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研究与实践通用5篇

发布时间: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研究与实践 篇一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对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现状的阐述,对现代化教学理论的基础进行了论述,并且结合我国当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践情况以发展进程中的要求系统的分析了如何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给不同的对象进行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

1、信息化教学环境

所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支出,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现代性的相互交流的环境。这个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是指教学的实际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生老师与教学资源以及应用系统三者之间开展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的气氛,信息化教学环境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交互的方式与交互方式所造成的交互结果。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是“多媒体网络”开放型的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教学环境。存在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和竞争通过网络媒介来实现远程的交流沟通,在学生和丰富的教学材料资源之间的建构出了一个具有内涵丰富的的教学环境。不仅是在教育环境中,还在家庭,公司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社会组织进展成为的学习性的组织。国家为全社会提供了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条件与环境。例如,大众传播媒体系统和建立于公共环境中的信息查询的地点,为全社会的公众提供查询与检索的服务,以及权威部门公布发表一些公共信息等等。伴随着我国新兴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进一步融合,我国的教学环境会表现出日益忽略教学环境的物质特征,而逐渐偏向于老师与学生二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信息资源之间,以及学生与信息运行系统之间做到了更加高效有意义的交流与沟通这样一种发展趋势。教学环境信息化有步骤的向家庭信息化与个人信息化的防线过渡,信息化环境为全社会公众提供综合性全面性的信息资源服务。

2、构建多媒体网络开放型教学环境

在多媒体网络这种开放型教学环境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指导思想就是老师作为主导因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构建学习自己拥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前提是需要建立大量的相应的实物投影,数字演播功能,支持网络功能,电子白板以及远程实时网络交流的虚拟实验环境与多媒体教学环境。

目前,在我国的教学环境改革是以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背景技术支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为了能够尽量适应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是以教育最优化作为理论基础,从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以及教学与学习信息资源的最佳的设计、开发、使用,建立一个便捷于老师教学备课与老师授课的平台角度而言,综合利用了新兴的的互联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等,成功的开发出适合在多媒体教室中运用的网络集成教学仪闭。网络集成教学仪的出现给现代课堂教学方式提供了全新的变革与改善。网络集成教学仪能够用有效的让老师对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学与学习信息资源快速便捷的展开最佳的设计。老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以及教学之前的准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充分有效的使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里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老师能够在信息资源库里进行开发,检索,整合,收集以及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优化设计。

3、建设具有特色的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教学信息资源库和教学信息资源库软件共同构成了整个教学信息资源系统。教学信息 资源库能够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是远程教学中提供大量可以自由使用教学知识点,信息材料的综合,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源系统的最基本构成元素就是信息资源库的素材。教学信息资源库软件应用平台是能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所使用的教学信息源库中的信息,并且在最终目的上构建出能够配合老师教学的平台环境。

在一个资源中心服务器基础,信息资源库软件应用平台构建出不同的分布方式具有特定 功能的服务器,建立分布形式的教学信息资源系统。教学信息资源库能够分成不同类别的专业知识库,数据库,视频库,音频库,课件库,专业材料库,测试题目库,习题库,模拟专业考试库,论文库,教师素材库,学生素材库以及案例分析库等等。这些丰富多样化的资源库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互相补充,不同的教学信息库以同的学习要求作为目标,并且在正式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随着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建立了终身教育系统,就这说明在人们的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信息资源系统,不仅要顾及到学校教学实际的使用情况,更加需要关注的怎么才能以更高的质量去服务在传统教育教学领域和非正式教育教学时间以外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信息资源系统,建立教学信息资源系统建设要切实的针对在校学习的学生以及其他的学习者。学生是教学信息资源库平 台应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在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切实结合考虑到使用主体学生所具有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动机等诸多因素,设计出多样化的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平台。

结语: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环境具有时空开放性,主体个性化,技术人性化等等独特的特征,尤其是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创新性,可以这么说,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以及信息资源整合与选择的能力,这是教育最理想化的教学与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因此,建立出一个丰富的,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国家,社会培养 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柳根,张慧芳。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情境教学设计[J]。湘潮(下半月)。2013(12)

[2] 张庆秀,韩清献,路红兵。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06)

[3] 阮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8)

[4] 苏福根,覃家君,陈高润,常文敦,刘林克。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5] 黄晓蕖,许晓安。信息化教学环境分类[J]。中小学电教。2002(08)

作者简介:于梦琦(1982~),女,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测控与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PLC应用技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篇二

一、网络经济呼唤建立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得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应用平台、开发技术、功能体系在不断的更新,会计电算化走向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迫切要求会计实验教学与之适应,以满足网络经济环境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许多财经类高校虽然大多重视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但是,很少建立信息化会计的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和环境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单

一、陈旧,层次低下

目前大多数院校所进行的会计实验教学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单一的子系统模式”的会计核算子系统,基本上只进行总帐系统的实验,要求和层次只停留于采用某个会计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建账、制单、审核、记账和编表的基本训练上,实验内容往往选择工业企业中某一时期的几十笔经济业务,仅仅在财务处理、报表系统上进行模拟实验,其他的相关学科以及如何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使用很少涉及。

(二)缺乏系统的高质量实验教学教程

实验教学采用的会计软件大多是单用户版,这就决定学生只能进行单机应用模拟试验而不能进行网络应用模拟试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会计电算化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与之相适应而用于实验教学的会计软件已经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软件的发展。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在单用户模式下简单使用会计软件的账务、报表处理等功能而不会使用网络财务软件进行其他的业务处理。

要使会计实验教学获得满意的效果,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就目前的情况看,实验教材尽管琳琅满目,但内容单一,大多是用友、金碟等会计软件操作手册的翻版,所给资料的业务只是帐务,诸如固定资产、材料等最基本的模拟数据都很少涉及,功能如此单一,如何能进行预测、管理、分析和决策等控制职能方面的教学?教材内容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开发技术、工具或平台落后。由于会计软件规模相对要小些,加上早期的开发者大多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所以一般都选择大众化的开发工具。目前尽管部分会计软件已从DOS转到了WINDOWS平台,但大多数软件的开发工具仍然摆脱不了DBF的文件体系,缺乏ORACLE之类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四)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表现在仅限于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学生没有深入实际工作中,不便于增强学生对财会部门内部信息及与其它部门业务信息联系的直观感受和消除模拟实验可能存在的不确信感。

因而,传统的电算化会计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会计理念,对电算化会计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发展信息化会计。因此,财会教学的一个首要方面就是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性教学研究。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empirenews.page--]

(一)支撑平台

校园网建设为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和网上模拟实验提供了支撑平台和应用要求。首先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这为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方便的物质基础。学校的校园网将校园网络中心和各院、系实验室综合考虑进去,将光纤布到院、系实验室,形成校园网中心与院、系实验室正常的节点关系,提供模拟实验室到网管中心的宽带传输通道,这样,不需要投入就具有了基本的硬件基础设施;其次结合校园网建设,对现有的机房进行扩容和改造,对现有的计算机进行升级和更换,使其符合网上实验教学的需求。同时,将校园网布线到教师家庭、学生宿舍和上课的教室,扩大实验教学的覆盖范围。

(二)教学基础软件

多媒体与数据库技术日益成熟,奠定了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及一些基于WEB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已经成熟,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既简洁又方便的开发财务教学软件。这样就可以实现在网络财务环境下,抛弃传统财务系统所采用的小型数据库,而使用网络财务所采用的MYSOL、ORACLE、SQL Server等,为运用用友V8.X和金蝶等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提供数据库环境。

(三)网络版会计软件

网络版会计软件可选空间广阔。利用网络版会计软件进行实验教学,要特别重视教学软件的选择,选择那些功能强、安全性好、可靠性高、有代表性的网络版的会计软件。比如,用友V8.X FOR SQL SERVERE或金蝶等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作为教学实验软件,并且力争做到功能全。

(四)实验的组织

实验的组织要考虑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知识点全面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以特定的角色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具体做法:将用友V8.X FOR SQL SERVERE或金蝶等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模拟企业的会计资料文件安装在服务器上,将诸如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应付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实验教师按照会计实务和实验教学的要求,设计多个实验角色,比如,系统管理员、财务主管、出纳、审核等,采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每组模拟各自企业建立各自的账套,通过上网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诸如工资、存货、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核算,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再由使用总账的同学完成审核和记账。期末处理时,可由总账系统完成结账,报表系统完成报表的编制。在每次模拟实验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进行角色互换,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财务软件的所有的操作,从而,掌握此软件的所有功能。利用网络财务软件进行模拟集团公司跨地区、跨公司的管理,学生通过模拟使用合并报表系统可通过网络直接调用若干个自己建立的企业账套数据,再进行汇总计算,完成汇总报表的编制,进行财务分析。

三、实践教学基本框架:两个模拟实习体系,三种社会实践

对学生会计信息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一是校内模拟,二是社会实践。[!--empirenews.page--]

(一)两个模拟实习体系-课程模拟体系、岗位模拟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当前的课程为对象,按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单元模拟、阶段模拟、综合模拟。岗位模拟体系是按网络化会计的岗位进行模块划分,分组进行实习。课程模拟体系与岗位模拟体系不是独立的两个过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

1、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 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是在课程中进行的,属于课程模拟。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的内容,主要是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设计、账务处理系统、其他业务系统、报表系统的设计框架以及实施。这是会计信息化其他有关课程模拟的基础。

2、会计信息化行业模拟 会计信息化行业模拟是实习阶段完成的,属于岗位模拟。会计信息化行业模拟是财会专业实践的重点。学生从建账套开始,完成初始化、输入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操作(完成手工和计算机两套账务处理)。此模块可划分为三个二级模块,即网络化会计岗位实验模块,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模块,行政事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模块。(1)会计信息化岗位实习模块。主要按会计信息化的岗位分别提供相关的经济业务。

(2)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可按几个主要行业分别设置模拟实习内容,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以工业企业为主,其他企业为辅。提供一个小型企业一个月的常见经济业务。

(3)行政事业会计综合模拟。可按不同单位设置模拟实习内容,如行政单位、学校等,提供不同单位一个月的常见业务,由学生完成全过程的操作,此模块可作为选修内容。

3、财务管理模拟

财务管理模拟内容可在上述会计核算基础上,补充提供相关的基础资料,由学生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分析。

(二)三种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基地实践、顶岗实习

1、社会调查

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社会调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调查内容由代课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具体选择。社会调查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www.chayi5.com]教学资源。在时间安排上,社会调查可放在节假日进行。由于目前网络版会计软件或相关软件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中使用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学生做这样的社会调查是完全可行的。

2、实习基地实践

选择会计信息化比较规范、应用比较成熟的企业,与之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分批分期到会计信息化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实施信息化会计的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针对性极强的业务技能训练与感受。

3、顶岗实习

结合毕业实习,安排一定时间的顶岗实践。将校内模拟实践课运用到岗位实践中,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已签定就业协议意向的学生可离校顶岗实习。[!--empirenews.page--]

以上仅仅对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以及实践教学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而在整个会计信息化实验 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需要解决,如师资培养问题,会计实验数据传输、接受过程的安全问题,与企业信息化的接口问题,信息化软件问题等等。

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课题论证报告 篇三

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课题论证报告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翻译过来的术语,也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简称翻转课堂或反转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信息化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升格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培养学生。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翻转教学的源头来自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伍德兰帕克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的尝试。翻转教学的起因是一些学生由于参加活动耽误了上课,教师使用PPT 的抓屏功能录制课程然后公布到网上供学生学习。1(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赵兴龙)。“翻转课堂”之所以获得成功,得益于他们一直采用探究性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撼动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根基,极有可能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终结者,创意这项教学改革的教师也将成为旧的教学方式的掘墓人。尤其是在关注教育公平、公益的时代,“翻转课堂”为方兴未艾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2(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金陵)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尤其是在关注教育公平、公益的时代,“翻转课堂”为方兴未艾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在“翻转课堂”实践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其“云服务”功能,支持自主学习、教育均衡和个性化发展,让传统的电教手段在“云服务”时代焕发新的活力。(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金陵)

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第一,《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第三十二条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第二,《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中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第三,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基点。现代社会要求年强一代应具有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得稳定与不稳定、静止与变化的各种知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和能动的改造过程,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一是要探索翻转课堂的教育理论基础。

二是探究基于翻转课堂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途径和方法。研究设计“学习任务单”是翻转课堂课外学习的关键。

三是研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精品课例。通过教学实践设计打造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及教学设计是研究的重点和核心。

四是探索与翻转课堂相适应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寻求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成长的方法和途径。

2、研究内容:(1)“翻转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及策略。翻转课堂中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资源(微课程、可汗微课),需要教师在实践设计制作完成,通过微课程教师监督检查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方法,精心求精,探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实践。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学生在课外基于互联网和学习习近平台利用学习终端开展课外自主学习的模式,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3)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课例。学生在课外或家里按照自己的学习步骤(进度)自主学习,课内教师需要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设计的对话和讨论。对学习有困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互动式指导,减少困惑,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适时介入,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学设计和精品课例总结适应翻转课堂

(4)信息化环境下支持“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建成支撑“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的网络资源库。

(5)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课堂评价。

3、研究假设 无论是美国“翻转课堂”所取得的经验,还是我国江苏木渎中学上世纪80年代的教改实验和山西新绛中学近年来的实验,都证明翻转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习成绩提升。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基本假设是:教师信息素养与翻转课堂效果具有显著相关;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平台建设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综合效果(学习动机、成绩、能力);学校管理模式的应当发生整体改变主要探索翻转课堂本土化后的实践的经验,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4、创新点

本课题创新点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运用技术和资源包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从而使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重点以小学高年级语、数、外三科为例,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首先,分析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以及方法,确定目标,树立现代理念和方法研究。其次,选择课题实验校。我们将选择两至三所具有研究能力的小学作为课题实验校。选拔观念新、技术强、勇于创新和探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实验,成立学校子课题小组。本课题将在小学高年级主要学科开展研究,并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并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表、家长调查问卷表,对家庭信息化环境以及学生、家长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摸底统计。

第四,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一是对老师利用信息化设备开展微课程、微课等软件进行资源的制作与开发进行技术培训。二是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就云平台管理及应用进行培训。

第五,开展实验研究,总结出翻转课堂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应用模式、云平台学习资源库的制作与开发、翻转课堂评价方式等方法和策略。

第六,将总结的经验和方法在校内以及全市进行推广,以翻转课堂实验打造高效课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有关学术期刊等对翻转课堂研究和应用的最新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现代教育理论解读该模式的理论原理及其机制。

2、行动研究法:选择部分学校,本着提高综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发挥教育技术的“制高点”作用,为提高质量而研究、在提高质量中研究,研究结果同步用于教育改革的行动之中,并接受实践检验。

3、教育实验的对比研究法:在实验学校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通过实验前和试验后的各类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

4、调查研究法: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分别对家长、教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每个群体的特点及信息素养等。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

(1)已有成果的社会评价:本课题研究组负责人张铮是汉中市电教馆馆长、汉中市“三一一人才”。她从1999年开始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先后参与了“明天女教师工程”、“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教育部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等项目的研究与实施,主持建设汉中教育资源网、汉中教育网等市级信息化平台。2008至今,主要从事中小学电子白板等新媒体应用研究与实践。设计实施了汉中本地中小学“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远程互动教学”、“远程赛教评课”等活动。曾参加教育部港澳台办研究项目《构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子课题并获省级一等奖;教研论文《搭建教育专网,促进汉中教育跨越式发展》荣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发展汉中市“校校通”工程工作思路》获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策划并主编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培训》教材,参与编写了《卫星数据接收及资源应用教程》《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的研究与实践》等教材、专著。目前正在研究课的课题还有《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的研究与实践》。

(2)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赵兴龙《中国教育学刊》

4、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金陵《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张金磊、王颖、张宝辉《远程教育杂志》

2、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1)第一,汉中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省走在前列,在全国也具有一定影响力,全市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信息化理念认识到位,高度重视。第二,汉中在的网络平台建设及应用全国领先,建有省、市、县、校互联互通的资源平台,其总的经验在2010年全省基础教育专网推进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第三,汉中的教师在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和研究上全国领先。2009年至今,在全国电子白板大赛中,汉中电教馆连续五年荣获优秀组织奖,先后有近二十名教师被选拔参加全国的现场展示。在陕西厅举办的信息化培训中,汉中电教馆每次都承担了培训任务。汉中电教馆带领老师应邀赴榆林、安康等地市做示范课培训。

2)、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在整个课题组中,教授1人(陕西理工学院),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6人,形成了以高校、电教馆、基层学校三方合作,高、中级职称为核心的高素质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从专业背景上来看,本课题主要成员都是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功底,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老师,全部参加了国家级教师技能培训和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汉中电教馆连续五年在全国电子白板大赛中荣获组织奖,其中课题组的大部分老师都荣获过一、二等奖励。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均是“陕西省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承担过十五、十一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研究,其中汉师附小连续两此获得“优秀等次”。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老中青集合的研究团队位课题顺利实施提供精力和阅历保障。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是在前期的研究中已经收集到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材料,形成了系列的研究资料储备;对“翻转课堂”在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了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担并完成本课题的良好前期准备条件。二是汉中在2009年就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资源管理平台,教师应用水平全省领先。近期全省公共服务平台也将投入使用,并实现学习空间人人通。三是所选择的课题学校具备无线互联网、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电子白板班班通等硬软件,同时教师均参加过课题研究,具备必要的信息化素质和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也有基础。四是该课题由市电教馆申报课题,便于组织协调,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协作。本课题组主要成员学历和职称比较合理,课题组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且主持参与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具有较高的科研素养。课题组主要成员身处汉中,有较充足的时间可以集中调查研究。另外,课题组有高水平的科研专家指导,课题组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并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等课题研究需要的条件,可以保证课题按时完成。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四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

赣州市兴国县东村中心小学 江平 邮编:342406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充分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

教学

整合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信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显著效果。下面以“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为例加以说明。

一、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途径、方法。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信息化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二、收获与体会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1、转变了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1、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2、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3、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训练了实践能力。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信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方法将成为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五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略阳县黑河坝小学 郭敏 唐秀梅 邮编:724306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一根粉笔走天下的传统模式也受到了先进教育手段的冲击。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走进了学校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正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信息时代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好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服务,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学习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语文

教学

多媒体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充分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是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

信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显著效果。我们研究的市电教馆《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与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近一年来,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逐步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在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浅认识。

一、教师要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主要作为工具手段存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但并不是全部,而是与其它信息技术多种媒体共同发挥作用,但灵魂仍是教学设计本身,计算机起辅助作用,以展示传统教学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教学任务。整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要求展示事物变化过程,刺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ncher)作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在特定的网络文件夹中,让学生调用,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这些材料,解决了学生在阅读与作文中的“困惑”的问题。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查看网络资料,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提高了阅读、作文水平。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浏览下载网络资料,结合自己平常对附近工厂的所闻所见,很快就写出了有理有据的作文。它既锻炼了学生的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实时交互的功能,实时干预、引导、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在阅读教学中逐段讲解,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还有些什么不理解,或没有看清楚,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单击课件的交互按钮,重新进行阅读,查看,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地思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默会知识。所谓默会知识,是相对明确知识而言,是指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份知识。根据专家的研究,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而且有着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的特征:(1)默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2)默会知识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的;(3)默会知识是不能被加以批判反思的。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共同影响、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获得个别化指导,就能较快较好地把握了课文重点,理解了难点,从而在默会知识方面得到了强化,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这可以从原来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这些学生特别喜欢网络,一进入网络环境就充满生气,遇到困难,也一点不害怕,真是“多做多得”,从而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网络把学生的见解与全班学生交流;即评即改,互相启发,激励了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践中,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五、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打造高效课堂

事实上,任何先进的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来,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解决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并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而最核心、最关键的工作是信息化如何在学科教学上发挥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

教学多媒体要通过教学才能发挥作用,而在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之前,必须经过周全的备课过程,这其实就是在进行一种最常见的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制作教学课件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因为良好的课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制作出的课件过于亮丽花哨,使用的材料也不精简,这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优秀的课件应该是画面简洁、色彩搭配合理、重点突出、内容精简的,给学生展示出的都是经过筛选,最最精华的内容。另外,课件的制作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搭配音乐和视频。而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的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把多媒体信息集成为一体,多种教学形式交替,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其质量与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关联性,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和动态画面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有效的教学功能,为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面,推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促进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的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发生巨大的变化使教师对教学设计考虑得更细致、周全,达到最大的可用值。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又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总之,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方法将成为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而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正确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现代信息环境下的新型的语文教与学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郑文富《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整合过程中教师的六个转变》,中国教育技术网,2008.2.19

3.张建伟、陈琦《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年第 3 期 4.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1999 年第 5 期

5.骆坤勇《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及思考》,中国秘书网,2006.10.12

6.禹飚《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实践和体会》,中国秘书网,2006.10.12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何克抗

2、《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郭伟

3、《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彭绍东

4、《关于新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张人杰译

5、《网络环境下自主协作教学模式研究》吴洁,盛琳阳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研究与实践》,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6 8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