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二年级数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二、智能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正确把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互助的精神。

2、教育学生思考问题应该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学生唱《数字拍手歌》,配动作。

内容如下:一二拍拍手,三四点点头,五六挪挪腰,七八不说话,九十快坐好!

2、练习九第1题的挂图。

3、制作多媒体电脑课件。

4、制作卡片(内容为练习九第2题和补充的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交谈导入,提高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那么这节课学习认真,积极动

脑筋的同学,老师就带他到游乐园玩,好吗?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请看图,这五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

3、那么请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在堂上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看哪个小组算得快,算得准。

4、请学生汇报,师分类板书:

14+6=20xx+10+10=30

4+4+4+1+1=145+5+5+5=20

3+3+3+3+3+3=18

5、我们一起看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左右两边的相同点都是加法算式,不同点是左边的算式中加数不都相同,右边的算式中加数都相同。

6、我们再次看这边的算式,你能照样子再编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请在本子上写一写。注意要求算式中的每个加数都要相同的。

7、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学的算式,师质疑:如果再添加上5个、10个。.。.。.这样的数,那说起来很容易漏说或多说几个,这怎么办?

学生引导说出:几个几相加。

8、那么你们能说说右边这3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呢?你们所写的算式是几个几相加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9、看来这些算式用几个几相加说真简便,那么写有没有方法能写得简单一点呢?稍让学生思考。

10、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运算方式-乘法来表示。(板书乘法)齐读课题。

11、现在以这一题(3+3+3+3+3+3=18)为例,相同加数是几?

有几个3?得多少?板书(63=18)

12、在6和3中间写上这样一个符号,(63=18)读作6乘3等于18。)

13、那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乘号与我们认识的加号、减号一样,是一种运算符号,那像什么?(提醒学生书写要端正,不要与+混淆。

14、那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6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5、6个3连加除3这样(63)写外,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3,再写6,写作36=18,那这个算式又怎样读?

16、质疑:请打开书45-46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17、小结:同学们,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可以应乘法计算。要注意弄清楚相同加数是几和有几个相同加数。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现在老师准备了一些算式卡片,你们会读吗?我们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结束后,全班同学再齐读一次。

2、读会读了,那同学们还能把另外这两个算式(10+10+10=30、5+5+5+5=20)和你们所写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请在本子上做一做。学生汇报。

3、打开课本48页,做第3题。学生汇报。

4、继续做第4题。学生汇报。

5、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很好,老师真想马上带大家到游乐园。请再打开46页,看做一做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请在书上做。学生汇报。

6、好,现在我们一起唱着《数字拍手歌》到游乐园玩吧!

7、(课件显示44页游乐园情景图)。我们来到了游乐园,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图意)

8、你能根据这些情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分工:

①提问题;

②列算式;

③判断对错。

学生汇报。

9、同学游乐园的另一个角落还有这些小朋友。(出示48页第1题的挂图)。你们看,谁能帮助这只小鸟解答这个问题(共有几个小朋友)?请在本子上分别用上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来解答,学生汇报时,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想①每个跷跷板上坐4个小朋友,有2个跷跷板。②两个跷跷板的每一端坐2个小朋友,有4端)师鼓励学生:同学们思考问题应该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拓展练习,扩阔思维

1、同学们真是一个聪明的乐于助人的小朋友,那能不能把4+4+4+4+1+1=14这个算式部分改成用乘法表示呢?(可小组讨论)再汇报。

2、玩了这么多,有点口渴了。这里有几瓶水(在讲台上摆成000000)列成加法算式是什么?(1+2+3=6)

那这个算式能不能改成乘法算式?那谁能移动一瓶、两瓶或三瓶水,使它们能够用乘法算式表示?指名出来移,并说出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抓住相同加数去想。从这些方面去移,变成000000或000000或000000)

五、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1、游乐园真好玩,是时间回去了,我们又唱着《数字拍手歌》回去吧!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3、师总结:当出现相同加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这只是对乘法的一个初步认识,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6、想想算算,练习十三第5~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连续退位减的笔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312-2612312-905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笔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6:612-261=

2、提问:怎样列竖式?

3、让学生试着在书上完成。做完后让学生

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计算的。讲解完后学生集体说说计算过程。

4、提问: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指出:像这样从个位起,每一位上的数都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后再减的计算,叫做连续退位减。计算连续退位减,要按照笔算减法的法则,细心计算。还要特别注意,某一位上退了1,到这一位计算时不能忘记已经退了的1。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第2题,板演,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和验算过程。

2、做练习十三第7题,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

指出:笔算减法,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计算时要注意退位一般要在前一位上记退位点,防止忘记已经退去的1,哪一位上计算不够减,就该从前一位退1。还要注意,够减时就不需要从前一位退1。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5、8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提问: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

(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4、教师出示课件题目,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

(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7= 32÷8= 48÷8= 56÷7= 64÷8= 21÷7= 49÷7= 40÷8=

2、算一算。

5×()=35 6×()=42 49÷7=()

32÷8=()24÷8=()6×()=42

3、拔河比赛(出示图)。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猜一猜。

20xx年2月有28天,合()个星期。

四、布置作业。

1、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2、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部就搬完全照教案去教学,而是根据本班情况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p>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法:

1、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2、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三轮车)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3的乘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把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引了出来。】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电脑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电脑填好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表格的意思,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真正的让孩子动手去画、去说、去写。教师在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时候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编制口诀。以后的口诀完全放手教给孩子自己去做。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注意找2-3个孩子说,加深理解,也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巡视,了解口诀的编制情况。】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记忆乘法口诀。进一步体会3的乘法口决的规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也可以提高孩子记忆的兴趣。】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悉的汉字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动乘法转盘,动用了孩子的眼和脑,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顺便也对2和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复习。同桌练习加深了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既是复习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哪个知识点学生有困难,练习课重点复习。】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河学会做角。

教学难点:

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几何角,三角板,小棒,硬纸条,图钉,毛线,扇子,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猜图引入。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很多图形,老师今天把它们藏在一个本书里,只露出其中的一部分,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最后出示圆形,并和其它图形进行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从而引出“角”。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角是一样有趣的图形,它的身上有很多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直观感知角

1、出示红领巾,它上面有角吗?有几个角?你能指出来吗?

2、感知三个板上的角,看一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3、认识角的组成。

顶点、(直直的)边、(直直的)边。

4、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图形,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5、找身边的角。

师:其实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小朋友们转动自己的身体,找一找在我们这个大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6、动手做角。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既然角在生活中到处可见,那你想不想当一个魔术师,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变出一些角来。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小棒,硬纸条,图钉,毛线,下面请大家分工合作,尽量把这些材料都用上,做一做,拉一拉,折一折,摆一摆,变出各种不同的角来,注意,做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放音乐)

师:现在谁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

师:小朋友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是非常了不起,其实,做角的方法师非常多的,课后,请小朋友找一些材料,用其他的方法再去做一做角,好吗?

7、比较角的大小。

师: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师张开合拢角的两边)这位同学,请你到前面来,你能把你做的角变大吗?变小呢?

师:平时,你们再哪里看到过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吗?

师:对!请看,老师这有一把扇子,在使用扇子的过程中,扇面上的角在变化,瞧,扇子的两边叉开的大了,扇面上的角就…

扇面的两条边叉开的小了,扇面上的角就…

师:说明角是有大小的,(板书:角师有大有小的)你能猜一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板书: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1)用眼睛来看比较角的大小。

师:既然角有大小,看这里有两个角,谁大谁小,(出示)

师:对,大小明显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出。

(2)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角,它们谁大谁小,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移到一起用重叠法来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在外面的就大,在里面的就小。(演示)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现在假设你是角,你想怎么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2.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判断

4.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06778