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优秀7篇】

发布时间: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差异网为您带来了7篇《《香菱学诗》》,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香菱学诗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人物身世及人物学诗经历,了解香菱的性格。鉴赏课文中的《咏月三首》,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揭示诗歌的话语蕴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品味文中细节(空白处),深入挖掘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香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教学方式:发现式审美体验教学(填补空白、揭示话语蕴藉),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学生自查资料,了解课文主人公香菱的有关信息及香菱学诗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初读诗,解个性

▲导入: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盛情款待了宝玉,给他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茶,这茶出自放春山的遣香洞,用仙花灵叶上所带的露水烧成。宝玉他了觉得清香异常。让他喝的酒是“万艳同杯”酒,这酒用百花的花蕊,万种树木的汁液,酿制而成,因此名为‘万艳同杯′酒。这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那同学们来猜猜看,这“千红万艳”有没有比喻义呢?(《红楼梦》中所有的女子)

▲今天这堂课中,我们将认识到红楼梦这千红万艳中的一位。她刚刚步入大观园,第一次加入大观园的生活,她就是?(香菱)。大观园中最吸引她的是什么?(写诗歌)不错,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香菱学诗》

▲本文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速读全文,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找出她自己原话来回答?得了空儿。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香菱为什么羡慕,羡慕的是什么?(填补空白)写诗是高雅的事,是有着高贵血统的人做的事。《红楼梦》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写诗,王熙凤生就与诗无缘,普通的丫头不会也不敢学诗,诗歌代表是真、善、美。所以这个章回原本的题目就是:慕雅女雅集苦学诗

▲香菱有没有学会写诗?有

▲读一读香菱所写的三首诗,结合文中别人对它们的评价。说说读过诗歌后的感受。

(每一首各请一位学生进行朗读)

第一首:“措词不雅”语言:语言肤浅,堆砌词藻,落入俗套,用的都是现成话,只是将前人咏月的词藻进行堆砌,如“月”、“玉镜”、“冰盘”等词,凑成篇章,无新意。表现手法:采用了直接表现的手法。主旨:月亮很亮(这是致命伤,咏物诗应该托物言志)。

第二首:“不像吟月了,月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一首过于穿凿了”,用词雅致了。语言:语言游离,刻意求雅,显得生硬。表现手法:以花香,夜雾来烘托,侧面描写,脱开了前一首老形容月亮本身的束缚,胆子放大了一些。不足之处是对黛玉的“放开胆子”理解很表面,所以说“过于穿凿了”。主旨:月色很美(这也是致命伤,偏题了)

第三首:含蓄(揭示诗歌的话语蕴藉)。首句:有气势,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暗含自己才华终难埋没,二句暗含自己的身世,顾影自怜,精神寂寞。(脂砚斋: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第三联借旅人思乡,怨女思夫,写得情景交融。结尾感叹本是作者自己的,却借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发问,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语言:含蓄优美(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表现手法:含蓄,侧面写,全诗不着一“月”字,却处处是月。主旨(蕴藉):托物言志,抒身世之感

▲香菱的这三首诗歌,是在几天内完成的?(3天)

▲从第一首到第三首可以说她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因为中间只隔了两天的时间,为什么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是如此大的成就?文末哪几个成语可以概括她学诗的状态?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①解释②对应本回的题目“苦学”)

▲从文章当中找出可以应证的句子:(并朗读相应的句子,分组朗读)

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勤奋好学,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废寝忘食,专心致志

③“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 www.jingyou.net

④“至晚间对灯出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达到忘我之境,失眠

⑤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好诗绝非梦中偶得,而是苦读冥思后的成果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一环节应该是学生用时最长的,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四重境界。

▲个人的主观勤奋确实最为重要(内因),那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外因:一是有优秀的老师:(林黛玉)二是有良好的环境:大观园是美好的地方,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

小结: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可爱可敬的香菱。

▲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意对即可)

如:第一,学习要有兴趣。第二,学语文要专注执着。第三,要有尽可能质高量大的阅读。第四,要读写结合。第五,写作上既要有格调规矩,又要不受拘束,而以立意为主,讲究意趣真实。第六,要老老实实向老师学习。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针对新课标的三维度之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次读诗,探身世

▲对于香菱的学诗写诗,作为红楼梦的男主角宝玉是如何评价的?(填补空白)

这正是“人杰地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为公。

▲为什么香菱不学诗就“可惜”了呢?(补白香菱身世——可怜)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副册时,只见首页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着这样的内容: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你知道这是写谁的吗?(香菱)哪位同学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她的情况?

脂砚斋对“香菱”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从出生、外貌、气质、才华、品德五方面来评价香菱,可见她是一个完美的女子)

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根基不让迎探一句说明香菱本来就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本名甄英莲,本来血统高贵,曹雪芹的美学观认为,诗歌应该是上等人中的佼佼者的专利品,诗歌使人更真、更善、更美,凭香菱这样的人品,凭曹雪芹对她的同情态度,不能让她不会写诗,所以宝玉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观点。而香菱自幼被拐,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香菱孤苦无依的身世、沦为妾侍的身份,在大观园学诗的这段时光,恐怕是她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了。所以她感到由衷的快乐,由衷的幸福。所以她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如醉如痴!无情的命运非但没有让她沉沦麻木,反而使她对精神的追求益发执着,可谓痴心不改。当这样一个女子被赋予诗歌性灵般的光辉时,她的形象在红楼大舞台上便熠熠生辉了!

小结:可怜的香菱

▲一路读来,现在你感受到香菱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善良,可爱,

再读诗,悲命运

▲再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也就是我们共认的最成功的一首,说说你还从中读出了什么?(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作者在咏月中倾注了真情,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

总结:从诗歌中我们读出了香菱的思念、盼团圆,她可能想和自己的亲生父母团聚,但从种种意象表明,她更有可能她已经开始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了。

▲从诗歌当中我们了解到了香菱很热爱她的丈夫,很盼望和丈夫的团聚,事实上,薛蟠值得香菱如此为他牵肠挂肚吗?

不值得。薛蟠:薛蟠,表字文龙,外号“呆霸王”,薛姨妈的儿子。因幼年丧父,寡母又纵容溺爱,终日唯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虽是皇商,却全然不知经纪世事。他骄横跋扈,倚财仗势,强买英莲〈即英莲〉为妾,喝令手下豪奴打死冯渊;他荒淫无耻。在一次去南边置货时,途经一小酒店喝酒,因堂倌换酒迟了些,就一时性起,拿起酒碗照他打去,一下子就把堂倌打死了。这次薛蟠被判了死罪,后因贾、薛两家托人和贿赂,又被放出。此乃粗鄙无耻无情无义之人。

而当这样一个女子终究难逃其悲剧宿命,香魂返归故乡之时,作为读者,我们怎能不为之扼腕、叹息,怎能不掬一把清泪?

有人说,红楼梦是女子的悲歌,亦是女子的赞歌,文中塑造了百余位女子形象,她们或巧笑倩兮,或眉目盼兮,或袅娜风流,或娴雅贞烈,她们就那样一个个走进读者的心中,却又是那样的一个个令人心碎地去了,直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香菱是可悲的,悲其出身仕宦,却年幼无依,沦落红尘,致为呆霸王薛蟠这等人的妾室,饱受凌辱,最终香消玉殒之命运;

小结:可悲的香菱

▲香菱苦志学诗不仅使她成为红楼梦中会作诗的丫鬟,被大观园中众人所喜爱、佩服,而且连我们今人也不禁喜欢上这位玲珑剔透、冰雪聪明的女子,可是这样一位受人欢迎的人,结局却如此悲惨,令我们不得不怀疑曹雪芹的用心,他塑造香菱这一形象,想要传达怎样的感情呢?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香菱是可赞的,赞其娟娟之影,孤寒之魄,面对多舛的命运,恒守清新纯净的本质,痴心不悔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终究“精华难掩”,完成了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理想的痴心追求!

▲因而,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请说说还有哪些女子的遭遇也折射出这句话的含义?还记得这堂课开始了时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所喝到的茶是“千红一窟”茶,饮到的酒是“万艳同杯”酒,联系到曹学芹在整部小说中所采用的谐音的手法,那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中,不是某一个女性在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女性的普遍悲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才貌两全者如黛玉,德才兼备者如宝钗,阔达豪放者如湘云,柔弱和顺者如迎春,聪慧果敢者如探春,胆大泼辣者如熙凤,美丽率真者如晴雯,谦和忍让者如袭人,软弱糊涂者如尤二姐,性情刚烈者如龙三姐,远离红尘者如妙玉……等等,她们的人生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场。而且她们身受痛楚而不自知,这又是怎样的悲哀呀!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悲剧群像,最能体现《红楼梦》悲剧典型意义的是“金陵十二钗”,她们几乎无一能逃脱红消香断,花残春落的结局,作者统统把她们归结到“薄命司”中,听凭她们的眼泪由秋流到冬、由春流到夏。她们带着一切美好的追求、美好的情感、青春阳光的生命,前赴后继地奔向“薄命司”,完成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宿命。

▲结束语:在这堂课就要结束之际让我们在《红楼梦》的序曲中一起来朗读这样一首诗歌:

忆红楼,怨梦里红楼若梦;

思红颜,叹烟中红颜如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只见得满目残红,只听得悲歌如泣!

歌毕,剧终。

梦一场,怎一个愁字了得!

▲布置作业

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

香菱学诗 篇二

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宝玉道:“这也算自暴自弃了。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探春黛玉忙问道:“这是真话么?”宝玉笑道:“说慌的是那架上的鹦哥。”黛玉探春听说,都道:“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宝玉道:“这怕什么!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说着,只见惜春打发了入画来请宝玉,宝玉方去了。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香菱学诗 篇三

【设计理念】

九年级学生已学过不少小说,对小说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够自主阅读感悟小说。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学会感悟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品读小说的能力,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揣摩文章思路,感知文章主旨,了解本文语言、细节描写,及通过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欣赏精彩语段,把握香菱苦志学诗的性格特征。合作探究难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古典名著,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高尚情操。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跳读、品味、探究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拓宽阅读视野,理解香菱对诗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辅助教学设施及设计意图】

使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前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候课,营造学习《红楼梦》的愉悦氛围。课件出示香菱、黛玉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学生研讨的问题用幻灯片逐步展示,清晰有序。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与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概括能力。课件最后截取了电视剧《红楼梦》中薛宝钗与贾宝玉、林黛玉初次相会的场面,教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情,并加以评价,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的兴趣。重在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香菱学诗的方法和专注勤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程序媒体设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组织形式设计意图定向播放视频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开篇主题曲展示香菱、黛玉的图片,

2、导入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

一、感悟情境,整体感知

1、欣赏音乐、画面,汇报课前读《红楼梦》所了解的有关二人的情节。

2、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师生互动,交流。营造学习《红楼梦》的愉悦氛围,进入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初步感知。质疑展示学法、要求二、指导自读,梳理疑难

1、指导读法(跳读)。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解疑、存疑。二、主动尝试,发现问题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不懂之处;

2、向小组或老师提交问题,寻求解答。

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交流。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质疑能力。探究展示互动问题启发诱导,适时点拨。

香菱学诗 篇四

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阅读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原文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入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请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濯,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题目

1.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文中第⑦段抽出来的,它应放在甲、乙两处的哪一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为“从香菱学诗谈起”,在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谈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划分本文的结构。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列举了许多名人的事例,如果把第⑤段和第⑥段的例子交换一下,可不可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答案

1.怎样才是虚心好学呢?(或:怎样做才算是虚心好学呢?)

2.谦逊(或:谦虚虚心)雅量

3.乙处;与上下文衔接,过渡自然。

4.从“不耻不知、不耻下问、不耻相师”三方面来谈要“虚心好学”。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6.不可以,因为马克思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耻不知”的道理,贾思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耻下问”的道理。(意对即可)

教学目的: 篇五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香菱学诗 篇六

教学目标

4、 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寻得启示。

5、 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描写,理解这一人物形象。

6、 品读文章中相关诗句,掌握诗歌鉴赏的部分方法。

说明:对于《红楼梦》,大多数学生会因为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望而生畏。因此,本文的教学必须确定几个主要环节,长文短教。从课文来看,香菱的专注痴迷,黛玉的循循善诱,众人对香菱学诗的态度和评价,不仅会引发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而且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还可以表现众多人物的性格。而从整部小说来看,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之首,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增强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 课文中,香菱所作的三首诗,也很好地体现了学诗者的诗味由肤浅、游离到意味深长的过程,是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素材。

教学重点:香菱学诗的启示,香菱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相关诗句 。

说明: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为读者留下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香菱学诗的过程,正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可以引发我们在阅读、写作以及其他方面的许多启示。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起来,也悟出了作诗的道理。伴随着香菱学诗的进步,读者眼前那动人的形象也愈见清晰。所以,香菱学诗的启示和人物形象的感受是教学的重点。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诗歌的鉴赏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把握,适当介绍诗歌鉴赏的相关角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根据“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谶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导入,引发学生对香菱了解的交流。 学生课前网上查找资料,浏览原著中有关香菱的片段。了解香菱一生命运多舛的故事。

通过香菱这一人物再一次引领学生走进红楼大观园。了解香菱的命运,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她的形象,感受她学诗的意义。

初读课文 本文分为哪几部分?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结构图。 整体感知课文(三部分)。

研读课文 1、 研读文中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体会“香菱学诗”给了我们哪些方面的启示?

2、 作者写香菱学诗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品读课文,圈点批注,思考。同学间质疑、讨论,班级交流。

2、联系预习中收集的相关资料,从小说的整体构思来思考作者写香菱学诗的目的和寄予的思想感情。 1、从香菱的角度体现了:乐学,善学,苦学。从黛玉的角度体现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学者的自身修养;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其他方面的体会(学习兴趣,借鉴与创新……)。

2、作者写她学诗,是为了增强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就使人物在整篇小说中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表现了对香菱的怜爱。

拓展研究 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赏析其成功之处。 学生朗读体味、鉴赏。 朗读指导;学习诗歌鉴赏的角度。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 小结综述。

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课后可试着分析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随笔写作。 对文章进一步思考,整合课堂学习的内容。

思路点拨

本文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教学的切入点也比较多。比如,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也很值得研究。在《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的主要性格,但这是由于她特殊的身世,特别是贾府特定的环境所造成的,这不是她性格的全部。林黛玉在指导香菱学诗时表现了另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在《香菱学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 教师可据此引导学生比较林黛玉多侧面的性格,分析在《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性格表现的原由。

练习举隅

有人说:《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进步相当快,这是小说,适应读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

现实,至少就常人来说,就不能这样快。原因之一是,诗学的提高是以读和思的逐渐积累为资本,时间越长越好。原因之二是,写也是一种技艺,适用熟能生巧的原则,要多写才能够有进步,多就不能时间短。

以上对《香菱学诗》的评价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香菱学诗 篇七

第20课香菱学诗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66--175页。香菱学诗,源于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向往。学诗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揣摩和体味,在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完成了由学诗到作诗的迁移。她的学诗心得,也为读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理解香菱“诗魔”的称呼。

2.理清香菱学诗的过程,并且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古诗语言的准确、优美。

2.通过对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把握香菱的痴性和勤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获得启示,达到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一2.通过香菱所学的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之精。

◇难点

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有所帮助。

◆教学突破

通过对香菱和黛玉的语言、神态的比较,体会两人性格的区别,以及她们对艺术的共同崇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叹香菱》的磁带、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以及关于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 。

◆学生准备

搜集《红楼梦》的资料,阅读关于香菱的评价。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由歌入文,解说诗意,引起学生兴趣。1.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并给予置疑并对作者、作品进行介绍。                       和补充。

2.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把握学诗的

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六个阶段。

3.结合学诗阶段,通过人物的表现,感3.从作者描写的细微处,理解香菱和黛

知人物形象。                          玉的性格特点。

4.引导学生从香菱学诗中获得启发。    4.能够从香菱学诗的故事中获得于己

有益的启示。

一、由歌入文,理清学诗的过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叹香菱》,并解说诗意,引导学

生了解香菱的性情、才情。

2.结合预习,组织学生交流,回答:香菱

学诗分为几个阶段?

L

1.听教师解析,并结合自己的预习,给

予置疑或补充。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回答:分为六

个阶段。读诗(王维的五律)——讲诗

——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一研

诗—一评诗—一梦中得诗。

二、把握人物行动,分析人物形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在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有哪些

表现给你印象最深?

2.提问:香菱灯下读诗,读了多少?读

谁的?有什么收获?表现了她怎样

的性格?

3.提问:香菱作诗,黛玉指点“措词不

雅”,作者是如何描写香菱入迷研诗。

的?表现她怎样的性情?    。

4.香菱这样认真地学诗,和林黛玉的细

心、正确的引导是有很大关系的。找

出黛玉给香菱建议的语言,从中体会

她引导的恰当和分寸。

1.回答:灯下读诗;茶饭无心,坐卧不

定;人迷研诗;因“闲”被称“诗魔”;梦

中得诗。

2.回答:凡红圈选的都读了。读的是王

维的五律。“领略了歇滋味”,可以和

黛玉讲诗。表现了她勤奋、持之以恒

的性格。

3.回答:写她的行为:出神、抠土、皱眉、

含笑、嘟哝,表现香菱的痴性,正符合

宝钗称她为“诗魔”。

4.能够体会到黛玉的因材施教和逐步

深人,如读诗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

象、由写实到浪漫。从而领会黛玉的

聪颖、善良和大气。

三、组织讨论,从香菱学诗获得启发(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

就是对语文体会、领悟到迁移的过程。

请学生从香菱的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

获得启发。

各抒己见,能够从学诗的六个阶段

获得启发,如:读诗——读写结合——

写诗,说明阅读与写作是互动的,要善

于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技巧。再如,仿

照所读诗作进行写作,在写作初期,可

以练习仿写,学会一些好的写作格式或

方法。

本课总结

本课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一个身世凄凉的孤苦女子,从出身富家到为奴为妾,她的一生如同浮萍一般悲凉凄惨,因此香菱学诗这个故事,是她的才情、痴性的最大外现。浸淫在艺术的殿堂里,香菱寻回了自己,“诗魔”正是她追求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表达。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香菱(诗魔)

读诗(王维的五律)一讲诗_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一研诗一评诗一梦中得诗

黛玉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比较香菱和黛玉的形象,从二人的命运诗人手,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性格的不同和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由此引导学生探讨二人爱诗的丽源。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篇幅较长,所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不擅长的古诗。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从分析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去把握人物性格,从黛玉为香菱做的学诗建议和计划人手,寻找与自己学习的共同点。

补充资料

《叹香菱》根并荷花二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香菱学诗》》,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0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