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8篇

发布时间: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8篇《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我国古代的教学原则 篇一

我国古代的教学原则

我国古代学者论教育原则

一、老子的教学原则 1.循序渐进

老子说:“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教学“为道”和知识的学习,既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细到大,由低到高的过程。他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一道理,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无 为 自 化

老 子 要 教 师 做 到 “ 善 言 无 瑕 谪,善 行 无 辙 迹。”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动 性 和 自 觉 性。3.谋 于 未 发

教 师在 教 学 过 程 中 要 “ 为 之 于 未 有,治 之 于 未 乱 ”,对 于 学 生 的 不 良 倾 向 要 善 于 禁 于 未 发。

二、孔子的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

孔子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孔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始终如一地灵活运用这一教育方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 《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兼人,故退之。“ 同样是问一个问题,而孔子的回答却因人而异。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2.启发诱导

孔子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教师要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孔子善于启发诱导,获得弟子对他的称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学思并重

孔子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徐干的《中论·治学》也引过孔子的话:“弗学何以行?费思何以得?小子勉之。” 4.学而不厌

孔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也。“(((论语·公治长》)。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诲人不倦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6.学以致用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7.突出德育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弟子人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以身作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由博返约

《论语·雍也》中载:“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0.温故知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孟子的教学原则

1、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盈科而进

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 他说“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累)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启发引导

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度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5.教亦多术

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四、墨子的教学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墨子明确指出:“虽不扣必鸣。”他坚决反对儒家“击之则鸣,弗击不鸣”的被动式教育方法,并以大量事例说明“强说人”的重要性。2.因材施教

墨子认为。不同的教育对象在程度、能力等方面是有高低、强弱之分的,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应该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3.察类明故

墨子在教学中注意具体的譬喻及实例,说:“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在教学实践中很注意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他说:“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五、荀子的教学原则

1、学贵有恒

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学至乎殁而后止。”荀子指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2.善假于物

荀子说:“登高而抬,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驾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力行

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正确的学习过程是“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则”不论是教育方法,还是学习方法,关键在于“行之”,“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六、《学记》的教学原则

1、长善救失

《学记》写道:“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藏息相辅

《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3.教学相长

《学记》写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启发诱导

《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认为“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为此,教师要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5.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6.豫时孙摩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扞格而不胜”,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杂施而不孙”,学生将苦不堪言;“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七、朱熹的教学原则 1.主导主动原则

朱熹认为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主动,教师起引导作用。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人生天地间,都有许多道理。不是自家硬把与他,又不是自家凿开他肚肠,白放在里面”。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正之于终尔”。“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2.启发性原则

朱熹认为教师要适时的启发。他在《论语》“不愤不启”一章注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又说:“此五所谓时雨之化。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己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小雨,忽然得这些小雨来,生意岂可御也”。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认为“大疑则可大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力一始是学”。3.奋发性原则

他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他又把学习比做煎药、推车。“譬如煎药,先猛火煎,数百沸大滚,直涌坌出来,然后却可以慢火养之”。“如推车子,初推却用些力;车既行后,自家却赖他以生”。这就是说,开始学习时,应动员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态度去做学问,才能克服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惰性。4.温故知新原则

他说:“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学贯时习,须是心心念念在上,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不温故是间断了。”“温字对冷字,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将其温来又好。”“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就温故中见得这道理愈精,胜似旧时所看。”“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5循序渐进原则

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学不可躐,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一经通熟,他书亦身着”。“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圣贤教人,下学上达,循循有序,故从事间者,博而有要,约而不孤,无忘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学者类多反此,故其高者沦于空幻,卑者溺于闻见,伥伥然未知其将安所归宿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6.博约相济原则

他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孟子日: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语云: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须是先博然后至约,如何便要先约得?人若先以简易存心,不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将来便入异端去“。”贯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无所得。“"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杂” 7.笃行原则

朱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他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行为重”。“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八、王阳明的教学原则 1.立志

王阳明认为,无志向的人,“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所以他强调:“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立志与勤学紧密相关:“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凡学之不勤,必志之未笃也。” 2.学贵自得 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他说:“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3.启发诱导

王阳明激烈地抨击了当时对儿童教育的各种强制做法:“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畏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他分析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 4.循序渐进

他说:“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他把教学比作种树:“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树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他认为教学应当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量力而行。他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童倾上,便浸坏他了。” 王阳明主张在教学上要讲究少而精,他说:“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5.因材施教

王阳明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他打比方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 他说“既已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则不必要使之于庭除之间而学步趋”、“既已能步趋于庭除之间,则不必更使之抉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然学起立移步,便是学步趋庭除之始;学步趋庭除,便是学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基。” 他说:“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 6.知行合一

他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

九、王夫之的教学原则 1.行先知后

他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 2.教学辩证统一

“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他说:“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他说:“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学之,则虽教亡益。” 3.施之有序

他说:“知道之序而尽人之材,则因机设教,而人无不可喻者矣。”“量其力所能至而行事焉。”他提出“立教之序”有五:“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小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精粗理之合一。” 4.因人而进

王夫之认为,“人之有材质也,譬诸草木天乔者一区,而萌茁者又一区也,自然之别也。”学生“质有不齐”,“志量不齐”,因此“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故教者顺其性所以深造之”。他指出:“教道之善,取蒙者之刚柔明暗,悉体而藏之于心,调其过,辅其不及,以善养之。”“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他说:“教者因人才之不齐,而教之多术”。并且,他具体指出:“夫教之多术也,或顺而成之,或逆而矫之,或诱之以易从,而生其慕道之切,或困之以难得,而起其奋发之切,盖亦多术矣。” 5.学思结合

王夫之认为 “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学则不持己之聪明,而一唯先决之是效;思则不拘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乃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为功。” 6.躬行自明

王夫之认为教师要“恒其教事。”他还说:“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源;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他说:“夫欲使人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不自勉乎?”

有关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二

现代社会当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凸显的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而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都在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做出努力。

一、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美国人吃惊地发现其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成反比例发展,美国人对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2、在英国的教育发展历史中,宗教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英国青少年的道德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情况的日益复杂与多元化,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日益增强,光靠宗教的力量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目前,英国青少年的犯罪率正逐渐增多。因此,英国政府拟向伦敦 100 多所学校派全日制驻校警察,其任务主要是负责学校治安,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反毒品和公民道德教育。可见,英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

3、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急剧下降。这已经引起了法国民众和政府的重视,提高公民道德教育水平,改革现有的公民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呼声越来越大。

4、新加坡实施的是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一体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新加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二、国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及我的建议

(一)加强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我国代代相传,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思想宝库。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抛之于脑后。虽然儒家思想残留着很多封建思想,但是儒家思想中那些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注重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当代的时代精神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如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培养人的平等、尊重、团结和协作的意识,培养人的国际理解与关爱精神等等。

(二)改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采取以课程为主,辅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道德培养模式。

(四)完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注重发挥社会与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与责任。

三、结合我园实际开展的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

第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新确定道德教育的内容序列。我幼儿园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根据传统节日来制定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如母亲节,我们引导三岁以下的婴幼儿知道妈妈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自己也要爱妈妈,要跟唱一首歌如《我的好妈妈》,或者通过涂色一朵花来送给妈妈表达对自己妈妈的喜爱;而对于四岁以下的幼儿,我们重在引导他们认识妈妈每天的繁琐而细致的关怀工作,妈妈对家庭的付出等等,要求幼儿能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减轻妈妈的负担,表达对妈妈的爱;学习主动关心和照顾妈妈,做个小大人而对于六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我们则重在引导他们完整讲述出妈妈的优点和不足,认识妈妈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此类尊敬长辈、关爱家人或者同学师长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多数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五一节、六一儿童节、妇女节中去实施。

第二,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品质,如礼貌、尊重、勤奋、谦让、遵守纪律等。所谓校园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就是这个道理。此类教育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无意渗透。其中,选择专业规范的思想品德教材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爱国题材、诚实等品质、坚强乐观、团结互助、友好相处、有宽容怜悯之心等也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幼儿园也曾今尝试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传递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三,学校要严格按照对学生的道德规范的要求来要求教师以及学校的行为。同时要求家长的配合,成人的正面示范就是活的生动的模范表率,例如:绝大部分孝顺爷爷奶奶的父母一定会教育出关爱爸爸妈妈的宝宝,成天吵闹的家庭多半会造成一个没有爱心的孩子等,家园共育会让思想道德教育成效事半功倍。

以上我是学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点滴体会,希望我自己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进步,更希望我幼儿园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日见成效,不断完善。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篇三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东坡居士——宋·苏轼

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

白石道人——宋·姜夔

后山居士——宋·陈师道

易安居士——宋·李清照

衡山居士——明·文征明

温陵居士——明·李贽青莲居士——唐·李白 九华山人——唐·杜荀鹤 六一居士——宋·欧阳修 半山老人——宋·王安石 淮海居士——宋·秦观 石湖居士——宋·范成大 庐山居士——宋·张无平 清真居士——宋·周邦彦 六如居士——明·唐寅 柳泉居士——清·蒲松龄

我国古**信的格式 篇四

我国古**信的格式

一、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二、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三、常用的提称语

提称语是提高称谓的语词,用以表达盼望受信人阅览这封书信之意。

膝下 对祖父母、父母亲用。

尊鉴 对祖父母、父母亲辈的长辈用。〈鉴,是看信的意思。〉

道鉴 对师长用。

赐鉴 对普通长辈用。

大鉴 对平辈用。

惠鉴 对平辈用。

鉴 对晚辈用。

对长辈:叩禀 敬叩 拜上

对平辈:谨启 鞠启 手书

对晚辈:字示 白谕

书信上的称呼

四、书信一开头,便是称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称呼;信的中间,提到别人时,又要称呼。称呼弄不清,容易闹成笑话。

〈一〉家族称谓表

称人 自称 对他人称 对他人自称

祖父 母 孙 孙女 令祖父 母 家祖父 母

父 母亲 儿 女 令尊 堂 家父 母

伯父 伯母 侄 侄女 令伯 伯母 家伯 伯母

兄 嫂 弟 妹 令兄嫂 家兄嫂

弟 弟妇 兄 姊 令弟 弟妇 舍弟 弟妇

姊 妹 弟妹兄姊 令姊 妹 家姊 妹

吾夫 妻 尊夫 外子

贤妻 夫 尊 嫂夫人 内子 人

吾儿 女 父 母 令郎 媛 小儿 女

贤媳 愚 贤媳令媳 小媳

贤侄 侄女 愚伯 伯母 令侄 侄女 舍侄 侄女

君舅 姑 媳 令舅 姑 家舅 姑

〈二〉亲戚称谓表 称人 自称 对他人称 对他人自称

外祖父 母 外孙 女 令外祖父 母 家外祖父 母

姑丈 母 内侄 侄女 令姑丈 母 家姑丈 母

舅父 母 甥 甥女 令母舅 舅母 家母舅 舅母

姨丈 母 姨甥 甥女 令姨丈 母 家姨丈 母

岳父 母 子婿 令岳 岳母 家岳 岳母

姊丈 内弟 姨妹 令姊丈 家姊丈

妹丈 内兄 姨姊 令妹丈 舍妹丈

表兄 嫂 表弟 妹 令表兄 嫂 家表兄 嫂

表弟 弟妇 表兄 姊 令表弟 弟妇 舍表弟 弟妇

内兄 弟 妹 姊婿 令内兄 弟 敝内兄 弟

襟兄 弟 襟弟 兄 令襟兄 弟 敝襟兄 弟

贤甥 甥女 愚舅 舅母 令甥 甥女 舍甥 甥女

贤婿 愚岳 岳母 令婿 小婿

五、书信开头语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接获手书,快慰莫名。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拳拳盛意,感莫能言。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前上一函,谅已入鉴。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顷接手示,如见故人。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得书之喜,旷若复面。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

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钦佩语

奉读大示,向往尤深。喜接教诲,真解蒙矣。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谨蒙悔语,用祛尘惑。大作拜读,敬佩之至。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德宏才羡,屡屡怀慕。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

思念语

分手多日,别来无恙?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一别累月,思何可支? 海天在望,不尽依依。别后萦思,愁肠日转。

离别情怀,今犹耿耿。别来良久,甚以为怀。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

问候语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

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时欲入夏,愿自珍重。

赤日炎炎,万请珍重。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

入秋顿凉,幸自摄卫。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

自术语

敝寓均安,可释远念。阖寓无恙,请释悬念。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祝贺语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谨以至诚,恭贺你们。.。.。.喜闻。.。.。.,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

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音问久疏,抱歉良深。久未通函,甚歉。

六、结束语 结尾问候语,是问候受信人安好。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匆此先复,余后再禀。特此致候,不胜依依。

临书仓卒,不尽欲言。谨申数字,用展寸诚。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诸不具陈。谨申微意。请长纸短,不尽依依。言不尽思,再祈珍重。

日来事忙,恕不多谈。专此奉复辟。手此奉复。敬候回谕。

对长辈用:

敬请 福安。/恭请 崇安。/敬请 教安。

对平辈用:

敬请 大安。/敬请 台安。/顺颂 时绥。

对晚辈用:

顺颂 近佳。

对居丧的人用:

〈对长辈用〉恭请 礼安。

〈对平辈用〉敬请 礼安。

对生病的人用:

敬请 痊安。

古代语文 篇五

古代语文

一、选择题(每道题 10分)

1、当一个古代男人向你表白时,他会说 _____? 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B、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D、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正确答案:D。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出自晏殊的《玉楼春·春

恨》,写的是思妇闺怨之情。

A王维的《相思》和B陆凯的《赠范晔》都是写给好友的哦,C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写风景的。

2、异地恋时,下面哪句诗能正确表达对ta的思念之情?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正确答案:A。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汪汪问花是否知道我的心意,花默默不语,花瓣纷纷飘落,一阵风起,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这是欧阳修的《蝶恋花》,欧阳修模仿女子口吻写的伤春思春之作,翻译成人话,也就是:我很难过,连花都不理我。

3、考研终于考上了,你会选择下面哪一句诗形容激动的心情? 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D、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正确答案: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策马奔驰,今天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这是孟郊46岁时写的,当时他刚看完“高考”榜单,发现自己居然中了,瞬间高兴坏了,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两句诗。

4、放假时无法与家人团聚,你会用哪句诗来形容你的心情?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D、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正确答案: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写的是乡愁,表面上说春风和江南,问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其实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无关风月。

5、爱人之间闹矛盾的时候,你会用下面哪句诗来表态? 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B、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C、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D、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正确答案:A。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河再宽,也有河岸;沼泽再广,也有尽头。

出自《诗经·卫风·氓》,意思是凡事有个限度,你不要太过分!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

A、荷花荷叶很漂亮。

B、风景这么美,你却要走了。C、等到秋天,这里又是一片大丰收。

D、看到这么美的风景,我的心情也变得很好。正确答案:A、B。

“荷花荷叶很漂亮”,“风景这么美,你却要走了”,这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怎么样,没看到题目根本猜不到诗句的意思吧?

7、关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几句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爱情。B、这是战友情。

C、这是同性之间的感情。D、这是异性之间的感情。正确答案:B、C。

B、这是战友情。C、这是同性之间的感情。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这几句写的是一个征战在外不能归的士兵与战友(两人都是男的)之间的深厚友情。他们执手共赴战场,无畏死亡。

现代人用来形容爱情的永恒。怎么样,搞错了吧?

二、排序题(每道题 10分)

8、下面四句诗中忧桑的程度,由浅到深的顺序是?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B、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C、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确答案:C-B-A-D。

C 只是“颦蛾眉”,尚且构不成“愁”; B 中“愁”跟雨丝一样细;

A 中“愁”已经是“很多”,“舴艋舟”已经怕是“载不动”了; D 中“愁”已经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9、下面四首词的痛苦程度,由浅到深的顺序是? A、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B、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C、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D、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正确答案:A-C-D-B。四句诗都是李煜的作品,其中:

A、出自《木兰花》,李煜早期作品,写的是春宫夜宴歌舞享乐的盛况;

C、出自《捣练子·云鬓乱》,也是李煜早期作品,闺怨词; D、出自李煜的《清平乐》,写的是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离愁别恨。

B、出自《破阵子》,写的是国破家亡的悲痛。

三、填空题(每道题 10分)

1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诗的意思?

1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容人的文章学问很好。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是卫国人夸赞卫武公的。

在诗歌中,这是赞美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的能力。因为卿大夫从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前后还有“猗重较兮”、“善戏谑兮”这两句,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

怎么样,全都答对了吗?不要着急回答,下面还有诗词君大家列举的一些被大家“误解”的诗词。

TOP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出自:李白《静夜思》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是“井栏”的意思。诗人是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而不是站在床边。.。TOP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

TOP3: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

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TOP4: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TOP5: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出自唐杜秋娘《金缕衣》

这话原意可不是劝诸位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呐。是青楼里一位姑娘想着谋生亦谋爱,期盼情郎早点花钱把她赎出去。人家是说:你要喜欢我,就赶紧的。我青春年少没有几年,别光说不练,把握机会。

有关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六

关于教育孩子,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是家长要学会做合格的家长,二是家长要做好后勤,三是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和谐上进的家庭氛围,四是家长要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千万不可溺爱孩子。五是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一, 家长要不断学习。学习家教的有关知识,研究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研究怎样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和作息时间等各种与孩子有关的问题,全面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比 如,家长可以多看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家庭保健之类的书刊杂志,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电视讲座等,都会对提高我们家长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二, 做好后勤工作。比如,高中阶段的孩子学习任务重,要保证充分的营养,尤其是早饭一定要吃好,因为孩子睡了一夜起来,头一天的食物已经完全消化掉了,胃处于 一个完全的排空状态,非常饥饿的,上午学习时间又长,又基本都是主课,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只为了充饥吃点馒头之类的,孩子到十来 点钟就会觉得很饿,使大脑处于缺血状态,直接影响到第三第四节课的学习效果。研究证明,蛋白质类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大约四小时左右,淀粉类食物在胃中停 留时间仅两个多小时。所以,早饭要吃点鸡蛋牛奶豆浆之类的高蛋白食物。

孩子的衣服要整洁大方,切不可追时髦讲排场比名牌,那样会让孩子分散过多精力,还会刺激孩子的攀比欲望,讲究打扮的结果,也会让孩子更容易发生早恋之类的问题。

睡眠:高中阶段孩子学习任务重,要有一个很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睡好觉是学习好的一个重要保证。

关于偏食的问题,我觉得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高中阶段这个不是校正孩子偏食问题的重点。家长可以在满足孩子营养全面化的情况下,尽量照顾孩子的口味,让孩子吃饱吃好

三, 身教重于言教,要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成为学习型家长,家长的学习行为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中小学生的家庭,最好不要经常在家 里打牌玩麻将, 也最好不要整日里高朋满座喝酒闲聊的,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夫妻之间有分歧最好不要当着孩子吵闹,可以找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坐下来慢慢协商解 决。尤其是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更不能当着孩子争论,俗话说“人前教子,人后劝夫”,这样,才会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要使孩子成人,先要使他们成才,不一定个个都考上清华北大,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成长为心智身体各方面健康的人,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教育观念方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责任心,明确为什么学习,让孩子知道小时候要对家庭、父母、老师和自己负责,将来要为集体国家社会负责。他们要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知道家长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知道未来的社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知道自己在未来社会中肩负着的责任。

2,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培养爱好。而对于一个爱学习的人来说,学习对于他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性的社会,不爱学习的人在未来社会中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的。

3, 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里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等。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攻克一个个堡垒,最 终才能走向新的辉煌。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诱惑,比如上网聊天、玩游戏等,都需要有很好的自制能力来战胜这些诱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教育孩子学会理解人、关心人,这样孩子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

关 注孩子心理发展,有些问题要在平时的闲聊中,把家长的观念潜移默化的传输给孩子,而不要等到发现问题了,采取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比如早恋问题,家长可以 在平时看电视或谈论某个熟人的孩子的早恋问题时,表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有老师教育学生时这样说:爱情的果实是美好的,但不成熟的果实是苦涩的。学生时期正是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个子长高了,看上去像个大 人,但是心里还没有完全成熟,每个人的未来发展还都是未知数,这时候谈恋爱很容易处理不好,那样既影响了学习,又会给未来的爱情生活埋下阴影。

不 要当着外人指责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更不能翻沉年旧账。尤其是不要当着同学指责孩子。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当众受到上级指责心情会怎样呢?任何一个人,都 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赞扬和尊重。 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应该认识到有波动是正常的,不能总是抱怨名次怎么低了之类的问题, 而是在考试后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是马虎大意了还是这一部分没有学好,还是考试时没有合理分配时间,导致最后会做的题目也来不及做,另外,父母家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理解,邻里之间要互 相帮助和睦相处。都会对孩子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这样,他和同学老师之间有良好的关系,有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比如,家长要经常和老师交流,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要溺爱孩子,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心疼孩子,孩子更会自己娇惯自己,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而不能在学习上心慈手软,学习的时候就是要专注于学习,不要一会儿送点吃的,一会儿送点喝的,影响孩子专心学习。

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篇七

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

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一)“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压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

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

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4、《千家诗》

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是在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广泛的有王回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后来把这两种《千家诗》合二为一,共选出20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二)“五经”、“四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五经”为课程,宋代以“四书”为课程。

1、“五经”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决定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韵语和对偶的使用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使用整齐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1]。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94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2]。

4、联系日常生活。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习见闻”、“便日用”、“有义理”,足见“

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

三、百、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5、激发儿童的兴趣。

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编入简短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杵成针、击瓮出儿等故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发展。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

1、熟读精思博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

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

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写作教学

1、注重基本功训练。

“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基础练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3]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写议论文,往往要先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

2、多读多写多改

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5]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6]。古代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体现了这一原则。

我国古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颇有可取之处,概其要点如下:其一,先生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7]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从模仿入手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9]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创新。

4、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苏轼说:“凡文字少中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10]谢枋得也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11]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2、脱离应用实际。

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

3、忽视文学教育。

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75-7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2]《(三字经)在国外》,《华商时报》,1994年6月17日。[3]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4]杜甫:《奉赠韦左亟丈二十二韵》。

[5]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二。[6]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7]吕本中:《宋诗话辑佚》卷下。[8]唐彪:《父师善诱法》下卷。

[9]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10]梁章钜:《退庵论文》引苏轼《与住简书》。[11]谢枋得:《文章轨范》,第一卷

有关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八

透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就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心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用心、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透过了解生本教育,我明白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带给了哪些帮忙。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能够少教,但是学生能够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下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个性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主角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此刻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忙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主角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忙,帮忙的好处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潜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潜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明白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就应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之后才明白,老师就应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透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此刻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十分的意外和喜悦。但是,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样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潜力怎样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样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此刻,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透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透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8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