有教养、家教好。然而,也应该看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是任父母摆布的玩偶。父母应同等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让孩子在家庭事务的决议中拥有发言权,感到自己被重视,这才能利于家庭民主和谐氛围的形成,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三是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视道德品质教育,使孩子感觉没有价值感、责任感。当今新一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一切便利条件,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孩子容易为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而吸引,体会不到价值感。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考分和名次在班里排名高,至于愿不愿意帮着做家务、对父母是否尊敬、与别人是否相处得好都无关紧要,只注重孩子智力的提高,对其道德发展的引导较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自私的恶习,与社会上对人才的德才兼备相冲突,必定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坑害了孩子的前程。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措施

家庭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有必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克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使家庭环境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场所。首先,加强父母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培养。家庭生活中,父母不但担负着哺养孩子的责任,而且也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只有提高父母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才能当好孩子的示范,为孩子形成优良的品格提供必要的前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迅速发展、智力提高、思路开阔、思想活跃、情感强烈、世界观初步形成,他们自主性强、可塑性大、易冲动、易偏激。父母要深刻认识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加强亲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在家庭教育时作适当调整,防止子女的抵触情绪,利于孩子的顺利健康成长。其次,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家庭作为成员生活的场所,必须首先建立平等的沟通方式。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就是一种能够平等交流、动之以情、以理服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民主观念。家庭要引导孩子将自己当作朋友,既敢说出自己的多种愿望和要求,又能懂得谦让、学会尊重长辈。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心理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他们的盼望下,孩子学业有成、事业丰收、前途一片光明者有之,性格唯诺、厌恶自己职业者有之。基于平等的观点,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双方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形成独立的性格和良好品质。再次,继承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利用家信和家庭会进行亲子沟通。随着社会通讯技术的发展,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方式逐渐以电话为主。“生活好了,家信少了”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家信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手段,利于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能在给家人精神慰籍的同时,对其思想进行疏导,而非硬性说教。同时也可以帮助亲了双方将平时电话里不便流露的情感表达在信件上,便于亲子沟通。20世纪90年代,“一封家书”唱遍了大江南北,其内容可谓是亲子沟通的典范。另外,家长应定期举行家庭会议,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主人翁感,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是培养健康、平等、融洽的家庭关系的好方法。将自己的思想问题或生活难题在家庭会上提出,给孩子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

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文 篇八

一、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介语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提出了新要求

新媒介语言较传统语言更诙谐、充满活力,通过变通、创新等形式以表达丰富的感情、鲜明的个性,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网络青年们个性的自由张扬。与此同时,新媒介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语言间存在尖锐的冲突,如果缺乏有效沟通则形成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当代大学生的自由反叛意识得到释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面临沟通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及时转向新媒介教育阵地,不走近新媒体、不掌握新媒介语言,就无法灵敏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及其行为发展变化。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新媒介特点和规律,适应年轻人生活方式以掌握新媒介阵地的话语主动权提出了要求。

(二)新媒介文化对大学生“三观”形成强烈冲击

围绕新媒介的使用而形成的新形态媒介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影响力,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已远远超出了媒介技术的层面,对大学生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成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形态逐渐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权威。西方媒介文化渗透对大学生价值观冲击,导致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弱化,政治取向走向边缘化,人生价值取向走向享乐化,这种文化渗透实则为一种文化侵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警惕。可见,新媒介成为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的武器,这对我国大学生“三观”形成构成严峻挑战。

(三)新媒介的传播特性加速高校教育环境复杂化

新媒介是传统媒介的继承和超越,受众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且虚拟的交流形式使得健康、正面的、腐朽、负面的信息相互交织。其无所不在的传播者、个性化的传播内容、互动的传播方式打破了高校稳定、良好的教育环境。新媒体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通过新媒介掌握知识并对学校教育产生疑问。很多高校在对信息的监管控制上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泡沫信息、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直接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然,高校教育环境复杂化趋势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趋利避害发挥好高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新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采取扬长避短的新方式,积极开展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领新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把握教育主动权。

(一)搭建新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进行自我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理论研究,清楚地认识和理解新媒介教育特点及规律,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新媒介素养强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弘扬正能量,推动教育活动的渗透效果。其次,建立以博客、QQ、BBS、飞信、微博、微信、网络社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交流平台,吸引各级学生组织群体或个体,在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基础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传递的“零时差”,实现育人功能的倍增效应。最后,运用网络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教育的各个环节的作用,多维度思考,而且要通过新媒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感方面挖掘深层次原因,做到不做表面文章、治标治本、有效疏通。

(二)做好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优势互补

新媒介与传统媒介都有其独有的魅力,新媒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尚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必要的补充和支撑作用,媒介间的相互融合、互补是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做好两者之间优势互补,新媒介教育平台为传统媒介教育开拓了新的空间,借助网络优势,弥补教育即时性、互动性等方面的不足,取长补短,给彼此带来新的机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利用QQ、BBS、飞信、博客等新媒介平台,建立兴趣小组、师生谈心室等,进行多向交流,实现网上互动、同学交往等交流,既可以用于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疏导,又可以组织召开班会、讨论会等活动。既畅通了沟通渠道,又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净化媒体环境,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环境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蕴含着各种各样意识形态的媒介信息,在网络缺乏有效监管、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的情况下,要加强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意识教育,对大学生在三观方面产生的困惑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消除新媒介给学生的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对新媒介上信息的甄别处理能力,合理利用好新媒介这把“双刃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道德自律能力,坚决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自觉维护校园绿色媒介环境,这也是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三、结语

总之,作为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合理运用好新媒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又要加强监管力度,重视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增长知识、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将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同时有效避免新媒介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让思想政治教育者踊跃充当高校新媒介文化的引领者,在新媒介迅速发展的当下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思想政治新路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文 篇九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为传统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多媒体设备的运用,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教学内容死板枯燥,而多媒体设备则可以运用图片或影音等手段来丰富所授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学科之中,对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丰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易交流的一个平台,例如网上讲座、论坛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现如今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也就是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到他人分享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共享内容丰富,并且会及时的更新,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咨询和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资源来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不仅能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单一的情况,还能进一步增加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程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问题

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既带来了有益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道德责任感日趋日下。网络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那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这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格、世界观培养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他们如果长期处于网络之中,便会受到网络中不利文化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走上歧途。道德责任感的日趋日下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获得各种非道德文化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而某些大学生自身又缺乏自制力,所以很容易就做出违反道德的行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正好背道而驰,是当前思政教育者应该注重的首要问题。

(二)网络垃圾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高垃圾信息,例如黄赌毒等。大学生正处于迈向社会的一个阶段,这段时间人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但是网络环境中各种不利的因素时刻都在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这种潜在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严重的歪曲着学生们的心理,致使他们思想偏激,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学中,应该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模式的整改上,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一)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今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有急的结合起来,是当前思政教育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思想教育模式,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内容,从而完善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教育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学生具备分辨好与坏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网络相关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用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通过系统的、全方面的知识网络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方便地接受学校的思想教育理念,还能增进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时间的竞争越来越积累,身为当代大学生,面临当前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种充满压力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往往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减缓压力,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便是通过网络。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寄托和依赖。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里咨询机构,为大学生及时疏导心理上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减缓学习生活中的压力,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学生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网络。

(三)加强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以要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开展,提高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的质量,首先就要建立起一支思想素质高,教学理念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为此高校要时常的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思政教育中,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从失败中寻求新的出路,才能真正掌握网络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方式,进而使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好的成效。

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文 篇十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外部条件。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奠定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所内蕴的新的思维方式去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自身变与不变的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科学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与不变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中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也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环境论,对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与不变具有方法论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的本质及其主体性,实现了对前人的'批判与超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这里,马克思诠释了“实践”的真实内涵,即人的感性活动。从而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思辨的思维方式的批判,完成了对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初步形成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基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社会、历史等问题的理解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在马克思之前,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观点主要表现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与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例如德莱柏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家与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等人提出的“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这一观点在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时,力图用现实的物质原因来说明人的形成和性质,认为人的一切差别都是在后天环境中获得的。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中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没有看到环境本身也要通过人的实践来改变、否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将人与环境对立起来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当然,马克思在批判“环境决定论”时,并没有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而是对其进行超越,提出不仅环境创造人,而且人也改造环境,这是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正是立足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提出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指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实践中介,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实践使环境发生了变化的同时人自身的存在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从而解决了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悖论。这种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法,形成了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新的思维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回答“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前提性问题,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形成了两种观点:“要素说”与“外部条件说”。“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四个要素构成,分别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和被称为教育环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就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而“外部条件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其实,这两种观点的对立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的确定上,也就是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品德”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的问题。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我们应当以马克思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既唯物又辩证的阐释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所以,我们就可以排除与人无关的纯粹的自然和与人有关的生物性自然,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等同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由此,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只能是那些参与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也就是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赖以形成的外部条件的广泛而复杂的动态总和。”由此可知,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等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只有厘清了这一基本概念,我们才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变”

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特征决定了环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就是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首先,处于社会历史中的“现实的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同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总体性的变化。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是僵死不变,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目的,将理想变成现实,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然而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环境的变化发展过程。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也准备了下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环境,如此循环往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运动中。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部包含多重要素,比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并且诸要素不仅自身会增减,其相互间也会发生作用,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整体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也相应提高,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也不断丰富发展。一方面,环境中越来越凸显出文化因素,注重以文化人;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越来越复杂的影响。第二,从最初封闭的环境到发展中的半开放的环境到当下的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越来越难以划界,文化环境和科技环境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第三,环境对人思想影响不断强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却有所减弱。现代环境中,信息能够被存储并且通过传媒、网络不断出现,还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越来越占据着人类,从而使得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不断深入。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不变”

首先,一个大前提没有变。这个大前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所遵循的社会发展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因为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变迁是统一的,只有在遵循这个规律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会紧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质”没有变。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所固有的规定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质”变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不能称其为其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同于其他环境,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承载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环思想政治教育之境,所以其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价值体系,以期对受教育者产生价值观上的影响。所以,分为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渗透性引导关系。在这个质的规定性下,又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呈现的意识形态性没有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本质就是使人们持续认同其所处的并对其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关系的真理性与合理性,所以承载着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历史性、可塑性、渗透性等几个基本特征没有变。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势必发生变化,而其变化发展恰恰体现了其历史性,这就需要我们历史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又是可以塑造的,其可塑性不变。具体来说就是指,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可以结合教育教学目标与教育对象的行为特点等,创造或优化一定范围内的小环境,从而达到教育效果,最终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渗透性特征是指环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殊的育人功能不变。遗传、教育、环境是影响人成长的三大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培育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出价值,实践出真知,价值观念是在相应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生成的,是对现实价值环境的客观反映”,所以从环境论的角度来看,环境虽然是外部条件,却会对人们内部的价值观具有引导功能。以上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与不变。然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准确把握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水之间的差距,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与不变,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本质,既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中之不变,又要坚持以不变应万变,还要营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环境,积极求变,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6 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