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①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xxx例x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 2 3 4 5

段巍13 14 13 12 13

金志强10 13 16 14 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xx的成绩比xx的成绩要稳定。

七、课后练习:

略。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一、课堂导入

回顾平行四边的性质定理及定义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将以上的性质定理,分别用命题形式叙述出来。(如果……那么……)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其它性质,那么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二、新课讲解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的平边形。

几何语言表达定义法:

∵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解析:一个四边形只要其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则可判定这个四边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活动:用做好的`纸条拼成一个四边形,其中强调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一)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问:这个命题的前提和结论是什么?

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BC=DA。

求证:四边ABCD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目前只有定义,也就是须证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当然是借助第三条直线证明角等。连结BD。易证三角形全等。

板书证明过程。

小结:用几何语言表达用定义法和刚才证明为正确的方法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二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二)设问:若一个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能否判定这个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呢?

活动:课本探究内容,并用事准备好的纸条(纸条的长度相等),先将纸条放置不平行位置,让学生设想若二纸条的端点为四边形的顶点,则组成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若将纸条摆放为平行的位置,则同样用二纸条的端点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设问:我们能否用推理*差异网 www.chayi5.com*的方法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让学生找出题设、结论,然后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难点: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m?an = am+n(m,n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m÷an = am?n(a≠0,m,n是正整数,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数);

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a0 = 1。

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吗?

4、计算当a≠0时,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总结:一般地,数学中规定:当n是正整数时,=(a≠0)(注意:适用于m、n可以是全体整数)教师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来看这条性质是否成立、事实上,随着指数的取值范围由正整数推广到全体整数,前面提到的运算性质都可推广到整数指数幂;am?an = am+n(m,n是整数)这条性质也是成立的。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0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