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3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面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6~15题,练习十九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汁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九第6题,让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学习过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弄清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应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整理公式

1、提问:什么叫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吗?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页的图形。说明:这里的一组图形,表示了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请同学们看着第101页上这样的图想一想

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再把面积公式填在课本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些公式和它们的来源。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填写公式并思考推导过程。

3、归纳公式。

指名学生说明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老师板书公式。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注意什么?(除以2)提问

从图上看,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以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来推导的?指出,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

后面学习的一些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经能计算面积的图形来推导出来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与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根据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做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在小黑板上,结合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要怎样换算成公顷。

4、做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你发现哪个面积大一些?有什么想法?(长方形和圆如果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大)

5、做练习十九第13题。

让学生测量、计算。指名说一说每个图形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6、让学生口答第14题,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求面积。

7、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学生操作、计算,然后口答长、宽和面积,老师依次板书。

四、讲解思考题

请同学们观察刚才不同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讨论一下: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指名学生交流每组的讨论结果。追问:这些不同的长方形里,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指出: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当它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8、11、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lO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2、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正确地计算应纳税额。

过程与方法

3、经历计算应纳税额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理解税率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祖国蓬勃发展的图片,学生观看欣赏。

师:建设的钱从哪里来?

生:税收。

关于税收你都知道些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税收的知识。

二、自主交流,了解纳税的有关知识

你听说过纳税吗?关于纳税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自主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有序的展示以下内容: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和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因此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三、结合实际,理解“税率”的含义,探索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纳税信息

③长沙卷烟厂今年2月销售额3000万元,应缴纳消费税1200万元。

先请学生猜猜,可能会缴纳多少税款?再出示缴纳的税款,请学生计算是按什么比例来缴税的。解释概念,这里的40%就是税率。请学生说一说40%表示什么?进一步理解税率的含义,紧接着出示税率的定义,学生齐读。指出各种收入和应纳税款,小组讨论: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汇报交流:(板书)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100%

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各种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2、说说下面信息中的税率各是多少?税率表示什么?

①海口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0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万元。

②海南宾馆20xx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0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2万元。

四、解决问题

1、出示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读题,说说“营业额30万元”是指什么,“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营业税指什么?这里的营业额30万元“是指收入,5%就是指(税率: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营业税指应纳税额。

②怎样计算应纳税额?

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2、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纠正。

重在方法和计算的指导。

3、稍复杂问题的。解决,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

②分析思考:这里的3%是是所有收入的3%吗?从哪里,从哪里可以知道呢?3%的单位“1”是谁呢?

③学生独立解答

④汇报交流,集体纠正。

4、变式练习

将3的问题改成,她税后收入是多少?

学生思考:求“税后收入”是求什么呢?

怎样算呢?学生独立试做,指名回答。

集体纠正。

5、依然是问题3的变式练习

李阿姨今年二月份的工资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60元。她今年二月份的工资是多少元?

学生读题

这道题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汇报答案,课件展示。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调查:问一问爸爸、妈妈每月收入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了解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规定。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册教材设计了确定起跑线这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圆的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还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学生对体育活动也很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体育场,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子与什么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相邻跑道相差多远这一点上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关键: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汇报调查,引入课题(8分钟)

1、汇报调查情况

课前,我让大家调查运动场的情况,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课件显示如下情境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引导得出:运动员进行跑步比赛。

师:在一些短跑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位置是不一样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弯道处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就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验证同学们想法是否正确。

二、结合实例、探究问题(24分钟)

实例一:

课件显示:

淘气和笑笑分别从A,B处出发,沿半圆走到C,D。他们两人走过的路程一样长吗?

(1)笑笑所走路线的半径为10米,她走过的路程是()米。

(2)淘气所走的路线半径为()米,他走过的路程为()米。

(3)两人走过的路相差()米。

1、理解题意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小组讨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基本解决上面3个小题后,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抽生汇报,教师板书。

实例2:

课件显示: (一)了解跑道结构:出示完整跑道图(跑道最内圈为400米)

1、观察跑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2、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

(板书:跑道一圈长度=圆周长+2个直道长度)

(二)简化研究问题:

1、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长度?一条直道吗?

2、讨论:运动员沿跑道跑一圈,各跑道之间的差距会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3、小结:既然与直道无关,为了便于我们更好的观察,暂时将直道拿走看看差距在那里,好吗?(课件:直道消失,屏幕上只剩下左右两个弯道。)

(三)寻求解决方法:

1、左右两个半圆形的弯道合起来是一个什么?

2、讨论:你怎样找出相邻弯道的差距?相邻弯道差距其实就是谁的长度之差?

3、交流小结: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算出相邻两圆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也就是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

(四)、动手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直径)

2、课件出示: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3、教师带领学生填写表格的前两道,注意计算第1道和第2道相差米数,应指导学生完成。

引导学生将3.14159换成进行计算

汇报结论:相邻起跑线相差都是2.5,也就是道宽2。说明起跑线的确定与道宽最有关系。

4、计算相邻起跑线相差的具体长度:2.5=2.53.14=7.85米

师: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起跑线的秘密,运动员们的比赛应该把起跑线依次提前7.85米才公平。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3分钟)

400米的跑步比赛,道宽为1.5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自我评价(5分钟)

1、解决问题: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2、课后自学课本第45页你知道吗?

五、全课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0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