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精选4篇

发布时间:

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一

【摘要】进行探究性学习,关键在教师转换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学习任务情境和探究方法手段设计的帮助者、探究材料的提供者和探究过程的参与者;关键在教师要转变观念、如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走向开放与发展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积极培养学生个性的过程。若能处理好这些问题,会使高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事半功倍。

【关键词】高中思想品德探究性学习问题关注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强势地位,这是探究性学习开展和实施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为标志,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尽快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平等的参与者。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应参与其中,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给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从中掌握翔实的资料,了解他们的探究过程及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在思想品德学科探究性学习中,各个探究专题的内容、角度、方法、目标和涉及的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甚至是跨学科的。无疑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观念,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掌握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领域,教学的空间与内容、学习方法与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思维方式与师生关系都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出狭隘的课堂,融入开放的、自然的、社会的大课堂,以开放、宽容、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提倡师生之间的辩论,共同探讨正确的答案,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耗费时间和精力、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往往不能使之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这就使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处于主要地位。即使有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法,但也不能持久。因此,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不能追求形式。不论是具体的一节探究课,还是培养学生的长期探究意识,都要保证足够的探究时间,不以“少数学生完成了”代替“大多数学生也完成了”,不以“少数学生适应了”代替“大多数学生适应了”。

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理解,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很少考虑学习的内涵、实质、应用条件等,将课堂教学中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数量,表面上气氛活跃,实则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在思想品德课探究性教学中,如何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植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无限空间,关系到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是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就是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学习、积极、探索。 探究性学习方式不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全盘否定,某些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感知和理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探究性学习,几乎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整堂课都是讨论,很少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其实,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正如所有的课都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样,我们要避免“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因“课”制宜,取长补短,互相渗透。

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匆忙上阵。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设置的探究问题,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但在设置时既要考虑探究的对象,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探究问题不宜太大,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切忌忽视对象、选题过大。探究的问题一旦确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于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心中有数、有话可讲。教师也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与新观点,预设解答的各种可能、方法,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把握探究的动态与进程,适时给学生的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或者偏离主题。同时,探究过程要有可视性,探究方法要有可操作性。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教师要做小结,切忌没有点评草草收场。

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整方案、不断完善假设的过程。历经的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探究的难度也不同。探究有难有易,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恰当的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缺乏必要的筹划调控技能,课堂的节奏、密度与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探究氛围就浓而不闷,学习气氛就活而不乱。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探究日记,及时记载探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有效反思探究成败,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也为日后的深层次探究提供经验。

为了建立探究性学习的长效机制,教师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的理解、关心与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总之,探究性学习能否在高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顺利展开,能否为新课改注入一股新鲜活水,能否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点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实践,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让所有学生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二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一种教学策略,其最基础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它和认知教育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要想把小学教育实行好,情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情感因素积极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情感交流,让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教师再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此把学生内在的原动力激发出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另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二、情感教育打造快乐学习思想品德

小学生的思想活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作为教师,作为校领导,要传输给小学生一种正能量,要以一个积极饱满,阳光开朗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坏的情绪可以感染人,好的情绪更是可以带动人,要把情感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学生感觉到快乐,学生快乐了,自然对学习好思想品德就更愿意。而且这种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说全是在课堂上进行,日常生活与人相处,课堂下师生交流,课间同学交谈,这期间都是会反应出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教师要从多方面的去指导学生,让学生寓乐于学。

三、寄情于理,循循诱导

第一,小学生毕竟年龄小,阅历少,对事情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知,有时候难免会受到外界错误的影响,所以说让小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和看法,这显然不合适,对小学生来说也极为不公平,他们还不懂。小学生就如同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什么,他就是什么,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明事理,辨是非,把大道理讲通后可以给他们讲故事,或者是看一些激励人心的榜样的事例,让他们从小就接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为以后做个高尚的人打下基础。第二,情感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看法。任何教育都不要脱离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情感教育应尊重学生的看法,不应只是单纯的把思想品德大面上的知识教授出来,关键还是应该看看学生是否理解了,明白了,否则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就失去了其意义。另外,在学生对所遇问题产生质疑时候,不要打断或者压制学生,应当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要勇敢提问的精神,这也是正确的思想品德所倡导的,然后,要耐心与学生分析其理论的正确与否,并找出原因,从而让学生获得认可的同时切实提高其思想品德的水平。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体验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质

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让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一。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讲抽象理论的时候也会听不懂,如果换成是通过事例讲解就会好很多,小学生对故事性讲课的方式还是易于接受的,因为这样的方式符合他们的个性,能带入个人情感的渲染,会让学生跟着思路走。同时,加上现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生动的动画,动人的音频,都会让学生很容易就进入所创设的情景里,也利于学生情感的交流,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会理解的更深刻。

五、利用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小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除了自理能力差外,还缺乏集体荣誉感,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对学生以后上中学或是大学,再或者参加工作都不利。因而,用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让学生懂得为对方考虑,为集体考虑,不再只是自私的为自己,对他们的成长也很有好处。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属于集体的人,而并非单独的个体,而且当前社会也比较重视团队的力量,个人力量取得成功的几率变得很小,团队作战才是主流思想。等为集体作出贡献时候,会有那种归属感,被认可感,受到同学和教师的赞美,那是小学生所看重的,也利于他们完善自己是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三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趋于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的提升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开展是进行其它课堂教学的关键,其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更好的适应社会。但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阻碍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开展。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生活化教学理念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制定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更好的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开展。

一、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具体的生活问题出发,以便学生更好的对思想品德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程的真谛。初中学生对各类事物都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此年龄段的学生,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给予他们正确、积极的引导,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思想品德的兴趣,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最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够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一部分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无法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而且与生活实际缺乏必要的联系,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2、知识讲解过多,缺乏生活化例子的引用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好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但是我国大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只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而完全忽视了生活实例的引用,并要求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而且还会产生厌倦心理。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四

课改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如果说课改前十年给普通一线教师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激情的话,那十年之后的课程改革已经重归原有的平静。课程改革的理念似乎不那么热烈了,而实际的教学则呈现出新旧交加的两种情形,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已经成为现在课堂的一种常见状态,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好的情形,同样也想借课程改革十年的背景,再谈谈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学习方式选择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学习成为一种被提倡的学习方式而大受改革者的青睐;但笔者以为看待这一问题需要谨慎,自主学习就一定是好的吗?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而言,笔者以为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其自身承担着落实国家课程意志的任务。而思想品德的教学则更是承担着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如果任由学生自主,则其结果一定是不理想的。因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辨别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自主学习所得出的结果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之间必然会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弥补工作肯定需要教师来完成,教师必须指明学生在某一节课必须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在指定了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经由自主的途径去获得一些认识,但这个过程又一定不能少了教师的指导。这就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真正含义所在。

二、课堂活动与否应当取决于学生的学

课程改革另一个鲜明的标签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于是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坦率地说,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言,课堂活动是必须的,也是能够显示学生学习的本来面目的。但后来人们逐步发现,有些活动似乎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活动与否其实并不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这就使得课堂活动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笔者看来,课堂活动与否,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学,即学生的学是否需要活动的形式。

如在一次“意志的特征”的教学观摩中,笔者注意到上课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活动:让学生用肘关节夹住自己的笔去写名字,然后写更多的字……上课老师很有魄力,留了近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这个活动,而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听课教师自然明白教师的意图,而在课后评课中这一环节引发了听课教师热烈的讨论。有的教师认为,在宝贵的45分钟里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活动没有必要,太过浪费;也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笔者对这两个观点表示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一个活动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活动的设计也不在于新课程改革是不是强调活动,笔者以为关键应当看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本节课“意志的特征”而言,需要学生能够体验到意志发挥作用的情境,这就需要一个特殊的,能够让学生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而教师设计的活动恰恰是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通过近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意志能够发挥的作用,通过后来介绍他人的事例更加让学生意识到意志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这样的认识正是来源于学生活动,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因而是有价值的。

三、讲授还是探究应当来源于学生的学

讲授与探究是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言的,显然,讲授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而探究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需要讲的课,这是传统认识,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发现如果能够让学生去探究,则生成的认识更加深刻,更能影响学生的实际行为。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到底是应当讲授还是应当探究呢?笔者觉得关键还在于对学生的学的判断。

以“拥护党的领导”(苏教版九年级第八课)教学为例,学生对本课的主题显然是不陌生的,因为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而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学的难点也在这里,由于之前的教育都是“接受”性质的,学生对为什么必须拥护党的领导的认识其实还有可能是不深刻的,再加上现代多元社会的各种思潮,初中学生对一些认识的模糊也促使本课的教学不能再采用讲授的方式,笔者的观点是应当采用探究的方式。

而探究教学的进行就意味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让学生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史,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去发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中国的发展取得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成绩等。

综上所述,虽然课程改革迈入第二个十年,但教师的反思却应当永不停止。特别是对于思想品德的教学而言,只有反思不停止,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16 77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