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幼儿教育精选3篇

发布时间:

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3篇《如何开展幼儿教育》,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幼儿道德教育方法 篇一

一、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很多孩子内心的不幸福感来自于长久而艰苦的学习,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认准了只有学习才有出路的家长,就会在学习问题上感到非常紧张。这种紧张感,也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孩子在上学的早期就形成了这种印象,孩子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不愉快的事件和感觉,积累下来,不喜欢学习的印象就深刻在孩子的心灵中。即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或并不感觉到痛苦,但是他的意识还是认为自己不喜欢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人就会非常担心,有了担心之后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

二、更加使劲地逼孩子学习,结果使得孩子更加厌烦和抗拒。

三、带着理想的放松心态干脆撒手不管,以为这样孩子就会获得幸福,最终使孩子由于没有获得成人的有效帮助出现了与同伴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自卑感。使孩子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习或不需要学习。

这几年来,国内兴起了探索教育反思教育的热潮,随着大量的国际先进国家教育理念的引进,很多家长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在抛弃已有的不良教育传统以后,不断地摸索实践着新的教育理念。这给国内的家庭教育者带来了新的空气,也给孩子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一些家长在读了有关给孩子自由的理论后,就会完全放养孩子,当孩子进入人群后遇到冲突,家长却显得迷茫和不知所措,进而开始怀疑自己接受的理念是不是错误的。还有一些家长,接受了一些新的理念,又不敢放弃旧的理念,自己在矛盾冲突中挣扎,也感到非常痛苦和迷茫。

其实,帮助孩子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儿。所谓帮助孩子,就不是不管孩子,帮助本身蕴含着引领和训练的意味。如,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时,家长的反应对孩子将来的行为中是更多的反社会行为还是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当孩子在家长的面前表现出一个反社会行为时,家长是表示生气、惩罚还是没有表示,或者严厉制止,其结果会完全不同。所以孩子是需要帮助的。帮助孩子的人自己也会获得成长的快乐。

我们将适合孩子的真正能让孩子幸福成长的方式叫做成熟的教育,将能够使孩子发展出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内在能力的教育叫做建构性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口号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于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

孩子要用十几到二十年来学习,如果学习使他们痛苦,那么在一日里,他们至少要痛苦8至12个小时,在一个月里,他们要痛苦22天到30天,在一年里他们要痛苦200多天到300多天。人对于痛苦的承受是有限的,超过了极限,人内心中快乐的法则就会启动,这个法则启动之后,人就会没有理性地逆反和抗拒,如果说人在生存中需要终身学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如何能适应生存?所以教育者和家长只有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实际上,人是一个热爱成长的动物,成长本身就会给人带来幸福感。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篇二

(一)父母的价值观以最佳方式传递给孩子

首先我想以一个故事开始,故事的名字叫《分苹果》,大意是:

美国一位着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封回信,一封来自一位著名成功人士,另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犯人。他们谈到了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成功人士小时侯,妈妈告诉他想得到最大的苹果就去整理草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而罪犯小时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示是:真实地表达拿大苹果的意愿会受到批评,而违心地说自己愿意拿小苹果的时候,反而能得到大的苹果,从此他学会了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最终学会了欺骗。

由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想到我们成人的价值观用什么方式、途径传递给孩子合适是最重要的,例如:孩子们都非常的喜欢听故事,常常缠着家长讲。我们何不顺应孩子,每天给孩子有目的地讲一两个故事呢?故事讲完了,别忘了给孩子提几个问题,把道德知识、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融进故事,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父母的“身教”与“言教”

如何正确的进行“身教”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幼儿道德品值得形成,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无不对孩子产生影响。例如: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虽然现在是大班,但是在班内还存在许多迟到和旷课的现象,有的家长也许对此不以为然,。

有的孩子一直坚持着按时上幼儿园,父母忙碌着上班,有一天父母休班了,早上实在是想多休息一会,刚开始孩子还坚持上幼儿园,怕迟到,经过家长劝孩子说些迟到一次没关系之类的话,孩子就会以为幼儿园迟到没有关系,但是你能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一想,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上学可以迟到,有的家长会这样说:上小学后,我们就不迟到了。你想这可能吗,一个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的,何况孩子已经觉得上学可以迟到,没有关系。再说,经常迟到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对什么事也不在乎的态度。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

(三)父母的教育应奖惩分明

表扬鼓励是家庭德育的重要方法,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防止孩子贪图物质的满足和享受,促使孩子在思想行为上不断进步;给予物质奖赏不要事先许诺。事先许诺多了,会使孩子讨价还价,养成斤斤计较的庸俗习气,以至完全失去物质奖赏的积极意义。(许诺多了,家长遵守还可以,但是家长由于工作忙活是其他原因,没有遵守诺言,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对您产生不信任感)

在批评惩罚孩子时,头脑一定要冷静,批评惩罚必须公正合理,不能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鲁莽行事,任意批评惩罚孩子,还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最好不要当着外人的面,一面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一点我们家长要特别注意。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越大越难教了,不听话了,在这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一定的选择权,让孩子觉得凡事都有商量的余地,对孩子就避免用(教训、带、命令、要)等字眼,而是改用(鼓励、支持、提醒和讨论)等字词,更要互相尊重。

情境教育法 篇三

就是利用环境、气氛或设置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等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要从提高教育素质、美化校容、整顿园风班风入手,幼儿在其中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感受和体验是幼儿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社会性发展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活动中,有小朋友摔倒了,及时把他扶起来;小朋友生病了,给他端来一杯热水,并问候;哪位小朋友过生日,大家都为他祝贺并送上自制的生日礼物……孩子在这些特殊的情境中,良好品德习惯就逐渐内化形成。家长在家庭生活当中,也应该时刻重视此类训练。长期的教育熏陶,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感恩,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如何开展幼儿教育》,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9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