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秀教案【最新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桃花源记》教案 篇二

导入: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一、文学常识

二、朗读(句间停顿)

三、解释字词,翻译句子

为业:靠……谋生。 缘:沿。 鲜美:鲜艳美丽。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延:请。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1.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见过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林奇异景象,景物幽美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甚异、欲穷—心理,设悬念,做铺垫,引下文。

2.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做客桃花源。

“林尽水源” →山有小口(为不复得路埋伏笔) →舍船从口入 → 复行 →豁然开朗”---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富足安乐

渔人与桃花源中人交往---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不足为外人道也。”--“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为“不复得路”埋伏笔

3.渔人离开桃花源再访而不得

“不复得路”,“规往”而“未果”--- 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但这理想境界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积累考题

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13. 表明村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熟读并背诵课文。

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人是谁?去过没有?请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展示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三、诵读和复述:

欣赏书法作品,配乐朗读。(教师可以结合书法作品播放录音或自己示范朗读。该部分内容每个页面限时60秒,若没有按键或点击鼠标,60秒后将自动跳入下一页。)

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出示同学们未提到的字词。如:

缘溪行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遂迷 寻病终

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六、深入研读:

1、揣摩语言(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30秒,若3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

“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问题讨论(同桌互相讨论,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90秒,若9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

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

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3、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七、拓展思考:

1、品读《桃花源诗》

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2、比较分析

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何异同?

明确: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象和幻想,情节离奇,极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

《天上的街市》表现得积极、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

3、独抒已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八、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九、全班齐诵课文,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4、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5、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与德育:

6、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4

教学难点:

目标5

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请打开书——

二、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课文。

2、抽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想。

三、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上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

得:便得一山(看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又)

遂:遂与外人间隔(因而)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就)

5)同义词

1.悉如外人:悉:都

并怡然自乐:并:都

咸来问讯:咸:都

皆叹惋:皆:都

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3.缘溪行:缘:顺着。

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四、解题、图解课文:

1、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2、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3、解题,复述主要内容: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本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从整体感知了本文,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但我想同学们在理解文章上还有一些疑惑,下一节课我们重点来解答同学们的不懂之处,到时请同学们大胆提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分析课文;

2、讨论课文思想。

教学步骤:

一、背诵导入:

背诵课文;

二、疑点解惑: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精讲。

参考问题及作答: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亮点欣赏: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主题讨论: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处理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六、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2、字词归类:

1)补充实词: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2)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香浓

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乃不知有汉(竟然)

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桃花源记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与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是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与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与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掌握故事情节,【www.chayi5.com】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作者有关生平思想材料。熟读课文,疏通文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它借助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它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与《天上的街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并最后集中归纳:

陶渊明,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少年有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生活的年代政治黑暗,时代不稳定,他有志不得伸展,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时间都不长,后因不愿束缚自己过官场生活,任彭泽令仅八十几天便愤然离去,并作《归去来兮辞》借以明志。

自此归隐田居,躬耕僻野,一生虽穷困潦倒,却矢志不移,63岁死于贫病。他长于诗文辞武,作品传世不少,其优秀作品多表现田园生活,隐喻着对统治者的憎恶和不与为伍的骨气,但有的也反映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思想。《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识记生字

豁然开朗 俨然 阡陌 垂髫 诣守 刘子骥

整体感知,范读课文

由老师朗读,也可指名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段朗读,要求大家认真欣赏并做出朗读评价。

默读课文,疏通文义

要求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课堂问答。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提示并讲解:

芳草鲜美渔人 甚异之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孕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义不同的现象,如“鲜美”、“交通’,等都是一字一义,与现代汉语的合成词不同;可以提及词类活用现象,如“异’’等,但不必细讲,让学生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其义即可。最好能结合学生已学知识,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如“渔人甚异之”,可结合《伤仲永》中“父异焉”、“邑人奇之”,让学生联想体会、加深理解。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萌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复述课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可适当地加上自己的想像。复述不完整的可由同学补充。

背诵课文

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到会背。教师可结合课文之后的《学习背诵》对学生加以指导。

作业

继续背诵课文。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思想内容 了解创作方法教学设计

■重点研读

揣摩语言,独立阅读思考

a.忽逢桃花林”,“忽,,字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表明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b“渔人甚异之”中,“之’’在文中指代什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欲穷其林”,“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因“甚异之”所致,想探个究竟)

d.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词是什么?(“初极狭,才通人。”)

e.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源人对陌生人的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源与世隔绝已久)

理解内容

思考题:

本文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不同?结合作者的生平,谈谈本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的形式合作探究。最好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试着让学生综合述评,不全面的可以相互补充、完善。

明确:

社会状况可概括为: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从生活得安宁幸福等。具体表现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加深理解,但不必对号入座。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相对的。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社会。

■拓展与延伸

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探究,请同学们提出相关问题,教师集中归纳: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什么异同?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提示: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世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暗示桃花源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幻想。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篇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迁,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 还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及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 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 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 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 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 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 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 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 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 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 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产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

⑴ 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 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

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实──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 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 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⑴ 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⑵ 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⑶ 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记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怎样描绘出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过程

一、理解作者怎样描绘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美好的社会?

学生讨论明确:

1、环境美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安居乐业,气象升平)

2、人美:

⑴ 热情款待外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和睦友好

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 交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厌恶战争,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别说在东晋这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不能存在,就是现在也找不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咱们就从作者的写法构思上考虑陶渊明怎样描绘这个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的同时结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实写虚:

如: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写出似有似无的仙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但没有指出明确的年份、地点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的无确切地址,仅仅写忘路之远近,小山通桃源,更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复寻桃源时,标记消失,无迹可寻,虚无缥渺。刘子骥的寻而未果,似带来一丝希望又破灭,成了千古之迷。这个情节可以概括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3、为什么作者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虚幻带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东晋统治者的奢侈、残酷剥削,政治濒临崩溃,作者的抱负无法实现;当时实行的门阀制度,保护高门氏族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却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渊明本身不愿攀附权贵,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辞官,41岁归耕田野,面对纷乱的世道他无力改变,只好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体会本文叙述详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详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确:详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来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写: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写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辅助地叙述事件,只需简单介绍。

三、了解其他的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生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桃花源记 教案 篇八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点

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导入

刚才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现在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看PPT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

3、朗读感知

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

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第一节:发现桃花源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进入桃花源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

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第三节:访问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2、桃花源人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

3、讨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何“皆叹惋”?

明确:A陶渊明所处时代。B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社会。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怕世人找到,破坏他们安宁的生活。

第四、五节: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1、渔人离开桃花源怎么做的?

2、他为何没有答应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确: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3、结果如何?作者为何这样写?

明确: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丽与神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

3、写一写或者画一画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