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10篇《二次函数数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 篇一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二次函数在现实模型的刻画的意义,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而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2.拓展目标:能在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求因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方法,以及运用二次函数的概念的深入理解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乐趣;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二次函数,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2.难点: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何通过题目信息列出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以及确定因变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

三、 复习旧知

1.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谁能说出它们的分别的形式是什么吗?(让学生举手回答)

2. 老师总结: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形式为y=kx+b。其中当k≠0,b=0时为一种特殊形式y=kx,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k﹙k≠0) x

(让学生进入数学课堂的氛围,从复习的形式带入函数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欲望。)

四、 新课引入

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过以下的情形,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1. PPT展示:如图所示,这是永州八景之一的愚溪桥,桥身横跨愚溪,面临溪水,桥下冬暖夏冻,常有游船停于桥下避晒纳凉,已知主桥为抛物线型,在正常的水位下测得主桥宽24m,最高离水面8m,以水平AB为x轴,AB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求出次抛物线的表达式。

2. 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你们知道在打篮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抛物线式什么曲线吗?你能计算出最高点的位置吗?

3. 已知圆的半径为r,求圆的面积的表达式?

同学们能建立适应题目的坐标系,并列出函数表达式吗?

同学们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避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学们自己的演算本上依次列出关系式。y=πr2,y=2x2+3x+1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关系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些函数关系式的共同点。

总结:1.函数都是由自变量的二次式表示的;

2.都是由y=ax2+bx+c(a≠0)的形式

五、 板书

形式y=ax2+bx+c(a,b,c均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为二次函数 ????2叫做二次项

其中 ??为一次函数 ????叫做一次项最高点叫做定点,在坐标轴上可找出定点坐标

??为常数?叫做常数项

观察函数的表达式,应当注意的知识点为:

1.最高次数必须为2;2.a≠0; 3.轴对称图形。

六、 课堂演练(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例1、判断哪些是二次函数?

① y=y=x(2-x)③(x-4)-16 ??22

(让学生识别二次函数,强化二次函数的概念)

2例2、①y=4x2+1 ②y=(x-1)-2x③ y=5x2+4x+3

分别说出下列二次函数的a、b、c?

(让学生正确判断解析式中的a,b,c)

例3、已知二次函数有=(m+3)????-9是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m的值?

2 ???9=2→综上m=3 ??+3≠02

在这里,一定要注意,m+3≠0(即a≠0)这个条件

活动: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进入学习的世界吧! 活动展示两段:所有的男生分成一组,所有的女生分成一组,比赛规则根据二次函

数的解析式y=3x+4x+2,选一女生说出一个x的取值,如男生回答,时间为两分钟;反过来,由任一个男生说出y的取值,女生回答,看谁说的最多?

(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希望以后能再接再励。

(采用鼓励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现在我们一起做这道题,好吗?

2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4x+3

问题1:当x=1时,y=? 当x=2时,y=?

问题2:当y=0时,x=? 当y=7时,x=?

解答:当x=1,y=2;当x=2,y=15

当y=0,x1=-1,x2=-3;当y=7,x=-2

2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bx+c(a≠0),其经过三点(0,1),(2,1),

(3,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如果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呢?

22.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h)+k,顶点坐标为(2,-1),求二次函数的

解析式?

??=3 16??+4??+??=1

4??+2??+??=3

例2: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h)+k,顶点坐标为(2,1),对称轴为x=2,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y=2(x-2)+1

例3: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2,a=3,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4+2??+??=0 12?2??+??=0

归纳总结(板书)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基本形式:

21. 一般式:y=ax+bx+c(a≠0)

22. 顶点式:y=a(x-h)+k(a≠0)其中点(h,k)为顶点,对称轴为x=h

3. 交点式:y=a(x-x1)(x-x2)(a≠0),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轴。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用待定系数法,但根据不同的条件设出恰当的解析式解出更方便。 22

七、 实战训练

例:抛物线与x轴交点为(-1.0),(2,0),且a=4,求解析式?

①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② 用恰当的解析式

八、 创设情境

某种小商品的成本是1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售

量为100x件。

写出用售价x(元/件)表示每日的销售利润y(元)的表达式

(情境问题是让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近生活)

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教案2021模板 篇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

(二)整体感知

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

若把∠A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

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sina<1,0<cosa<1(∠a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p="">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

学生练习1中1、2、3.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sin45°+cos45; (2)sin30°•cos60°;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

(四)总结、扩展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0<sina<1, p="" 0<cosa<1(∠a为锐角).

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1中A组3.

预习下一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初中二次函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公切线在解决有关两圆相切的问题中的作用,辅助线规律,并会应用;

(2)通过两圆公切线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证明两圆相切问题时,辅助线的引法规律,并能应用于几何题证明中。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2)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概念。

(二)公切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如图,⊙O 1和⊙O 2外切于点A,BC是⊙O 1和⊙O 2的公切线,B,C为切点。若连结AB、AC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

观察、度量实验(组织学生进行)

猜想:(学生猜想)∠BAC=90°

证明:过点A作⊙O 1和⊙O 2的内切线交BC于点O。

∵OA、OB是⊙O 1的切线,

∴OA=OB。

同理OA=OC。

OA=OB=OC。

∴∠BAC=90°。

反思:(1)公切线是解决问题的桥梁,综合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作两圆的公切线是常见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例2、己知:如图,⊙O 1和⊙O 2内切于P,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

求证:∠APC=∠BPD。

分析:从条件来想,两圆内切,可能作出的辅助线是作连心线O 1 O 2,或作外公切线。

证明:过P点作两圆的公切线MN。

∵∠MPC=∠PDC,∠MPN=∠B,

∴∠MPC-∠MPN=∠PDC-∠B,

即∠APC=∠BPD。

反思:

(1)作了两圆公切线MN后,弦切角就把两个圆中的圆周角联系起来了。要重视MN的“桥梁”作用。

(2)此例证角相等的方法是利用已知角的关系计算。

拓展:(组织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

己知:如图,⊙O 1和⊙O 2内切于P,大圆⊙O 1的弦AB与小圆⊙O 2相切于C点。

是否有:∠APC=∠BPC即PC平分∠APB。

答案:有∠APC=∠BPC即PC平分∠APB。如图作辅助线,证明方法步骤参看典型例题中例4。

(三)练习

练习1、教材145练习第2题。

练习2、如图,已知两圆内切于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C,大圆的弦PD过C点。

求证:PA·PB=PD·PC。

证明: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EF

∵ AB是小圆的切线,C为切点

∴∠FPC=∠BCP,∠FPB=∠A

又∵∠1=∠BCP-∠A  ∠2=∠FPC-∠FPB

∴∠1=∠2  ∵∠A=∠D,∴△PAC∽△PDB

∴PA·PB=PD·PC

说明:此题在例2题的拓展的基础上解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学习了两圆的公切线,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圆的轴对称性,两圆外(或内)公切线的交点(如果存在)在连心线上。

2、公切线长的计算,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故解题思路主要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3、常用的辅助线:

(1)两圆在各种情况下常考虑添连心线;

(2)两圆外切时,常添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常添外公切线。

4、自己要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四)作业教材P151习题中15,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已知两圆相交于A、B,直线CD与两圆分别相交于C、E、F、D。

(1)用量角器量出∠EAF与∠CBD的大小,根据量得结果,请你猜想∠EAF与∠CBD的大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当直线CD的位置如图2时,上题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已知中的“两圆相交”改为“两圆外切于点A”,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第(1)题所得的结论将变为什么?并作出证明。

《二次函数》的复习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

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二次函数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的教学,在函数的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已学一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复习,又是对二次函数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为将来二次函数一般情形的教学乃至高中阶段函数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此函数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与技能目标]

(2)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以及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4、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掌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的画法,以及它们图象的性质。②学生个性活泼,积极性高,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③初三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已形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关键词:情境、探究、分层)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同学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探究发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

2、学法(关键词:类比、自主、合作)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类比迁移,对照学习。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会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和“乐学”。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呈现抛物线和谐、对称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验证的过程,根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优美的有关抛物线的图案,创设情境:

(1)你们喜欢打篮球吗?

(2)你们知道: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从而引出课题〈〈二次函数〉〉,导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为了更贴近生活,我先设计了两个和实际生活有关的练习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然后出示课本上的两个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果,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四个解析式都列出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些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从而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时要求学生既要知道表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字母的意义,还要能根据给出的函数解析式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二次函数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由于学生层次不一,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我设计了3道练习题,其难易程度逐步提高,第一道题面对所有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二次函数的'概念直接判断,但需要强调该化简的必须化简后才可以判断。第二道题让学生逆向思维,根据条件自己写二次函数,从而加深了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最后一道题综合性较强,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小结归纳拓展转化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这一节的知识条理化,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遗漏与不足。同时,选做题具有总结性,可引导学生研究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联系。四。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整节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我全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层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列出不同问题中的解析式,并通过观察他们的共同特征,成功得出了二次函数的概念。

2、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以上是我对二次函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二次函数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34.4二次函数的应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十四章第四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 课本P94 问题。

2. 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3.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94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 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初中二次函数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入)

很多机器上的传动带与主动轮、从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以一条直线和两个同时相切的形象。(这里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建模,了解数学产生与实践)

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1、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给出两圆的外公切线、内公切线以及公切线长的定义:

和两圆都相切的直线,叫做两圆的公切线。

(1)外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同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外公切线。

(2)内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两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内公切线。

(3)公切线的长:公切线上两个切点的距离叫做公切线的长。

2、理解概念: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有何区别与联系?

(2)公切线的长与公切线又有何区别与联系?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的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线段的长。但公切线的长是对两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是以两切点为端点;切线长是对一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是切点,另一个端点是圆外一点。

(2)公切线是直线,而公切线的长是两切点问线段的长,前者不能度量,后者可以度量。

(三)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概念、概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添写教材P143练习第2题表。

(四)应用、反思、总结

例1 、已知:⊙O 1 、⊙O 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7cm,圆心距O 1 O 2 =13cm,AB是⊙O 1 、⊙O 2的外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求:公切线的长AB。

分析:首先想到切线性质,故连结O 1 A、O 2 B,得直角梯形AO 1 O 2 B。一般要把它分解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再用其性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规范步骤)

解:连结O 1 A、O 2 B,作O 1 A⊥AB,O 2 B⊥AB。

过O 1作O 1 C⊥O 2 B,垂足为C,则四边形O 1 ABC为矩形,

于是有

O 1 C⊥C O 2,O 1 C= AB,O 1 A=CB。

在Rt△O 2 CO 1和。

O 1 O 2 =13,O 2 C= O 2 B- O 1 A=5

AB= O 1 C= (cm)。

反思:(1)“转化”思想,构造三角形;(2)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例2* 、如图,已知⊙O 1 、⊙O 2外切于P,直线AB为两圆的公切线,A、B为切点,若PA=8cm,PB=6cm,求切线AB的长。

分析因为线段AB是△APB的一条边,在△APB中,已知PA和PB的长,只需先证明△PAB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使问题得解。证△PAB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APB中有一个角是90°(或证得有两角的和是90°),这就需要沟通角的关系,故过P作两圆的公切线CD如图,因为AB是两圆的公切线,所以∠CPB=∠ABP,∠CPA=∠BAP。因为∠BAP+∠CPA+∠CPB+∠ABP=180°,所以2∠CPA+2∠CPB=180°,所以∠CPA+∠CPB=90°,即∠APB=90°,故△APB是直角三角形,此题得解。

解: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CD

∵ AB是⊙O 1和⊙O 2的切线,A、B为切点

∴∠CPA=∠BAP  ∠CPB=∠ABP

又∵∠BAP+∠CPA+∠CPB+∠ABP=180°

∴ 2∠CPA+2∠CPB=180°

∴∠CPA+∠CPB=90°即∠APB=90°

在Rt△APB中,AB 2 =AP 2 +BP 2

说明:两圆相切时,常过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沟通两圆中的角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当两圆外离时,外公切线、圆心距、两半径之差一定组成( )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以上答案都不对。

此题考察外公切线与外公切线长之间的差别,答案(D)

2、外公切线是指

(A)和两圆都祖切的直线(B)两切点间的距离

(C)两圆在公切线两旁时的公切线(D)两圆在公切线同旁时的公切线

直接运用外公切线的定义判断。答案:(D)

3、教材P141练习(略)

(六)小结(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两圆的公切线、外公切线、内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概念;

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求外公切线长的能力;

思想:“转化”思想。

(七)作业:P151习题10,11。

《二次函数》的复习教学设计 篇八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y=kx ,k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2)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2+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2

=100(x2+2x+1)

= 100x2+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2+1 (2) s=3-2t2

(3)y=(x+3)2- x2 (4) s=10r2

(5) y=2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评价分析

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

二次函数超级经典课件教案 篇九

1.使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使学生掌握用图象或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让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以及性质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二次函数》的复习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材分析

1、命题解读

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近8年考查7次,以解答题为主,且综合性较强,一般涉及求交点坐标及顶点坐标。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的知识点有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a、b、c的关系、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增减性、对称轴、顶点坐标及与x轴、y轴的交点。

2、教学目标

(1)认识二次函数是常见的简单函数之一,也是刻画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能正确地描述二次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或函数关系式说出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及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3)、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教学重点:

(1)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二次函数的平移

4、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象或函数关系式说出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及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激情导课,学生自学自做,教师进行面批,组织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检测导结反馈。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疑问,尽量让学生互相解决,教师起到帮助、组织、合作、协调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实践练题和检测导结,经过严格有梯度的训练,使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同时鼓励和培养学生提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学—导—练”三步为主线,以“六环节”为结构,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以问题“引”自学,以自测“显”问题,以优生“带”差生,以点拨“疏”疑点,以训练“巩”新知。

三、学法指导

由于是复习课,因此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让他们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小组交流,直至最后探索出结论。以引导、探究、合作、点拔、评价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1、挑战自我;

2、考点清单;

3、夯实基础;

4、小结感悟;

5、目标检测

6、拓展延伸

7、作业布置。

1、挑战自我

出示3道有关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的中考试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引起有关知识点的回忆。第一题是二次函数对称轴的考查;第二题考察图象的平移;第三题解有关抛物线与系数a、b、c关系的题。

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开篇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

2、考点清单

师生共同回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a、b、c

的关系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教学效果:预计学生对这些知识有遗忘,应积极引导回忆问题,达到对知识点有明确的认识。

3、夯实基础

师生共同探讨四道典型例题,强化知识点的灵活应用。题让学生先想后答,遇到难题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全班展示,充分发挥学生对积极主动性。

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学习二次函数有困难,应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4、小结感悟:说说你在本节课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及疑惑?(小组交流)

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反思回顾,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相关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目的增强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5、目标检测:

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漏补缺。并要求学生在规定五分钟内完成,同时对每道题进行分数量化。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以便学生核对。同组的学生进行作业互相批改。并把结果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掌握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对于当堂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课下进行适当的辅导。

6、拓展延伸: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7、课后作业:《中考指导》62页——64页。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导!

五、教学设计反思:

1、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课堂上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2、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而不是使合作流于形式。要把合作交流的空间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还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全体的学生都动起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二次函数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0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