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一

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  时间教   师  活  动时间学生活动 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时间教    师    活   动时间学生活动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总结本节课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补充习题1.              要区别原声和回声至少需要0.1s,人要距离障碍物多远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2.              人站在峭壁前某处大叫一声,经过3s听到回声,求人离峭壁的距离   3级1.几们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1)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级2.潜艇失事时,艇员用硬物连续敲击潜艇钢板,三声短三声长,再三声短(这是国际求救信号sos的莫尔斯电报码),救援人员如在附近,就可以知道潜艇中还有人在,为什么? 实验与探究题2级3.小明同学为了探究“蜜蜂靠什么发声?”她剪去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出“嗡嗡”的声音,结果表明:蜜蜂并不是靠___________________发声。她用大头针捅破了蜜蜂翅膀下的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小明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官就是小黑点,不管小明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学习她的__________________。2级4.住楼房的同学有这样的体验,一楼居民在室内说话,五层的住户是不易听到的,但一楼的人轻轻敲击水管,声音就沿铁管传播出去,各层的住户都听得很真切这是为什么?   2级5.小明、小花和小强一起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花把发声的音*放在水中激起水花;小强在吊着的大钟下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敲响钟后,把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纸上便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他们在探究什么问题?(2)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如果由你来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你将怎样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二

课  题

第二节  日 期

教学目标 1.学会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传播的快慢。

2.会学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爱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到主动学习。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难点: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导入新课:

1.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2.我讲的话同学们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声音。

3.请学生翻开课本,老师板书《第二章 声现象》接着请学生看第一段书,以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

4.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今天先讲解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

(二)新授:第一层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1.老师先演示实验:(1)重新用收音机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了声音,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机身及扬声器在——振动。(2)拨动胡琴琴弦,听到声音,看到琴弦在——振动。(3)敲击锣时,听到声音,看到锣上放的纸片在——振动。(4)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将它放在水中——溅起水花——音叉振动。(5)请学生高声朗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摸住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2.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板书)

3.再请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4.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讲:“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请学生回答刚才的观察与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声源。

第二层次:“声音的传播”

1.那末声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板书:“声音的传播”。

2.先研究扬声器的振动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1)请学生看课本及一段文字解释,并请学生说明:

扬声器纸盆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波动——向远处传播。(2)老师解释:这好像铅笔敲击水面振动形成一串水波向外传播。(板书: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3)老师讲解:我讲的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疏密变化,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4)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板书)

3.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

请学生解释:(1)潜水员在水中可听见岸上人讲话;(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板书)

4.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呢?(1)老师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2)请学生做几个实验:①将机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贴在桌面上听一下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②展示“土电话”,请几位学生演示,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③看课本——贝多芬听音乐的办法。(3)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板书)

从以上事例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质(板书)

5.问: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演示:“真空铃”实验:请学生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小结:真空中不能传声(板书)

第三层次: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

1.老师先提二个问题:(1)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谁先让人们感受到?(2)百米赛跑时以枪声还是冒的烟作起跑标准?

(学生解答中可能正确,可能不全面)

2.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这里有一个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讨论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异与同,请学生可以看书(特别是前一章光的传播),让学生发表各人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拨。

3.打出幻灯片,列出它们传播情况的异同:

从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释清楚以上二个问题(请二位学生再完整的解释一下)。

4.再请学生看书,弄清在气体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声速增大,并且大约是每升高1℃,声音每秒钟传播距离增加0.6米。

第四层次 运用本节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老师提出二个思考题,请学生回答:(1)在一根长的钢铁管子中放满水,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话?

让学生们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

2.老师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传播情况如何?声音传播与光的传播情况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1.看书;2.做练习册中同步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4章 声 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3)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传播距离约为340米

轶事

记录 本节是初二物理“现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从知识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三个问题。

但我认为教学不是为做题、解题,还必须使学生会学物理。为此我设计了综合分析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在现象上的异同(不涉及本质),让学生翻书、对比、思考,动脑得出规律。在讲清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一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要从气体、液体、固体中全面考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学完“三态”中都会传播后,学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为光传播中已经学到真空)。为此我把在真空中传播情况放到最后,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学习中,我安排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在最后我又设计安排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我安排的第二个教学目的。

课后

反思 我安排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爱学物理。即从新课引入的放音兴趣又点明主题。教学中间的设疑、讲故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放幻灯片等,结尾时的二个兴趣题,特别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话一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爱学习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处处让学生思考、实验、复述、解释、小结、总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三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发声停止,声音仍可以传播。

三、声速声音在每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休、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0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