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优秀教案【3篇】

发布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3篇《《核舟记》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学内容及步骤: 篇一

一、导入新课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原作简介

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

[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

三、朗读全文

1.正音并标段号。

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齐读全文。

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

〔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

四、讲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

2.讲词语:

①“为”,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

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

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

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

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

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

②交代赠核舟事。

(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誹謗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六、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至四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篇二

一、复习导入

二、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

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

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

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

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 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

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 提问:

①“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 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三、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

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 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 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系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四、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③ 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④ 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楫定位,故先出楫。后两句分写,先出居右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五、连贯诵读

第2至4段(过程略)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2至4段。

核舟记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罔不 (       )           (2)贻(     )           (3)箬篷(       )

(4)八方有奇 (     )       (5)石青糝之 (    )  (6)髯(        )

(7)天启壬戌  (     )      (8)篆章(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

奇巧:         以:       木:                 木材;             为:

罔 :          因:       具:                   轩:         敞:          为:          兴:        徐:                 糁                     比:   类:           矫:         诎:                倚:             楫:

椎髻:        夷:           了了:             盈:             题:

简:           为:          灵:               怪:

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当之处老师及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词语。

5、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三 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楫(        )

椎髻(           )      虞山(          )      篆章(         )       矫(       )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八年级语文教案

23核舟记

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上节课的“拓展延伸”题。

二、学习•研讨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⑵ 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4、学生齐读2~5段。

探究思考: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5、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2)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三 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四 巩固练习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八年级语文学案

23核舟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罔不 (       )           (2)贻(     )           (3)箬篷(       )

(4)八方有奇 (   &☆www.chayi5.com☆nbsp; )       (5)石青糝之 (    )  (6)髯(        )

(7)天启壬戌  (     )      (8)篆章(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

二、研讨 学习:

(一)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二)、整体感知

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

1、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重点词语:

奇巧:         以:       木:                 木材;             为:

罔 :          因:       具:                   轩:         敞:          为:          兴:        徐:                 糁                     比:   类:           矫:         诎:                倚:             楫:

椎髻:        夷:           了了:             盈:             题:

简:           为:          灵:               怪:

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2、小组内通译全文。

3、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三 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楫(        )

椎髻(           )      虞山(          )      篆章(         )       矫(       )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八年级语文学案

23核舟记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培养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

1、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上节课的“拓展延伸”题。

二、学习 研讨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意,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⑵ 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4、齐读2~5段。

探究思考: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5、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2)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三 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四 巩固练习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3《核舟记》答案二3 .1)明确(多媒体展示):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明确(多媒体展示):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4明确(多媒体展示):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6.2).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核舟记》优秀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