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遗址在云南省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初一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篇一

活动目的:

通过本课的探索与活动,让学生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树立“劳动创造人”的观念,理解“适者生存”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活动中的协作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1.所带工具:小镜子,各种类型的小石头,小树枝,水果,食物,针,布

2.活动前预习:预习本课内容,初步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社会生产生活状况

3.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关资料,充实教材内容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

活动步骤:

第一步:对着镜子里的自我像与古猿、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对比,找出头部的不同特征。带着现代人与远古人类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原因是什么等疑问进入下一步活动。

第二步:阅读课文、资料,分小组接力表演。通过表演,帮助学生论证“劳动创造人”、适者生存的观念。同时也了解掌握了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第三步: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各自发表见解,谈谈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当场整理成文。

活动过程: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小游戏。请拿出你们自带的小镜子,对着镜子观察自己头像,然后与书中的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对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甲:“古人的嘴巴比我们突出。”

学生动:“他们的眉骨粗大。而且他们身上还有长毛。”

学生丙:“古猿和北京人的头都向前倾,并且有点驼背。”

教师:“刚才,大家找出了多处不同的地方。那有没有相似之处?”

学生甲答:“三者大体相似,但一个比一个漂亮。”

教师:“一个比一个漂亮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你们知道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三个小组,根据老师所发材料及课本内容,接力表演。请同学们边观看边仔细思考,每个小组的表演说明了什么?”

学生经过认真准备,分小组接力表演,教师串词。

第一小组:(道具布景:将水果、食物等放置在场地由近及远处。)森林古猿因森林遭毁不得不在平地上爬行,四处寻找食物,但由于四肢着地爬行,视力范围受到局限,看不清远处的食物,觅食较少。无意中,有一只古猿艰难地把身体慢慢直立起来,突然看见远处的食物,兴奋不已,急忙爬过去取到了食物。古猿们于是在以后的觅食过程中,逐渐直立起来。

(旁白):随着时间推移,古猿不断进化。距今约20万~70万年,在中国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生活着这么一群远古人类。

第二小组:(道具布景:桶表示河流,凳子表示树木,两张桌子表示山洞的门户,小树枝表示木棒,小石头表示石器,粉笔表示火堆)女人在树上采集果实,一部分男人在河边捕鱼,另一部分则追赶野兽。采集渔猎完毕后,回到山洞平分食物。晚上睡在山洞,洞口有一火堆取暖。

(旁白):大约在180XX年前,在同样的地域又生活着这么一群远古人。

第三小组:(道具布景:桶表示河流,凳子表示树木,两张桌子表示山洞的门户,小树枝表示木棒,小石头表示石器,粉笔表示火堆)几个老人和小孩在山洞里用骨针缝兽皮,女人在树上采集果实,大部分男人拿着木棒追赶野兽和捕鱼,一个男人正在人工取火,另一个男人则在敲打石器,制造工具。回到山洞平分食物(有烧烤动作),晚上睡在山洞,洞口有一火堆取暖。

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针对表演过程中学生所显现的不足加以说明。如:第二小组没表现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种的收藏,吃熟食,以及北京人不捕鱼。第三小组没表现出山顶洞人使用装饰品等。进而让学生加深对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知识的了解。然后提问:“刚才大家生动逼真的表演分别说明了什么?”让每组学生代表回答本组情况。

第一小组代表:“本组表演说明古猿为了生存,逐渐直立行走,解放了前肢。”

第二小组代表:“本组表演说明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他们通过不断劳动,与各种天敌做斗争。”

第三小组代表:“本组表演说明了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比北京人稍好,工具更先进。”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总结,帮助学生得出森林古猿在适应环境中优胜劣汰,通过劳动一步步进化成人。

得出此结论后,进化活动延伸:作为刚刚进入七年级学习的学生,告别了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为了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应如何去面对,才能顺利地完成三年的学业?

学生自行讨论,谈自己的见解与观点,然后当场整理成文。

学生天地:

道具:镜子、水果、食物、针、线、小石头、小树枝、布、桌子、凳子、桶、粉笔

场地:课前学生分坐于教室四周,将中间清空

资料:森林古猿,原生活于森林之中,由于森林被毁,不得不在平地中生活,逐渐解放前肢,直立行走,扩大视力可视范围。通过简单劳动,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优胜劣汰,不断进化。

背景资料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位于北京西南50公里、房山城西5公里,地处山区和平原的衔接地带。周口店遗址在周口店镇以西的龙骨山上,遗址面积2平方公里。周口店遗址是我国出土古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古动物化石的考古遗址,内涵极为丰富,出土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掘,先后发现埋藏着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的地点7处,即第1、第3、第4、第13、第15、第22地点和山顶洞人遗址。地质时代从上早新世至晚更新世,年代范围从五百万年前到距今一万多年前为止。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周口店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生活着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距今10万年左右的新洞人、距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1961年3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签发证书,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与长城、故宫、秦陵、敦煌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21年开始发掘,1929年12月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第一地点即猿人洞,挖掘出北京人第一具头盖骨充分证实了周口店确曾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从而确立了周口店在古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古人类研究上的地位。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完整的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六个,头骨破片12件,下额骨15件,牙齿157个,股骨断片7件,胫骨1件,肱骨3件,锁骨1件,月骨1件。全部骨骼分属40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根据这些骨骼化石可以了解到北京人在体态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肢骨比头骨进步,肢骨很像现代人,头骨则保留着很多原始性,如额骨低平,明显后倾;眉脊骨粗壮而且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下颌骨前部向后方倾斜。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它的脑容量平均只有1059毫升,而现代人的脑容量则有1400毫升。根据推算,北京人男性身高约为1.56米,女性身高1.44米。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特征,他们是从古猿类进化到现代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北京人的生命是相当短的,据古人类专家估计,68.2%的人死在14岁之前,超过50岁的人仅占4.5%。北京人遗址还出土了97种哺乳动物化石和上万件石器。“灰烬层”的发现,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火。山顶洞人是1930年被发现的。在1933年、1934年进行了系统发掘。出土的有3具古人类的头盖骨,还有盆骨和股骨等等。与古人类同时出土的还有:25件石器,磨光了的鹿角、140多件装饰品,如骨针,穿孔的贝壳、动物牙齿、河卵石;还有石珠和骨雕制品;以及33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在古人类学分期中,山顶洞人属晚期智人阶段,在体质特征上基本和现代人一样,脑容量约1300至1500毫升,正在现代人的脑容量变化范围内。男性身高1.74米、女性1.59米,也和现代人相当。研究表明,山顶洞人为原始的蒙古人种。第4地点即新洞,此洞位于第1地点南约70米,1973年开始发掘,该地点发现了古人类的左上第一前臼齿,属早期智人,介于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之间。与新洞人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石器,4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第15地点,位于新洞东侧,相距10米,它是1932年被发现的,在1934至1937年期间被发掘。该地点出土了石器约1万件,哺乳动物化石达33种。

学生活动作业

适者生存──永存的真理

今天我学习了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翻开历史书头几页,有这样一段话:“北京人将石块敲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这些使我突然想起一个词──适者生存!

古往今来,何不是这样?人遇天灾是难免的,面对当事之局,人们不都是在一边想着法子生存,一边愁着改善现状的吗?在人们不能改善现状的情况下,面对与适应者生,叛逆与躲避者亡。这是自然法规中,用浓墨重笔书写的准则!我掩卷深思。想想我们如今是刚入初中的一名“初行者”呀。从小学到初中是一级高高的台阶──常听“过来人”们讲。而我们这些初行者是否也应该遵守自然法规中的“适者生存”之真理呢?进入初中,有考试成绩、学习态度等千万条条条框框来套上你,使你怎么也无法逃脱。若叛逆者,将不仅撞破头皮且被警惕的老师与家长套得更严了。若面对者,则能在虽小却规范的框中,成长得茁壮健康。同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纳入自然法则之中。老师频繁地考,若你松懈了,你将被老师、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淘汰。在这频繁的考试之中,“艰苦的斗争”成为一座独木桥!

相信吧!适者才能生存!面对“初一的高高台阶”只要你勇于攀登,愈挫愈勇,定能升入台阶顶层,做一个善于适应社会的坚强巨人!

寻古,感悟

我不是一个失魂落魄的难民,不是一个为生活所迫的乞丐,更不是一个除了死亡或进化就别无选择的猿人。只是一个整天自以为“大难临头”的初中生。

尽管我们的压力及困难十分微薄,可就是负担不起自以为强大的“重荷”。直到有一天……

手捧那本历史书,我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那群猿人为了生存下来而经历的种种艰辛。他们每天都在饥寒交迫中生活着。忍饥挨饿已是家常便饭。为了争取到一点点食物,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流亡中,还会时时遭到失去家人的凄楚。他们并不知道什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道理,只是为了那么个求生的念头而迸发出强悍的钻劲儿。硬是要跟命运进行赛跑,躲避死神的追击!他们中当然也有放弃的,可我瞧不起他们!他们遭的罪虽然比别人少,可他们的精神是懦弱的,逃避的,不堪一击的!我要向其中敢于拼搏的致敬!

我如梦初醒地回到现实,不禁发问:那么我呢?我能对自己所做的发出一句问心无愧的坦言吗?我对困难采取的恐怕也只有逃避手段了。我的做法对吗?一定不对,为什么?在困难面前一试还有一线生机,不试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此以来还敢顺其自然甚至蒙混过关吗?

感谢你,历史──伟大的学科!你是我在迷茫中的指路明灯,是带我走向成功之路的基石,是帮我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从今天起,我要坚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篇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  通过书籍和影视剧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说说你知道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谁能告诉大家 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请 大家看“导入框”中的内容。

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历史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谁能为大家讲述一下?

有关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到底是怎样的?我国的历史 究竟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请同学们看 课本第1页上“元谋人的牙齿”图。这是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 发现的,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颗上门齿,同属一个成年人,根据考古研究判断,这两颗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元谋人出土的有七件石器,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打制而成的。在化石地层中,后来又发现了动、植物化石、大量炭屑和烧骨。经考证认为,这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那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看看古猿是怎样演变成人的?古猿生活在森林里 。 生活在这里的古猿 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而那些失去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陆地生活。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古猿不适应环境变化死去了, 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果实、捕捉动物、折树枝和抓取石块当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样后肢主要用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发展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 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大脑有了意识,希望把看到的事物和行为表达出来。因此有了呼叫、手势表达、发出声音,语言产生了 。 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使我们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了解。 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 ?

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北京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 周口店龙骨山。最早是20世纪开始发现的, 我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 ,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 以后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6个,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以及其他的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还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使用火。北京人使用 石器和火遗迹的发现, 为从猿到人演变提供了有力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和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之间。

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大家看第2页“北京人”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北京人使用什么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是由什么决定的?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大家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了解。其实,在古人类文化遗址中,除元谋人、北京人之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许多,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大家看课本3—4页有关山顶洞人的内容,然后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2、同学们可以看课本中“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画 ,思考:山顶洞人会制造骨针,有了装饰品,这说明什么?

谁能为大家就你了解的有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情况,用不同形式向大家展示, 以便 使同学们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刚才我们通过填表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作了一个比较。大家是否发现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这就是课本上提到的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 氏族是一种组织形式,就像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北京人生活的原始人群。氏族的形成与当时的婚姻状况有关,在原始人群阶段,由于刚刚由猿转化而来,因此彼此之间没有婚姻观念。属于群婚 状况,也就是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而且没有辈份观念。到了山顶洞人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在婚姻形态上比原来进了一大步。尽管还属于群婚的性质,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这个时候的婚姻状况属于族外群婚 ,就是两个集体之间的男女可以通婚,但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所以很难确定后代的身份,后代只能按母亲的血统把有血缘关系的人集合在一起,组成的集体,就是氏族。我们一定要明确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没有私有财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群体。

《西游记》、姜子牙、曹操、康熙等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1: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让二人结为夫妻,他们成了人类的始祖,他们生活在伊甸园,生活美满幸福,后来,受到一条蛇引诱他们偷吃了树上的禁果,懂得了爱情、羞耻、心明眼亮、聪明起来。但是这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到了人间,他们就成了人类的祖先。

学生2:盘古把宇宙分成天和地两部分,但没有人类存在。有个女神叫女娲把泥土揉到一块,捏成了一个个小人,吹口气,人就活了,后来,女娲累了, 便用一根藤条从泥中一抽。甩出许多泥点,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这样就有了人类。

学生3:人是由古猿变来的 。

学生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是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依靠原始而简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斗争。

教师引导: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学生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师:北京人为什么以这种方式生活?为什么不像我们今天一家一户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环境恶劣、生产工具极其简单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下去,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才有生存的可能。

学生3 :北京人可以用火来吓跑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

师: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了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这一切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学生4 :是在下雨打雷时引发森林大火,北京人从森林里捡到了烧熟的动物的尸体,从而知道了熟食的味道更加鲜美,把火种保留了下来。

学生5 :天气炎热干燥,森林草木自然起火,北京人保存了火种。

学生6:露天煤的自然起火,给北京人提供了火种。

学生7:北京人在制造工具时,石块碰撞摩擦起火。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男子去狩猎,女子去采集,傍晚时,采集狩猎回来后,他们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男子把打到的猎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烧熟后,分配给大家。当人们吃饱肚子后,就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自然也不敢靠近山洞。

学生看书,讨论……

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这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可以看得出来。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爱美。山顶洞人已开始进入氏族生活。

“氏族”一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必须详细讲述,这有利于学生对此之前之后原始社会组织结构的了解。

初一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篇四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学习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

【中考考点】 元谋人、北京人     能力要求:识记

【知识梳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人,发现于_________省___________县,距今大约___________年,会制造         和使用          火。

二、北京人

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的           龙骨山洞穴里。距今大约 _________年,已经学会使用____________火。

☆____          ______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自主检测】

1.右图所示,小明准备暑假期间参观目前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蓝田人遗址

2.小明来到周口店龙骨山,他可以了解到生活距今  ▲  的北京人。         (    )

a.80~30万年前           b.70~30万年前

c.70~20万年前          d.80~20万年前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会不会制造工具      b、会不会使用工具

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    d、会不会用火

4.XX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最后一天的第一站设在北京市房山区的周口店,原因是这里曾有中国早期人类居住,请问曾在周口店居住的早期人类是                                                           (     )

a.元谋人      b. 河姆渡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5、根据片段联想:①发现于周口店的龙骨山 ②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保留着猿的体质特征③使用天然火 ④过着群居生活。题中所描述的这一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6.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学法指导】

紧扣考点。比较法(绘制表格)记忆元谋人、北京人被发现的地点、距今年代、火的使用等,特别注意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这一论断。不考的内容了解即可。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篇五

第一范文23

教学难点:由于所学内容距今久远,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充分利用一些图片,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这门学科我们主要学习人类的历史,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来了解相关的内容。

新课:

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可以说是满天星斗、星罗棋布。出示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并提问:原始人类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呢?

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生答后师总结:远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我国的远古人类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把长江黄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三个典型的远古人类。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北京人(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山顶洞人。

一、元谋人

人类是从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种观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劳动让猿变成了人。下面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猿是怎样变成人的?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森林在毁灭,一群群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描述完后,稍等一会再让学生睁开眼睛,给学生一个想象余地)

但是远古人类生活的时代距今年代久远,我们怎样来了解这个时期的情况呢?(遗迹、遗物)那就让我们来做小小考古家先到云南元谋县看一看。元谋人,1965年5月,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出示元谋人遗址并提问:在这儿有什么发现呢?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列图片)

元谋人牙齿化石          元谋人使用的石器         元谋人化石层中发现的炭屑

生回答后师小结: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猿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有170万年,发现的两颗门齿化石,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一个成年人的牙齿。随后又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这些石器是打制而成的,后来又发现大量的炭屑、小块的烧骨。这些表明元谋人已经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并通过狩猎劳动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而且还懂得火的使用。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由此看来,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了。

二、北京人

师:了解了元谋人的情况后,我们来再看一下北京人的情况:

“北京人”遗址,是1921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的,此后又有多名学者对其进行了发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我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发掘中出土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此后,在周口店地区先后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髂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于1987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经过碳素断代和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之间。同学们看一下,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都有什么发现呢?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

(1)头盖骨

考古工作者对头盖骨化石进行了复原,看下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提示:从前额、眉脊骨、颧骨、嘴部、下颏几处比较)

猿人                      北京人复原像                       现代人

前额

眉脊骨

颧骨

嘴部

下颏

古猿

低平向后倾斜

粗壮

高突

前伸

无下颏

北京人

低平

较粗壮

较为突出

微缩

无明显下颏

现代人

平滑

薄平

平滑

平整

下颏明显

通过这些比较,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打制石器

这些发现说明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了,但是北京人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只是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3)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灰烬                                   火烧过的石头

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这些说明北京人已经(www.chayi5.com)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呢?(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煤的自燃、偶然碰撞生火|)北京人用火来做什么呢?(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师:

(4)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的环境中,北京人怎样生存下去呢?看图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师小结:由于环境恶劣,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只有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群居生活,才能生存下去,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同时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三、山顶洞人

师:1933年,在北京人居住的龙骨山顶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群古人,因为是在山顶洞里发现的,因此把他们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生活在大约一万八千年前。出示山顶洞人遗址图,提问,在这儿有什么发现呢?

(1)山顶洞人头盖骨

科学家对它进行了复原,同学们看下图,比较一下山顶洞人与现代人。(山顶洞人和现代人模样基本相同)。

山顶洞人复原像

(2)骨针

考古发现山顶洞人遗址里有一枚骨针,长82厘米,火柴棍粗细,一头锋利而尖,一头有针眼,骨针光滑,以此可推知山顶洞人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3)在山顶洞人的洞的穴里,还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这说明了什么?

(4)同学们看山顶洞人的生活想象图,想象山顶洞人一天的生活。

(提示:仔细观察图中的每个人)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和捕鱼为生。人们进行狩猎活动,特别是捕获大而凶猛的动物,必须具有机智、勇敢和较强的组织性。这比采集活动复杂,是以前那种比较松散的群体难以应付的。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大而又稳定的团体,以便更好地互相协作,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活动。因此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贵贱的差别。怎么样理解这句话呢?氏族是一种组织形式,就像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北京人生活的原始人群。氏族的形成与当时的婚姻状况有关,在原始人群阶段,由于刚刚由猿转化而来,因此彼此之间没有伦理观念。属于群婚性质,也就是不仅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而且没有辈份观念,也即任何一对异性都可以婚配。到了山顶洞人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在婚姻形态上比原来进了一大步。尽管还属于群婚的性质,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伦理观念。这个时候的婚姻形态属于族外群婚,即两个集体之间的青年男女可以通婚,由于还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所以很难确定后代的身份,所以只能按照母亲方面的血统把有血缘关系的人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集体,这就是氏族。我们同学只要抓住六个字即“血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公有”(没有私有财产)、“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即可。

四、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祖国境内的三个典型原始人类遗址, 我们一块复习一下。

发现地点

距今时间

体质特征

工具制造

用火情况

生产活动

社会组织

元谋人

————

————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五、课后作业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nbs

初一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其所代表的原始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认识:我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通过书籍和影视剧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说说你知道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谁能告诉大家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请大家看“导入框”中的内容。

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历史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谁能为大家讲述一下?

有关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到底是怎样的?我国的历史究竟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页上“元谋人的牙齿”图。这是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人化石包括两颗上门齿,同属一个成年人,根据考古研究判断,这两颗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元谋人出土的有七件石器,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打制而成的。在化石地层中,后来又发现了动、植物化石、大量炭屑和烧骨。经考证认为,这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那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看看古猿是怎样演变成人的?古猿生活在森林里。生活在这里的古猿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而那些失去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陆地生活。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古猿不适应环境变化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果实、捕捉动物、折树枝和抓取石块当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样后肢主要用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发展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大脑有了意识,希望把看到的事物和行为表达出来。因此有了呼叫、手势表达、发出声音,语言产生了。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使我们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了解。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

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北京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最早是20世纪开始发现的,我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以后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6个,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以及其他的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还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使用火。北京人使用石器和火遗迹的发现,为从猿到人演变提供了有力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和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之间。

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大家看第2页“北京人”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人使用什么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大家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了解。其实,在古人类文化遗址中,除元谋人、北京人之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许多,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大家看课本3—4页有关山顶洞人的内容,然后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2、同学们可以看课本中“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画,思考:山顶洞人会制造骨针,有了装饰品,这说明什么?

谁能为大家就你了解的有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情况,用不同形式向大家展示,以便使同学们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刚才我们通过填表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作了一个比较。大家是否发现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就是课本上提到的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氏族是一种组织形式,就像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北京人生活的原始人群。氏族的形成与当时的婚姻状况有关,在原始人群阶段,由于刚刚由猿转化而来,因此彼此之间没有婚姻观念。属于群婚状况,也就是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而且没有辈份观念。到了山顶洞人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在婚姻形态上比原来进了一大步。尽管还属于群婚的性质,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这个时候的婚姻状况属于族外群婚,就是两个集体之间的男女可以通婚,但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所以很难确定后代的身份,后代只能按母亲的血统把有血缘关系的人集合在一起,组成的集体,就是氏族。我们一定要明确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没有私有财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群体。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1: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让二人结为夫妻,他们成了人类的始祖,他们生活在伊甸园,生活美满幸福,后来,受到一条蛇引诱他们偷吃了树上的'禁果,懂得了爱情、羞耻、心明眼亮、聪明起来。但是这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到了人间,他们就成了人类的祖先。

学生2:盘古把宇宙分成天和地两部分,但没有人类存在。有个女神叫女娲把泥土揉到一块,捏成了一个个小人,吹口气,人就活了,后来,女娲累了,便用一根藤条从泥中一抽。甩出许多泥点,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这样就有了人类。

学生3:人是由古猿变来的。

学生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是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依靠原始而简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斗争。

教师引导: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学生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师:北京人为什么以这种方式生活?为什么不像我们今天一家一户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环境恶劣、生产工具极其简单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下去,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才有生存的可能。

学生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吓跑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

师: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了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这一切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学生4:是在下雨打雷时引发森林大火,北京人从森林里捡到了烧熟的动物的尸体,从而知道了熟食的味道更加鲜美,把火种保留了下来。

学生5:天气炎热干燥,森林草木自然起火,北京人保存了火种。

学生6:露天煤的自然起火,给北京人提供了火种。

学生7:北京人在制造工具时,石块碰撞摩擦起火。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男子去狩猎,女子去采集,傍晚时,采集狩猎回来后,他们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男子把打到的猎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烧熟后,分配给大家。当人们吃饱肚子后,就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自然也不敢靠近山洞。

学生看书,讨论……

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这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可以看得出来。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爱美。山顶洞人已开始进入氏族生活。

“氏族”一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必须详细讲述,这有利于学生对此之前之后原始社会组织结构的了解。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课外知识

明辨神话传说和依据考古科学的断定,明确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

预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有目的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古人类遗址出土的化石和考古资料是了解古猿的重要依据,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

“感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感悟火的使用对人类产生的巨大作用。

学生展开想象

有比较才有见解,通过两者的比较,从而得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的进步,以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篇七

(总第   课时 . )

【学习目标】: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学习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认真阅读第一课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请认真书写。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          省        县

2.距今年代:生活在距今约        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        人类。

3.生产生活:会制造             和知道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   的山洞里 2.距今年代:距今约        年至        年

3.体质特征:保留了   的某些特征,       分工明显

4. 生产生活:

(1)工具:能够       和        工具,(2)用火:会使用           ,会

5.社会关系:共同劳动,过着         生活,形成了早期的            。

三、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的洞穴内 2.距今年代:距今约    年

3.体质特征:模样和      基本相同

4. 生产:(1)工具:仍用      ,已掌握    和    技术,

(2)用火:会      ,(3)靠    、     为生,还会

5.生活:

(1)原始人群之间出现    的交换  (2)用    缝制衣服,懂得

项目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生活时期

体质特征

劳动工具

取火方式

生产活动

社会组织

思想观念

(3)山顶洞人死后要

6.社会关系: (1)组织:按      关系结合成

(2)特点:使用公有   ,    劳动,共同分配   ,没有     的差别。

【系统总结】:请试着用表格总结本课知识点

图说“人类起源与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八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篇九

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了解一些简单的考古知识。(4)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5)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与原始居民的巨大反差,了解人类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的。

2、过程与方法: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分组讨论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的差别,针对教材提供的图表自主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三、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水平的差异和原因。学生分组,一组扮演北京人,一组扮演山顶洞人,各自说一说自己的生活,然后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初一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10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