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9篇《小学数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9页“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九册63-6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 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回忆策略

1、谈话:老师先来和大家玩个游戏,怎么样?看,这是什么?(扑克牌)

老师抽出大王和小王,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

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四种)是哪四种呢?(草花,黑桃,红心,方块)

2、揭题: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探究列举的方法

(一)情景创设 呈现问题

1、师:我校操场东面有一块空地,学校想将把这块空地利用起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周长是18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真了不起,你连这隐藏的数学信息也找出来了,周长是18米,那么说明长和宽的和是多少?(课件出示,长+宽=9米)

(3)长方形的长+宽=9米,那么这个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你能帮老师来设计一下这个长方形花圃吗?

请拿出准备的小棒,同桌合作摆一摆,并想想有没有不同的围法吗?

2、学生尝试操作。

(1)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2)交流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围法?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其它小组有不同的摆法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小学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6、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

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内容: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统计(一)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统计(二)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WWW.CHAYI5.COM★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当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秭归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磨平、茅坪镇的温度。

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镇的气温或两个镇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镇气温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埘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磨平和茅坪镇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5℃(+15℃)-1℃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15”这个数读作正十五,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5”也可以写成“15”;“-1”这个数读作负一,书写时,可以写成“-1”。

【设计理念】“零上15摄氏度”和“零下1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5”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2、归纳正数和负数。

【设计理念】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5、19、+20xx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11、-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3、知识应用。

(1)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2)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1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出示例3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方向相反??)师:下面是张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8050元和支出520元。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怎样表示?

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四、课堂作业。(略)

【设计理念】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要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

小学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教材55页的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上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

(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相机指出:东——e 西——w 南——s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二、展开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

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试一试

(1)出示题目要求:在灯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练习

1、讨论“练一练”。

(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

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

孔雀园呢?

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

(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

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

练习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

2、讨论练习十二第3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

(2)飞机a在机场的什么位置?

(3)飞机b、c、d、e分别在机场的什么位置?你能在途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吗?

各自在图上表示出来,然后汇报交流。

四、小结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5题。

课前思考: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对于量角器的使用,我想学生基本上都会,有个别学生可能遗忘,也有个别学生是中途转学过来的没学过,所以在课前我让还不会使用量角器的学生去请教其他学生或老师。在课上我想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怎样摆放量角器以及具体画的时候要注意的地方:要先根据给出的表示方向的条件,从观测点起画出一条射线,再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计算出相应的图上距离,最后再做调整,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注意要在图上标出所表示的方向度数和距离的长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