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精选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小学语文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听,孩子们,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小手拍起来,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听《春晓》)

2、听完这首儿歌,你能感觉到哪个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春)

3、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春天的面纱,走进春天。(欣赏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春天吗?

4、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指导“惠”字书写。

5、作者是谁?(简介苏轼)

6、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7、认识画家,引出全诗

(1)关于这幅画,你想知道些什么?

(2)引导质疑:这幅画是谁画的?

(3)简介惠崇

过渡:苏轼就以《惠崇〈春江晓景〉》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他是怎样写的呢?

二、岀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放声读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开始。

2、检测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4、读出诗的节奏感,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来。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七言律诗用二二三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5、齐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课件)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师: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一读:读景物,把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二读:读诗文,把诗文的意思读到心里。(根据课文插图和课后注释,小组内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读:读自己,把你的情感读出来。(课件)

3、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

4、交流前两句

师: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①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思考: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诗中那句诗写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诗人又是怎样感受到的呢?

理解“三两枝”“鸭先知”

②作者站在江边,看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心情怎样?假如你就是诗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孩子们,画中清波漾漾,有青青是的翠竹,三两枝的桃花,江面上有戏水的鸭群,诗人由远及近向我们展现了这么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的没读出来吧!

5、交流后两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

(出示后两句)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

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可以食用。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师:诗句中“短”能否换成“壮”?(春天刚到,芦苇才抽出嫩芽,用短突出芦苇是春天才生出的,用壮显然不合适。)

师:哪些景物诗中有,画中没有?(河豚)这是作者的想象。

为什么作者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河豚呢?苏轼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听老师讲个小故事,就明白了。(出示小故事)

过渡:孩子们,后两句多有趣味,这三种景物蒌蒿,芦芽,河豚配在一起就是一道美味佳肴,想必苏轼写完这首诗已是垂涎三尺了,让我们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吧!

6、指导朗读:

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眼前这情景,鸭子陶醉了,河豚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去感受春天之美!)

(出示课件,整首诗)生齐读。熟读成诵。小结(板书)体会作者的情感?

9、古时候,诗、歌、音乐、舞蹈是融为一体的,诗配上好听的音乐就可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一起唱起来,用歌声来感知春天的美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自主识字若干个。理解本课“百思不得其解”、“雷打不动”、“弥留之际”、“沧桑”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和积累含义深刻的句子。发挥想象能力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从故事中,感受人间真情和温暖,领悟到人生的财富是善良、真诚的爱。

教学重点:

共同的秘密是什么? 12个矿工是怎样保守着共同的秘密的?

教学难点:

第三部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熟悉导语,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交流有关矿工生活的资料

3、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交流矿工生活的艰苦

解题质疑

初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通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根据段意分段(将段意熟读,背下来)

讲读第一部分内容 理解“抚恤金”、“闭塞”;体会矿工妻子的艰难境遇和队长们的帮助

第二课时: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50课,齐读课题。

1、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个矿工在意外事故中去世了。为了帮助他的妻儿维持生计, 12位矿友坚持每天到她的馄饨摊吃一碗馄饨。十多年过去了,什么都变了,不变的是12颗爱心。

2、说一说课文的段落层次

(1——3)矿工被炸死后,他的妻儿生活无靠,在队长的建议下开起了馄饨摊,每天至少有12人光顾,从不间断。

(4——6)12个矿工们坚持去吃馄饨,令他们的'妻子不明白,直到队长弥留之际说出了秘密,从此后队长的妻子也加入到12人的行列。

(7——8)十几年过去了,来吃馄饨的人也在变化着,但从未少过12人。

二、过渡、导语

矿工的妻子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精神上无依无靠、生活上举步为艰的时候,有12个人毅然决然地支持着她、帮助着她。那么“共同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从中我们能领悟到什么呢?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下一部分

三、读4——6自然段,思考“共同的秘密”是什么?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1、生:12个矿工约定每天去馄饨摊上吃一碗馄饨。

2、生:在第5自然段。[出示:队长的话]

(1) 读中理解、强调重音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的,相约要遵守的。 兄弟、自己的兄弟——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的工作中,建立的阶级感情

(2) 比较句子,体会反问表达效果,体会语调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要帮。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能不帮。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

(3)小结:多么善良的12个人啊!这是次意外事故,无论从法律上,道德上,还是经济条件上,他们都可以不帮他的妻儿,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使他们把帮助这孤儿寡母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4)再读

四、原来这共同的秘密就是12个矿工的约定。

从哪能看出这是一份约定呢?默读全文,找到相关语句用“——”画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读一读。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汇报(引导学生按行文的顺序)

A.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个人。 “一下”:12个矿工都信守约定,如期到来。[出示图一]

B.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1、(学生想象)“风霜雨雪从不间断”那会是怎样的情景?

2、在你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平凡的矿工,感受到了他们善良的心灵,真的很敬佩他们这伟大的举动。(再读)

3、小结:之所以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人,随后从未少过12人,而且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从不间断,就是因为(引读:男同学读“这是?”)

C、第四自然段内容

1、雷打不动:形容坚定,不可动摇。——信守诺言、恪守约定

2、妻子的“百思不得其解”。除文中提到的猜疑、跟踪、质问,还可能怎样?

3、她们不理解是因为,她们不知道“这是?”(女同学改人称读)

4、 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能想着帮着别人,这是好事,为什么要把它当作秘密不告诉别人,而且对自己的家人也如此?讨论汇报(多么善良的人们,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也在用心维护着这对母子的尊严,让她感到她是自力更生的,让她觉得生活得很坦然。)

5、 说话练习:想象一下,当初,矿工队长和矿工工友们约定时会怎么说?

C、第五自然段

1、 结合下文,理解“弥留之际”,换词理解(临终之前、临死之前、即将离开人世)

2、 因为“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所以“你一定要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

3、这说明什么?(他把这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得重于一切,他要把自己未完成的责任传承下去。)

4、此时此刻队长的妻子什么也没说,但她思绪万千,她会想些什么呢?(过去对丈夫的猜疑是不对的。原来他的丈夫这么伟大。一定将这艰巨的任务,厚重的责任坚持到底!)

4、[出示,6小节和图二]引读第6自然段:“于是,从此以后每天的早晨,在”

D.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惟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时间更迭,万物变迁,而惟一不变的是“12个”数字,那是12颗善良的心从未动摇过,哪怕只是微薄的力量,也一定要它持久,进行到底。带着对这12个人的赞扬和佩服之感,再读。 过渡:就这样,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几千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来到那个馄饨摊,还会见到那12个熟悉的面孔吗?

五、指读7、8自然段

[出示:图三] E.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1、既然12个人都这样信守约定,为什么还要“代替”?这十几年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2、过渡:是啊!无法阻挡的“生、老、病、死”,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十几年来,这些矿工们经历着生活的变化,也在经历着的世事的沧桑。

3、引读:所以,“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

4、这不仅是12个矿工的秘密了,已经成了12个家庭的秘密,甚至是更多帮助者共同的秘密。(扣题)

5、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但是“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6、怎么理解“金灿灿的爱心”?

7、这仅仅是12颗闪光的爱心吗?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善良、朴实的人群,再过10年、20年会是什么样?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3、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本领高强。

学习过程:

一、课前组内帮对检查

学案5、6、7题完成情况。

二、课内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学案2(1、6号;2、5号;3、4号),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看哪个组读得最快、最正确。找一两个组的6号读,其余同学、老师相机纠正指导。集体读。

2、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组长分工),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集体交流:找一个组同学读课文,师生相机纠正指导。齐读课文。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3)小组长汇报(写在各自的黑板板块上)。

(4)小组间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者精读时解决。

4、精读理解,感情朗读:

(1)齐读1、2自然段,说说“神勇无比”的意思。当时发生了怎样的一件事呢?

(2)下边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觉着李广将军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标画出有关语句。交流:李广将军怎么样?(力大无比)读读有关语句。教师相机指导,读出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大家练习感情朗读。

(3)下边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觉着李广将军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标画出有关语句。交流:李广将军怎么样?(射箭本领高强)读读有关语句。教师相机指导,读出李广将军的射箭本领高强——大家练习感情朗读。

(4)结合3、4自然段,说说《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自己说——帮对说——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5)背诵并默写《塞下曲》:自己背——帮对检查——集体检查——自己默写——改错3遍。

5、李广的随从看到深深扎进石棱的白羽箭,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

说一说——自己写——小组交流修改。

6、找出课文中带引号的句子,探究一下这里的引号在用法上有何相同与不同。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引用古诗中出现的词)

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引用人们对李广特别的称呼)

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嗖”的一声。(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或象声词)

7、搜集卢纶的其他诗作,读读背背。

小学语文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成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成语的含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抓重点词理解句子。

三教学思路

四教学准备:布置预习,自学生字词语;准备小鸟和青蛙头饰。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解题。

1在《识字4》一课我们学习了一组成语,大家背一背。

2板书“坐井观天”“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连起来是什么意思?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坐井观天吗?青蛙都看到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2、3部分对调)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画出不认识的字。

2说说读懂了什么。(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它们在争论什么?

3检查生字词语:青蛙、井沿、边际、相信

(1)比一比,再组词。

井()沿()抬()开()没()拍()

(2)用“答”字扩词。

三讲读课文,悟出道理。

1你们也争论争论,读一读小鸟和青蛙的话。

2分角色朗读,在读的时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小鸟和青蛙的语气,抓住它们的“笑了”有什么不同理解小鸟的讲事实、摆道理,青蛙的自以为是。同时,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天到底大还是小?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呢?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天很大?抓词、句:飞了一百多里,无边无际。

青蛙为什么说天小呢?替青蛙想一想,用本子卷成筒状试一试,明白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3戴头饰表演课文内容,深化理解。

表演当中启发学生理解青蛙这样的人目光短浅,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四总结、拓展:假设你是那只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青蛙

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见识少,看事物不全面

小鸟

天无边无际

四作业:星级:认读词语。

二星级:积累词语:井底之蛙

见多识广

鼠目寸光

无边无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读一读自己积累的词语

二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生字。

1观察8个生字,想一想每个字的特点,找出结构相同的字,先示范写一个。学生仿照写其他的。

2重点指导写“慢”。

小学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会写“院子、树枝、浅绿色”等8个词语。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枣树宽广的胸怀,谦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会写词语,是重点。

难点是体会小枣树宽广的胸怀,谦和的品格。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将生字画上记号,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文中生字组成的词和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3.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和朗读情况。

4.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什么故事?

三、识记生字。

1.“我读你找”。师读生字,生在“我会认”中迅速找出这个字。读准枣、忍、虽、乘、思。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选自己熟悉的字组词。

四、自读课文。

1.学生高声朗读课文。

2.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

3.找出与插图相应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自主观察书上的范字,说说字形特点。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穿:上下结构,上部分为“穴”字头,下半部是“牙”。

弯:第四笔是竖,不是竖钩。

3.学生描红临写,完成“读读抄抄”。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l~4自然段。

1.自由读。

2.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弯弯曲曲,浅绿色的衣服、光秃秃、又细又长”。

4.指导朗读,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读出骄傲、得意、瞧不起别人的。语气。)

5.引导想象。

面对小柳树的骄傲,小枣树可能会怎么想?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比较小枣树和小柳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3.从“过了一天又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可以看出什么?

4.再读读第5、6自然段。

三、学习第八8自然段。

1.指名读,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理解“温和”的意思,指名用温和的语气读小枣树的话。

3.你从中看出了小枣树的什么品格?

4.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此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四、朗读全文。

l.接力读,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还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2.赏读。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然后小组同学在一起开展比赛,看谁读得好听。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小柳树 小枣树

外形: 腰细、枝绿 弯弯曲曲

浅绿、真美 光秃秃

性格: 骄傲,得意, 不懂礼貌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点和思想感情,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一些细小的问题设计的不精巧,前期的备课情况也不够充分!在课堂上总是想着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讲,虽然表面看来很顺利,但实际是教师设计好了一个个陷阱往里面跳!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语言学生理解有困难,提的问题总感觉学生有些不明白。我认为原因是老师的语言太过成人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点注意这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奔”,学习两个部首“马、页”。

2、准确、流利的朗读儿歌,体会儿歌所带来的幽默。

3、背诵儿歌。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奔”,学习部首“马、页”。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部首是“马、页”的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生词卡片、学生准备自己的小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幽默吗?这节课老师就带来一首非常幽默的小儿歌,(板书课题)

二、读文感悟

1请大家快点打开书,自己试着读课文,看谁读得又快又好。(学生自由读文)

2分角色检查读文,女生先读大蝈蝈的话,男生读二蝈蝈的话,老师读其它部分。然后男生、女生再换过来。

3、全班齐读。

4、你们觉得这首小儿歌哪里最幽默?能把这些句子背下来吗?

三、识字

1、根据识字表在文中画出生字。

2、自己轻声读一读所画的生字。

3、谁能结合儿歌讲一讲所画的生字?(仍然结合音、形、义来讲)

4、老师把这些生字单提出来,你还能认识吗?(检查识字情况)

5、能给这些字再组一些词吗?

6、读词语

休闲吹牛南北鲸鱼伸手捋胡须奔跑喂鸡毛驴

四、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生字。

2、齐读课文。

二、交代任务

这节课,我们重点练习写好7个字。

三、指导写字

1、大家一起读读要写的生字。(出示字卡,全班齐读。)

2、学会两个新部首:马、页

3、“马”字做旁有什么变化呢?(横变提)

4、教师范写“驴”字,学生练写。

5、观察:“欠、吹”,有什么区别?(欠字做边写得要窄一些。)

6、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7、其它字由学生自己观察后练习写。

8、写字反馈,学生修改自己所写的生字。

四、抄写词语

休闲吹风伸手胡须毛驴

五、分角色表演。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篇七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

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⑴ 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⑵ 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⑴ 指导朗读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 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收集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小学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10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