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优秀9篇

发布时间:

《论语》中提到孔子见到穿丧服,穿官服或者失明的人,都会站起来或者加快脚步经过。对于学龄儿童,这种礼有必要性,在孩子同理心达不到时,形式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如何培养同理心? 篇一

首先,要学会倾听。

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不要认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认真、专注地听他讲话。

倾听首先是要听,不要老是自己说,要给听留出一定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才会有亲子交流的存在。听的时候还要专注,所谓侧耳倾听,讲的就是专注地听入神地听的意思,只有听得专注,听得投入,才能读懂孩子的话语,也才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

听的时候还要有应答,要有接听词,接听词有两种,一是短词短语,如,嗯,啊,这样啊,不错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与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将其话语的实际意思“翻译”概括出来,这会起到“镜子”的作用,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态,也有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如:“你的意思是老师误解了你,你感到很委屈。”“你觉得这个大伯太凶,做事又不公平,心中不服,所以就顶撞了他。”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直到揣摸出孩子的心思为止。如“红红”例,可以这样回答:“真的啊,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啊?是感到担心呢还是感到惋惜呢?”视孩子的回答情况再作进一步处理。在用概括句表达时,要注意澄清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委屈、气愤还是伤心?因为不同的感受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也潜藏着不同的想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篇二

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即透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

在既定已发生的事件上,把自己当成是别人,想像自己因为什么心理以致有这种行为,从而触发这个事件。因为自己已经接纳了这种心理,所以也就接纳了别人这种心理,以致谅解这行为和事件的发生。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出一辙。

就算是自己的看法与人不同时,不认同—方也不能判定对方的一定是错;尝试反复地思考,认真从其他角度去看,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便会发现自己原本的定夺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主观)跟发生在“你”/“他”/ “她”/“它”身上(客观),分别可非常大。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总有他的原委。

有时候可能衡量过对“人/事”的影响,尽量“接受/谅解”别人的处事方式、作风和行动之后,调节一下自我的反应,便是“同理”的表现。就算因此而改变原本的做法或甚打消初衷, 并不代表被同化,而是体谅和尊重。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1、先收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收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收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因此,收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篇三

1、注意教育方式

美国研究发现同理心的差异与父母和教师的管教方式很有关系。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强调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比如:因为你调皮,害得别人这么难过),孩子的同理心会较敏锐;而只责怪他个人的行为(比如,你怎么这么调皮?)孩子的同理心就会比较迟钝。另外,教师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予以帮助或指导。教师对孩子的指导帮助、尊重信任会引发孩子的尊敬信任等相互行为。反之,如:一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爱问为什么,但教师却敷衍了事。长此下去,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会随着教师的行为而相应改变。

2、父母的以身作则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同理心,孩子们的同理心会得到进一步的鼓励。如果父母以同情、无私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他人,孩子就会跟着效仿。须知,同理心可能无法教会,但它可以被感染、被培育。孩子会观察大人对情感的反应方式,从而加以模仿。

事实上,同理心的形成可溯及婴儿时期。婴儿自出生起,听到其他婴儿啼哭便会感到难过,这就是人类同理心表现的最早征兆。幼儿期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已经形成,如果加以很好的引导和培养,将使其对他人的情感感知变得敏锐。反之,将逐渐使其变得冷漠,也失去了培养同理心的最佳时机。因此,幼儿期是培养同理心的关键期,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在这个时期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3、积极倾听和换位思考

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专注地听孩子讲话。倾听能准确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为有效沟通做好铺垫。沟通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前提。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通过教导和示范训练孩子的宽容心态。孩子某些的“古怪”行为背后是有着内在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别人,是因为他感到自卑,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爱顶撞人,是因为他觉得不这样就显得自己是个“软蛋”;有的孩子爱围着老师转,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才会让老师喜欢自己。如果单纯地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对此作一番道德说教,效果是不好的。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同理心的角度,才能理解孩子,同时,让孩子理解你的爱心和教导。

4、教师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孩子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往往把教师的一切都当做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情绪情感、文雅的言行举止、丰富的兴趣爱好去感染孩子,使他们在教师的身上汲取营养、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不要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发火,而是要在理智中控制好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客观地去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孩子进步。

5、注意角色转换和情感的识别

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引导孩子在心里转换角色。碰到生活中电视上出现的情景,不妨让孩子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如何感想,将作怎样的反应?”“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呢?”平时也可以实际做一些角色互换,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另外,教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的真实情感加以识别。有时,孩子的语言表达与其潜藏着的情感并不一致,孩子的有些话不敢或不愿意直接说出来,这需要父母和教师去作细心的体察,理解其中的隐义,了解其真实想法。同时,引导孩子理解别人谈话和行为中隐藏的涵义。

总之,同理心的培养正在得到各方面的日益重视。但是,如何在生活中和教学中有意识地和有效地实践还有待于各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篇四

1、父母从生活中做起

我们想要培养孩子有同理心,那么首先父母得懂得平时运用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交流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当父母以同理心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在感受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关怀中回逐渐地也学会了关心、理解他人。

所以,父母要注意平常生活中一些小事,比如,我们带孩子都会经历一个“十万个为什么”阶段,孩子的问题还真是很多,有时候我们也难以招架呢,不过你可别小看这样的互动,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帮助你了解孩子。有时候我们也可以主动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在幼儿园今天都玩什么了?你喜欢哪些游戏呢?”“今天和的好朋友都聊什么了呀,你们又有了什么“大发现”?这些问题会让孩子了解到周围发生事情的重要性以及人际关系需要发展和维护,慢慢地就会在生活中小事上滋养了孩子的同理心。

2、从互动游戏中做起

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重要位置,父母也可以好好发挥一下游戏的力量。比如玩角色扮演游戏,我们家里肯定有很多玩具可以当做“小道具”,孩子可以尝试来当“医生”爸爸妈妈可以当一个生病、受伤的人;或者有的孩子喜欢用自己的毛绒玩具来玩游戏都是可行的,在这个过程孩子会体会到一个照顾者的心情、责任、也会去感受被照顾者的感受。当然“剧情”可以一家人来设计,在这样的互动游戏中父母也可以避免“光说不练”的口头教育问题,而是引导孩子去参与和拥有他自己切身体会的一个机会。

3、引导孩子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想法

平时我们带孩子的时候还要多接触其他小朋友,增加人际互动,也可以让孩子体验玩耍的乐趣,当然也可能发生不愉快,这都是正常的情况,这也是孩子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这个时候也是父母可以把握的契机,比如“你觉得你去推小朋友的时候,他摔倒了,他会感觉怎么样?”“你们一起玩的时候,妞妞对东东吐口水了,她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回答的时候,父母要认真听,不要急于去回应或是发表一堆自己的想法,最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先听孩子把话说完,你可以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孩子体会别人的感受,这会让孩子重视发展和小伙伴的关系。

现在大多数孩子会被溺爱和娇生惯养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平时注重孩子同理心的培养有助于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为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其次,要换位思考。 篇五

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如果我在孩子的位置上,将会有什么感受?

一是要注意放弃,即放弃主观臆测。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心理定势对孩子的`状况有一个主观的判断,如:“考得这么差,一定是粗心的缘故!”“注意力这么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学。”等等,其实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二是要注意转换,即多做角色转换练习。对生活中、电视上出现的情景,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如何感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呢?”家庭成员之间还可以适当做角色互换,让父母做“一日孩子”,让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别人,是因为他感到自卑,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爱顶撞人,是因为他觉得不这样就显得自己是个“软蛋”;有的孩子爱围着老师转,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才会让老师喜欢自己。如果单纯地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对此作一番道德说教,效果是不好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篇六

你的孩子有同理心吗

每次孩子们入厕完,总有人来跟我告状:“老师,某某插队;老师,某某挤我;”等等。尽管多次教育,提醒孩子们必须遵守秩序排好队,可总有那么几个调皮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推推挤挤插队。

今天户外活动完以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去排队入厕,秩序可想而知,我也径直往孩子们的队伍走去,忽然,我停下脚步,在他们中间挤来挤去,还故意去挤那几个调皮的孩子,然后朝他们扮个鬼脸。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有的还在小声叽咕,:“老师也乱插队,挤到我了,真烦人”。听到这里,我高声说:“老师刚才的行为你们喜欢吗?”“不喜欢”,“为什么?”“会碰倒小朋友的?”“那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排好队,不推也不挤,手臂自然摆动,轻踏步进活动室”。看孩子们真乖,话还没有说完队伍已经变得井然有序了。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有时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反面教育,也是一种好方法。这不,通过那次教育,不光是入厕还是户外活动,再也没有发现乱插队的现象。

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称作同理心。简单地说,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

婴儿的一些共情反应是纯粹、本能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共情的能力会慢慢的内化至价值观,直至成为道德行为的核心,这就需要儿童学会鉴别他人的情感状态,并掌握采取何种方式来应对。下面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William Damon(1988)对从婴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共情能力发展变化的分析。

婴儿早期:对自我的'情感和需要之间的边界很清楚,但不能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与需要。

1 ~ 2 岁:能够将辨别他人悲伤的情感发展为真诚的关心,但还不能将这种情感真实化地转变成有效的行为。

儿童早期:儿童意识到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借此,儿童会对他人的悲伤做出更适当的反应。

10~12岁:发展出对处于不幸困境中的人的共情——穷人、流浪者及残障人士。到青春期,这种共情能力将对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人道主义的色彩。

当父母或其他教养者能够以身作则,表现出很好的共情能力,儿童就会受其影响,学习到同理心。当儿童犯了错,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批评惩罚,而是劝导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并督促孩子去安慰和帮助对方,这通常能培养出更富有共情能力的孩子;而经常使用强制及惩罚方式的父母则阻碍了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孩子道德能力的成熟。

孩子发烧怎么办

妈妈最怕宝宝生病了。宝宝的身体很敏感,抵抗力不够强,稍稍不注意都会引起感冒发烧。如何应对宝宝发烧,妈妈们一定要备上几招,不能乱了阵脚。孩子发烧怎么办?

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美林等,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何处理宝宝发烧

1、宝宝的正常体温是36.5度和37.5度之间,如果觉得宝宝发烧了,首先要赶紧给宝宝量体温!

2、宝宝发烧时很容易哭闹,使用安抚奶嘴的温度计是测量宝宝体温最简便的方法,也是宝贝最舒服的方法。把安抚奶嘴放入宝宝嘴里,大约3分钟,让温度计变暖。按下开关按钮打开温度计,让安抚奶嘴一直留在宝宝嘴里,直至发出提示音,此时屏幕上显示的就是宝宝的体温啦。

3、如果宝宝之前刚喝了热饮或冷饮,安抚奶嘴温度计可能就会不准确,这时候,可以结合数字温度计测温。

4、根据宝宝的状态,妈妈们可以选择使用直肠式测温法,更加精确。打开温度计,用水溶性浆润滑温度计尖端,用一只手分开宝宝的臀部。用另一只手轻轻地将温度计的尖端滑入直肠不超过12毫米的地方,温度计发出提示音表示插入到位。然后取出温度计,读取度数就可以了。

5、遇到宝宝体温偏高,妈妈先做一下客观的评估,比如小宝宝是不是刚洗完热水澡?或是天气太热、穿太多?室内通风不良等等,妈妈可以先卸下宝宝的外衣,并且打开门窗,保持通风。

6、一般情况下,如果宝宝的体温不超过38.5度,我们不建议吃退烧药,可以多给宝宝喂水,增加宝宝的尿量,促进宝宝体内毒素的排出。

7、同时,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也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适合所有发烧的宝宝。每次擦拭的时间要在10分钟以上。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比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

8、如果宝宝体温长时间超过38.5度,就一定要立刻送到医院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家庭需常备的宝宝发烧用的药品

小儿泰诺林、美林——退烧效果好,吃完后出很多汗从而退烧,但是吃的次数不能多,吃多了副作用大,一定要按照说明进行服用;

退热帖——帖子额头或者后颈上,退热效果也很好;

退热栓——塞在屁股上,退热效果也很好,个人感觉很麻烦,塞进去后宝宝用力哭就出来了。

新稀宝片——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抵抗病毒的入侵,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发烧发热。

孩子说谎原因有哪些

由于撒谎具有欺骗的性质,所以常被看作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品行问题而受到谴责。如果孩子从说谎的过程中得到了"甜头",便会一发而不可收,最终发展成虚伪的、不可信赖的人。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正视与准确分辨孩子的谎言,下大力气去教育、引导他们,消灭谎言,将学生培养为正直、诚实、坦率的人。那么,那么,孩子爱说谎的原因究竟何在哪呢?

孩子的说谎是普遍现象,尽管大人们希望孩子坦诚,但孩子往往还是要说谎。事实说明,无论你如何教孩子,他们迟早会对你说谎,而且孩子愈大,谎话也就越会多、越高明。在生活中,孩子回家晚了怕父母责骂时会撒谎,想给同学过生日买礼物没钱时会撒谎,考试考不好时会撒谎,不想做作业想去玩儿时会撒谎……

1.源自于幻想

年幼的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他们的脑子里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并且经常会把他自己想象的东西当作事实加以描绘,对于孩子的这些描述,大人听来就成了说谎。比如,一个幼儿很想得到一个漂亮的洋娃娃,他就有可能对别人说:“我买来了一个洋娃娃”,别人也许信以为真,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回事。

2.吸引别人的注意

幼儿爱吹牛,他们常常在真实的故事里“添油加醋”,甚至会达到离谱的地步。比如,一个小孩子可能会对人说:“我爸爸力气可大了,一只手就能把汽车举起来。”这显然不是实话,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觉得,只有当自己能够说出有趣的事情时,才会受到别人的注意。

3.取悦师长

儿童非常注重成人的表扬、赞许与爱抚,孩子做事时不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让老师、父母高兴,当成功难度较大时,为了不让大人失望,只好“说谎”。如一个小孩子为了表现自己的拾金不昧,便回家拿了钱交给老师说是路上捡的。

4.错误模仿

家长说谎作假的行为会让孩子认为说谎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很正常,孩子是模仿父母的“好手”,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成人为了拒绝一些应酬,同时又不伤人面子,会说一些白色谎言,但当孩子见多了以后,自然也就学会了使用谎言。一个孩子的家长经常以生病为名不上班,偷偷干私活,单位领导来看望就装病。后来这个孩子也常常不到学校上课,在外面东游西逛,回到家说自己在学校上课,在学校又和老师讲自己生病了。

5.逃避任务

有时孩子面临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任务时,会用谎言来帮助自己逃避责任和任务。例如,幼儿为了逃避上幼儿园,而说自己肚子疼来骗父母;当父母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时,贪玩的孩子会欺骗父母说自己正在做功课,没有时间。

6.骗取自由

有些孩子学习不自觉,玩心却很重,在楼下与小朋友玩得正起劲的时候,妈妈回来了让他回家学习,孩子为了再多玩一会便说谎,老师没有布置作业。

7.畏惧惩罚

这种谎言在儿童身上最常见,孩子在意识到由于自己的过失将要受到大人的责备和惩罚时,便会以说谎来防御,这在那些父母习惯用严厉的惩罚来管教孩子家庭里尤为突出,如踢足球打碎了邻居的窗户,赶忙声明:“不是我踢的,与我没关系。”自己失手打破了茶杯,却不敢承认,而撒谎说是猫碰掉的;自己把课本搞丢了,却说有人偷了他的课本……这多数是因为害怕家长的训斥和打骂而“被逼”出来的。

8.刺激报复

当孩子对家长意见较大时,可能通过谎言来故意刺激父母。如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管教不满,明明自己没有男朋友,却谎说和谁谁的关系不一般,放学后明明没有玩游戏,却可能故意说自己刚从游戏室回来。

9.仗义相助

有些孩子为庇护同学、朋友的错误而说谎。如在学校里,和铁哥们一起惹了祸,当要受到老师的批评时,孩子为显示自己的侠客风范,可能会对老师谎说全是自己做的,与他人无关;在家里,妹妹不小心把爸爸的眼镜摔坏了,爸爸回来后,就谎称是自己打破的。

要纠正孩子撒谎,首先要找到孩子撒谎的原因。未成年的孩子偶尔说说谎,可视为天真幼稚和幻想,或为了掩饰错误,保护自己。但由于环境及教养等原因,长期说谎并从中得到益处,今后常会采用说谎和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长期不诚实而且撒谎的性质涉及到了道德、品行方面的问题,就是一种品行障碍。教育者要将有意说谎与无意说谎区分开来,对有意说谎者一定要严格教育,而对无意说谎者,则要正面引导。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每天三餐饭补充体力和营养,孩子不喜欢吃饭,父母总是非常担心的,有时候哄也哄过了,骂也骂过了,可是似乎还是没什么效果,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呢?这里有几条小建议,或许可以帮助家长们让孩子乖乖吃饭,希望能帮到大家。

首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吃饭

孩子不喜欢吃饭肯定有原因的,先要弄清楚为什么不吃,是不饿,还是不想吃,还是觉得饭菜不合胃口。最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孩子最喜欢吃什么,最不喜欢吃什么,或者他(她)见过其他孩子吃过什么自己也想吃的。

放些孩子喜欢的味道在饭里

例如孩子比较喜欢吃甜食,那就在饭里拌点蜂蜜之类有益健康的甜食,要么就是用天然果蔬汁给饭来个美容上点色什么的,总之让孩子觉得好像很奇特的样子。

经常换换口味

不要每天都是大米饭,有时候可以做些面食、五谷饭之类的。总之常常换换口味,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贪新鲜。

让孩子受点约束

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放任她肯定不行,喂她也不行,实践表明,强制一点对这些幼儿有帮助,办法是限时制,吃中饭和晚饭时,饭后有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VCD,规定幼儿,在放VCD前5分钟必须吃完,否则不能看。孩子们为了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一般都会按时吃完,有时候没有动画片,就利用她喜欢的一个玩具或一本书,她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肯配合的。这个办法既然带有强制性,所以执法一定要严。在没有道理可讲的时候,让孩子受点约束是应该的

给孩子吃些开胃的食物

平时孩子胃口不好,或者不肯吃东西,可以给些山楂之类助消化和开胃的东西吃,这样孩子饿得快就会吃饭了。这比那些药品对孩子有帮助的多。

适当控制,增加兴趣

提倡给孩子的零食要适当。过量的零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我们总结了3个“适当”,即零食品种要适当,食用时间要适当,虾条、薯片等油炸类食品尽量少买,以让孩子尝尝味道为主,而巧克力、酸奶及海苔等食品

儿童易被家长忽视的才能特征

据英国牛津大学天才儿童研究中心前讲师贝纳德特泰南认为,许多天才儿童可能在学校或考试中表现并不优异,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能够说明他们拥有高于同龄儿童的才能。她给出小学生6大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才能特征。

特征一:喜欢发号施令的领袖。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条不紊地在学校里负责给全班同学排座位的孩子,他们可能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特征二:年轻的大亨。在小学里,一些孩子很快发现,如果他们将平时的零用钱积攒起来,他们假期中就将拥有一大笔钱来支配。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像英国维京大西洋航空公司总裁理查德?布兰森那样的人。

特征三:刨根问底。一些孩子总是充满好奇,有时甚至不厌其烦地问问题。但是如果他们这种特性得到家长的培养和重视,他们极有可能成为记者或美国航空和航天局的宇航员。

特征四:设计师。这种类型的孩子,如果让他独自待一会儿,他就能够用积木搭建出一座法国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是设计天才。

特征五:故事讲述者。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和写故事,他们的想像力丰富。发现孩子有此种个性的家长要好好培养孩子,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下一个JK罗琳。

特征六:演讲者。这种孩子喜欢同人讲话。他们甚至在上课时也和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作为家长,请不要制止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说明,他们有着特殊的演讲才能,若加以正确培养,他可能成为律师或电视主播。

儿童都有天生的才能特征却往往因家长的忽视而埋没,那如何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潜能,开发还孩子的潜能,创造新的天才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空容器,不需要大人去填塞,相反,孩子会因“内在需求”而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获得他需要的一切。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需要,并施以援手。

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有人说,天才是天生的,这是一种误解,就比如一颗具有良好质地的种子,如果没有适宜的条件(如土壤、阳光、水分等)来培育,种子也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养人才皆同此理。家庭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成长条件,这是无容置疑的。比如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肖邦自幼就受双亲的影响,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开始,父母并不想让肖邦去学音乐,但看到小肖邦听不到音乐就哭,刚4岁就要姐姐教他钢琴,父母意识到这孩子有音乐的天赋。因此,在肖邦4岁时,父母就让他正式从师学习钢琴。小肖邦学得很快,19岁肖邦就因创作了《钢琴协奏曲》而一鸣惊人。

孩子变坏的五大行为,你知道吗?

1、得不到的就动手

孩子们在玩沙子,其中一个抢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机,未果,一口就咬向对方的小手。结果,推土机如愿到手。

给家长的建议:对咬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严肃批评,让他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已经对小朋友造成了伤害,必须亲自道歉;同时,让他明白,小朋友如果不愿意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他应该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除了批评和讲道理,一定的惩罚必不可少,并将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呈现在他眼前:呵护和安抚被咬的孩子。从而令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进而自觉摒弃攻击性行为。

2、见了玩具就走不动

在超市,你拒绝买芭比娃娃,女儿却紧紧地抱着不放,任你怎么解释也不松手,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给家长建议:对孩子表明你的态度:今天不买玩具,撒泼、哭闹也没有用。

如果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无理取闹,不妨置之不理,继续选择其它物品,或者佯装离开,任其坐在地上哭。妥协是不明智的,否则孩子的任性将变本加厉。等孩子冷静之后,通过讲道理或讲故事等方式,使之明白,懂事的孩子招人喜欢,撒泼、哭闹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令人讨厌。

3、顺手牵羊

孩子给你看一双袖珍水晶鞋,告诉你那是从小朋友家的地上捡的。

给家长的建议:立即带孩子归还物品,让他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借助“物归原主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3-4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对此,父母千万不要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记住那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该睡不睡

晚上10点该睡觉了,孩子却把娃娃和毛绒玩具摊到床上,继续玩闹,不肯睡觉。

给家长的建议:指指墙上的卡通挂钟,示意孩子到就寝时间了,告诉他按时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上学不迟到。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上床,他们永远没玩够。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晚睡,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难以养成。所以,无论孩子找什么理由,父母都要想办法拒绝。

5、说谎

6岁的孩子施展“武功”,将花瓶摔得粉碎。当妈妈问起这事,他却说是家里的猫干的。

给家长的建议: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妈妈,到底怎么回事?摔了花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妈妈喜欢诚实、勇于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以此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他说出真相,并在孩子说实话后第一时间“拥抱”他、表扬他。

6、7岁以上的孩子明知说谎不对,却为了逃避惩罚而为之。等于助长了这一恶习,如果你相信他的话,或者即便不信也不予追究,以致他在谎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心理解读:就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发自内心理解宝宝有自由表达感情的需要,多给他正面的鼓励和引导。拒绝孩子既要做到坚定一致,也要做到合情合理。设定规矩需要一些技巧,不要随意对宝宝的每个要求都说“不”,这样还能培养宝宝更大的独立性。

什么是同理心? 篇七

同理心就是理解和感受对方的心理,就像感受自己的一样;说白了就是将心比心,用对方的眼睛来看世界,用对方的心灵来体验世界,与对方进行心理互换。例如,孩子回家后说:“今天红红语文考了不及格。”她的意思很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态度,其潜台词是:如果我也考得不好,你们会怎样?又如,当父母批评孩子不该与传达室的大伯顶撞时,孩子口头上是答应了,但脸上却流露出不屑或委屈等表情,很可能事情就没有父母所想的那么简单,孩子心中另有想法。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刹那间的沉默、不经意间的叹气、不易察觉的一丝眼神,都在反映他内心的“天机”,如果我们都能仔细地去体味,细心地去捕捉,就能破译其中的“隐义”,读懂他的内心,这,就是同理心。

再次,要识别情感。 篇八

能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抓住蛛丝马迹,对孩子的真实情感加以识别。有时,孩子的语言表达与其潜藏着的情感并不一致,这需要父母去作细心的体察,理解其中的隐义。如,孩子对父亲说:“听隔壁的明明说,动物园来了一头大象。”其实,孩子并非只是陈述这样一个事实,他其实很想父亲带他去看大象,只是不敢说或不好意思直说罢了。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觉察力不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以提高。“猜感情”就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如:对电视中或漫画中的人物,根据其表情、姿态,猜猜其内心的想法与感觉,猜测他也许会说的话;也可以到生活的实景中去观察与猜测。在家庭中,可做“感情单词”游戏,即在卡片上写下不同的感情单词,轮流抽出一张,让每个人用身体表演出卡片上的感情,不准说话,其余的人猜正在被表演的感情。

最后,就是要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建立起一条动态性的交流回路,以上所有的方法或途径,都要通过这条回路才能发生积极的作用。

如果我们对孩子内心的解读都发生了错误,就谈不上有效的引导与教育。所以,同理心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父母要在这方面多注意、多学习。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篇九

“我受伤孩子也无动于衷”

朋友前段时间带5岁的女儿去海边旅游,本来应该是一次不错的经历,却没想到让朋友伤心了好久。

她回来之后跟我说,她在沙滩上不小心划伤了脚,刚受伤的时候,她一边捂着脚一边招呼旁边的女儿的一起去包扎,结果她女儿一点也不着急,慢慢悠悠的起来。

后来她在其他游客的帮助下一起去包扎,因为伤口挺长的,她就打算在酒店中休息几天,然后直接回家。结果,她女儿直接闹起来了,说什么也不肯走,非要回去继续玩沙子。

当时朋友特别难过地问我“怎么我受伤了孩子也无动于衷,我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怎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朋友的女儿真的是典型的缺乏同理心,只想着自己的心情,缺乏对身边人心情的感知,甚至是对其他人的心情视而不见。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1、让孩子体验他人的感受

同理心的培养,首先要让孩子分清楚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其次需要孩子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识别别人表情的能力;

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

理解别人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感受;

为别人考虑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帮助孩子体验他人的感受,比如:“宝宝,你不能打人,被打很疼的,如果你打了别人他就会难过、会哭。”

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用行为帮孩子体验,比如孩子打你时,你可以打回去并且告诉他,他被打时的心情和你一致。

2、引导孩子关心身边的人

想要让孩子有同理心,家长一定要从小事入手,从让孩子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开始。

当孩子受到朋友的安慰、礼物、祝贺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对方进行感谢和回礼,并且强调这种互相的关心会让双方都感到很温暖,引导孩子关心身边的人。

3、培养善良的品质

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存善心、做善事,一个善良的孩子,往往会具备诸多良好品质,也会有较强的同理心。

培养善良的品质,家长需要做到这些:

父母以身作则,做个善良的人;

通过故事感化孩子;

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有机会还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教育孩子不要作恶。

4、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助人为乐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有两种方式:一是鼓励、夸奖孩子的助人行为,而且是对细节的夸奖。二是家长做出榜样活动,最好再通过一些相关的故事促进孩子模仿这些行为。5、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出积极、乐观、自信的孩子,同时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和同理心也会更明显。

因此,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睦、积极的家庭氛围。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16 9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