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案精选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金色的鱼钩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优质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长征是世界军事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一)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速读,思考:

(课文叙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自己的事。)

(二)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把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并把心中的感受和心情变化写在旁边。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一)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学生自读,互读,交流。

(二)品读重点句:

全班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句段。

从外貌体会中心:

出示句子1: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1)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学生讨论: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2)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指名读,反复读。

出示句子2: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学生讨论: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学生反复读,体会老班长对战友的爱。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出示“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找出感受最深的词语谈体会。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学生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出示“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指导读。

(3)出示“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3、出示“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2)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4)思考:老班长先后的两次笑,笑得一样不一样?

(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这一段中对老班长的描写。有的学生明白了,他们说:老班长刚端来鱼汤时的笑是故意装出来的。因为从全文看,老班长是一个工作极端负责的人。今天他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心里只能充满了自责,怎么会笑呢?但是他想到头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想到同志们已经知道他从来不曾吃鱼,今天的鱼汤不一定能痛痛快快喝下去。因此他故意装出一个笑脸。他想用这个笑脸来创造一种气氛,来动员大家喝鱼汤。又有学生补充说:不仅这个笑是装出来的,连他说的那句话也是编出来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志们把鱼汤喝下去。对于后一次笑,学生们认为,那是真的笑了。同志们把鱼汤喝下去了,喝下去,对同志们就有好处,因此老班长笑了。但是,同志们吃的东西毕竟太少了,老班长远远不会为同志们吃了这么“一丁点儿”东西而开怀大笑,所以只是露出了“一丝笑意”。没有笑容,更没有笑声,只是一点笑的意思。

(5)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出示“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3)教师示范读。指导分角色朗读。

(4)(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一)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二)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一)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六、布置作业

(一)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二)课后实践活动:

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二

内容提要:

《金色的鱼钩》是聋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的课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教学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使用阅读、交流、感悟等方法,使学生在读书中理解了课文,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设定。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教学案例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关键词:朗读感悟体会情感升华理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喜出望外、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老班长的高大形象。

难点: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案例描述: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发生过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中国

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特别是在艰苦的长征时期,闪动着一个个鲜活的光辉革命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红军,去拜读他那可歌可泣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

2、揭题。由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检查阅读效果。

2、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为后面的学习创造条件。)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四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热情鼓励着我们。”

(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老班长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点评: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既释放了学生的情感,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体会情感的突破口。)

3、学习“哽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这个段落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哽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4、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这个段落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靠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颗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5、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段。“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共产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

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1)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2)读出自己的感受。

6、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读课文,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盆,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不过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7、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说出内心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奉献最后一份光和热)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的呼喊)

(点评:通过对文中的重点片段,在朗读的基础上实行体会,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8、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终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点评:通过对中心句的体味,既解释了题目,突破了难点,又使学生的情感自然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1、学生间交流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2、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有感情地读给其他同学听。

(点评:让学生系统地总结课文,延伸文本,升华情感。)

案例分析与反思: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实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我在教学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我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快

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什么地方令你感动?这三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进一步体会

老班长的光辉形象。

3、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实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情。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自主地投入阅读实践,才会读得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记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近义词比较等方法理解词语:喜出望外、三长两短、奄奄一息、抽噎、支吾、收敛;衰弱、脆弱;支持、坚持;严肃、严厉、严峻、严密、严格。

2.学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分段,抓住事例及事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解词:

喜出望外三长两短奄奄一息

抽噎支吾收敛

(2)近义词辨析:

衰弱脆弱

支持坚持

严肃严厉

严峻严格严密

3.跳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 )的事;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4.勾画文中老班长的言行、神态,思考批注,老班长是一个( )的人。

5.“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是( ).

6.给文章重新命题。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作者写作思路。

1.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注意指导学生从词义范围大小、词语搭配进行近义词辨析。

3.行文思路

(1)交待故事背境,老班长外貌。

(2)老班长钓鱼给我们吃,自己吃草根,咽鱼骨头。

(3)老班长饿死在草地边上。

(4)深化中心,抒发感情。

二、指导学生归纳事例,抓住事例及老班长言行、神态深读深悟,体会人物品质。

1.吃草根、咽鱼骨头。(语言、动作、神态)

2.记住指导员的话。(语言)

3.分工。(语言、神态)

4.命令我喝鱼汤。(语言、神态)

5.临死前不忘把食物留给“我们”吃。(语言)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三、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深化中心。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光辉思想。

练习提纲

1.选词填空(衰弱、脆弱、坚持、支持、严肃、严厉、严峻、严格、严密)

(1)小梁身体(),性格()。

(2)他的病很重,不休息会()不住的。

(3)他表情(),()地批评道:“这次战斗的形势十分(),侦察班要()注视敌人的动向,每个战士都要作好一切战斗准备”。

2.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148页。

(1)课文写了一件( )事,赞扬了老红军( )的品质。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字词

2.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训练朗读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概括故事、分析人物、品读语句、理解主旨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2、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合作交流:

(一)、前提测评:

1.听写字词:(之后互评)

2.正音。

(二)简述

1、师背景介绍:2.长征路线图展示:

(三)快速读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三:品读体验:

1、划分段落。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的行文思路是“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文章可以分成四部分。你划分从哪到哪?

(一、1—2二、3—23三、24---33四、34)

2、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外貌描写:(第2、8、21、22、23、28段)

含义: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

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B、动作和语言描写:(找几处不唯一,自由说)

C、第5个展示“神态描写”的语句,从文中画出来。

3、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4、本文是刻画老班长,为什么写“我“呢?(讨论)(反面衬托)

5、分析老班长的性格特征。(板书)舍己为人?忠于党和人民……

6、找一学生有感情朗读。(2)师设疑,生分组讨论回答。

7、选读你喜欢的语句。(要饱含真情)

8、讨论,提高思想认识。

A、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的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长精神不死,流芳百世。〕

四、巩固延伸:

1、你能列举老班长式的人物吗?

(“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塘中的老同志”“妈妈”“爸爸”……。.)

2、你认为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写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

舍己为人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在学生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胆寒未完全找到感觉是,教师应当贩毒令人感动的自然段。饭读诗,教师要投入感情,一波动学生的心悬,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

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出示: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明确:外貌描写

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

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

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5、第四处:这鱼汤,他自己有没有喝过一口?我们来看看,老班长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动情地和同桌相互读一读,再来感受老班长这份深深的爱。

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6、7、8自然段)

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老班长严厉劝“我”吃鱼汤(21、22自然段)

①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③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即便是我喝下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

地时意外发生了。(第28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3个小战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四、品味“金色”,将主题读透

1、引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擦干了眼泪——

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你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3、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五、读长征诗,总结全文

1、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万分沉重。这鱼钩,是一种深深地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一起来缅怀他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交流搜集到的与长征有关的诗歌。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七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下面是为大家的金色的鱼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3、体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5、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重难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读书,边读边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

教师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诵读毛泽东写的《长征》。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一个个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出示课题的课件:金色的鱼钩。

二、自读自悟,理清线索

(一)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每一个部分的小标题。(三)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初读结果。

(四)出示课件:汇报小组意见。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一)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

(二)了解课文围绕金色的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小组内交流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段落,说说理由。

同学们都被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品读重点句,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1、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出示课件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担忧和焦虑。)

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老班长神情描写。

找出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词语。出示课件

●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四)出示课件。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

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

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二、研读片段,谈感受,练朗读

(一)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二)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三)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

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四)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出示课件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2、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肯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3、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五)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3、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课件)

(一)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二)深情朗读中心句。出示红军胜利走出草地的课件

(三)出示课件:学生宣誓,情感投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一)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出示课件

(二)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小学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 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 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 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 程中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 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并预习课文。

2、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景渲染

1、学生背诵的《长征》诗。

2、学生自由谈谈长征。

3、简介作者。

4、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课件展示)

1933 年 10 月,蒋介石调集 50 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 剿” ,由于中共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 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党中央放弃中央革命 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是世界军事历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 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 感人故事。 本文讲述的就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注意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

a、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的多读几遍。

c、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 ,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可是作者为什 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

2、班级交流。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1、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旁边简单的记下 自己的感受。 谈话:作者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呢,要想使故事精彩,必须抓住细节来描 写,以及一个个动人的片断。

2、全班交流。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述。

3、小结:班长正是按着指导员的要求去做的,在精神上给予战士安慰和鼓 励,就像“上级” ,在生活上时时处处给予关心,就像“保姆” “勤务员” 。

4、再次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表现。

四、品味“金色” ,升华情感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 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 托。 他永远的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 曲的鱼钩。课件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

1、指名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指导朗读。

五、音乐渲染,深化主题

作者要用鱼钩表明自己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 也想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们为 了革命事业的成功, 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贵品质。作为新 世纪的少年,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们的优良传统,那么让我们用歌声许 下我们的誓言。

六、复述课文

以讲解员的身份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注意讲解要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的方法。

2、注意把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 产生共鸣。

板书设计:

15 金色的鱼钩 关心同志 老班长

舍己为人 忠于革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金色的鱼钩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