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推荐通用9篇

发布时间: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推荐》,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讨论交流 篇一

讨论交流之前先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性别差异等,将全班分成6—8个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为偶数,小组人员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首先是以课程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并选出在全班交流的代表;然后选出其中一组为代表以小教师的角色在讲台上讲给同学们听。

点评归纳 篇二

任务完成后就要对任务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况及本单元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进行点评归纳。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竞争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学习投以更大的热情。任务评价一般在全班进行,实践中学生其实很在意自己所做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的反应,当学生得知自己的作品将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评析时,其往往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完成,他们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更多不足的地方,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这种竞争意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主动要学”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差别是明显的。同时,对学生所做作品的合理评价也让学生有一个能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教师应该客观、科学地对结果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这样可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对那些付出了努力,但效果不太好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鼓励。1.点评首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教师的互动、任务完成情况、分组讨论情况等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评论结果填写在自己的工作手册中;其次,组员互评本单元中分组完成任务情况(包括分组讨论参与度、实训完成情况等),并将评论结果填写在自己的工作手册中;最后,教师对师生互动、实训等进行综合评价2.归纳教学重点难点每堂课任务完成后首先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本堂课的重难点,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对重难点进行归纳。

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 篇三

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常常在思索,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

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我体会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只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合肥市宿州路(南国花园)小学 祝泽红

知识导学 篇四

知识导学并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根据任务书中给定的知识点,通过分组讨论、资料查询等手段,完成本单元知识点的学习。抽查其中两组代表进行知识点的论述,最后教师做点评。

任务下达 篇五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成本会计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成本会计“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实施任务驱动的有效必要条件是做好教学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任务设计的实例应来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鲜活的实例,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亲和力,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务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出任务后,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将任务进行分解,教师先不要急于讲解,分解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任务中发现已学的知识,学生可以以讨论的方式总结出知识点。在任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隐性的新知识,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逐步求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放任务书,下达相应任务让学生知道本单元的具体任务,带着任务去学习。比如以材料费用核算为例制作任务书,内容如下:完成任务的目的:通过小组学习,了解材料费用的种类;通过小组学习,编制各种材料费用的分配表;根据编制的各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出相应的会计处理。完成任务的步骤及要求:组长召集团队会议,带领团队成员详细阅读任务书,布置工作任务,完成工作分工;组长负责本团队所有活动的组织、安排、协调、监督工作,最后将小组完成的工作手册上交(纸写版);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1)通过资料查询,熟悉材料费用的`种类;(2)通过资料查询,掌握各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3)通过小组讨论,了解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的要点;(4)通过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出相应会计处理;(5)由组长将该组工作手册填写完整并上交。

动手操作(以材料费用为例 篇六

1.师生教学做根据以上领料单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师生教学做:结合实际案例,采用任务驱动、分组讨论、学生互动法归集及分配材料费用,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及相应的记账凭证。通过师生教学做,结合任务驱动、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培养遵规守纪的会计职业态度;培养锱铢必较的会计职业习惯。

2.学生独立做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根据师生教学做独立完成。

参考文献: 篇七

[1]余浩。教学做合一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余浩,陈年友。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俞宏,夏鑫。成本会计教学的体系结构创新及策略构想[J]。会计之友,2006,(16)。

[4]孙忠泽。关于成本会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冶金财会,2005,(11)。

[5]杨红。探讨成本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J].科技成果纵横,2006,(5)。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我见 篇八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我见

在当前紧锣密鼓的课改大前提下,地处乡村的我们又当如何作为呢?本人认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就是最好的引路灯。

陶行知说: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曾记得我在某私立学校教八年级语文的时候,有一次,在学生的作业本的不明显处,我发现了一行字“老师,我不喜欢你!”当时,我很生气:现在的学生怎么了?竟然对老师评头论足了……但理智提醒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警示我:学生从心底里不能接受我,我必须有所行动了。于是我利用休息时间找到了她,通过耐心细致地沟通,我明白了,她是因为我对她的关注不够而发出了不喜欢我的呼声。这正如陶行知所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合一的实质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陶行知才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还记得在2011年下半年我教八(5)班语文的时候,班上有一个男生,初始接触,感觉不是很好。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讲话、做小动作。提醒他,也不是很配合,一不小心,又犯了。课后我找到他沟通,老半天也问不出个缘由。一场考试下来,竟然考了8分。旁边有学生告之:“老师,您知足吧,他算给你面子了!在七年级的时候,他哪场不是0分啊?”听了心里一震,想到陶行知所说“在劳力上劳心”,我何不在劳力上多劳心关注他一点呢?结果我发现了他虽调皮,但不失稚气,于是我用小恩小惠拉拢他,让他乐意和我说话了。同时我也明白了他上课想睡觉的原因――每次晚自习回家后他还看电视到12点多。早上又要上早自习,上课不想睡才怪……于是就此我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他不再晚睡了,上课也有精神了。至于做小动作、讲话也明显少了。与此同时,我发现了他在书写、绘画方面的优势,及时地给予了鼓励。在我的晓之以理下,他从8分到60多分,体现了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二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生活力、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总而言之,身为中畈中学的教师,当贯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做新时代的育人者!

编辑 鲁翠红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认知 篇九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认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服务学习便是适应国家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根据学校高职学生特点开展的知行合一教育方式。学校自2012年下半年全面铺开服务学习工作以来,逐步形成了12345服务学习管理模式和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到理念接受再到行为改善,实现了知行融合递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入心同步进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推荐》,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6 9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