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3年高校招生录取期间的温馨提示公布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2023年高考将于6月7日正式开启。据教育部网站信息,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高考大幕即将开启,多地发布的一些考前注意事项,值得考生和家长关注。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教育部:2023年高校招生录取期间的温馨提示公布》,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考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篇一

1、考前要调节情绪

有部分同学在高考之前选择突击复习,这样会使自己的大脑过度疲劳,加上紧张的情绪,在高考的考场上很容易发挥失常,所以,只要我们在高考之前进行了系统的复习,高考之前就不需要过度的去复习了,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尽量放松自己,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迎接高考。

2、进考场前心理调节

在进入考场之前,不要和同学有过多地接触,以免其中有人把紧张的情绪传染给你,在考试前半个小时左右可以听听音乐,放松一下。

3、考试之前要自信

在面临高考的时候,很多同学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其实我们完全不需要这样,我们要相信自己,用平常心去对待高考,高考并不一定会决定我们的人生,即使最不好的情况发生,我们还可以选择复读,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个轻松、开心的状态,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

多地明确考场防疫事项 篇二

5月26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文提到,考生于考前3天起自主开展健康监测,有发热等可疑症状的,应立即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主动联系考点所在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备,按照相关要求在考点备用考场参加考试。考试当日或考试期间出现可疑症状的,现场进行抗原检测,检测为阳性的考生将安排在备用考场参加考试。备用考场考生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据《福建日报》6月2日报道,按照“乙类乙管”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2023年高考坚持科学精准防疫,明确高考考试期间,佩戴口罩的考生在接受身份核验时应摘下口罩,以确保顺利进行身份验证。考生若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前须将自备口罩放在考场外“非考试物品暂放处”,不得带入考场。入场后确有需要的,可向监考员提出申请,由考场提供。

如果高考之前感染新冠怎么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洋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要尽量服用副反应较小的药物,避免因服药副反应影响高考成绩,原则是尽量服用以前服用过且未出现副反应的相关药物。要避免选择有嗜睡作用的感冒药,有些感冒药含有抗过敏成分,如扑尔敏等可能诱发嗜睡,可能对考生产生影响,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药物时需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对于考前失眠焦虑等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副主任范滕滕向中新网表示,考生应保持和平时一样的作息规律,不要因为高考临时调整。同时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包括安静的周边,舒适的床上用品,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如果考前比较焦虑难以睡着,可躺在床上做腹式呼吸,放松身心,这样更易于入睡。

高考期间天气情况要注意 篇三

6月5日,据中国天气网消息,浙江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贵州北部等地在高考期间将有明显降雨现身,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分散的大雨,并同时伴有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路面积水的风险,考生和家长需根据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临近预报预警信息,合理规划赴考时间和路线,避免影响考试。

预计6月7日至9日,北方高温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展,华北、黄淮北部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达35℃或以上。

大城市中,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都可能有高温现身,当地公众需关注临近预报,及时做好防晒防暑工作,高考考生和家长也需及时补充水分,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尽量避免长时间停留在户外,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筑牢考试安全防线 篇四

公平公正始终是高考的生命线。近日,教育部统一公布了教育部以及各省(区、市)2023年的高考举报电话,欢迎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及时举报反映涉及2023年高考的问题线索。

高考前夕,各地公安机关已陆续侦破一批组织考试作弊案件和涉考诈骗案件。公安机关、教育部门提醒,考生切勿携带手机等电子设备进入考点考场,以免触犯考规考纪;切勿相信售卖高考试题、答案等网上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广东江门公安机关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对辖区通信电子科技市场、电子产品销售网点开展统一清查行动,依法收缴非法电子产品,依法查处涉嫌生产、经营、销售无线考试作弊器材等违法行为,做到对销售考试作弊器材的违法场所清查到位,所有作弊器材收缴到位,网上网下销售考试作弊器材广告清理到位,对违法犯罪人员处理到位。

各地各校加强措施严防考试作弊。今年,广东全省所有考点将全面采用“2+1”入场安检模式,也就是“2次金属探测仪+1次智能安检门”,这是广东高考首次通过设置智能安检门严查手机作弊。长沙市教育考试院发布提示,所有考生在进入考室前须接受考点身份核验和两次安全检查,拒不配合的考生,监考员有权阻止其进入考室,因个人原因延误考试时间的由考生本人承担。

教育部发布2023高考预警信息怎么回事 篇五

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关注。2023年高考临近,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一、组织高考作弊,逃不过法网恢恢

【案例】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伙同温某(另案处理)商议在考试中组织作弊,由朱某某提供试题,温某负责寻找“枪手”,共同出资付“枪手”做试题费用。考试期间,朱某某将手机带入考场,拍摄考试卷子传给“枪手”,“枪手”作答后发答案给考生抄袭。参与者和组织者都被迅速抓获。考生朱某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都属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醒】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抱憾终生。

二、“李鬼”终难变“李逵”,以身试法不可行

【案例】某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学专业统考中,两名舞弊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替考,被警方抓获。两名组织考试作弊者分别被判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个月;替考大学生犯代替考试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年。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

【提醒】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逐步被用于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严防替考等舞弊行为。考试虽可贵、诚信价更高,不要相信不法分子的蛊惑,以免上当受骗,更不要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三、避开安检带手机,考试作弊毁前程

【案例】2022年高考期间,某考生避开入场安检,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依据相关规定,违规考生被严肃处理。

【法规】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让手机“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

高考期间,全国各地莘莘学子们将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为梦想拼搏,在考试结束后,考场视频录像也会进行集中回放审看,确定每一名考生有无违规违纪行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各项要求,服从考务人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输了一场考试不重要,输了自己的人生才真是得不偿失。

四、虚假宣传不可信,没有“馅饼”有“陷阱”

考试命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某某同学被录取到某名校……这样的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

从公开的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广告违法行为典型案例看,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和价格欺诈行为问题。虚构教育师资的能力和水平、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过分的夸大和宣传、以学生和受益者的名义来进行虚假宣传已成为培训机构实施欺诈惯用的把戏。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二)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三)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各类培训机构根本不可能保证考生“包过”,也不可能提供“真题”,更不能花钱买文凭。考生切勿听信虚假宣传,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贻误宝贵的复习时间。

五、“占坑帖”当噱头博眼球,涉考“恶作剧”不可碰

【案例】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有关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为开考前,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另有个别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押中试题”,同样属于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

【提醒】律师和专家提醒,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了考试纪律之外,还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

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的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者“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考生切勿为了娱乐他人,最后“愚了”自己。

统筹谋划 周密部署 各地综合施策全力护航高考 篇六

精准做好考试防疫

今年是实施新冠“乙类乙管”后的首次高考。此前,教育部指导各地各部门坚持科学精准防疫,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等要求,完善方案预案,针对不同考生情况分类设置考场,备足备用考场和工作人员,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员考前健康监测,细化防疫措施,及时发布考试防疫要求。

近期,新冠病毒感染偶有反弹,针对考生进考场是否需要佩戴口罩等问题,多地疾控部门相继发出健康提示。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要求,考生于考前3天起自主开展健康监测,有发热等可疑症状的,应立即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主动联系考点所在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备,按照相关要求在考点备用考场参加考试。并要求备用考场考生全程规范佩戴口罩。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发布提醒,考生若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前须将自备口罩放在考场外“非考试物品暂放处”,不得带入考场。入场后确有需要的,可向监考员提出申请,由考场提供。

河南濮阳教育考试中心负责人表示,当地卫健部门向每个考点派驻了健康副主考和卫生防疫组。高考期间,各考点将严格消毒消杀,如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特殊情况,可第一时间向监考老师报告。

加强考试服务保障 篇七

治安出行、证件补办、考场安排等考生家长关心关切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考试安全和考生发挥,也是各地加强考试服务保障的重点。

为保障考生考试当天出行畅通,各地交管局优化考点周边交通组织,开启交警护航,地铁、公交设置“考生绿色通道”,“爱心送考”车队接续发力。

安徽合肥高考、中考考生身份证到期或者丢失的,可携带户口簿、社保卡等证件,就近前往全市任一户政窗口办理,不受户籍所在地限制,公安机关将优先受理,优先审核签发,第一时间制证。

云南昆明在全市32个高考考点各部署1台“e办通”自助服务终端,并安排专人做好操作指引等服务保障工作。广大考生可以通过“e办通”自助服务终端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码,按提示完成本人临时身份证证明打印。海南省首次开通了“云上看考场”小程序,考生可登录微信小程序“海易办”查看所在考点考场布置图,提前熟悉入场流程。

为确保考点可靠用电,湖北武汉新洲区供电公司运维部门、供电服务站所采取“5+2”不间断模式,提前对高考涉及的10千伏线路进行全面梳理、体检与夜间特巡,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确保线路稳定运行。

此外,不少学校开展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考前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广东开侨中学组织高三全体师生参与考前减压团建活动,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及时疏导考生负面情绪。

教育部部署各地精心做好高考服务保障 提醒广大考生做好考前准备 篇八

2023年全国高考将于明天开考,日前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多次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坚持以考生为本,紧密围绕“平安高考”工作目标,加强治安出行、食宿卫生、防暑降温、噪音治理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为残障考生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合理便利,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考试环境。同时,还要充分做好考试期间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的应对准备工作,确保高考平稳顺利举行。

教育部特别提醒广大考生,一要认真阅读《考生须知》等,严格遵守考试规定,提前准备并携带好有关证件以及必备的考试用具。二要关注本地发布的高考防疫信息,根据有关要求提前做好个人防护准备工作。三要关注本地天气、交通情况,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路线,仔细核实确认考试时间、地点和科目,准确掌握考点考场路线设置,考虑考点安检等因素,预留足够赴考时间。四要诚信参加考试,不要携带手机等各类无线通讯工具及其他违禁物品进入考点(考场),如有携带需按考点要求统一存放至指定保管处。

2023高考赶考指南

这些物品严禁带入考场 篇九

6月4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高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考生: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让手机“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高考期间,全国各地学子将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为梦想拼搏,在考试结束后,考场视频录像也会进行集中回放审看,确定每一名考生有无违规违纪行为。

6月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发布考前提示,考试当天,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进入考点。今年高考将采取进入考点和考场两次安检。考生不将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电子设备带入考点,同时尽量不携带非必要的金属物品(如首饰等)。

今年,不少省份在考点首次配备使用智能安检门。广东省所有考点将全面采用“2+1”入场安检模式,考生进入考场须经过“两次金属探测仪+一次智能安检门”检测。

福建省实行“1+1”安检方式,即所有考生进入考点时,接受智能安检门检查无异常后,方可进入考点。在考生进入考场前,考生需接受金属探测仪检查,确保把手机、手表、电子手环、无线耳机等电子通信设备拦在考点考场之外。

2023高考哪些行为属于违纪 篇十

考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违纪:

(一)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

(二)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的。

(三)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

(四)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

(五)在考场或者教育考试机构禁止的范围内,喧哗、吸烟或者实施其他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的。

(六)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

(七)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

(八)用规定以外的笔或者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名、考号或者以其他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的。

(九)其他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后果:取消该科目考试成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教育部:2023年高校招生录取期间的温馨提示公布》,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9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