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优秀3篇】

发布时间:

《曹刿论战》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3篇《《曹刿论战》》,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曹刿论战》 篇一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景公举兵欲伐鲁

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公曰:善。遂果不伐鲁。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

(2)忠之属也 属:_______

(3)德足以安其国 安:_______

(4)遂果不伐鲁 遂:_______

20、下面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代词,如何迎战) 伯禽之治存焉(结构助词,的)

B.何以战(介词,凭、靠) 政足以和其民(介词,用来)

C.虽不能察(连词,虽然) 问于晏子(介词,向)

D.其乡人曰(代词,曹刿的) 其君离(代词,指百姓)

21、翻译下面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曹刿和晏子都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队长两篇短文,简要分析曹和晏子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1)参与 (2)类 (3)使安定 (4)于是

20、C.

21、(1)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2)征收赋税沉重,下令频繁,不能够使人民和乐。

22、修明政治,得到人民的拥护,上下和谐。

23、例:曹刿关心国事,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晏子机智善变,敢于进谏,一心为国。

《曹刿论战》 篇二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君王齐桓公为建立威信,以我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进攻我国。国王鲁庄公被迫出兵抵御。曹刿是个有爱国之心的农民,听到这一消息后,便请求见鲁庄公。曹刿的同乡对他说:“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有权位的大官们去谋划,我们平民老百姓,只要耕好地,守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曹刿却不听劝,说道:“那些大官们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思虑眼前利益,宫廷虽意见纷纷,良策千条,却都不能深谋远虑,这样仗就一定会打输。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国难当前,我们身为鲁国人名又怎能不管呢?”于是,曹刿经历许多艰苦,终于见到了鲁庄公。

见到鲁庄公后,曹刿问:“敢问大王,您凭靠什么条件作战呢?”鲁庄公思虑了一下,说道:“吃的穿的等这些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皱了皱眉头,不太满意地说:“这些只是小恩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民们却没有得到,就不可能与民同乐,人民也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听从您的。”鲁庄公肯定地点了点头,又说:“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这三牲,还有玉器和绸帛,我都不敢随便地改变旧制,不敢虚报数目,祭神时用的祭品数也一定如实地上报给神明”曹刿又摇摇头,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种有限的诚意,小小的信用一定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可能会保佑您打胜仗的。”鲁庄公开始有点急了,说道:“大大小小的要打官司的案件,即使我无法将每一个案件都明断清楚,可是,我都一定是本着忠诚负责的态度按照实情来处理的,这回总行了吧!”曹刿微笑着点点头:“恩!段案时明察秋毫,这倒是属于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您能这样有诚意,就一定可以获得民心,得民心,战争就基本上有了胜利的可能。恩!如果您做到这样的话,倒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那时,恳请大王能够让我陪您一同前去!”

终于到了作战的时候,曹刿果然与鲁庄公一同上了战场,并同坐着一辆战车。曹刿很自信这次能够战胜齐国,因为在战争前的时间里,庄公一直都是察狱以情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的战场是在长勺。庄公拿起鼓槌准备击鼓宣命进军时,曹刿阻止道:“大王,现在还不可急邃进军。”鲁庄公十分疑惑,但还是听了曹刿的话,因为他相信曹刿是个治国能士。等到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了,大王!”最后,齐军大败,齐国的败军们个个丢盔弃甲,狼狈地逃走。庄公高兴极了,兴奋地准备赶车追逐,曹刿又阻止了,说:“大王,危险,您还不能这么做!”说罢,他便走下战车,先俯下身子观察了敌军的车辙轮迹,然后又从容地登上了车坐前的扶手向远处望什么。这举动使鲁庄公更加疑惑了,疑惑之余,鲁庄公又听到曹刿说可以追赶。于是,鲁国军队驰前驱逐消灭了齐国的军队。

长勺之站胜利以后,鲁庄公为解开疑惑便问曹刿之所以“两可,两不可”的道理。曹刿说道:“在战场上,双方对敌,就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战争决策者来说,或攻或守,需要掌握适宜的时机。而作战一事,主要靠的是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勇气。所以我军先退让一步,避开对方的锐气,然后争取有利的时机,由被动地位转化为完全主动的地位。因此在齐军们

车追赶他们。”鲁庄公听后连连称好,对曹刿赞赏有嘉,后封曹刿为鲁将。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 篇三

“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永远也忘不了曹军师对我所说的话。

那一年是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就要向我鲁国进攻。我出于无奈只能应战。可我知道自己没有丝毫军事才能,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做我的军师。所以我想,此次出战只必定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非亡不可。那时的我已绝望,只能埋怨上天待我不公成心和我作对。可就在这绝望之时,一个自称曹刿的人请求拜见,于是我便热情地款待了他。听了他的一席话后,我深有感触:最终能够称王之人,必定是一个取信于民的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百姓既是臣民,也是父母,忠于父母可谓孝,又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呢?曹先生让我作战时别忘了他。这可是我最乐意不过的事了。真是寻求仙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乃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

次日,我们便一同乘车奔赴战场。面对齐军的众多人马,经仙师曹刿指点的将士们丝毫也不畏惧,矛盾具备只等令下。我激动不已,正要下令。军师立即阻断:“不可。”他看起来是那么胸有成竹而又神神秘秘,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咚。咚,咚。”齐军鼓声未落,军师下令“鼓。”“咚!咚!咚!”这鼓声似乎比往常的更加雄厚有力,蕴含着什么。接着,我们便带领着军队冲向必胜的战场。战马、将士都变得异常勇猛。终于,齐军知难而退了。我正要下令去追,又被军师阻止了。他俯身看看,抬头望望才说:“可以追了。”我们才去追击齐国军队。

齐军已败,但对于军师战场上的言语我很不解,于是便询问他原因。他缓了缓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鼓舞士气;第二系击鼓,士气就有些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士气低落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从精神上就打败了他们。大国往往是很难琢磨的,我怕其中有诈,可看到他们撤退时车轮的痕迹错乱,又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心中才有底去追击他们。”

听了这话,我打心底里敬佩曹刿,便请他做我的军师,并答应他永远忠于百姓,善待百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曹刿论战》》,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0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