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4、十里长街送总理【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4、十里长街送总理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4、十里长街送总理》,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一

8 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拄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

教学用具:课文插图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长安街上迎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带。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如《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热爱和怀念周总理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

2、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借助预习提示和必要的资料,如介绍周总理的光辉业绩、他逝世前后的情况、电影《周恩来》等,使学生的思想较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教学时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感知内容,理顺思路。要指导学生反复自读课文,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可以先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理顺课文的思路(①等灵车;②望灵车;③送灵车)。然后让学生质疑,解决字词方面和浅层内容的理解。

第二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教师可用“你觉得哪些词句充分表现首都人民爱总理的思想感情?”这一提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以下的句子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和品味。

这篇精读课文,运用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的动态、心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976年1月,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向周总理告别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亿万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和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课文循着“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二

之四

佛山市建设小学 李亚娜

教学要求: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恩来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激发学生热爱周总理的思想感情,加深对周总理的爱戴和怀念。

2.学习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表达的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首都人民对总理的怀念之情。(使学生的情感与首都人民当时的情感同渠而流,达到以情悟文的境界。)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总理遗像及装饰物。

2.自制《十里长街送总理》电脑软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揭示课题。(抓“长”、“送”两个字眼)

2.师生共同交流对周总理的认识。

3.联系课题简介背景。(教师诵读“长”、“送”的有关句子)

4.读懂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5.概括主要内容。(借助课题)

6.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理会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崇敬、怀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黑板中上部张贴总理遗像,佩上黑纱,缀上松枝白花,贴上挽联。(据内容创设深切悼念周总理的教学环境。)

板书: 等灵车

望灵车

送灵车

教学过程 :

一。渲染气氛,引入情境。

1.语言描述,音响渲染。

播放阵阵狂风的录音。

师述:同学们,请听,狂风在呼啸,在长吟,它扫过大地,卷过长空,摇撼着树木,抖动着电线,为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而发出一阵阵悲戚的呜咽声。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刺骨的寒风,走进长安街,看看首都人民是怎样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

2.播放录像,再现情境。(有画面,有哀乐,有朗诵)

3.引导表达观后之情,进行语言训练。

看了这场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送别,我的心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读“等灵车”片段。

1. 师:对,这是一场感人肺腑的送别,来到长安街,我们首先

看到的是:(出句子)

长安街两旁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1) 口头填空、诵读。

(2) 这句话是围绕哪两个字写的?(人多)

(3) 哪些词说明人多?划一划,说一说。

(两旁、挤满、男女老少、望不到头、望不到尾)(“两旁挤满”说明队伍密。“望不到头,望不到尾”说明队伍长。)

(4) 想象着长达十里的长安街上挤满了数百万群众的情境,诵读这句话。

2.图画再现情境,观察思考结合。

① 过渡语:人如此密,队伍如此长,可见悼念总理的人是很多的。让我们再把镜头向前推近。(出图)

② 在悼念的人群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什么样的脸?(帮助移情并积累词汇。)

③ 再仔细观察:(图下出句子。)

人们臂上都___________________,胸前都___________________,眼睛都___________________。

④去掉三个“都”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三个“都”强调了什么?(所有的人装束一样,动作一样,怀念总理的沉痛心情一样。)

⑤ 以沉痛怀念之情来读这句。

3.理解词语,利用图画,想象情境,发展语言。

① 师:人群中有这样一位老奶奶。(出示老奶奶特写图和相关句子。)读句子。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等待着。

② 想象情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焦急”。

师:在刺骨的寒风中,在拥挤的人群中,老奶奶焦急地等待着,我们仿佛听见老奶奶在说什么?

③ 想象情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耐心”。身旁的人见老奶奶年迈体弱,劝她回去休息,奶奶会坚决地说什么呢?

④ 师:对,这就叫做“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板书:焦急,耐心)

4.自读品味。

① 过渡语: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的不仅仅有老人,还有青年和儿童,他们都像老奶奶那样盼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

② 出句子,指名读。

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着。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③ 从哪些词可看出大家都在焦急而耐心地等待?

④ 为什么连用两个“望着”呢?(等候时间长)

⑤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5.设疑悟情。

(看课题)在长长的街道上,长长的队伍为什么能长长地等候,不辞劳苦地来送总理呢?(对总理情长)想象这个情境,有感情地再齐读一次课题。注意突出“长”、“送”两个字。

三。 导读“望灵车”片段。

1.过渡语:人们等啊,盼啊,终于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迎来了灵车。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象当时的情境。(播放第二自然段的配乐朗诵)

2.以问促读:灵车到来时人们是怎样相送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

3.抓词语品语感,反复读,激发情感。

(1)没有约定,没有商量而动作一致叫什么?(板书:不约而同。)

(2)导读,增强气势,加深印象。

师:(引读)送别总理,人们不约而同地———

生:(接读)站直了身体。

师:(引读)不约而同地———

生:(接读)摘下帽子,

师:(引读)不约而同地———

生:(接读)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师:(引读)就好像有人在———

生:(接读)无声的指挥。

(3)指挥人们行动的到底是什么?(提示:请注意带点的表示动作、神态的词。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4)对,正是这种对总理的无比崇敬和失去总理无限悲痛及永别总理的无限眷恋之情在指挥着人们。人们就是以这样的情感来送总理的。

(5)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4.重现一组图片,拓宽意境,激发依恋之情。

① 过渡语:送行的长长车队缓缓地行进,按照人们的意愿,拉长了送别的时间。望着灵车,人们思念长长。(投影出一组图片)

② 此时,你们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点睛”,激发感情引起共鸣)

生:我想到周总理常常日理万机,彻夜不眠。有一次,他工作了一夜走出大会堂,还与清洁工人亲切地握手。

生:我想起周总理与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景。

师:对,总理是那么平易近人,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

生:(接)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

师:然而,今天,他————

生:(接)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

师: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那——慈祥的笑容,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了。

生:我想到在飞机遇险的时候,总理把伞包让给小扬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这么好的总理,我们怎么舍得他离开?

生:我想起总理一生艰苦朴素,衣服上打了不少补丁,甚至逝世了,也没换上一套新衣服。

师:对,总理他一生一无所有,一无所求。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这样的好总理,我们怎么能不热爱,怎么能不留恋呢!

生:我想起总理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快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真是太伟大了。

生:……

师:(看课题)长安街上十里相送,勾起人们长长的回忆,让我们想着总理所走的长长的革命之路,想着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想着总理的丰功伟绩,用崇敬的心情再读一次课题。

师:就是这样一位一心想着人民的好总理,在中国人民最需要他的时侯却去了,永远地去了。一想到他就要化为一缕香烟,一堆白灰时,我们的心就像刀绞一般疼痛。(师生情感与当年首都人民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③ 带着这种万分悲痛的感情读第3自然段。

四。导读“送灵车”片断。

1.引读第四自然段。

2.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是因为————

生:……

师:对,舍不得总理,不愿与总理分开,这就叫————(板书:难舍难分。)

3.想象情景,抒发感情。

(1)这个难舍难分的场面深深地映在我们的脑海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表述。

4.师:对,所以说灵车牵动着————

生:(接)千万人的心。

5.读“灵车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再读课题,这个“长”字还说明什么呢?(送别时间长)

6.(指课题)为什么不说十里长街永别总理?从“送”字,你还体会到什么?

7.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结合板书)小结。

1.人们焦急而耐心地等灵车,不约而同地望灵车,难舍难分地送灵车,说明了什么?(板书:崇敬,爱戴,怀念)

2.我们今天怀念总理,学习总理,就要像总理小时候那样————

(投影句子,齐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对,继承总理遗志,踏着总理的足迹,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六。再现灵车渐去的画面,使课虽终意犹未尽。

师:让我们想着总理长长的革命之路,走进长长的送别队伍,一起怀着崇敬、爱戴、怀念之情再送总理一程吧。

附板书:

(板书一) (板书二) (板书三)

等灵车 焦急耐心 崇敬

望灵车 不约而同 爱戴

送灵车 难舍难分 怀念

(附:结合学科活动课,开展《周总理,你在哪里》诗歌朗诵会。)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三

师:首都百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泪雨与哀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开来了。这时人们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这一段里哪一部分写人们是怎样做的?谁给大家读读这一部分?

(生读“人们心情沉痛……擦去腮边的泪水。”)

师:请大家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内容。自学之前,先请大家想想第一段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生:我们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是:首先找出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再理解这些词语,然后体会这些词语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补充两点。一是我们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它的本义,还要理解它在课文中的意思。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

生:我认为还应该强调一点,就是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只有运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多种解词法,才能理解得全面、深刻。

〔在阅读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归纳读书方法,并运用于阅读实践中,使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师: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大家总结得很好。请同学们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点批画,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师:谁能谈谈自己重点抓了哪些词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不约而同”这个词语。“不约而同”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在课文里指人们虽然没有经过商量,但是“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等这些动作是一致的。

生:(抢答)这里还应该联系“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来理解。“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其实是没有人在指挥。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来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人不计其数。这么多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统一,何况没有人指挥呢?

师:老师与你有同感。那千千万万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一致,现在无人指挥,彼此的行动却这么一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周总理,同样怀念周总理。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我有不同意见。说根本没有指挥是不确切的,我认为是有指挥的。只是这指挥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人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在指挥他们这样做。

师:有创见!应该这样理解。只有人们对总理的感情一致,行动才会这样一致。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这里的“老人、青年、小孩”,从年龄上强调了周总理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怀念。

师:说得好,同学读书多么仔细,考虑问题多么全面。

〔老师随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还理解了重点词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体会了内在的思想感情。〕

师:这几个词语,我们不仅理解了意思,还体会到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谁能谈谈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我还理解了“眼睁睁”这个词语。“眼睁睁”就是目不转睛的意思……

师:说得有道理。“眼睁睁”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目不转睛。那么在本文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再读读这一句,并联系前文体会一下。

〔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掌握联系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方法。〕

生:“眼睁睁”比“目不转睛”还多了一层意思,就是没有办法,束手无策。

师:体会得太好了。那么这里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呢?

生: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都能表达人们想多看几眼总理的思想感情,用“眼睁睁”还可以进一步表达人们不忍心与总理分别,想把总理永远留住的思想感情。

师:体会得太深刻了。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由此看来,有些词语的理解必须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谁能运用这种方法继续理解其它词句?

生:我可以用这个方法理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处。人们望总理的灵车,连擦去腮边泪水的一瞬间都舍不得错过,这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师:是啊,亿万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理是何等的爱戴,何等的怀念!怎样读才能把人们的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呢?

生:应该用低沉的语调,轻声慢读。

生:以上我们理解的这些词语,都应该读得重一些,才能更好地表达人们的心情。

师:说得对。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练习读读。

〔在学生自己练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名读,并引导学生评议。〕〔发动学生思考应如何表达感情,既可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感染。〕

师:当时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你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没有目睹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但是电视屏幕却可以把我们带到1976年1月11日的长安街上。

(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迎送总理灵车的实况录像。)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含着热泪,气愤地)我会说,敬爱的周总理,听说您是被“四人邦”迫害死的,我要把他们抓来,让他们永远跪倒在您的墓前。

生:(泪流满面地)我会追着总理的灵车跑得很远,很远。一边跑,一边喊:周总理啊,您么这么早就离去了,我们不能没有您啊,全国人民不能没有您啊!

生:(深情地)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心;不会忘记您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泣不成声地)我要对总理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这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于老师引导得法,体会得深,所以学生的思维是自觉的,情感是真挚的。〕

师:看来,尽管同学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但是由于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由于我们在读议中抓住了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多种方法理解,所以大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你们对总理的怀念是深切的,对总理的爱戴是真挚的。谁从以上的学习中,又悟出新的学习方法?

生:我觉得展开想象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用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师:体会得完全正确。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主动运用这种方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四

之七

佚名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 教学准备:课件

四、 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 复习导入  :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xx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6、指导朗读。

7、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8、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指名讲,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是非常“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赞美的语言,但为什么几个同学朗读的语调反而低沉,声音反而轻了呢?

(6)是啊!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今天总理却已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这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7)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1) 总理与人们心连心。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人们在人行到上奔跑。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2) 默读课文,在读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3)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了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总理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4)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5)灵车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对这二行动,你是怎么体会人们的感情的?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小结学法,总结全文。

5.作业 :

作业 本第4题。划出课文中使用“反复”的句子,体会人民送总理的心情,知道反复的作用,仿写一句话。

语文五年级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 篇五

[教学课时]2学时

第1学时

一、谈话导入。

1、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有关周总理的文章,让学生谈谈:

你觉得周总理上一个什么样的人?

2.导入新课,读课题。

3.多媒体展示,播放录象,渲染气氛

4、听音乐,配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让学生耳闻目睹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景。

5、带着深情初读课文。

二、以语言创设情景,发展情感。

1.指导学生理清楚层次。

2.鉴赏词句,体会,通过语言的描述、分析、加深理解。

3.阅读“等灵车”一段,启发:

A、等灵车是在一个怎样的天气里?为什么要写天气?

B、人们上以怎样的心情、神态等灵车的到来,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C、为什么只举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和一群红领巾?

重点抓住理解“焦急”、“耐心”

三、以音乐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1.讨论:人们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说明了什么?总理为什么能得到全国人民的这样真挚深沉的爱呢?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提问引发上思考,体会文章中的深情,积蓄情绪:在这样冷的天气了,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灵车,他们心里会怎样想?

3.通过读,体会。

四、复习

1.表演当时的场景

2.模拟第1自然段写一个场面。

(1)通过天气描写衬托心情。

(2)对场面进行总的描写。

(3)中景画面的描写。

(4)抓住不同代表人物特点,表现共同的心情。

第2学时

一、以画面如情景。

1、出示人们等灵车的画面就,复述等灵车的情景。

2、导语激情:

人们盼望着,终于灵车缓缓驶来,此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唤起形式对总理的崇敬之情)

二、以内容激情感

1.阅读“望灵车”一段

(1)这一段如果用画面来表现,描绘了几幅画面?

(2)看见灵车人们心情、神态怎样,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理解“无声的指挥”

(3)为什么人们这样悲痛,他们想到了什么?

(4)你还能回忆起总理生前为人民操劳的饿事情吗?

2、阅读“追灵车”一段

(1)人们为什么要追灵车?理解“牵动”

(2)灵车远去了,人们为什么还站着,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吗?

三、以朗读再现情感

四、以背诵沉淀情感。

五、拓展练习。

阅读、评议〈一月的哀思〉

[板书]

8、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灵车焦急而又耐心

——无声的指挥

望灵车——不约而同崇敬、爱戴、怀念

追灵车牵动

[知识]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抓住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六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描写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1976年1月11日下午,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向周总理告别时的感人情景。

课文以总理的灵车牵动这千万人的心为主线,按“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这一事情发展顺序安排安排材料。课文详写了等灵车,望灵车的情景,追灵车的情景写得较简略。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第一、二段作为教书重点。

二、说教法。

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以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因此,文章多以有感情朗读为主,少分析段落。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的沉痛心情,加深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激发学生更加深爱周总理,学习周总理。

2、了解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些,哪些地方写得简略些。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编列小标题。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学习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阅读导读内容。

(二)渲染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一同来感受亿万人民群众为敬爱的周总理送别的感人情景。

2、播放录像带。

(三)自读理清文路

(四)深究重点。

1、学习“等灵车”部分。

①解读感悟,把最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交流感受,可采用边读边感受的方式,可采用评读的方式。

③看录像谈感受。

④练习朗读这一段,连同自己的描述的情景,一起有感情地叙述下来。

(意图:通过朗读,感受当时的环境及人们的心情;通过练说,感悟当时人们送总理的动人场面。)

2、学习“望灵车”部分。

①自由朗读,读出最受感受的地方。

②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③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们此时可能在想什么?

(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来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前搜集的材料,如总理生前怎样为人民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怎样在艰难的岁月里斗争,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等内容来写。)

④交流学生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来。

⑤播放录像,有朗读课文。

(意图:体现课内外融合,体现读写结合,从读写中感受人们对总理的深切爱戴之情,并激发学生随总理的崇敬、怀念之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七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我分步进行。第一步,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我指导学生在课文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第二步,试背。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让学生追忆。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学生背诵。第三步,试背。能流利地背诵下来。第四步,采取引背的方式。这样几步进行,学生很顺利地就背了下来,很顺利地就过了关。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八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实录之一

师:首都百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泪雨与哀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开来了。这时人们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这一段里哪一部分写人们是怎样做的?谁给大家读读这一部分?

(生读“人们心情沉痛……擦去腮边的泪水。”)

师:请大家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内容。自学之前,先请大家想想第一段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生:我们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是:首先找出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再理解这些词语,然后体会这些词语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补充两点。一是我们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它的本义,还要理解它在课文中的意思。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

生:我认为还应该强调一点,就是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只有运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多种解词法,才能理解得全面、深刻。

〔在阅读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归纳读书方法,并运用于阅读实践中,使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师: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大家总结得很好。请同学们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点批画,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师:谁能谈谈自己重点抓了哪些词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不约而同”这个词语。“不约而同”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在课文里指人们虽然没有经过商量,但是“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等这些动作是一致的。

生:(抢答)这里还应该联系“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来理解。“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其实是没有人在指挥。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来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人不计其数。这么多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统一,何况没有人指挥呢?

师:老师与你有同感。那千千万万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一致,现在无人指挥,彼此的行动却这么一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周总理,同样怀念周总理。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我有不同意见。说根本没有指挥是不确切的,我认为是有指挥的。只是这指挥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人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在指挥他们这样做。

师:有创见!应该这样理解。只有人们对总理的感情一致,行动才会这样一致。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这里的“老人、青年、小孩”,从年龄上强调了周总理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怀念。

师:说得好,同学读书多么仔细,考虑问题多么全面。

〔老师随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还理解了重点词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体会了内在的思想感情。〕

师:这几个词语,我们不仅理解了意思,还体会到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谁能谈谈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我还理解了“眼睁睁”这个词语。“眼睁睁”就是目不转睛的意思……

师:说得有道理。“眼睁睁”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目不转睛。那么在本文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再读读这一句,并联系前文体会一下。

〔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掌握联系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方法。〕

生:“眼睁睁”比“目不转睛”还多了一层意思,就是没有办法,束手无策。

师:体会得太好了。那么这里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呢?

生: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都能表达人们想多看几眼总理的思想感情,用“眼睁睁”还可以进一步表达人们不忍心与总理分别,想把总理永远留住的思想感情。

师:体会得太深刻了。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由此看来,有些词语的理解必须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谁能运用这种方法继续理解其它词句?

生:我可以用这个方法理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处。人们望总理的灵车,连擦去腮边泪水的一瞬间都舍不得错过,这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师:是啊,亿万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理是何等的爱戴,何等的怀念!怎样读才能把人们的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呢?

生:应该用低沉的语调,轻声慢读。

生:以上我们理解的这些词语,都应该读得重一些,才能更好地表达人们的心情。

师:说得对。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练习读读。

〔在学生自己练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名读,并引导学生评议。〕〔发动学生思考应如何表达感情,既可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感染。〕

师:当时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你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没有目睹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但是电视屏幕却可以把我们带到1976年1月11日的长安街上。

(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迎送总理灵车的实况录像。)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含着热泪,气愤地)我会说,敬爱的周总理,听说您是被“四人邦”迫害死的,我要把他们抓来,让他们永远跪倒在您的墓前。

生:(泪流满面地)我会追着总理的灵车跑得很远,很远。一边跑,一边喊:周总理啊,您么这么早就离去了,我们不能没有您啊,全国人民不能没有您啊!

生:(深情地)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心;不会忘记您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泣不成声地)我要对总理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这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于老师引导得法,体会得深,所以学生的思维是自觉的,情感是真挚的。〕

师:看来,尽管同学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但是由于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由于我们在读议中抓住了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多种方法理解,所以大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你们对总理的怀念是深切的,对总理的爱戴是真挚的。谁从以上的学习中,又悟出新的学习方法?

生:我觉得展开想象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用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师:体会得完全正确。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主动运用这种方法。

语文五年级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 篇九

第一课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和一些句子的浅层意思。

2、感知内容,理顺思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

启发回答:《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直以他崇高的品格,博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到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本课的生字词: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挽幛。

3、学生互相提示书写易错的字

槐:易丢撇折点

饰:左面不是“布”,也不是“市”。

4、区分同音、形近字,口头组词:

柱( ) 州( ) 陪( ) 检( ) 矫( )

拄( ) 洲( ) 培( ) 捡( ) 骄( )

5、解释词语的意思:

矫健:强壮而有力。

肃穆:严肃而恭敬。

五洲四海:指世界各地。

三、默读课文

1、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2、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里讨论学习后,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3、指名按段落读课文,要求熟练通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把你认为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8 十里长街送总理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2、体会人民群观众对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1月11日,当首都人民听到总理遗体火化的消息时,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聚集在长安街至八宝山的路旁,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最后送别自己的总理。只见长安街两旁,万民肃穆哀泣。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当时的长安街上,与首都人民一起送一送总理。

二、回忆

上节初读课文时,各段各写了什么?(板书)

三、新授

人们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时心情怎样?

板书:悲痛

的确,首都人民为自己失去这样好的总理而痛心。

1、提问:从送总理情景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以下几句:(投影出示句子)

⑴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两句话是写来送总理的人多。“挤满了”形容人行道上的人密密麻麻,非常多;“男女老少”说明来的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站在长安街两旁送别总理的队伍很长。这么多人自发地到长安街来送别总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敬爱之情。

⑵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将三个“都”字抽出来,让学生比较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

⑶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说明老奶奶年老体衰,但她仍要来向总理告别。“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灵车,哪怕等的时间再长。这句话以老奶奶为代表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人民群众等待总理灵车的心情。

⑷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让学生抓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体会思想感情。

⑸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句话写的是灵车过去了,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连,不忍总理离去。“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的是多看一眼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迫切希望能看一看总理的强烈愿望。

注意:在品味句子的含义和情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⑴ 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⑵ 教师范读,个人读,集体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背诵,然后分段指名背诵。

语文五年级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 篇十

教材分析

这篇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教学要求

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6个生字,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并理解“灵车、、焦急而又耐心、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和全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预习时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加强朗读训练,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了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一课讲得是周总理去世后,人民群众与他告别是的感人情景,你知道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回答问题。)

3、教师简介周总理的生平。

二、放送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听录音的要求:

(1)小声跟读录音。

(2)思考:你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方面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两旁迎候中总理的灵车,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想: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天气)通过写天气,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悲痛心情)

2、同位讨论:

(1)课文哪些词句可看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非常多?(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引导体会:望—人们急切盼望见到灵车的心情。

(2)这许多人的心情都一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三个“都”写出佩戴意志、动作一致、沉痛悼念总理的心情也都一样。

3、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

4、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1)老奶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树、焦急而耐心。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对总理的热爱)

(2)青年夫妇:抱着、领着、全家出动、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3)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张望(心情也是焦急而又耐心)

(4)教师小结:这种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是长安街上所有男女老少等灵车的共同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理的热爱。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

4、接下来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读课文。(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1)课文怎样写灵车的样子?给你的感觉如何?(庄重、肃穆、缓缓而行。好像总理也舍不得离开人民群众远去。)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极其沉痛的心情?动笔画下来。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句子中的含义。

a、人们的心情悲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灵车,盯着灵车,生怕错过了这及其短暂的时刻,因为这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周总理,都想多看一眼,写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热爱、思念。)

b、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说明什么?(表现非常一致)

当时,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但是当灵车缓缓开来时,大家都怎样?(不约而同、脱帽、站直、望、哭泣着)

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每个人都想把灵车看清楚,多看上两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总理灵车的时间。)

5、感情朗读表现悲痛心情的句子。

6、再读课文,同位思考、讨论: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7、默读课文,思考:灵车慢慢地过去了,人们又是怎样做到?心情怎样?

理解:

牵动——表面上讲人们的心随着灵车而动。实际上时说人们的心跟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

(1)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引导体会:为的是什么?(多看一眼周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引导体会:你怎样理解“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

四、回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

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聚集长安街迎候总理灵车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无限热爱无比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人民因失去总理而极度悲痛的心情。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收集查找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 焦急而又耐心

望 眼睁睁 不约而同 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追 ……希望……希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语言表达人们对周总理思念、爱戴之情,并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手法。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重温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离去了)

2、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在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注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

3、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对周总理的思念、爱戴之情,总理和人们心连心)

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熟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二、出示投影,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2、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地等待着。

3、好像有谁在( ),老人、青年、小孩,都( )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 )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擦去腮边的泪水。

4、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北。(句子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什么耐心?“焦急”与“耐心”用词矛盾吗?)

三、领会表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交流,得到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2、想想这些地方的描写为什么能打动你?好在什么地方?

3、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内容来表达思想的?

4、学习作者对动作的描写。(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好处)

四、指导背诵

1、学生默读课文。

2、先逐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3、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居与句的联系和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4、采用个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的方法检查。

五、教师总结全文。

本课通过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课外延伸

1、出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

2、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

3、讨论交流,体会周总理的优秀品质。

作业设计

1、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说给家长听。

2、感情背诵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

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

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4、十里长街送总理》,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