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9篇《小学语文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一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知识点梳 理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 学

过 程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顺序: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1)有感情地朗读。(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课 后

反 思

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体会小蚂蚁给这本书带来的影响,级法学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体会童话的神奇力量。

2、认识十四个生字,体会童话的神奇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小蚂蚁住进书里后发生那些有趣的事情,特别是它让陈旧的书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的神奇,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回顾体会神奇

师说: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书里的蚂蚁》,你们还记得小姑娘曾有一本什么样的书?当蚂蚁被夹进书里后,所有的字都感到怎样呢?(学生回答师板书:新奇,陈旧) 今天我们就抓住着这“新与旧”的对比来读课文,去感受童话的神奇魅力,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

二、深入课文朗读感悟

师:你还记得文中的小蚂蚁原来在哪吗?

师:它又是怎样来到花蕊里的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 )的墙角边,( )地开着一朵小花,在风里( )地唱着歌。

师问

(1)古老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古老的( )?

(2)孤零零怎么理解?可以换成什么词,什么时候孤独呢/你孤独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3)这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小姑娘的心情呢?试着读读吧。

师:是呀,这朵小花非常孤单,有一天花旁边来了一位朋友是谁?课件出示

一只黑黑的蚂蚁,顺着花枝往上( ),静静地( )在花蕊里睡觉。

(1)谁来学学蚂蚁爬一爬的样子?同学们做一个趴的动作。

(2)同学们在想象一下,小蚂蚁会梦到什么了?

(3)此时小蚂蚁的心情怎么样,你能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吗?

师:就这样,小蚂蚁被小姑娘夹进了一本陈旧书里,夹得扁扁的,

(1) 陈旧是什么样的?

(2)假如你就是那只蚂蚁,被夹在书里心里会怎么想,什么感受?能读出你的感觉吗?

师:这只蚂蚁来到这本陈旧的书里会发生哪些新奇的事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的3 — 6自然段。

(1)学生回答

(2)请同学动笔画出描写小蚂蚁与书的对话的句子,同桌互相读读

(3)找几组学生试着分角色练读同时提问“细碎的声音谁发出的,奇怪的样子你会做出来吗,不好意思可以换哪个词”每句都表达怎样的感情?学生试读。

(4)再找学生分角色练读,加动作。

师:这只乐意做字的小蚂蚁,又做了哪些让自己快乐开心的事呢?

(1)学生回答。

(2)如果你就是书里的字,看到小蚂蚁这个会走路的字会怎样一种感受会说什么?

师:书里的字和你有同样的感受,看看第七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是描写所有字的想法的?

(1)指导朗读这句话

(2)出示“我们真的太傻了”子为什么这么说同桌讨论一下。

(3)指导朗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此时旧书怎么样了?

(1)男生读第九自然段,女生读第十自然段

(2)因为书中的字在串门,所以每天的故事不同,我们没有这本书就让我们来玩个“文字串门”游戏好吗?

(3)出示带子的头饰,找朋友。

(4)用词组句子

(5)这些游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发现什么了?

师: 第三天早晨,小姑娘在旧书的封皮上发现个字,他呀,走得太远了不认识回家的路了,这个字是“丑”师带上这丑字头饰说:我没有朋友你们谁帮帮我?组词。

师:其实每个字都有它的作用,缺一不可所以(出示课件)“不过······”学生齐读此句话。

(1)你知道小姑娘为什么没有买过其他的故事吗?

(2)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三、抒发情感彰显个性

1、读了这个童话你最喜欢文中的谁呀?

2、今天你当了书中的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课外拓展

师: 今天我们学了这个童话有趣吗?王一梅阿姨还有好多作品,如《住在雨街的猫》,《想走的树和想留下的兔子》等作品,希望同学课下欣赏吧。

师: 最后老师要送给同学一组读书的相关名言警句,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2、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裴松之

板书设计:

书里的蚂蚁

会 说 话

陈旧 新奇

会 走 路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7个认读字。

2、会读指定的词语,了解生字或词语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思。

能力: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看拼音读儿歌,做到停顿适当,大体了解的意思;能照田格里的范字写字。

2、能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情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学习汉字的乐趣。

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指导写“海”“洋”两个字

教学难点:

结合儿歌提供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结合生活实际感悟“三点水”的意思。

查阅资料:

搜集带有“氵”的汉字。

教、学具准备:

本课的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内容离孩子的生活环境较远,为了让孩子们对江、河、海、池塘等有比较深刻的感观认识,感悟这些事物都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搜集了大量资料,如图片、录像,精心制作了课件,并配有音乐等让学生欣赏感悟,加深对字的理解。

1、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时能抓住学生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这一特点,通过江、河、湖、海、池塘、波浪等形象的图片、录像,让孩子们感悟这些事物都与水有关系,激发识字兴趣。

2、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通过欣赏海底世界生物的图片,感悟到海底世界的奇妙!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到的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完整。“海底世界真奇妙!有……有……还有……。”

3、以文本为支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如由学生在看图片和录像中引出。“认识长江、黄河在我国地图上的位置”、以及长江是我国的最大河流,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第二大河。认识家乡的潮白河和密云水库(人工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再如“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一些带有三点水旁的字,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扩展知识面,增加识字量。

4、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习惯。

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来谈谈如何识记字。如何写好字。例如:“池”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也,合起来就念池。池塘的池;水池的池。在写字教学上,我详细指导了“海”,在课件中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让学生观察,先从整体上感观“海”结构,后观察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笔顺是怎样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当小老师来完成以上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让学生集中了精神。在教师范写后,学生自己练习在田字格中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小儿歌,请你自己读读儿歌的题目,观察题目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三点水)

2、师:你们真会观察,江河湖海波浪这几个字都有相同的偏旁三点水(出示红色的偏旁)

3、三点水是偏旁,它的本领可大了,它可以和许多字放在一起组成新字,他们就藏在这首儿歌中,请你借助拼音读课文。

二、初读

1、自己读课文,注意看着拼音度准确。

2、指名读

3、再读文,边读边圈出带有三点水的字。

4、看着投影看看你圈对了没有。

3、三点水和大家做了朋友,它可高兴了,想带大家到它的家乡去看一看,你们想去吗?我们快坐好和它一起出发吧!

二、新授:看图感悟

(一)认识“江”“河”

1、(出示课件)认识江、河两个字

你们看,这是一条大江,江水多么清澈啊,这个字就念“江”,记字形。

这是一条宽阔的大河,河水弯弯曲曲的流向远方,这个字就是“河”,记字形。

师:谁知道在古代“江河”分别指哪条江,哪条河?

生:长江黄河

2、介绍长江、黄河

在古代“江”“河”分别指是长江、黄河。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国的象征。让我们看一看长江和黄河在我国地图上的位置吧,这条弯弯弯曲曲的就是长江、上面这条像个“几”字的就是黄河。(出示课件)

师:谁还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哪条江,哪条河吗?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潮河白河流经我们密云县。

师:这些江河各有特点,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查资料交流。

3、三点水还要请大家欣赏一下祖国美丽的江河(观看录像)。

4、师:你能从“江”、“河”两个字中任选一字来组词吗?

出示:长江、江河、江面、小河、河水、河边、河面……

你能用组的词说一句话吗?(小河)弯弯曲曲的小河从门前流过。

5、指导写字

观察江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重点笔画

学生自己描写,教师巡视。

(二)海

1、导:你们知道江河最终将流入哪里吗?(指名读词:海洋记字形)你们想看看大海吗?(课件)快看看海里有什么呀?(读词:鲸鱼)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鲸鱼的家在哪儿,赶快读读这句话吧!

鲸鱼最爱大海洋。(出示课件)

2、师:看,这一层层雪白的是——波浪(指名读词:波浪记字形)你们看,浪花唱这歌跑来了。浪花跑去有跑来,像一群群淘气的娃娃。

3、海面看过了,三点水想带我们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

(1)你都看到了什么?(海星,乌贼、海藻、海马、章鱼)

(2)师:海底世界真奇妙!那你能把刚才看到的、说到的这些,用有…有…还有…这个句式说一说可以吗?同桌互说(出示课件)海里有…有…还有…。

4、组词,出示:海洋、大海、海面、海浪、波浪、浪花

5、指导写字

看田字格观察海洋的特点

师:老师觉得“海”这个字最难写,你们能帮帮老师,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吗?(好)观察“海”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海”是左右结构的字。(笔画落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左窄右宽,左边的三点水不在一条直线上,成一条弧线,撇从竖中线起笔,横稍短,竖折从竖中线起笔,中间的横压在横中线上)

师:那我们就来写一写吧!

生:自己先描红。

师:范写。学生独立写一个“海”字。(展示)

(三)湖

海面时常波涛翻滚,湖面跟它比起来可就平静的多了!(出示图片)师:你觉得湖面平静得像什么?(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看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密云水库,是北京最大的人工湖。

(四)池塘

1、比起湖来,池塘可就小得多了,(拼读:池塘)你们看谁生活在池塘里呀?(读词:蝌蚪)池塘里有()。

2、是怎样记“池”这个字的呢?

3、读词语:池塘、小池、水池

(五)读儿歌,记字形

1、小结:刚才我们跟三点水一起游览了它的家乡,我们看到了三点水的家乡在江河、在海洋、在湖泊、在池塘,哪一处都是那么美!下面我们在来读读这首小儿歌!

2、巩固字音、记字形

江、河、洋、海、波、浪、池

三、课上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 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 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 渺小 矿物 恩赐 慷慨 贡献滥用 威胁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 滥 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

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小学语文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节教学内容为一首五言诗,共20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识记,体会意境、理解作者蕴含的感情。特殊儿童小A要继续培养她对古诗的兴趣,能借助画面大致知道诗所写的内容。能跟读古诗,会抄写2个字、课外古诗,并试着背诵《遗爱寺》几句。

二、分层教学目标

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

1.认识整首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在充分朗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走进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特殊学生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前面的古诗,尽可能地指出图中有大致哪些事物。

2.能较正确地跟读生字、古诗,诵读后能记住一、两句。

3.会抄写2个字,能从课外古诗中去抄几首山水诗。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准备:

字卡、古诗配套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到现在能吟诵哪些古诗?(小A也举手了,我请她也来背背)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优美的画面,还重温了一些道理。的`确,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白居易的新诗。

2.师配乐诗朗诵(出示全诗)

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他周围的美丽景色,突发灵感,写下这首诗。

(图片出示)你能从画中找到哪些景物?(请小A上来找找说说)

3.认读生字。(请小A读读)

[设计意图:电脑音乐的播放、图片等的出示,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进了小A对古诗的直观感受。同时架起教者、其他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入手、逐步感知。

1.学生读古诗,出示“弄”字。

师:这个字怎么来的?介绍会意字“弄”的来历,出示字理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里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字意、掌握、拓展相关知识,这是不断生成过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师:诗人在哪儿玩弄小石头?(请小A到图上来指一指。)从哪个字知道是在小溪边?出示“临”,你在哪儿见过它?介绍“临”字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生活即教育”教师从生活入手,捕捉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小A的辨别能力。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

3.师:诗人坐在小溪边玩弄小石头心里会————?请大家带着这种语气齐读。

师:接下来诗人干什么呢?出示“绕”做动作,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绕字家族还有很多:“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太阳出来是晓,过节踩高跷,别看长的像意思可不同。”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法的指导,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更多有实际作用的知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美美地读第一、二行。这时候,诗人的耳边响起鸟叫声和泉水的叮咚声。(教师巡视,指导小A的朗读,进一步正音、补缺)

师:这里藏着你们的老朋友,你们天天见到“语”在古诗中什么意思?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读“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请小A认真地读)

设计意图:

在情境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内心触动深刻,理解加深。同时也让小A不断地巩固古诗。

设计意图:

在填空、音乐中,总结全文,升华了情感。

(三)、教后选读、适当拓展

1.读词语。(请助学小伙伴教教小A)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新知

2.选背山水诗歌。(让助学伙伴帮小A找一找山水诗,请小A摘抄几首山水诗)

设计意图: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要求,达到积累,拓展的目的,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学会认读“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汉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课具准备:生字卡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乌鸦反哺》

2、可爱的小乌鸦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3、板题《乌鸦喝水》,读题,认识“乌鸦”两字。

二请知道故事梗概的同学讲故事《乌鸦喝水》

三激发学生自主识字,读书的愿望,讨论读书方法

1、了解同学能讲清故事的原因,并请他交流读书方法

你是怎么学会这个故事的?你读书时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2、同学们讨论读书方法:

识字——多读——边读边想

借助拼音小组讨论请教亲友

四自主学习

1.自由读书,圈画生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小组内交流识字情况,组长负责综合整理

4、成果汇报:我认识了xxx字。是这样记住它的xxx

5、小老师教读生字

6、小组赛认生字

7、用生字卡片作贴苹果识字游戏

8、练习初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找到本课需要书写的汉字

2、你认识它们吗?请读出来。

3、组内识字过关

4、你会写它们吗?

观察——比较——评价——书写——再评价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初步感知课文从不同方面来介绍水的不同变化。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云、雨、雹子、雪的形成。

教学难点:了解运用拟人从不同方面介绍水的变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读得正确。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级汇报。

5、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晒、害、灾、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指名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具体说说“我”是什么。

3、读好课文: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平静的池水、缓缓流淌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范读、学生品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实践活动。

画一幅水的变化的连环画。

小学语文教案 篇八

第一课时

一、板画导入:

师边画海边情境图边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识字教学:

1、根据板画随机认读海洋、海浪、河流、湖泊、沙滩等海边自然的景观。

(1)师引导读,生领读等。

(2)谈谈对自然景观的认识。

(3)脱离具体情景认读生字。

2、根据板画随机认识与水有关的活动场面汽艇、潜水、漂流、洗澡、海滨浴场。

(1)谈谈对这些活动的了解。

(2)认读词语识字。

(3)脱离具体语境认词卡、字卡。

3、说说你还了解哪些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和活动场面,并谈谈自己的心情如何?

4、集中认词、认字练习。

三、巩固识字:

1、多种形式认词、字。

2、完成课后题。

3、读文

四、总结

1、认字。

2、复习(音序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写字教学:

1、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教师示范海、浪、浴三个字的书写及海、浪的笔顺即可。

2、根据已有的写字经验和书写规则书写生字。

3、听写检查。

三、巩固训练:

1、认读生词。

2、听写生词。

3、说说水字家族的字都有掌握了哪些?

四、总结:

1、写字。

2、用音序法查海、浪、浴并填表。

小学语文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织女心灵手巧,人们是怎样向她学习的呢?读读第三、四行诗,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来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起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看碧霄渡河桥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乞巧学习巧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小学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0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