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优秀4篇)

发布时间:

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那么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又是怎样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篇一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泉州市丰泽实验小学 吴小萍

对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我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场所。为此,在学校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教”和“育”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该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真谛,我校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文化熏陶——用氛围润泽学校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精神产生的土壤。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如何实践陶行知提出的“教整个的环境表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我们的主要工作有:

优化物质景观系统,为师生提供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使其构成一种美的氛围,成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丰泽实小的校园绿树环抱,这里有校园山石的遒劲,这里有校史馆的激励,这里更有朗朗的书声和浓浓的学习氛围,这里勒刻着前辈学人题词勉励的巨石匾额以及精心雕琢的哪怕一个宣传牌、科室牌无不时时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

努力建设人文校园,为师生生命的成长提供温馨、快乐、向上的精神家园。“爱满校园”是丰泽实小人用心打造精神家园的第一个着力点。作为福建省陶行知实验学校,学校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作指导,实施和谐教育”这个课题为抓手,常年开展各种“学陶师陶”活动,感受陶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学习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确立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目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的教育价值取向,铸就了老师乐教、学生乐学,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校园文化氛围。

“沐浴书香”是丰泽实小人精心打造精神家园的另一个着力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要读至少两本教育名著并且写上心得体会。学生的阅读书籍由教师帮忙推荐,从而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一万字。在校园里掀起了“读好书、好读书”的高潮;学校还开展对经典诗歌的经典解读,从而迸发出的对经典文学的拳拳迷恋之情,深切地打动了每位师生的心灵„„爱读书的种子已撒遍了校园。2009年6月,学校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丰泽实小师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莅临我校参观的多位来宾展示了新经典诵读的成果,得到了专家、语文教学专家等的高度肯定。

二、民主办学——用制度保证学校内涵发展

民主是陶行知办学思想的核心,他在《新教育》中强调:“办好学校不靠一人,也不靠少数人,使每个学生,每个教员,晓得这个学校是我的学校,肯与学校同甘共苦,那才是共和国社会里的真学校。”这启示我们,学校内涵发展应该立足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

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充分尊重、信任广大教职员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积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通过教代会完善、修改、确立事前已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协商过了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程序的实施,使得学校的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出台都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充分加工和消化,成为教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竞争的起跑线和终点线,这样的规章制度才有可能成为教师的共同需要,才能在日后的管理中起作用。事实上我校近几年先后出台的有关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文件等都经过了充分的民主协商和合法的程序,不是领导的“一相情愿”,而是领导和教师的“两情相悦”,所以不但没有遭到教师们的抵触,而是慢慢地成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次我校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的制订和出台同样也是如此,因为这涉及到一笔不小的数目,涉及到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利益碰撞更加激烈,矛盾调和更加复杂,但因为我们坚持了民主的程序,体现了民主的风范,所以最后得到了一个学校、教师、学生共赢的结局。

三、高效教学——用质量诠释学校内涵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能够落实到课堂上的课题研究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结合着新教育构建理想课堂的研究,教师们认识到:理想的课堂一定是和谐的,而和谐的课堂也一定是理想的。在课堂上,老师们落实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原则,力争使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老师们抛弃以往一讲到底的现象,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老师们的教学笔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们在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关于“活学校”和“死学校”的论述以后,纷纷反思了自己以往“只专在书本(练习册)上做功夫”的“死教育”。好多老师主动减少了孩子的作业量,在增加课堂的“效度”上动脑筋想办法,力争在不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提供坚实的保障。如今,在我们学校,清晨操场上孩子们运动时活跃的身影、中午图书馆前孩子们整齐排队借阅图书的身影成为了最打动老师和家长的美丽风景。针对上述变化,学校领导及时提出在课程改革中如何以“有效教学”为底线,追求“高效教学”,是当前我们必须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从“有效教学”走向“高效教学”,我们追求的 “效”指的是“效果”、“效用”和“效率”。围绕“效果”,我们关注学生的当下成绩;围绕“效用”,我们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围绕“效率”,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之,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全面认识“基础”二字的深刻内涵,在追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加追求教学的效用和效率,在减负增效上做文章。按照这样的观念,近几年中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中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总之,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师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要为民族的未来负责。

生活教育论 篇二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

(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三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在陶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给我感悟最多最深的首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将永无止境。为了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只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教育学生。

其次,是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

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 篇四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解放儿童的双眼

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2、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

4、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www.chayi5.com】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16 7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