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优秀6篇)

发布时间: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差异网为您带来了6篇《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 篇一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研究》

摘要:作者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多数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却关注不够。经过研究发现,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年龄特点,幼儿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具有认知能力,更谈不上加以纠正和治疗。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1]。

1、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1.1好动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1.2焦虑

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1.3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在摸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我国专门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一些引进资料理解和消化。这样,理论的高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国专家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2]。

2.2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来看出,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由于许多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的少且较为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而时常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困惑。既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幼儿园教师平时任务也较繁重,除了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照顾幼儿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需要。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会加重幼儿教师的负担,在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难度不言而喻,效果也显而易见。因此,受过系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训练的教师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专门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停滞不前,而且会使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当中。很多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正常地在幼儿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上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目标和内容的建立就任重而道远了。

3、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1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幼儿的各种反应,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对他们进行讲解、分析,或者对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指导,让幼儿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3.2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如: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对“大风车”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金龟子”、“小鹿姐姐”等角色发生争执,而使表演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节目等内容。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游戏还可以归入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它不仅使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得到充分训练,还发展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想象与记忆的能力。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在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智能,调整了幼儿的消极情绪,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3]。

3.3体育活动中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幼儿会出现心理机能发展受阻的问题。这样的幼儿往往手脚笨拙、乱奔跑、易摔跤,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统合专项训练,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4、结束语

幼儿期是个体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同时又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时期,幼儿工作者应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而理智的爱去培养他们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顾荣芳等。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识[J].学期教育研究,2008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二

[摘要]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案例故事法是来源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案例故事法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五个步骤:自由写作、编写案例故事、讲或听案例故事、讨论和总结,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故事法;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分支课程,目的是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队伍[1]。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心理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故事法是案例和故事的结合,是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的一种提高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编写案例故事、讲故事和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案例故事教学法根源于杜威的反思学习理论。杜威提出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经验对于学习者比较重要。通过运用故事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机会。虽然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是以“案例故事法”为关键词搜索知网发现,案例故事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根据案例故事法的五个步骤将案例故事教学法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队伍做好准备。

一、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阶段主要是学生案例故事写作过程的热身,可以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在自由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些案例故事,并让他们自己写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自由写作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由学生报告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别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二、编写案例故事

自由写作后,开始编写案例故事。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编写出一个真实情境下的案例故事。以“学习动机”这一节内容为例,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个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案例故事。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只有职校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内部动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不同的学生缺乏动机类型不一样,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动机结合自身的体验编写案例故事。案例故事需要有事实,还要呈现问题,此外在细节上还可以建议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和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对话等这些方面入手。

三、讲或听案例故事

编写完案例故事后,再次将学生分组(跟第一次分组不一样)。每个小组中分配三位学生,一个负责讲案例故事,一个重点记录和听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监控时间。每五分钟为一轮,一轮结束后,三个学生轮换角色。讲故事的学生需要大声讲出案例故事,别的学生不能打断其讲故事。讲完以后参与者总结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案例故事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应该多交流。在课堂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技能,并促使他们参与别人的案例故事。

四、讨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讨论是案例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皮亚杰提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2]。案例的讨论对准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表自己对案例故事的观点。讨论以6名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的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对这个案例故事还有没有别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始终围绕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同样以学习动机这一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所呈现案例中不同学生动机不足的原因。如有的学生缺乏内部动机,对职业教育没有认同感,觉得职业院校地位较低。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外部动机,觉得职业院校毕业以后收入不高,企业不认可等。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有的学生可能是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如家庭经济困难、吃不饱、穿不暖。而有的学生则是缺乏相对高层次的需要,如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针对不同学生写的案例故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根据诱因理论,归因理论等来提高该案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总结

老师需要对学生案例故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理论在案例故事中的运用。教师在总结中要对每个学生的案例故事及课堂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也要对自己案例故事的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在个体层面反思也可以集体反思。前者包括自我问询,后者包括同伴间相互经验的交流。集体反思因为涉及跟学生或老师的外部对话,比自我反思程度更深。总结与反思是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可以巩固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成果,还可以为以后的案例故事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包昆锦。《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7-60.

[2]Jean Piaget.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M]。Simon Schuster,1997.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三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来帮助教育者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阐述了教育心理学中联结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试图探讨其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启示及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正如现代语言学博士H。H。Stern指出“没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学教学理论而教授语言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学以致用。

一、介绍

(一)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英语教学

高职是和本科教育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随着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拓展及今后的就业留学都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兴趣不浓厚,对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缺乏明确目标,学习上非常被动,学习习惯差,有的甚至自卑感较强,不敢开口,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小难度。

二、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是由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著名教育家华生、斯金纳等。其主要贡献是对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相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对学习的规律、动机、实质进行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及学说。如斯金纳曾提出“操作性条件作为一科学系统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对促进世界传统教学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发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该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一套完形说,与当时的联结说形成对立。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有著名学者贾德、布鲁纳、奥苏泊尔等。该学派建立了“完形———理解、领悟、认知———发现科学学习说”理论,肯定了认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现代认知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相对立,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及马斯洛。此学习理论基于自然人性论,主张人格或人的自我实现,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熏陶及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曾说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学习模式为自发学习,马斯洛在《心理学的依据和人的价值》中指出,个人人格的有效形成往往来源于自我压力。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

(一)运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效果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刺激———反应为原理的机械性语言操练,即为学习者提供语料输入,然后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料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无论是强调语言机械训练,认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的听说法,还是把外语学习归结为刺激———反应过程,强调图像和录音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达到语言习得目的的视听法,都频繁用到听、说这两种输入和输出的技能。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说等手段积极刺激学生,引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且用情景法和交际法强化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自己英语运用的能力。

(二)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重新建构自己新的认知体系。而人们进行阅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理解;二是借助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的再加工达到深层次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各国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知识,拓宽视野,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学生词汇量不够的短板。另外,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以便最大限度使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影响教学效果。

(三)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过学生这个内因起作用。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兴趣及由此所产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尽量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学习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环境,敢于表达自己,勇于改错,主动表现自己,最终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意志、刻苦性、信心、心态等内容。诚然,英语学习好坏与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于英语的成功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不怕困苦;培养学生集体的观念,互助合作;培养师生和谐的关系,教学相长。只有多管其下,英语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一些著名理论干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与学习者需求相关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自我实现,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进程并不均匀,起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量先大后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此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巩固和复习当天的知识,对于需要大量记忆的英语学科来说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期望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激励,以此提升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可以大力鼓励学生,给予正面表扬,多注重进步的方面,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良性发展。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必将促进跨语言跨文化的人际交流,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积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英语教学理论,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从中受益。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 篇四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其教育的社会性最终将实现对人的社会化转变。因此,从当前高校宏观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来看,无论是在心理学教学评估还是应对社会性教育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梳理心理学发展规律,如将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向由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实现“中国梦”教育复兴目标。简言之,以构建高校教育心理学为契机,积极拓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并从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强化教育心理学的构建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性;教育心理学;构建标准;中国梦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担负社会职能过程中,将越来越倾向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以“科教兴国”为战略主体的高等教育,无论在管理体制的深化上还是解决当前教育社会性问题中,都需要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评估机制中来推进教育秩序的稳步发展。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构建自我人格、增强受教育者社会意识上,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引导功能将成为解决受教育者心理问题的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实践中,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向,从高等教育社会性基础上来探讨未来发展路径,通过深入探析宏观心理学、微观心理学的时代精神和特点,从而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提供积极的改革环境。

一、宏观心理学向微观趋向的转变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在宏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发展需求,将趋向受教育者自身人格特征及素质的养成。也就是说,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宏观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将更多地围绕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构成要素研究上,促进教育心理学的细化发展,以微观层面来探索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从而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中心。我们从微观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对于高校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变化,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过构建受教育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影响受教育者心理变化的构成因素分析中,提升受教育者心理学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将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同步,从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代性转变创造条件。同时,借助于教育心理学微观层面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路径。人作为社会关系发展的总和,在心理学研究中是核心。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要围绕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发展,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上来着力发现和总结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特征的社会规律,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受教育者的性格养成进行全面指导和判定,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意识、性格和态度。可见,在深化教育心理学微观分析中,高校教育心理学能够从微观层面来获取大学生的性格、人格、能力、意识等形成性因素,进而改善对受教育者心理问题的宏观引导。

二、教师评价标准向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转变

心理学教育评估标准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价方式来看,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仍占主导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社会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在进行心理学评价实践中,将逐渐实现由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新的评价机制建设。心理学自我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减少教师评价的“片面性”,从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上来改善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因此,构建学生自我评估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注重评价监督机制的构建,特别是对于自我评价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二是发挥自我评价中的参评、互评方式,并促使参评、互评成为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客观全面评价自我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评估体系建设上要以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为重点,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社会性发展上要增强对大学生自我个体心理的研究。以“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来推进教育心理学评价主体的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心理学评估过程及评估方法要进行科学选择,特别是在反映广大学生内心意识状态,以及衡量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上,要能够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从政策引导上来推进教育心理学的评估。如在评估对象的选择上,要坚持高校大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从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反思中发挥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能够从评价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评价过程中,要从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价实践入手,创新评价方法,转变教育心理学评价理念,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创新评价中为广大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社会性视角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构建

1、注重生活与知识的融合

从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领域研究来看,教育心理学知识主要是涵盖学科的各相关理论,而教育心理学理论是构成学科知识的主体,也是推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对于大学生的性格、人格构成以及知识、情感、能力、价值观的养成,都需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传递中来实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里,教育心理学要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展开,迫切需要从理论知识的检验渗透到社会实践中,获得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思想意识等形态内容,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正确认知。也就是说,用社会性视角来审视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思想中,实现对大学生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融合,并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知中正面启发学生的心理机制,以满足大学生知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

2、注重教育心理学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滞后性”,特别是对于当前高等教育社会性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所表现出的社会性,迫切需要从教育模式的转变中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转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可,而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反而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利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教育方式的改善,这样必然需要从创新教育模式中来重新设定发展方向。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教育,将社会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不断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发展形式,并从社会实践中启发自身心理发展。因此,结合高等教育社会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心理学要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从制约当前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中,提升教育心理学的“时代同步性”,并从创新教育模式实践中围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智力发展状况,来渗透教育实践和心理检验方法,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价值的发挥。

3、注重教学评价中的自由教育风格导向

从时代发展下来探讨高等院校的教育风格,高校社会性发展将贴近社会作为新时期教育风格的主体,特别是自由教育风格,广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自由教育风格中,自身心理发展发生变化,教育心理学应该能够从心理变化中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受教育者自主评价为基础的自由教育风格,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到自评、他评、互评中去,以突出“人本理念”为导向,从建构高校教育心理学自由风格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践表明,在教育心理学评价实施中,对于受教育者自我评价的开展,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更能够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意识、自我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断改善。

4、注重教育心理学的“前瞻性”研究

当前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开展的实践,从微观层面来探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从受教育者的自我心理构成要素上,发挥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心理刺激关系,从而提升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水平。围绕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探索教育心理学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以及对教育心理学教学结构的优化上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时代性特征,坚持人本理念,积极发挥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作用,从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需求上满足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广泛性”,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前瞻性”。

四、以社会性为发展契机来实现高等教育“中国梦”目标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然需要从教学结构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教学结构的优化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多维渗透中来实现。同时,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际,在课程构建及知识整合上结合大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从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意识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为此,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与时代教育的统一中,要从教育体系的创新性上来强化时代特色,围绕“中国梦”发展目标,从构建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格局上,增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适应性”。如在教育心理学学科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大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意识形态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能够从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目标上,构建多层次的学科发展体系,以满足构建“中国梦”所提出的新要求,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另外,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从内因、外因作用中来探究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尤其是营造有利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环境,促进广大学生思想、意识、性格的健全和发展,并能够从各类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中,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构建完整人格中的积极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__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2]叶浩生,杨文登。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2,(6):103-111.

[3]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35.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 篇五

《巧用教育心理学,优化英语教与学》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在初中英语学习中。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位中学英语教师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从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出发,然后对症下药,利用心理学理论来解决问题,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学;英语教学;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01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新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相关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学习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低,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难于应付挫折等,并且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者伤人的现象。所以,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下面,笔者就从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与做法。

一、目前学生在英语学习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由于学生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以及对语言的情感意识、兴趣、感悟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存在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有了差异。尤其到七年级后期,会产生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得好的学生,越学越轻松,一路领先;学得差的同学则越学越差,基本听不懂、不会说,更别说读、写了。这种现象,不但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学习的信心,这些英语学习困难生,往往由于英语成绩差,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学习英语的效果。

英语学习困难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1. 焦虑心理:有的学生因英语越来越差,思想包袱沉重,顾虑重重,惶恐不安而产生焦虑,上课时提心吊胆,怕被教师提问,思想难以集中。有的学生则一到考试就紧张,甚至伴随失眠、忧郁症状;考试时心神不定、茫然出神,甚至不停地出汗,不经严密思考就匆匆作答,整个考试过程一直处于紧张失控状态,不少学生陷入焦虑与学习不好的恶性循环之中。

2. 自卑心理:学生一旦英语学得很差,就会觉得英语深不可测,似乎听、说、读、写对他们来说像是天方夜潭,有的学生由于一次次英语考试失败,又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感到没有希望学好英语,丧失信心,看到英语书就头疼,认为自己太笨了,别人比自己聪明,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对教师的提问感到害怕,怕同学嘲笑,回家,怕家长责骂;在思想上悲观、失望、无所适从,其结果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导致无端地怀疑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信心严重不足,总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

3. 学好学环无所谓心理:有的英语“学困生”一旦落后太多、考试成绩太差,教师和同学会或多或少地冷眼相对,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体会不到“温暖”的“学困生”就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而破罐子破摔:上课不听讲、呼呼大睡或大声喧哗、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甚至还会顶撞教师等等。有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教师、家长的责备,在学习上表现为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这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意志薄弱,对学习丧失兴趣,自暴自弃,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混日子。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如下教育措施来解决英语学习困难生的心理问题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自卑焦虑心理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安全感

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怕受教师责骂、批评。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消除他们的胆怯、焦虑心理。我们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课堂内外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例如,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笔者不是见错就纠,更不是急躁的责备,而是微笑着鼓励、耐心地指导。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胆怯,不拘束,敢于犯错,才会主动学习。所以,笔者从不会罚学生抄写N遍,或者不背书不交作业就留校,笔者会以宽容为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但绝不是一味的迁就。积极鼓励学生,表扬他们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让他们感到能在学英语上有所作为。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们教师只要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宽容,那我们就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就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学生则能安心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

(2)关爱学困生,给学生更多选择,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平时在教学中,要对学困生有所偏心,多给予关爱。上课时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不仅避免他们走神分心,而且可以让他们表现自我,树立信心;课下多辅导,加强他们记忆力的培养,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布置作业时,可以选择较容易的题目让他们做,使他们不致畏难而退;设计测验和考试题目时,可以分两套试题,一套题难度较大,一套题难度较小,让学困生做难度较小,使他们也能得高分,从而重拾信心,赶上班级队伍。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爱学生,同时也要从生活、情感上关爱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爱的存在。从而唤醒他们学习的兴趣。

(3)加强家校交流,让关爱无死角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面对学困生的压力,我们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协同家长给学生创造相对宽松的校内外环境,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的心理,走进他们的内心,减轻他们的自卑和压力,让学生能够从容地学习、乐于学习。

2. 发挥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动机是驱动英语学习的动力。英语学习是一份十分艰苦的过程,保持正确与持久的动力是学好英语的前提。重视内部动机,也就是要重视学生本身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而不是被动学习。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动机,学习就成了人的精神需要,学习行为成了自觉、自愿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效果定能显著提高。

(1)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与否并无绝对标准,好的考试成绩、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圆满地完成了练习等等,这些点滴微小的成绩均可视为成功。这种成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第二次成功,多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如每天记多少单词,或阅读几篇短文,或完成一篇完形填空等等。教师在这样做时,一定不能忘记提醒学生把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如果达不到目标的话,会挫伤学生的信心,使其丧失学习兴趣。当学生确立了合适的目标,并取得成功后,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完成同层次作业的基础上,尝试高一层的作业,这便是挑战性任务。如:学会一个单词,就让学生用这个单词造句;当学生学会一个话题时,就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写一篇作文。因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智商不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听力能力不同,如果以统一的目标来要求他们,他们的主体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因此必须还要从每个学生的需要出发,制定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个体的能量达到最高水平的发挥。

(2)激发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每个学生其实都有一种上进的欲望,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受到教师的表扬,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所以,几乎在每一次批改作业时,笔者都会记录学生各个方面的优点,然后在课堂上表扬。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笔者的表扬,从而强化自己的良好表现,因为学生能够从教师有意无意的表情、态度、语气中感受到亲切、温暖与良好的期待。由此在学生身上就出现了一种效应:教师愈赏识学生,学生愈信赖教师,亲近教师,就愈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取得教师意想不到的进步。

(3)充分利用真实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和潜在智能,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如笔者在教学“shopping”时,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不同的物品,同时引导学生设计货币,把教室布置成商店。在组织教学时,多采用对话、角色扮演、模仿录音中的读音等形式。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巧用教育心理学,从“心”开始,用“心”来教,才会培养出具有良好健康心理素质的好学生,才能使学生爱上英语,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中心学校 315100)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 篇六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在通过对社会、学校、家庭进行走访调研,并对不同程度厌学的学生采取问答测验、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后,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绝大多数是源于非智力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常见的不良方法如下:

1、顺其发展的思想严重

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完成了任务,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很少及时过问,孩子做得好与坏不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肯定,指出努力的方向。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上进性,如上课自由散漫、自主性、积极性较差、不爱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产生厌学的心里。

2、期望过高的现象严重

部分家长自己没有文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要求无限度地升高,不讲究方法,手段粗暴,这样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厌学。如新圩镇沙路小学的姚俊秀同学,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一至三年级时都是班上学习委员,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活泼,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骄傲。但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过于完美,父母要求女儿每门课的成绩必须在90分以上,由于试题的难易程度所致,有时考试成绩虽然在班级名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对她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各种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姚俊秀同学的心理压力很大。从四年级开始,她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严重的身心疲劳,厌烦学习,造成逃学。

3、教育方法不和谐的现象较为普遍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本来就很难达到统一,尤其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农村家庭中的父母大部分外出打工,一年四季在外,偶尔回家对孩子特别疼爱,甚至溺爱,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其次,农村三世同堂的家庭较多,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总觉得有避难所。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欠妥

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多年,但由于农村教师严重缺乏,造成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目多、教学任务非常重、压力特大、教学评价还片面的以分数为主,这些导致教师无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急功近利,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疲劳轰炸,评价方式单一,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正如新圩镇沙路小学五年级的宁旭同学说得好: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孩子,但是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这样笨吗?从那以后,我再不想上数学课了??老师一句不恰当的评语,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一生中留下

创伤,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为了逃避数学课,造成厌学、逃学。

三、学生的学习障碍

1、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但大多数学生缺乏老师的及时指导,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欠缺,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其产生厌学心理。

2、注意力缺乏和多动现象严重

原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欠妥,原因之二实施新课程以来,提倡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课堂活了。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应用、驾驭课堂、调控课堂能力还很欠缺,导致学生更有可乘之机。

3、学生惰性现象严重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急剧减少,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很少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长期以来学生养成懒惰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学习任务稍微重的情况下就对学习厌倦。

四、校园生活单调

1、过分的强调安全,取消一些体育活动。

由于经费的制约,农村小学本来体育器材就少的可怜,学生的课间几乎没有活动,再加上这几年学校过分的抓安全,为了安全将学校仅有的体育器材收放起来,如高低杠、山羊、木马、铁环等。取消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爬山活动,春秋游活动,野炊活动,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等。

2、图书的借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的各种检查一波接一波,学校为了迎接检查,宁可把贴着整齐划一标签的图书放的陈旧,也不借给学生阅读,学生除了仅有的课本以外,几乎无别的书可阅读。

3、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跟不上。

五、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中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常常见到的活动多为喝酒、打麻将、聊天、游戏、网上聊天、玩台球。很少见到具有文化气息的活动。

改变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教育对策: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培养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兴趣,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和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教育的急和惩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勤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学习效率不高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一、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隋光远的研究表明,向学生讲明积极的、正确的特点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阐明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勤奋学习,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并组织学生就此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将学习成败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判断。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除努力外,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也不同程度地对学业产生影响。与此同时,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结构特征、成就动机水平不同、以前在学业上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风格。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既要使学生意识到影响学习的多个因素,又要考虑到他们的不同学习的风格, 使学生在努力学习时与现实相联系,针对自己个别差异进行学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只能持续7—8分钟。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应用不断变换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真诚及时的评价,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可以充分利用班队会、主题会、兴趣活动等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教育。给厌学学生更多的关爱,充分挖掘厌学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其一步一步努力向好的方面发展。要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就如同找到点石成金的手指。

科学奠基人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强调了“自我效能”的高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认为那些自我效能低的人,在选择和完成任务时经常流露出“我不能”的信念,把成功看作是外部不稳定因素所致,而把失败归结于自己能力差,从而使个体对自己失去信心。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克服学生厌学情绪。为此应注意一方面,使每个学生有多次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使其增强学习自信心。另外,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易程度,过易或过难的教材和考题不利于学生恰当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3、教师应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对学业成败常常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如教师、家长和伙伴等,而其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成败的影响最大。因此,要使学生对其学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教师要有民主型作风。教师的作风可划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类。不同的教师作风导致不同的教学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成败。只有教师具有民主作风,才有利于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学习。其二,教师要寄予学生适当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模式。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 学生成就不高,会产生压力和过度焦虑,对能力不高的学生,教师期望低,并伴有同情和额外帮助,这些学生有自卑感,甚至产生习惯性无助感。因此,教师对不同学生寄予适当的期望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4、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达成共识,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并承认孩子在智力、能力上有差异,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要固定的学习时间。购买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有时家长应带头学习,为孩子做学习的表率,并与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合理安排业余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分担其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努力创造公平、和谐的家庭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不要对孩子施加题海战术和培养所谓的特长,使孩子精力充沛健康成长。

5、要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定期召开家长会,谈心会,教师与家长要勤联系,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及时沟通,发现了解步进与不足,采取家长配合教育,步调一致选择适合的方法教育。同时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检查,还学校一个清静的学习环境。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体育、文艺、游艺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还可以自制体育活动器材,比如胡拉圈、毽子、乒乓球台,跳绳等,经常开展集体活动,比如,跳校园集体舞,编演课本剧等有趣的活动。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

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6 7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