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优秀8篇】

发布时间: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蜀相》》,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蜀 相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中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并背诵古诗。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杜甫的诗文,并归纳整理。

2.师生查找关于诗人杜甫的资料。

3.多媒体、幻灯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落实字词

频(频繁、频率、捷报频传)

蜀:1.国名,三国之一,刘备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后来扩展到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一带。

2.四川省的别称。

丞相:古代帮助皇帝进行统治的一级官吏。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宇或房屋。

二、了解诗人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的古诗。

《绝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独步寻花》

2.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成为“诗史”。

3.补充知识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学习古诗

(一)练习朗读古诗,提出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一边朗读,一边理解诗意。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去找?就在城都南郊柏树成林的地方。碧绿的春草掩映着台阶,黄莺藏在树叶后面欢唱。诸葛亮自从三顾茅庐起得到刘备知遇,为蜀国制定开创基业完成统一的大计,费尽了心机,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北伐未成便以身殉职了,常使后代英雄未为之惋惜落泪。

(三)在朗读中学会鉴赏、品味。

开头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三、四两句诗,“自”与“空”两字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五、六两句诗不但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悼念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写进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境,由咏古而抒了怀,感情充沛,具极大的感染力。

(四)你能想像出诗人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吗?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了解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准备“三国故事会。

板书设计:

蜀相 [唐]杜甫

第一部分:武侯庙之所见(碧草、黄鹂)

第二部分:武侯庙之所感(悼念、崇敬丞相;诗人壮志难酬)

《蜀相》教案 篇二

一。学生朗读,师生共赏

1.请一学生朗读《观书》,其他人感知《观书》的`意境。

2.放声自由朗读,然后说说“书”似什么,“观书”似什么。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3.诗人于谦有怎样的价值观?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景,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之流可以领略的!

二。多种形式朗读,指导背诵。

三 补充资料

书籍对于我可真象老友情深,

早晚忧乐间幸得他相伴相间。

如贯珠眼前直捋下三千石字,

似明镜胸中会拭尽星点浮尘。

活水的泉流所经处清波满盈,

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人犹叹芳踪难寻,

谅也不信着书斋里别有春景。

蜀 相 篇三

352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题:《蜀相》

编制人:       姓名:           班级:           组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预习案】

1、作者介绍。

杜甫,字        ,世称            、             ,自号“             ”,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          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                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         ”,而他则被称为“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4)出师未捷身先死:

【探究案】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表达什么情感?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最传神的字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3、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训练案】

一、阅读《蜀相》,完成下面的习题。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向往和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 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 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深挚而悲壮。

d. 尾联表示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概括了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二、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习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蜀相》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注重诵读,体会古诗意境

2.通过诵读,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3.培养对古诗的喜爱情感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主旨,体会意境,并指导背诵。

【教学用时】

一课时

《蜀相》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激发学生想象,总结环境特点。

然后教读这三句诗,告诉学生这描绘的是一个人的长眠之地,这个人是蜀相——诸葛亮。

二。朗读并理解这首诗

1.教师范读《蜀相》,学生诵读。

2.要学生根据《出师表》,简单谈谈后人眼中的诸葛亮。

读诗,找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勋。

3.进一步要学生谈谈想象中的诸葛亮墓地。

4.强调“丞相祠堂何处寻”,要学生发现问题。

5.品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讨论理解上一问题。

感叹人世沧桑,诗人杜甫表达了对诸葛亮永远的崇敬赞佩及深深的缅怀惋惜。

三。多种形式朗读,指导背诵。

蜀 相 篇五

学习目标

1. 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古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构思和反衬的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以《蜀相》《书愤》两首诗歌为文本,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含英咀华

二。新课导入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他用嘶哑的歌喉和着血泪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和诗中圣哲。

他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情痴,也是南宋小王朝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曾经空有补天之志,却长恨报国无门。

三。走近杜甫、陆游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载浮载沉——绝恋沈园——临终示儿

四。披文入情,探讨文本

●整体感知 【诵读】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情感。

●【文本探究】1.一个标题——《蜀相》;         2.两个“诗眼”——“寻”“愤”;3.三个人物——杜甫、陆游与诸葛亮五。问题延伸从杜甫、陆游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内涵: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来源于读书人对社会、民族、国家前途深切的关怀。(悲天悯人、惩恶扬善、揭露黑暗、反对征伐、歌颂治平……)●     途径:出官入仕成了士子自我实现的惟一通道。(孔子周游列国、科举、终南捷径、干谒诗)●理想破灭的表现①“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殉道死节:(怀石投江的屈原、被诛灭十族的方孝儒、为文化守节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一轮圆月照天心”的李叔同)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逍遥放旷:(不愿“留骨而贵”“将曳尾于涂”的庄子;“拟把疏狂图一醉,赢得青楼薄幸”柳永;“穷途之哭”的阮籍)③“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坚韧自持。总结:一个民族没有天才是可悲的,有了天才而不加崇敬的民族是可怜的奴隶之邦。(此为该课案设计的中心问题。选修与必修是否应该有区别?如何区别?)六。课堂检测(通过示例,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和技巧)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并尝试比较《蜀相》和《书愤》中的“空”字的运用。(参考答案:两字同义,有“徒然,白白的”之意。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乐景写哀情,反衬了寂寞、凄凉之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步骤:①解释字义。②解释句子。③明确表现手法。④分析表达效果。)七。课后作业(巩固)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蜀 相 篇六

执教者郭惠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 设计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 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   登高

【投影】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蜀  相

登  高

创作时间

760年

767年

季    节

春天

秋天

抒情特点

借古人抒怀抱

(咏史诗)

借登台遣郁闷

(咏怀诗)

情景关系

乐景写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孤愁、悲苦

参照比较

探得诗心

1、感性的比较

【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2、理性的比较

【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

1、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

2、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3、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

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4、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 / 孤愁悲苦

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学生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诵 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

《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涵咏字句

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

【讨论】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

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平,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          《登高》

沉郁顿挫

寻                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

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

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迁移训练

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集体诵读两首诗

2、布置作业

【投影】杜甫肖像

【总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录相】

在一段杜甫生平纪录片中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诵 读四

【作业 】

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平,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蜀相》         《登高》

沉郁顿挫

寻                     悲

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蜀相》教案 篇七

知识与技能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并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难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

请看下面两副对联:

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

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第一幅对联写的是杜甫;第二幅对联写的是诸葛亮。

注:杜甫:“三别”,《茅屋被秋风所破》,“杜甫草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负薪行》,杜甫的《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诗圣”杜甫。

诸葛亮:收取东西二川,分别击败刘璋和张鲁,取得天府之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禳星一事,如果四十九盏明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又可增寿一纪。可惜司马懿偷营,魏延慌乱之中弄灭了灯火。可惜啊可惜。而一心只为酬三顾则是说诸葛亮做这么多事情,是为了报答刘皇叔的知遇之恩啊,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东和指结盟孙吴,北拒则是北拒曹魏;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负千里之外。而水面偏能用火攻则是说的赤壁之战。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课堂知识点拨】

一.题解

1.这首诗的题目叫《蜀相》,指的是谁?

他,躬耕陇亩,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

他,轻摇羽扇,运筹帷幄,辅佐蜀汉两朝。

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定;

一篇《出师表》,一片忠心现。

他神机妙算,草船巧借十万箭;

他气定神闲,空城计退百万。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题目《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2、诸葛亮的一些事迹。

——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五丈原,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3、作者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亮,大家想想这应该属于什么诗?

——怀古诗,借古抒怀。

二.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四.诗歌赏析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探究】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答案】①不好。②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而不是诸葛祠。③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的丰功伟绩不在诸葛祠这个地方。所以本诗以标志诸葛亮的身份地位的“蜀相”来命名。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修辞:①设问修辞,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情感:①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②“柏森森”一词,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③“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与崇敬。

3.“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①“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②“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

【答案】①不能。②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③“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

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答案】①诗眼分别是“自”和“空”字。②“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字义)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景象)。③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点作用)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情感)。

6.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黄鹂之声,本是婉转动听,却空荡荡无人欣赏。阶草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③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中兴的希望感到渺茫的忧伤之情。

7.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①这句诗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②“三顾”,三次拜访,这里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天下计”写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③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就凝练的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济助后主。

8.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最终却没有实现,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答案】①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以看出。②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为之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9.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答案】①是指失败的英雄,壮志未酬的英雄。②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10.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答案】①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②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他是想做宰相的,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之情。定夺天下的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②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可惜出师伐魏取得胜利而病死于五丈原中,使历代英雄们一直对此涕泪满裳!③对国家对百姓的忧虑之情。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以及自身处境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浩叹,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

【小结】

怀古抒情

诸葛亮杜甫

志向抱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境遇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明主,知遇之恩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

【理解性默写】

1.杜甫《蜀相》中“,”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的气氛。

【答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杜甫《蜀相》中“,”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杜甫《蜀相》中“,”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杜甫《蜀相》中“,”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不从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

【答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蜀相》中,“,”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答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杜甫在《蜀相》中水到渠成的写下了千古名句:“,。”

【答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8.杜甫《蜀相》中“,”两句说诸葛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9.《蜀相》中,“,”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0.《蜀相》中,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1.《蜀相》中,“,”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答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2.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蜀相》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的句子是“,。”

【答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课外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②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③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②“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后困居瞿唐附近时所写。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首联“万里瞿唐月”表明作者与故乡有万里之遥,思念之情顿生,明月“开暗室”“满青天”寄寓作者的两地思念,思情绵长悠远。颈联写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静止不动。明月悬天正如泪脸高悬。尾联乌鹊停在江边,夜深时分依然不走,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凉之感。

【赏析】

《月·万里瞿塘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尾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3.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②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4.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答案】①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②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赏析】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蜀相教学设计 篇八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略)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蜀相》》,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0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