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优秀9篇】

发布时间:

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篇一

教育作为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在声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诸多的教育者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致力于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成效。但是,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使学生能够在声乐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则必须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音乐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步。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含义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和客观的学习规律等诸多因素,采用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以此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往往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通过种种方法,促使或者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辅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巧妙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的综合性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声乐教学相对于其它科目的教学而言,其内容往往更加抽象,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并吸收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法生硬、死板的特点,能够用更加切合学生思维模式的途径,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二)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往往都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同时,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理解,并进行吸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增加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容易提起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此外,启发式教学也着重于强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激发学生对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也具有主导作用,因此,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跟着教师走,容易形成固化的定势思维。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形成对于相关知识、技法等的正确理解,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以更加多样化的思维面对学习的内容。这才是真正地“授之以渔”。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善用形象的语言

声乐本身就是要用声音去表达自身的情趣、对生活的理解,并感染他人。因此,教师本身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声乐功底,还应当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教学过程中比较生硬、专业化的语言转化为更加切合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兴趣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气息等的专项训练,其内容都比较枯燥,如果教师采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还容易使学生因为学习受挫而打消其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更加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形象诙谐的语言,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利于形成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例如,在训练学生将声音靠前唱时,教师可以避免传统教学语言中的枯燥性,转而使用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画圈,然后再抛向前方”。简单的转化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训练的捷径,还能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二)创造合理的情境

声乐是艺术的一种,往往有其产生的特定情境。而教师也可以将声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转化为与之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的氛围中受到引导和启发,并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情境的创造也有利于打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拓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具体。情境的创造不一定需要借助过多的道具,往往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的指导就可以完成,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其能够产生教师预期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创造的情境收获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气息下沉的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造,将刻板的练习方法用更加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训练的成效。为了避免学生用错误的方法将气吸到胸上,教师可以创造闻鲜花芳香气味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的动作,继而进行正确、有效的气息练习。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表达,是声乐的一项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要想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良好效果,激发情感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受到相应情感的感染,学生在声乐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才会具有更大的魅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往往需要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情感的激发往往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甚至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声乐的学习和训练当中,激发情感的方式应当是多变的,或直接,或婉转,或激烈。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才能使其情感的表达更加符合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曲目意境。例如,曲目《大海啊故乡》是一个质朴深情、平易亲切的曲目,在进行该曲目的训练时,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对母亲、祖国、家乡、大海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母亲的影片等形式,以“母亲”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并逐渐上升到对于家乡、祖国的情感,最终形成完整的情感层次,促使学生表达出浓厚的感情。

(四)组织多样的活动

声乐的学习并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仅属于个人空间的,应当严禁类似“闭门造车”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来自于实践的启发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形式。无论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声乐练习的教学,教师都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的举行,带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启发。尽管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课时等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作用,但是,教师仍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活动,如竞赛、表演等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经验,还能使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民乐演唱大赛,使同班甚至同校的学生能够同台切磋技艺、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促使学生从他人的长处受到启发,并对自身的声乐技能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四、总结

声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代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应当更加认识到让学生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思维方式。但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样的选择或者组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歌,王朝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J].北方音乐,(01).

[2]谭锡颐。浅析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01).

[3]周劲飚。开启声乐艺术大门的钥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22):160.

[4]杜慧,段维。启发式教学法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2013,(09):178.

[5]俞子正。歌剧长河—从达芙妮到图兰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6]刘鑫。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J].黄河之声,2015,(1):26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篇二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孔子。他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教师启发学生时,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主要方法和规律是:

1.以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形成启发式教学的思索主线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重点,而突出重点就不能不有所舍弃。因此,中学语文课文的深层次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强调“一篇一得”或“一篇两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学时以教学重点贯串整个 讲述,让所有的讲述紧扣教学重点,努力把重点讲深讲透。这样,由于教学的口子开得比较小,就使学生在集 中突破中获得强烈的效应;还由于每篇课文的个性与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使得每一篇新的课文的讲述吸引着学 生进入新的思维天地。

我们在讲课文时虽是“一篇一得”“一篇两得”,但这篇是按计划安排的这“一得”,那篇是按计 划安排的那“一得”,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确定教学重点很有讲究。例如教学初中语文第一册《小桔灯》一课: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来看,第一册 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而《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的五篇课文,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 生活,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因此此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 鲜明的人物”上。还有《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以“说话要有条理”作为本单元教学语文知识的重点,因 此结合课文的实际,此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叙写、刻画人物”上。 只有这样确定各课的教学重点,才能使各篇课文的“辐条”指向了单元的“轴心”,使各个单元的“辐条”指 向了整个教材的“轴心”。

2.借助导读提纲建立起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

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 块去,这就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能是乱问,必须有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并且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教 学目的及内容重点常不能很好把握,必须使学生对讲课的思路有所了解。为此,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借助导读 提纲去建立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确定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要求教者善于抓出总的问题,以此去总领课文的 讲述与学生的思考;编导读提纲,则要求教者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把小问题提出来,以此 统领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总的问题与各部分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从而使学生 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根据前述教学目标编出以下导读提纲:(1)课文通过小姑娘的故事描绘了什么样 的社会生活?它反映了哪两个方面的社会情况?(2)课文怎样从所叙说的社会生活内容中刻画出小姑娘镇定、勇 敢、乐观的性格?(3)课文中有一个怎样的物在连接着整个记叙?它是怎样巧妙地贯串在记叙中的?(4)作者细 致描写这个物的用意是什么?它怎样对表现小姑娘的性格发挥着作用?由于有这样一个导读提纲,师生就能纽 结在一起进入共同的思维空间,并且能使学生在这种思考的反复训练中收

[1]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三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各种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广、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利用前人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来论述启发式教学在武术课堂中的运用。

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学习,让他们经过独立思考,全面灵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那么在武术教学中怎样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本人利用前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来论述。

一、启发学生,明确学习武术的目的

在武术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弄明白为何习武。这就要求他们了解武术在我国悠久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使他们知晓武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创立并发展起来的,是一项宝贵的遗产。它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能够治病救人,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刻苦练武,把武术这一中华瑰宝推向世界,让它的四射光芒照耀全人类,为其造福。学生通过对学习武术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就为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二、武术课中的术语应用

武术与其他的体育项目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异处。一是动作复杂,理论较深而且较难学;二是武术动作静止用力较多,易疲劳;三是学过的东西容易忘记,须多次重复复习。因此,教师讲解时语言要扼要、通俗、形象化和术语化,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和鼓动性,使学生全神贯注于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之中。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掌握动作要领。另外,教师要尽量用武术术语进行教学,因为术语简练形象,其本身就具有启发性。武术动作中还有很多传统的名称和形象化的术语,富有诗意,如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形象传神且富有诗意,教师讲解时,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就会浮现出这一幅画面——两手形如弹琵琶,轻松而自乐,从而加快了学习和掌握的速度。由此可见,正确地在武术教学中应用术语,对学生能起到较大的启发作用。

三、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能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武术教学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武术课中教师的示范是非常多的,而示范动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正确而优美的示范动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示范动作具有启发作用呢?下面试举几例,以作参考。如教长拳时,教师的示范就要做到动作规范、姿势舒展、劲力顺达、节奏分明、意领神随;而在做太极拳的示范时,则要求做到轻灵圆活、虚实分明、自然安舒、不拘不纵、上下相连、以意导功。使学生受到武术气氛的感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四、结合技击特点进行教学

武术教学中,可在每次课的准备活动中,安排适量的攻防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到动作的要领和精髓。每次课可安排1~2个动作的攻防练习,通过这一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掌握了要领又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实践证明攻防练习对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再者,武术套路大多具有技击特点,通过攻防练习,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中可采用互相观摩法、对比法、提问法、比赛法等,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辨别、思考。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其辨别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盲目地接受知识。

六、利用口令启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学生练习动作时,可用口令指挥。口令指挥时,要求语言错落有致,要根据动作的异同,有快有慢、有高有低。这样,学生就会于无形之中跟着口令走,按口令的意图去做,从而更好地完成动作。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可应用于武术教学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可加以推广,运用于各科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武术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启发教学法,将会大大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

Abstract:A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enlightening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used in a wider area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many subjec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predecessors, is going to make a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to wushu class。

Key words:enlightening teaching method,wushu teachingapplication

参考文献:

1刘扬。试论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01)

2齐慧侠。关于武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01)

启发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启发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它以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的充分展现,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全新教学理念。本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对如何把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探讨。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就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态度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以下指导作用:其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心理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只有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他才能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当中去。兴趣由迷惑、好奇、疑问引起,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笔者体会到,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正确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创造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其二,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学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从理论上讲启发式教学法途径很多,如提问法、谈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话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根据所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提问和课堂讨论两种途径。提问和讨论既是教学方法,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形式。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提问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愿地探求知识,勤于思考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提问和讨论具有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方法的作用。

1.通过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启发式教学就是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认为,把教材的内容讲得越明白仔细,学生就容易接受,知识盲点也就越少。这种苦口婆心的教学方法,收效有时很低,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了一个“传声筒”的作用,而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好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讲懂、传声出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广泛联系及解决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开阔,要灵活。前苏联心理学家提普诺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思维活动的基础是知识,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思路就越宽广。所以,启发式教学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求知的好奇心,特别是对知识的了解和喜爱程度。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让学生改变单纯做“听众”的状态,在教学中要寻机设疑。设疑还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也要给同学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当他们碰到困难时再进一步启发、引导,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1:在学习工作分析的重要性时,让学生思考“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吃”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进而使学生加深对工作分析这一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重要性的理解。例2:在讲激励理论时,先提出一些疑问,如“有的企业工资待遇在同行业都是一流了,为什么员工还不满意?”“为什么重奖之下无勇夫”,等等,让学生思考,分析其中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相关激励理论,讲完激励理论后,笔者再请学生回过头去思考上述问题,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学生对激励理论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这些问题,有效地引导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课堂变得非常活跃,使被动学习变为带着问题的主动学习。在设疑的同时,还要视情节适时释疑,不能不加选择地有问必答,而是弄清楚疑问所在,再解释问题。在回答问题前,先让同学们充分思考,然后,在关键时刻以画龙点睛的方式点拨一下,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加深理解,也可留一些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和充分讨论来解决。

2.以探究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现象或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3:在介绍企业如何开展培训工作时,举当前很多企业“社会上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的现象,以及有的企业认为“培训是为他人作嫁衣”、“绩效差的员工应该培训,绩效好的就不用培训”的观点,让学生针对这些现象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企业到底该不该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什么?对什么人进行培训?”等问题展开讨论。这种密切结合现实的讨论让学生感到自己好象已经成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正在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自我探究和学习的意识就会增强,而且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创设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两者相得益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各种管理职能也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能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挑战,应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以,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方法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笔者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程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结合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留思考题,让他们课后结合所学内容查资料,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自学中增强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教材,如何做学习笔记,如何结合课后案例消化知识等方法,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懂得怎么学习才能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三、几点体会

1.启发式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性的学习和寻求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给学生批判性的、探索性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是建构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足够空间,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按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2.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趣且有意义的问题十分重要。新颖有趣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抓住课程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新颖性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提出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而且还要提出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当然,问题的难易度要适宜,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学生就会产生畏惧感,太简单又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其思维能力的目的。

3.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并研究学生的特点和需

求。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智力差异的实际,重视并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提出见解,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使学生通过思考,融会贯通。

启发式教学反思 篇五

启发式教学反思

篇一:启发式教学反思

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 ,只有通过启发才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黎世法教授说:“启发本身不直接解决问题 ,而是为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认识条件” 。启发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时机,适时点拨,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认识条件。

笔者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7课《捞铁牛》这节课上,关于怀丙和尚: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让水把它送回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启发:为什么铁丙和尚这样说呢?水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回答这个问题。

在随后的学生回答中,我发现回答:浮力这个名词的非常多!学生大多通过复习知道了这个概念,但是还不能用口头直接进行解释。在接下来的回答中,同学们好象找到了灵感,发散性思维大大开放!问题越来越多啊!其中最多的问题是:如果船上的沙子已经用完了,铁牛还没被捞出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但是从教学目标来看,是偏离了主题的!文中主要是讲捞铁牛的主要过程和浮力这个只需要简单明白的问题,没想到学生回考虑这么的问题!

我在想:启发式教学到底怎样最适中呢?这样看来把握“度”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是不能泯灭的。语文课文启发式教学是一门高妙的教学艺术,要根据具体的课文与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教师的创造性思索本身就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索,而学会这种创造性思索正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在。

篇二:启发式教学反思

新课改后,打着素质教育旗帜,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了,层出不穷。但我总觉的这些教学方法不是过“左”就是过右,总是在走向极端,或者更多的是在追求形式,而没有真正去讲究实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学等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作用是新课改下最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归纳起来这些教学方法的特点就是由教师讲变成学生讲。以至于今天的课堂,大家一致认为只要是老师在讲而非学生讲就不是新课改课堂。

其实,这都是错误的理解了新课改,新课改并不是追求课堂形式,而在于探索课堂教学的本质,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要去否定甚至废除教师的讲授。()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是新课改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认为启发式教学法是比较现实和有效的教学法。所谓启发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一连串总是让学生思考作答,逐渐导向预定的结论,这样来促进学生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苏格拉底说过: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方法,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法”进行教育,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他还说:“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苏格拉底的伟大学生柏拉图就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产物,而且此后,柏拉图及其学生亚里士多德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可见,启发式教学法是由来已久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已知去探索未知,既能够使学生克服对知识掌握的畏惧,又能使学生探寻知识联系,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思绪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避免学生所谓自主学习,漫无目的,毫无效果的“热闹”的伪新课改课堂出现。

但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没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只能会是在预先设计的轨道上直行,而不敢有半点偏差。启发式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不断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需要教师在课堂的美妙生成中把握学生的智慧灵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魅力。

只不 www.shancaoxiang.com 过这种出现在古代民主盛行的希腊社会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应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与苏式启发式教学法相似的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在中国大一统的教育思想下,悄然消失几千年,直到现在也难以真正实现。

高校声乐启发式教学法研究论文 篇六

艺术的教学是讲究情感与个性领悟的教学类型,比如声乐教学事业的开展,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阶段都用心感悟,不止是单纯地灌输和接收理论,依样画葫芦地练习技巧,更多的是需要带着情感去演唱。声情并茂,才能演唱出美感,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传递音乐的魅力。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启发式教学法,指的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声乐教学中大范围推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发音方法深入解读和把握的能力。老师加强对学生发音的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兴趣在教学中是老师应该大加利用的手段。在声乐教学领域,加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习氛围;老师多多分享多媒体资料,让同学们在产生兴趣的同时,感受到声乐的美好。

(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要传授大量的抽象理论,在教学中,老师不善于利用生活化、具象的语言来讲解,学生就很难读透教学内容。而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老师会更多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声乐知识,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点变成有趣的学习对象,帮助学生迅速吸收内容,把握重点,同时提升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培养的'发散性思维习惯。和传统的教学办法比较而言,启发式教学更加关注课堂的整体氛围,借助提问、师生互动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问题分析

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对于整个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提升意义重大。该教学事业的宗旨在于,在艺术教育的引导下,帮助同学们实习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它是各个高校完成审美教育启迪的重要方法。在高校声乐教学领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相关活动,最终提高同学们的思考和学习能力。高校声乐教育的一大优势,便在于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但是,在目前的许多高校声乐教学事业中,尚且存在诸多发展不完善之处。老师不能忽视同学们在自己的性格与技能水平上的差距,而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完成教学与指导。因此,声乐教学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在教学技能与能力上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科学地实施个性化的歌唱技巧培训。在以前的声乐教学方法影响下,声乐教学领域的许多抽象概念都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从而让学生产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缺乏对发声办法、唱歌技巧的科学认识,难以提升个人的演唱技巧。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发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最基础最常被老师强调的一点是气,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调整气息的方式,在整个声乐教学任务中都是很关键的一点。唱歌的支撑点和动力便在于呼吸,调整呼吸也是演唱的基本功。教学中,老师需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若需要学习的曲目是以山川和河流等为主题,那么老师就可以为同学们创造漂亮的山川河流情境,从而加强大家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感受这首歌的内涵。引入情境之后,无疑更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调节气息的规律,抓住调整呼吸的关键方法,明确学会该技巧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阶段,也要根据深呼吸的要求完成对应的气息训练工作,老师也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让同学们沉浸到各种环境中去,培养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在假想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深呼吸,唱歌时,人可以在用鼻子呼吸的同时,也下意识地张嘴进行,学会更好地调整气息。学生在进行气息练的过程中,抽象的理论和技巧对于学生的练习和深入掌握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在启发式教学的教导下,创设相关艺术情境,从而使学生把握核心。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

声乐教学的重点要素在声音方面,把握好声音是强化学生的发声技能的一大关键手段。就之前的声乐教学习惯而言,发声训练选歌基本是往上和往下的音节,旋律比较单一,美感不足,许多刚刚涉足到声乐练习中的学生,可能掌握的技巧不多,大多数时候店铺只能依靠机械学习的方式,对于有难度的连音和跳音技巧,学生把握起来就比较有难度,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也就很容易丧失继续钻研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在对学生的发声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添加启发性元素的内容,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发声要领。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

歌曲的架构包括了旋律和文字,因此为了完美地演唱出一首歌曲,咬清文字就显得尤其重要。咬文嚼字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咬字吐字和半音二者,不管是怎样的音乐,都会用对应的语言和声音来传递情感与内涵。优秀的演唱者不仅发音基础良好,更会在咬字吐字上驾驭得相当成熟。当演唱者面对的是一首温柔浪漫的爱情曲目,就会在演唱中显得很婉转缠绵,曲调和文字相得益彰,声音和形体高度融合,将观众带入一种逼真的环境中去。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情感启发训练中的应用

情感是影响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情感启发训练。如果是性格比较外向、爱动、主动的学生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往往会爆发出比较强烈的渲染力,继而营造出激情感觉,他们也往往会选择更多的豪迈的声乐作品加以演奏。相反,性格比较沉寂内敛的学生,则会倾向于抒情、舒缓、细腻的声乐作品风格,同时用婉约的方法加以诠释和表达,当然他们也可能更具有深入挖掘声乐曲目潜在内涵的能力。

(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让学生自己感悟音乐,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互相合作。老师要转化角色,不只是课堂上一板一眼不可侵犯的权威,要走进学生的日常和生物学习生活中,亲切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刻的领会学习音乐的意义。老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和思考空间,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引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的研究,对于促进声乐教学事业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的从业人员需要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次,是做好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出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在情感启发训练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08:266.

[2]王丽春。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通俗歌曲,2015,05:94-95.

[3]杨颖迪。探讨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音乐大观,06:72-73.

代表性启发式思维 篇七

启发法(heuristics,源自古希腊语εὑρίσκω)依据有限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由此不完整的信息就容易带来思维偏差或者说产生心理学误区。也称作捷思,就是我们大脑中的思维捷径,但是它会出现偏差。

产生原因:我们在大脑中“启发式”地搜索信息,容易搜到的信息受到了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产生了思维偏差。

积极性:简化思维,大多数时候快速而有效。比如Gaze heuristic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进化学分析:善于去利用有限的信息去解决问题的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优势。

理论基础:丹尼尔•卡尼曼《快与慢》:“我们不同的两套思考系统,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可用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大脑中容易走的通路,我们自己容易想到的事情也会认为它在世界也上容易发生,自己的经历被我们投射到了世界。

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相似性和代表性的影响,相近的事物和有代表性的事物容易被大脑调出来。

定锚和调整启发法:(Anchoring and adjustment)时间维度影响,之前无关的信息被调用出来产生影响,因为离我们近的信息容易被大脑找出来。

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我们传递知识的时候,走了大脑里的捷径,难以重现无知时的场景,如同获得了诅咒,无法理解还不知道知识的人。

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低估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时间,因为大脑会容易设想顺利的场景。

极端预期:(Exaggerated expectation)因为极端的情况更容易被大脑呈现,而真实的情况往往没有那么极端。

天真分散 / 多样化分散:(Naïve diversification / diversification heuristic)我们同时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会比分时段的选择认为获得的选择更多,因为大脑容易想到一个时间点的东西,而对不同时间点的信息整合就没那么容易。

可获得性层叠:(availability cascades)越被公开谈论,越坚信一件事情的正确,因为大脑容易调出它。

韵律偏见效应:(Rhyme as reason effect)认为有韵律的语句比较有道理。

熟悉性启发法:(Familiarity heuristic)熟悉的事物容易被想到,我们也误认为它们在也别人那里也很熟悉。

自我羊群效应:(self-herding)和之前的做法保持一致,之前做过的事情容易被想到,不知不觉就继续下去了。

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把物品和它的用途联系起来,无法想到其他方式去利用它。

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和先前保持一致的思维捷径,大脑启发式搜索找到的是之前的想法。(认知失调理论对此做出更好的解释)

自制偏误:(Restraint bias)高估自己对诱惑的自制力。

感动启发法:(Affect heuristic)情感相关的事情带给我们的记忆更深,更容易被大脑调出。

传染启发法:(Contagion heuristic)我们倾向于认为和传染的人接触的人也会传染。

努力启发法:(Effort heuristic)付出更多的更容易被大脑找到,也就带来了思维偏差。

流畅启发法:(Fluency heuristic)流畅的信息更容易被大脑重现出来,而也容易被我们认为重要。

注视启发 / 凝视捷思:(Gaze heuristic)接球的时候我们能处理复杂的信息。

识别启发法:(Recognition heuristic)可识别性带来的思维偏差,比如文化、语言差异的影响等。

稀缺启发法:(Scarcity heuristic)普通的信息容易被淹没,而稀缺的信息容易被大脑调出来。

相似启发法:(Similarity heuristic)相似性的信息容易被大脑取出来,给我们带来思维偏差。

模拟性启发法:(Simulation heuristic)我们会认为在大脑中更容易被模拟和想象出来的事情更可能发生。

默认选择:(default heuristic)我们认为有一个默认选择,所以就不作出选择。

启发式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启发式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湖南师大公共管理学院 罗白屏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学习,忽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彻底改变注入式的教学,倡导启发式和讨论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观,更多的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引路人。恰当的引入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个性,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早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此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不仅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内容日趋丰富,体系日臻完善,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一种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能够开发智能的机会,不管其有多大的生理潜能,都不可能发展出相应的智能。而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开发智能的机会,引导学生发展智能。因此,所谓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来讲,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内因的积极性,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使学生智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方法,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政治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1.情境设置,激发思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可以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心理上营造一种由内而发的主观情境。但在创设情景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由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从不同角度或更深层次提出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分析经济、政治、哲学问题,借助情景使之成为新问题的“停靠点”,并对照思索产生定向领悟,即思维由已知目标而定向。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地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求正确的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2.自学质疑,构建知识。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学者郭沫若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过程是最好的独立钻研的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是学生真正地以学习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一定要注意方法,要求学生读书切忌“走马观花”,务必要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四结合”即读记结合、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忆结合,使阅读与思考真正统一起来。以往的课堂教学,有时也留下点时间让学生看书,那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花架子”而已,在那少得可怜的自学时间里,至多能起到一个“水过地皮湿”的效果,学生是根本来不及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的。鉴于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一定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工生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结合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字和图片甚至一些必要的解释,让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强化重点和难点知识;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自学的结果,找出质疑点。

3.合作探究,关注生成。新课程改革强调身体性参与,在学习讨论过程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论文 )因此在组织讨论时,应注重广泛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耳听,成为直接参与讨论的一员。 例如在上“感悟青春”这一课时,在完成“青春畅想”的教学任务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思考教材P41的问题,并加以引导:“青春”的字眼给人的感觉就是充满活力、生机、甚至梦想,那么你们会把“青春”与那些词汇相联系呢?很多学生都参与进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都联系了“朝阳”、“灿烂”、“春天”、“翱翔”等词汇,并说明理由,笔者设疑:“有没有哪位同学把青春和“落叶”、“落日”相联系呢?同学们都笑了,“没有。”几乎是异口同声。其实,这并不是本人预设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给学生提示和“引导”,给学生的思维起了“定势”的反作用,让学生形成对教材问题的个性化理解和解读,生成真正的“亮点资源”。在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中,他们普遍反映:“经过讨论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硬塞’给他们的答案领悟得更透彻、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也更牢固。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与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而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碰撞,让自己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辩能力的提高。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这样的方式不会乏味和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观,政治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遵循认知规律去认识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联系课程与学生纽带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改进和创新有效教学模式,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九

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声乐教学也要在旧的教学模式上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从而从上层结构上改变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而启发式教学法因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探究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高校;声乐教学

现今的高校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音乐教学形式,即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是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的理念相悖,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不能促进学生声乐学习的发展。而声乐学习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音乐教学水平,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采用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识,切实通过应用,能够提升教学实效性,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为何采用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及情景,从而利用感染式教学法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产生探究欲望,最终在相对集中的精力下最大程度掌握所学的内容。(二)声乐教学内在需求。声乐教学从本质上讲,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发音技巧以及情感控制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而启发式教学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此两者在理念上深度契合。另外,声乐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化,对于学生而言,很多教学术语非常抽象,因此,作为教师,需要运用更为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将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可理解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最后,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切实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高校声乐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舞蹈以及角色扮演等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现今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只是大班化的传授歌唱技巧,对于声乐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只是念念书本上的内容,对于发声方式以及歌唱技巧,没有从教学设计上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准确的传授,因此从根本上无法完成现今声乐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三、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

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应该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提出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学设计,从基础出发,层层递进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效果,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训练歌唱发音。在声乐课堂中,对于学生声音的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声音这一部分教学而言,传统的声乐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模仿去掌握,选择一些旋律较为单调但容易模仿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机械重复让学生学习如何发声,教师对于发声原理以及技巧等知识的讲授非常少,这就导致学生只学会了单首歌曲的演唱,对于声乐整体的学习丝毫没有掌握,最终产生厌学等负面情绪。将启发式教学引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通过设计有一定启发性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发声的本领。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很多生活中的场景,菜市场的吆喝声,剧场里的京剧演唱等,通过不同场景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发声模式可以创造不同的艺术形式。而且教师在对发声技巧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入课前播放的场景声音。比如在讲授如何演唱跳音时,教师可以通过传统的吆喝声,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为载体,让学生观察演唱跳音时的发声位置以及相应的技巧,最终让学生通过训练使得腹部肌肉更具弹性。启发式教学的引入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以及掌握技巧。

(二)培养歌唱气息。教师在完成了发音技巧等知识的讲授后,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气”。因为在声乐教学中,气息调整是非常关键的。在歌唱过程中,其支撑点和动力都来源于呼吸,调节呼吸是各项训练的基础,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一部分内容引起重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会显得非常枯燥。而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其中,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立一定的教学场景。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气息的训练与仰卧起坐这一运动相结合,给学生传授了一些仰卧起坐过程中调节气息的技巧,从而启发学生,使得他们对于调节气息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在获得基本认识后,再结合声乐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对于调节气息非常有帮助的歌曲,如《花非花》等,结合歌曲的演唱,为学生讲解如何调节气息以及调节气息的技巧。这样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让学生对于调节气息有了基本认识,再加上专业讲解,就能够使学生对气息的掌控以及调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传授歌唱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了学生发音以及气息调控的基本功后,就要给学生传授声乐演唱技巧,很多歌唱技巧不仅有利于保护嗓音,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唱。而对于技巧的传授更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逐步引入的方式让学生摸索掌握。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化记忆,那么,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就会忘记技巧的应用,导致这一部分知识没有达到应用的目的。在歌唱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引导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在刚刚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歌曲演唱,在学生对于歌曲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再给学生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歌唱技巧的应用,往往能将歌曲演唱得更好以及更省力气,这样就会引发学生对于技巧应用的渴望。教师结合学生以及自身演唱过程中的差异,给学生讲解技巧知识的运用,在完成技巧知识的讲授后,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不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学生在训练以及纠错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歌唱技巧,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高效。

(四)培养歌唱情感。学生在歌曲演唱过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从技术上能够把歌曲诠释得很好以外,对于情感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歌曲在编写的过程中,希望传递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如果只是机械化演唱,不能很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与内涵。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控制情感,也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前者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情感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为学生讲授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等,从而启发学生对歌曲能够有更深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歌曲创作背景后,往往对于歌曲能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诠释歌曲。例如在教授《小河淌水》等民歌的演唱时,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因为只有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才能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倾注自身的情感,最终完美演唱歌曲。

(五)启发歌唱表演。学生在完成了个人歌唱基本功训练后,就要侧重于整体歌唱表演的训练了。因为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学生往往还需要克服一定的外界影响以及内心紧张等因素,从而能够将自身正常水平发挥出来。而在这一部分启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平常训练时给学生构建不同的场景。例如,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进行声乐演唱的训练等,让学生适应不同的演唱环境以及演唱场景,从而增加学生声乐表演的经验,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场景,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训练对于学生整体适应性以及自身对于歌曲的掌握,都是大有帮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启发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其能够从夯实学生发声、气息等歌唱基本功开始,进而培养学生歌唱的技巧,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情感,从而最终掌握歌唱表演。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轻松愉悦地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以及歌唱训练的方式,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8).

[2]王丽春。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通俗歌曲,2015(05).

[3]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

[4]武潇。浅析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9篇《启发式教学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7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