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最新5篇)

发布时间: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一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且吟且诵素课生香――《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黄婷婷

评析: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王任

黄婷婷

现任教于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学校教研员,海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曾先后荣获“琼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琼海市教坛新秀”“琼海市先进教师”“海南省首届教学能手”“海南省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最喜欢的教育格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最崇拜的名师:王崧舟。

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

视频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请同学们举起右手,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写字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绝”字的绞丝旁表示与丝线有关,从刀表示人用刀断丝。(师边板书边说)

师:读过这个故事了吗?

生:读过了。

师:这是一个准和谁的故事?

生:这是一个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师:没错,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说伯牙不再弹琴,然后把琴毁掉吧!

师: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点评:解“绝”的字义,介绍背景,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

师:读得真准!“哉”和“兮”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字都是语气词,都是表达感情的。

师:表示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生读)感谢你为我们作出的示范。在“哉”和“兮”的后面一延长,这感叹的语气就出来了,同学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读得很有味道。)

师: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

师:孺子可教也!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请两名学生读全文)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课文读得更好。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无注释的三组词语与导学提示)这i组词语在课文里没有注释,如果你能把它们的意思弄懂了,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下面请同桌互相交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这一组,难度比较大。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呢。(出示)

生:前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后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雄伟得像泰山一样!”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一样!”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向你学习!其实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代文里有,在古文里也是很常见的。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出示句子)

生:“伯牙所念”的“念”是“心里所想”的意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心里所想的东西。

师;(语文教案 )你真厉害,说得非常清楚。再来看第三组。(出示句子)

生:“谓”应该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琴,终身不再弹琴了。

师:有了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出示全文)

(生齐读课文)

点评:前三个步骤的检查,落实了初读环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目标。通过讨论,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难理解的词句,为学生读好课文以及后面讲故事作了很好的铺垫。整个环节,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此为教学中“密”之妙,前者疏,后者密,疏密有致,张弛有度。

朗读背诵――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师:咱们合作读一读。(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

(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师:渎得真好啊!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能行!(学生试着背诵)

点评:书声琅琅,熟读成诵。从初读到半填空背诵,可谓水到渠成。学生读得尽兴、入味,背得轻松,全在预设之妙。素读,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古文学习的方法,“素”,却有味;“素”,却满堂生香,如茉莉,如淡菊,幽香沁脾。

理解故事――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

(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江河!”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知道。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毁了琴,再也没有弹过。

师: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向我们讲述,真好!谁再来?如果你能用“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讲故事的味道了。

(再请一生说,说得挺有故事的味道,学生鼓掌。)

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齐读,读得没有气势。)

师:那是怎样巍峨雄伟的泰山啊!同学们,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再次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老师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发出由衷的赞叹。

(出示: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 兮若 !

善哉, 兮若 !

《高山流水》音乐起,师作弹琴状。)

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日――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众笑)

师:没听懂我的琴声。我再弹,我志在徐徐清风。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众笑)

师:能听懂我琴声的人真难找啊!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我再弹。

师:我志在依依杨柳。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你听懂了!我志在皑皑白雪。

生:(很有感情的)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我志在茫茫大海。

生:善哉,茫茫兮若大海!

师:真乃知我者,子期也!

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

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

(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

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

生:心心相印。

生:心有灵犀。

师: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

(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

师配乐《琵琶语》,学生练笔。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并要注意书写的速度。)

师:谁来说?没写完的可以口述。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知我者非你钟子期莫属也!”

师:“善哉”道出了你心中的想法。

生:善哉!善哉!吾终于遇得一知音也!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若狂啊!

(生再读,读出了伯牙的欣喜若狂。全场掌声。)

师:你能用古文的形式来写,你的古文底子可真厚!佩服!

生:善哉!善哉!有幸遇子期,乃我伯牙之福也!(全场掌声)

生:善哉!善哉!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懂我琴音,唯有子期,子期乃我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是呀,他们两人就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

生:(齐)知音!

师:(板书:知音)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伯牙看到了子期的坟墓,非常难过,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知音。

师:是呀,昔日的知音只剩下了伯牙一个人在伤心地哭泣,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语调低沉。)

生: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久久地跪在子期的墓前,以泪洗面,他想:如果没有人再能懂我,要这把琴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摔坏了琴,终身不再鼓琴。

师:是啊,子期不在,留琴何用啊!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

师:是啊,破琴绝弦,那是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一起读这句话。

(全班深情朗读)

师:从你们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让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深情吟诵)

点评:喜得知音,又痛失知音。前后两句形成强烈落差。教师“遵路识斯真”,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用煽情的语言,让学生回环复沓读,沉浸于故事的“知音”文化中。后用资料拓展,伯牙绝弦谢知音的情意深深打动了学生。

传唱知音――

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渎课文。)

点评: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背诵古文,达成了本课“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曲终而意未尽?借一篇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阅读经典文化之旅,教师的“大语文”观可见一斑:

总评:

“素”在词典里的一个义项是“本色”。、黄婷婷老师这节《伯牙绝弦》是一节体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它突出了朗读教学,讲究吟咏,从头到尾,书声琅琅,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古文的意思也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其义自现”,体现了用语文的方式来教语文的特点。

一、正确理解编者意图,吃准教学重难点

黄老师的这节课目标简明,过程简约,方法简单,教学效果却很好,这篇古文课后有三道题: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三道题正是编者意图所在: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黄老师很好地理解了教材编排意图,确定了适度的教学目标,吃准了教学的重难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采用素读的方法,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自己读懂古文,感受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

二、用素读的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

古文教学要避免一种不良倾向,即为应付考试,一字一句串解意思,使古文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古文的兴趣,这节课黄老师从介绍故事背景入手,以“伯牙为什么要绝弦”这一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用素读的方法,先让全体学生读正确,通过一起找古人摇头晃脑读书的感觉为引子,采用师生、生生合作读的形式,融有效的古文朗读指导于老师的范读之中,并以积极的评价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读懂读熟,使一篇流传千古的知音文化短文成了学生的积累。

三、关注语言形式,让学生感悟知音文化

古文教学要避免的另一种不良倾向是:忽略语言的表达形式,过于挖掘人文内涵,一味拔高,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在体会知音文化内涵,感受朋友间真挚情谊的环节,黄老师用语言创设了当时“一个鼓琴,一个倾听”的情境,通过配乐,教师扮演伯牙,引导学生关注“善哉,

兮若

”的形式,体会伯牙子期间“所念”与“必得”的心灵相通,黄老师还通过写话训练,既迁移运用了这一语言表达形式,又巧妙地突破了“理解知音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可谓踏雪无痕。

读懂课文内容 篇二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三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关于《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优质 篇四

【教学实录】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差异网○www.chayi5.com(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

知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总评】

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第二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对话中,将语文还原成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乃至一种境界。这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再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所谓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回来干什么?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你看,这就是简约却并不简单的完美体现。”的确是的,教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是孩子上好课的法宝。钱锋老师是个非常幽默、机智、且功力较为深厚的老师,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但本课中,钱老师却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钱老师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五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 “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6 8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