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篇一

上个学期听了《清明上河图》一课,被那幅了不起的古代绘画深深吸引,没想到三年级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的正是它,为了给全班同学展示这幅精妙绝伦的作品,我借鉴了他人的课件,主要是课件中展示整幅画面的环节,利用班上的电脑出示。同时我也尝试着用电脑制作了几张幻灯片。

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学生一边欣赏古画,一边聆听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学生被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在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则,让学生在几个问题的导引下逐步学习,大家对画面内容的'掌握比较顺利,交流读后感受积极有效。在这堂课上我觉得不足的是像一幅气势这么宏大的画,如何将它写下来呢?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切实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能解决不小的问题,这一课我深有体会。

幅名扬中外的画 篇二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在祖国的古文化长廊中,学过的赵州桥是一座非常了不起的建筑,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吧

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

师:看这这幅画,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1:画面好长呀,一幕一幕就像放电影一样,特别吸引人,

师:对呀,这幅画很长,

板书:画长

生2:这幅画人可真多呀,各行各业都画在上面了

师:是的,画是人还很多呢

板书:人多

师: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板书:热闹

师:作者的感觉和我们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些什么?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中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5个

师:分别介绍了些什么呢?

生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泽端的作品,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师:一个小小的段落,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

生2: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人多和街市的热闹

生3:第四自然段介绍了桥北头的情景,很有意思

生4: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还写了《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作者又是怎样写出画面上的人多和街市的热闹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

师:作者怎么写出人多的呢?

生1:我从“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这句话中体会到人多,真是佩服画家的功夫,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句话

生2: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这也说明了人多,

师:就说这两句,能够人们留下人多的深刻印象吗?

生3:作者还可了各行各来的人哪,有从乡下来有农民……读书人等等,说也说不完

师:这样一说,就更明白了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人可真多呀还有要交流的吗?

生3: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不仅招牌多,而且街上各种形态的人也很多,有的骑着马……溜达,有了这些人,画面就更热闹了

师:是的,的确很热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描写热闹的语句老师来读第一句,同学们接着读

生齐读第三段

师:这段中最后两句是讲热闹吗?

生1:我觉得不是,应该是讲画家的本领大,功夫深

师:是啊,黄豆那么大的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还有更精彩的吗?

生1:老师,桥北头的情景也很有趣,我们读一读吧

生读桥北头的情景

师:给你这一读,整个画面都动了起来,

生:是

师:那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马乱的样子,仿佛听到了小毛驴又蹦又叫的声音

生2:小毛驴受惊的样子最有意思了,我仿佛听了到小毛驴的惊叫声

生3: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也受到了惊拢,也回过头赶小毛驴呢

生4:桥北头的情景好紧张呦,画家画得真传神,

师:是呀,多么传神的一幅画呀

师板书:传神

师:这和传神的一幅画,怎不引人入胜呢还是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幅画吧

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桥北头的情景呢?

生1: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实在太多,突然,眼看就要碰到对面来的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有碰上那乘轿子,真不虚惊一场,不过这么一来,倒把两旁的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拢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张择端画的这幅画是多么传神呢

师:说得真好,把我们也吸引住了,其他同学,请你们也这样介绍介绍吧

同桌讨论

师: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书上是怎样评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有人称它是中华第一神笔呢,再来自豪地读一读

生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真有感情,不过现在让你把这幅画介绍给更多的人,你会怎么说?

生1:我会说,这是宋朝的张择端画的,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师:介绍得很清楚,还有谁愿意来介绍

生2:我会来这样介绍,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光上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街上来来往往,非常热闹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了,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师:还有谁要介绍

生3: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很多,街上很热闹,每个人都画得非常传神,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至今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它让我们看到了八百多年前的故都风貌,和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师:介绍得这么好,看来这节课学得不错,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名画资料卡,请同学们拿出笔,来填一填这张名画资料卡

生填卡片

名 画 资 料

名称

清明上河图

年代

八百多年前

作者

张择端

大小

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收藏地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史价值

画了八百多年前的故都风貌和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师:同学们好,通过对第五组课文的学习,我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前几天同学们也去了解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你在生活中都了解到发哪些传统文化呢?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生1:我们小组了解的是地方小吃,有云南的过桥米线,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冰糖葫芦,烤鸭,杭州的东坡肉我这里还有一张过桥米线店的照片呢

师: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生1展示过桥米线店的照片

师:吃也是一种文化呢

生2: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春联,我国人民过春节的时候都有贴春联的习俗师:那你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生2展示春联一夜鱼龙舞,万家瑞彩飞

师:写得太好了

师:还有哪一组要来展示一下

生3:过年的时候有的地方还贴窗花呢,窗花是一种民间工艺,又叫作剪纸

和3展示窗花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这方面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太多了,

师:同学们从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真是五花八门,有地方小吃,有民间工艺,有节日习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真是无处不在啊,

生交流从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师:同学们从生活中了解到那么多的传统文化,肯定付出不少的努力吧能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开展活动的,

生1:我们组选定的专题是欧绣,因为在我家客厅里正好有一幅欧绣,我利用双休日的时候,约几具同学到我家看看欧绣的庐山真面目

生2: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几次参观,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呀,后来我们还到欧绣店里去了解欧绣的制作方法,还上网查了欧绣的发展历史呢

师:你们组的目标非常明确,而且门路也很多了,收获一定很多吧

生3:我们组了解的是地方小吃,不但去吃了,还跟店时的师傅学手艺呢

生4:我还上网查了地方小吃的资料,这些小吃不但味道好,故事也很美呢

师:前面一组是百闻不如一见,你们这一组是百见不如一尝啊

生5:我们组是百尝不如一试,我们组搜集的是关于风俗习惯的资料,包铰子就是一种过年的习俗,大家一定都在家里包过饺子吧

生6:而且吃自己包的饺子,味道不特别好呢

师:你们开展活动目标非常明确,而且方式各不相同,难怪了解到那么多的内容呢

师:你们了解到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呢,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有问题还可以提问,

生1:在一门整洁的房间里,挂着一幅画,画的颜色鲜艳,景物栩栩如生,你看了肯定会啧啧称赞,可你走近一看,却又傻了眼,原来这一幅幅画不是画起来的,而是用彩线绣起来的,这些画就是欧绣呀

师:真有意思

生2:欧绣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它产于欧江流域,所以称它为欧绣

生3:我想知道欧绣是怎样制作而成的

生1解释,

生4:那欧绣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生5:有一次,我在一家旅馆里看到一幅欧绣,所经欧绣还可以用来装饰房间,

生2:欧绣除了送礼和装饰外,还可以用在服装等方面是一门高超的手工艺

生5:欧绣的内容一般都来自我们的生活,一般都以花草虫鱼,人物为主,很有生活气息

师:你们这一组搜集的资料非常充实,有实物介绍的,有资料介绍的,而且介绍得也很的条理先介绍欧绣的样子,再介绍欧绣的制作方法,最后再介绍欧绣在生活中的用处,让我们谢谢他们的介绍

师:接下来哪个组介绍生1:我们组了解的是地方小吃,过桥米线是云南的风味小吃,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店里去逛一逛吧

幅名扬中外的画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四、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轻轻地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领略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生接读)名扬中外的画。

2、师: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

3、生:就是非常有名,中国和外国都知道。

4、师:你们想了解这幅画吗?赶快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第77页,认真读课文,看看我们能从课文中了解哪些内容?一会儿交流一下。

5、师:把你读书的收获告诉大家吧。(学生一边汇报:画名、长高、北宋都城汴梁、历史时间、有趣、人物众多、各种行业,街上形态各异的人、画画本领高强、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场景历史价值。)

6、师:这些都是同学们刚才读书获得的知识,要想让我们读到的知识长久保存,该怎么办呢?

7、生: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写下来,制成资料卡,做一个知识的积累。

8、师:好主意,老师给你们每个人的抽屉里放了一张学习卡,请你再次读读课文,摘录关键词完成这张学习卡,请抓紧时间。(课件出示学习卡)

9、师:谁的写好了?向大家展示一下?(分部分汇报)

(课件出示相关内容,点击空白处出现相应的答案)

10、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了解到这幅图画那么多内容,真会学习。你们想好好地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吗?(想)请同学们认真看,一边看一边找,在这幅画里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播放清明上河图全图配乐+朗诵:《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梁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人们从郊外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刻画出了清明时节特定的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古桥和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桥上人群拥挤,桥下船只忙碌,画面中展示了许多像桥北头这样精彩的生活细节;后段则描绘了汴梁市区热闹的街景,画中人物不到一寸,但神态必现极为生动,你们看还有各种颇具宋代建筑特征的房屋桥梁城楼等。清明上河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能使我们领略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是我国艺术长廊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稍停)

11、师:这幅图可真长呀,欣赏了这幅古图,你有什么感受呢?

12、生:我知道了原来清明上河图分为三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不同的景象。

生:看到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自己也身临其中,听到了那街上嘈杂的叫卖声。

13、师:你们想了解更多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吗?(想)

这些是老师利用互联网搜集的资料,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看过之后要说说你又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播放课件:配乐+滚动字幕)

14、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你又了解到什么?

15、生:我知道了张择端是宋徽宗的翰林院的画师,擅长画楼面、屋宇、林木、人物。

生:我知道了当时的汴梁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七个朝代都建都于此,所以它有七朝古都之称。

生:《清明上河图》是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构图。

生:《清明上河图》已经发行了特种邮票。

生:清明上河图问世以后,许多人进行临摹,美国、日本均有收藏,但是张择端的真迹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珍藏。

16、师:了解了清明上河图那么多知识之后,你们想再仔细地欣赏一下张择端笔下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吗?(想)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画面中的一个片断,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画,读读课文的二、三两个小节,边读边看画,找一找从哪儿能体会到它的确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幅了不起的画?

17、生:学生说出自己认为二三自然段中突出描写名扬中外的地方,并指名朗读。

18、师生默契读二、三两个小节、

19、咱们真有默契,请你们再来观察这幅图,找找这幅图中有没有书上没提到的内容,上来给大家指一指说一说。

20、生:这三个人在一起仿佛在高谈阔论。

生:我看到汴河两岸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给纤夫加油呢!

21、只有善于观察才有更多的发现,现在,让我们来重点观察这幅图画中描写桥北头发生的有趣的一幕,看看有什么更多的发现。打开书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然后把你的发现、感受告诉同(www.chayi5.com)桌。

22、师:张择端把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画了出来,你有什么感受?

23、生:我发现张择端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人。

生:我发现张择端笔下的人物太传神了,读到这里,仿佛眼前出现了这幕有趣的情景。

24、师:是啊,他真了不起!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一部微型百科全书,翻开这个画卷就可以感受到当时各种各样的行业,繁华热闹的街市,还能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仿佛让我们置身于八百年前的古都,了解到当时民风民貌,所以我们说,它的确是一幅——(生接)名扬中外的画。画名是——(生接)清明上河图。

25、你们愿意再次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它,再次领略它的风采吧!

26、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了解到北宋时期的中原文化。其实这个单元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已经认识了古代的两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领略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魅力,更欣赏了中国人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利用互联网搜集的一些传统文化的资料,像传统佳节、国粹艺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等(课件出示:点击相应的栏目,会有拓展资料滚动),都是我们中国所独有的!知道了这么多中华的传统文化,你有什么感受?

27、生: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我一定要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长大把咱们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自己的祖国!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我们伟大的中国!

生:中国真不愧是文明古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28、师:同学们可以课下搜集更多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归类整理,下节课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五、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

幅名扬中外的画 篇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录像)

学习目标

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 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二。 环节设计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上,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中华文化真叫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篇五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学生对这幅画了解不多,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这幅画的图片及有关的资料,增加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课文读熟的基础上,学生也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这篇课文讲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课文主要讲了“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这幅画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看来学生很会从中读出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真正了解古画的内容。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清明上河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让学生交流,学生很快能找出古话的内容,我相机教给学生抓住中心句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下来,我再让学生带着欣赏赞叹的语气练习朗读,并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读,如:我和学生合作读:我读 “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学生接读书上的内容,接下来再男女生对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学生把课文读熟了,自然对课文中描述的古画的内容也就熟悉了,紧接着,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内容,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它不仅让我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在三年级小组学的组织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摸索,使孩子们在小组学的意识和技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我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去发现并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生都能有所感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0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